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配种方式对大熊猫产仔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冯文和  张安居 《兽类学报》1994,14(4):249-254
1987-1993年,我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先后有31只雌性受配108只次,产仔胎,获幼仔45只。有16只雄性参加配种,其中7只能进行自然交配,9只没有自然交配能力。从3只雄性采出的良好精液,能使雌怀孕产仔,怀孕率为19.12%。在雄性自然交恿前后再给雌兽化人工授精,能提高雌兽怀孕产仔效果,来自不同山系大熊猫的繁殖能力有不同程序的差异,尤以岷山山系大熊猫的繁殖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在国内外已有60多年的饲养历史,但有繁殖能力的种公兽很少,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过良好的培育和饲养管理,成功培育出4只有自然交配能力的公兽,其中2只是在约1岁龄时从野外抢救回来进行人工饲养,另外2只是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出生,1991-2000年,通过自然交配方式已使11只雌性大熊猫受孕产仔28胎44仔,科学的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培驯方法是大熊猫种公兽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通过营造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洞穴兽舍,改造饲料营养,采用先粗后精、少量勤添的饲喂方法,增加活动量,接受阳光照射,让雌、雄大熊猫有较多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和增强其信息交流等技术管理措施,使高龄大熊猫“新星”雌兽20岁受配产仔,同时一胎产2仔,高龄大熊猫雄兽“新8号”25岁龄自然交配,并在25~27岁龄连年自然配种,使受配雌兽怀孕产仔,创下了圈养大熊猫雌、雄兽高龄繁殖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对野外大熊猫的产仔、育幼,至今仍是一知半解。大熊猫在人工饲养下的配种难,受孕率低,雌兽育幼也差,截至1990年9月7日发稿时止,在世界范围内,大熊猫共产仔79胎次,幼仔119只,成活至3岁以上的共计20只,1—3岁的4只,16—76天的3只。过去大熊猫雌兽无论一胎产一仔或是二仔,一般只能带活一仔,甚至一仔也带不活,如压死,窒息死,带不好生病致死等,更没有二仔同时吃过一天初乳的。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饲养繁殖的雌性大熊猫“庆庆”,于1989年4.5岁时用激素诱导排卵,受孕产仔养活后,今年5月6日和7日发情,进行了自然交配和冷冻精液人工授…  相似文献   

6.
雄性大熊猫配种期的性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凤歧  卜华 《兽类学报》1994,14(2):81-85
本文通过对西安动物园大熊猫雄兽弯弯于1986-1991年与3只雌兽相继本交,爬跨33次,交配21次,产5胎,获6仔,育成6仔的性行为观察。获得雄兽在发情季节的爬跨与酱姿式,交配的时间与叫声,配种期的食量下降与活动量变化等资料。  相似文献   

7.
合肥野生动物园黑麂的繁殖资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肥野生动物园自1978年开始进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饲养和繁殖,1989年第一胎圈养条件下繁殖的黑麂出生,到2001年底累计繁殖黑麂51头,繁殖种群正处迅速增长期。13年的繁殖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育龄母麂平均每12个月产一胎(多数在11—13个月,少数仅6—9个月),孕期240d左右,哺乳期2—3个月,少数母麂可产后发情,但极少有两年三次产仔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圈养条件下黑麂多在9—11月交配,4—7月产仔(80.39%)。圈养条件下黑麂幼年的死亡率较低(7.84%),成年黑麂多死于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56%)。  相似文献   

8.
紫貂(Martes zibellina)是珍稀毛皮动物,笼养条件下繁殖力较低。由于胎平均产仔数少(2—3只),且其仔兽又属晚成性后代,故产仔成活率与母貂的母性有极大的依赖关系。 研究笼养紫貂母性及仔兽行为特点,针对其母仔关系,探讨相应的产仔保活技术措施,将  相似文献   

9.
卧龙大熊猫产后饲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荣平  张和民 《四川动物》1997,16(3):133-135
加强人工圈养大熊猫产后的饲养管理,有利于母兽恢复和幼仔存活,是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中心于1991-1996年有3只雌兽共繁殖11胎16仔,存活11仔,存活率近70%。现将我们在雌兽产后饲养管理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动物见表1。表13只雌性大熊猫的有  相似文献   

10.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