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西双版纳与泰国都有分布和栽培的641种植物的傣、泰土著名字相似性比较,发现这两个民族具有基本相同的民间植物命名的“双名法”。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的兰纳地区、北—东北部和其它地区泰族的植物土著名相同、相似的分别占0.69、0.57和0.37,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在内的经济植物和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植物。其主要成因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傣、泰历史渊源及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密切程度相关。其中,兰纳地区地处泰国北部,它不仅邻近西双版纳,而且在历史上,它们曾经同属于“兰纳王国”,两地的边界曾是“犬牙交错”,成为“曼比勐农”(兄弟之邦)。这样,使包括土著名字在内的佛教植物、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等的交流比泰国其它地区更加密切,相似性便最高。西双版纳傣族和兰纳泰族被视为尚存的标准“Tai”人区。因此,该研究对于中国Dai、泰国Thai、缅甸Siam和老挝Laos等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交流及其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研究, 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泰族, 相同植物的民间命名方法, 相似的植物土著名字, 相似的历史渊源成因, 科学与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地处我国滇南,与缅甸、老挝接壤,邻近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傣族是该地区的主体民族,跨国境而居。在近代,学者们对傣族传统文化有多种表述,但经作者比较与分析认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的属性应是热带雨林生态文化。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景观独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等与傣族的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生产活动、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关系十分密切,是雨林文化形成的根基。原始多神教和佛教的宗教信仰使傣族传统文化得到升华,是其核心。而地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则使雨林文化得到发展与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植物染料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限制,目标色相不丰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鉴别和成品的鉴别等问题。为了丰富染料植物资源的来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涉及的相关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西双版纳14个村寨的56个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种类、傣名、利用部位和资源来历,以及预处理和染色过程工艺条件与技术步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4种色相的10个染色工艺过程进行了记录,采集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编目。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使用11种着色植物和17种助染植物;目标色相有红、黄、蓝和绿。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对于染料植物利用的应用启发。该研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西双版纳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组合和染色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对民族民间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染料植物资源筛选及其染色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所收集的1175种(品种)植物的1390个傣名,并对生活型外的1691个含义进行分析、统计、归纳,阐明了傣族对植物的认知。他们用“宏哦宾”,即“从地上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对“植物”这个抽象而综合词汇进行定义,与现代科学“从地上长出的任何东西”的“植物”定义异曲同工,这是世界上很多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他们把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类型作为“属”名,把植物的形态特征、经济用途、分布生态和故事传说等有关含义作为“种”名,在对1691个植物名字含义的统计中,它们分别占了60%、30%、8%和2%,充分体现了傣族对植物“见什么像什么就叫什么”的植物命名方法。它类似于现代植物分类学对植物命名的林奈氏“双名法”。基于傣族对植物的认知和植物傣名结构,可以建立起“植物界”、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两个“科”、生活型和经济类型的约20个“属”,以及具有“双名”的3000多个“种”和1000多个“品种”的5个结构层次的民间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5.
植物染料在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限制,目标色相不丰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鉴别和成品的鉴别等问题。为了丰富染料植物资源的来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资源的利用效率,该研究对西双版纳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涉及的相关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西双版纳14个村寨的56个关键信息人进行访谈,收集信息包括使用着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种类、傣名、利用部位和资源来历,以及预处理和染色过程工艺条件与技术步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4种色相的10个染色工艺过程进行了记录,采集了凭证标本和图像资料;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编目。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使用11种着色植物和17种助染植物;目标色相有红、黄、蓝和绿。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资源的发掘潜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对于染料植物利用的应用启发。该研究详细深入地记录了西双版纳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种类及其相关的组合和染色的过程。该研究结果对民族民间染料植物与染色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染料植物资源筛选及其染色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流失 ,使传统分类工作在热带物种多样性评估中显出不足 ,而民间分类系统在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前人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已做过研究 ,该文在此基础上 ,探讨能否将这种知识用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利用生物多样性快速编目、样方调查及民族植物学中民间访谈的方法 ,考察了三个傣族村寨原住民的植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 ,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程度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中年以后识别能力趋于稳定 ,识别率高达 91 %以上。通过与长期在西双版纳地区工作的野外植物分类学家相比较 ,我们发现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率不低于分类学家 ,且所需时间比分类学家少。作者认为 ,民间植物分类系统可以用于局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仑镇的傣族村寨曼仑村的植物遗传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仍然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栽培植物有68个科,136个属,204个种,地方品种也较丰富,集中分布在葫芦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8个科;当地人与植物遗传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本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锐减,从而使与之共存的传统知识也面临消亡的危机。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领域,才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曼仑村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春林  李美兰 《植物学报》2006,23(2):177-185
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仑镇的傣族村寨曼仑村的植物遗传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结果表明: 当地仍然保存有十分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 栽培植物有68个科, 136个属, 204个种, 地方品种也较丰富, 集中分布在葫芦科、天南星科、禾本科等8个科; 当地人与植物遗传资源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 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原本丰富的植物遗传资源锐减, 从而使与之共存的传统知识也面临消亡的危机。作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领域, 才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及其利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有傣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226种(含变种),隶属于76科184属。其中,双子叶植物62科179种,单子叶植物11科44种,蕨类植物1科2种,裸子植物1科1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有101种,占比44.69%。优势科主要集中在豆科(Fabaceae)17种、葫芦科(Cucurbitaceae)12种和姜科(Zingiberaceae)11种;单种属优势明显,有162属,占总属数的88.04%,占总种数的71.68%。傣族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以蔬菜类居多,有108种,其次是水果类有50种。傣医药用部位以地下部分最多;药效以清火解毒种类最多,有122种植物具有该功效。做了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和安全性评价试验的植物分别有189种、98种和144种。本文对西双版纳傣族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传统食用方法、傣医应用知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可为傣族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不同的途径来保护日益减少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证明依靠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信仰文化而建立的龙山林与寺庙庭园 ,就象一些小保护区和小植物园一样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在人口增加、森林减少和生活方式发生一定改变的今天通过成立宗教植物保护协会来运用信仰的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通过多层次培训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与技能 ,通过示范来鼓励土著民族参与等多种方法来保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对植物的命名采用了“双名”法。他们的“属”概念包含了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型;而“种名”则根据植物的特征、特性、用途、产地和生境等加以描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外,按照傣族对植物的概念与命名,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傣族民间植物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2.
结合民族植物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3个少数民族民间利用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和水柳(Homonoia riparia)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及体外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番石榴和余甘子在村寨中较为常见,当地少数民族将其种植于庭院中,常作为果蔬食用,食用番石榴嫩叶可缓解拉肚子的症状,治疗腹痛、腹泻。水柳生长在水边,傣族会将其叶作为腌酸鱼的配料之一。根据文献记载,番石榴、余甘子和水柳的叶部位作为药使用时,常煎水外洗,治疗皮肤瘙痒。对这3种药用植物叶部位采用80%乙醇浸泡制备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番石榴、余甘子和水柳3种药用植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在98~390μg·mL~(-1)之间,最小杀菌浓度MBC在98~781μg·mL~(-1)之间。番石榴和水柳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抑菌和杀菌活性,其MIC和MBC范围均为6 250~12 500μg·mL~(-1)。由此可见,这3种药用植物的民间利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Many ethnic Dai women from one remote county in Southwest China seek work in Thailand. This exodus builds on a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Tai cultural affin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with Chinese/Malaysian men. Cross‐border labour migration foregrounds growing neoliberal subjectivities as prior modes of trafficking evolve into trajectories of voluntary entrepreneurialism. Transnational work in Thai massage parlours blends intimate relations and monetary gain as Dai women merge the productive with the reproduc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ir movement and self‐enterprise sit uneasily with cross‐border disease control. Dai mobility is seen as problematic to the State body as assumptions concerning gendered and ‘ethnic’ sexuality and its potential to introduce HIV to China create targeted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After analysis, statistics and conclude 1175 species (variety) of plants,1370 Dai names and 1691 meanings were obtained to elucidate how the Dai people recognize and define the plant. They used ‘hong e bin’, which means‘the things with life come out from the ground’ to define the plant. This is similar to the modern science which defined the plant as ‘anything that grows from the ground’. This is a highly synthesized scientific term that seldom seen in many other ethnics in the world. In their method of naming plants, they used the types of plant life form and economic type for ‘generic’ names, and used the meanings of plant morphogenesis and characters, economic uses,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stories and legends etc. for ‘specific’ names. Among the 1691 meanings, they are occupied 60%, 30%, 8% and 2% respectively. This reflected that the naming method of Dai for plant ‘Just see what′s looking alike on naming them’ is similar to Linnaeus′ bi nomenclature of the modern botanical taxonomy. Moreover, the folk pl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Dai names is then established, including 5 categories as plant kingdom, tow ‘families’ of wild or cultivated plant, about 20 ‘genera’ of life forms and economic types, and more than 3000 species and over 1000 varieties, by the ‘two names’ in the paper as well.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必须提高公众意识,支持社区、青年及妇女积极参与保护行动。所以,近年来,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以西双版纳的傣族为例,探讨了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持续利用的关系,包括佛主与植物、佛经的文字载体植物、佛寺的用材树种、赕佛活动的植物和佛寺庭园的植物等。  相似文献   

17.
Cultivated food plant stocks were brought to Hawaii by the immigrating Polynesians and composed most of their basic diet. Extensive use, however, was made of the highly endemic (95%' for flowering plants and 67% for ferns) flora. The Hawaiian was both a proficient agriculturist and naturalist. Nearly all of the vascular plant genera were given vernacular names, as well as many species and varieties. Twenty-five genera and over 85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were used as food sources. These included fern auricles,pith, young fronds, and rhizomes; flowering plant roots (both aerial and underground), tubers, stems, young plants, young shoots, leaves, male flower bracts, fruits, and seeds. Six genera and 55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were prepared for beverage purposes. These plants are listed in a table, with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provided: family, scientific name, common names, species distribution (island, altitude, occurrence, and habit), and plant part utilized. Lists of vernacular names and plant part sources are also included. Succeeding papers will cover other aspects (introduced food and beverage plants, and native and introduced plants used for ceremonies, cultural artifacts, decorations, dye, fiber, e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