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光子计数成像系统(PIAS)对植物幼苗萌发过程的超弱发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自发光子长时间积累可形成二维图象;光子计数和采集图象均可得到植物体的自发发光;通过实验探测到幼苗的根,叶在同一平面图象有不同的发光表现;光子成像系统可客观地比较生物自发超弱发光,为进一步研究超弱发光机理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黑荆(Acacia mearnsii)对几种林下植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入侵植物黑荆(Acacia mearnsii De Willd.)不同地上器官、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inn.)、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田麻(Corchoropsis tomentosa(Thunb.) Makino)4种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黑荆茎、叶和豆荚水浸提液对4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黑荆不同地上器官对杜虹花、白花败酱、田麻的化感作用强度为叶>茎>豆荚,对紫薇的化感效应与浸提液的浓度有关,低浓度时茎>叶>豆荚,高浓度时豆荚>茎>叶。(2)同一器官的水浸提液对各植物化感效应不同,豆荚水浸提液对杜虹花、白花败酱、紫薇的种子萌发表现为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田麻则影响不显著。(3)高浓度茎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的强度表现为田麻>杜虹花>紫薇>白花败酱。(4)随着浓度的增加,黑荆不同地上器官的水浸提液对杜虹花、白花败酱和田麻种子萌发的影响都呈现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5)黑荆的入侵可能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林下植物种子的萌发而对森林物种多样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两种独行菜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君  李群  李冠 《生物技术》2008,18(2):32-35
以两种在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十字花科独行菜属早春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Lepidium perfoliatum Linnaeus)和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为材料,研究(光照、温度、外源激素ABA处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两种独行菜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抱茎独行菜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广,在0℃~25℃之间都可萌发,而独行菜种子则在低温下(0℃、4℃)不萌发,其萌发温度范围为10℃~25℃。两种独行菜种子对低温胁迫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0℃、4℃下,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BA,对抱茎独行菜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准噶尔荒漠中胡卢巴属(Trigonella)4种短命植物网脉胡卢巴(T. cancellata )、单花胡卢巴(T. monantha)、直果胡卢巴(T. orthoceras)和弯果胡卢巴(T. arc uata)的物候特征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这4种植物的萌发对策多样,具有春 、夏、秋萌现象,但以春、秋季萌发为主。其萌发时间在种间差异不明显,而与温度、降水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2)生长发育快,生活周期短,一次结实,在干热夏季来临前完成生活周期,因此属于典型的避旱型植物;3) 秋、春萌株在早春返青或种子萌发后,经过短暂的营养生长后很快进入生殖生长,通过物候期(尤其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阶段)的迅速转换来获得高的繁殖力,最后达到较高的繁殖产量;4)繁殖分配比率均较高,分别达62.3%、51.9 %、54.3%和58.3%,且其繁殖输出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5)萌发时间不同的植株(春、秋萌 株)在大小及繁殖输出上差异显著,但繁殖分配比率差异不显著,说明由萌发时间差异引起的繁殖输出差异归根结底是由植株大小差异引起的。最后探讨了胡卢巴属这4种短命植物的生活史对策以及因萌发时间不同产生的植株在个体大小、生存力和繁殖输出等方面的差异对准噶尔荒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5.
珍稀植物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的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文良  张小平  郝朝运  张慧 《生态学报》2008,28(11):5445-5453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et Zucc.)属第三纪孑遗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种群的自然更新困难。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连香树种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以了解该种自然种群更新困难的原因和机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经测定,连香树种子千粒重为(0.5821±0.0166)g,种子重量极轻且产量大。四唑染色法对种子生活力的测定表明有活力种子比率仅为19.8%±1.3%。种子吸胀时吸水量达种子干重的482.13%±8.54%。将种子划分为6种表面形态类型进行萌发实验,发现不同形态种子萌发率显著不同,大小适中的黄褐色饱满种子萌发率最高,可达91.25%±2.36%。仅用饱满种子进行萌发实验,验证主要环境因子对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滤纸置床时萌发率高且有利于种子萌发整齐;种子表面可能存在促进种子萌发的物质;种子萌发对于湿度的响应最为明显,适宜的萌发湿度是20%~25%;萌发具有广泛的温度和光照适应性,除5℃萌发率降低外,10~30℃之间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随温度升高,萌发开始时间提前,萌发速率加快,幼苗活力指数增加;过弱光照不利于幼苗生长。种子萌发特性导致连香树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的原因可能是:(1)虽然占有更多安全位,但小种子在竞争中处劣势;(2)生境片断化减少了种子产量也降低了种子质量;(3)较低温度条件下启动萌发有利于幼苗的物质积累,但增大了种群的风险;(4)林下光照不足使幼苗根茎生长严重失衡;(5)湿度依赖易造成爆发型萌发。  相似文献   

6.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深刻影响着土壤表层特性,进而对植物种子散布、萌发和定居产生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生物土壤结皮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很少见到,并且这些有限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着争议。研究了不同年龄的两种生物土壤结皮(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这两种结皮在失去活性前后对油蒿、雾冰藜和小画眉草(Eragrostis poaeoides)种子萌发的影响。苔藓和藻类结皮的出现对油蒿和雾冰藜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结皮年龄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植物种,结皮类型和活性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不同的作用。雾冰藜在两种结皮上的萌发有显著的差异而油蒿和小画眉草在两种结皮上的萌发没有显著差异。活藻类显著地增加了三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活苔藓仅增加了油蒿和雾冰藜种子萌发量而对小画眉草种子的萌发没有作用,研究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对一些植物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侧蒴藓类植物是苔藓植物中体型较大的类群,形态结构复杂,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研究以黄土丘陵区6种常见侧蒴藓类植物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培养,研究了不同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及种间差异。结果显示:(1)6种侧蒴藓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平均10 d和17 d均萌发新配子体和原丝体;营养繁殖中,6种藓新配子体萌发时间早于原丝体,其中青藓(Brachythecyum albicans)的新配子体萌发最早,镰叶灰藓(Hypnum bambergeri)萌发最晚。(2)6种藓新配子体的发枝长度、发枝数量在培养过程中均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发枝长度在萌发后第21天均趋于平稳,发枝数量在第28天时均趋于平稳;藓盖度除柳叶藓(Amblystegium serpens)在培养结束前继续增加外其余藓种在生长42 d后趋于平稳,其中青藓的发枝长度、发枝数量、盖度增幅最明显,分别较萌发前增加4.73 mm、1.53条、46.22%。(3)6种藓盖度、新配子体发枝长度及发枝数量的增长速率差异显著,其中青藓3个指标的增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藓种(P<0.05),分别为0.97%·d-1、0.24 mm·d-1和0.101 条·d-1。发枝长度增加速率最慢的是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s),为0.17 mm·d-1、发枝数量增加速率最慢的是镰叶灰藓,为0.041条·d-1、盖度增加速率最慢的是荫地绢藓(Entodon caliginosus),为0.46%·d-1。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6种常见侧蒴藓类植物通过人工培养均可进行营养繁殖,但营养繁殖存在种间差异,其中青藓的营养繁殖能力优势显著。本研究明确了侧蒴藓类植物营养繁殖特征及人工培养的可能性,可为该藓类植物在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兰科菌根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科菌根是一种内生菌根,主要寄生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种子及根系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及真菌资源多样性、兰科菌根的形态和菌根对兰科植物的效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已知,感染兰科植物根部并能与之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半知菌门(Deuteromycotha),也有部分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兰科菌根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兰科植物种子的侵染;二是对成长新根的侵染。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生物样品超弱发光图象的探测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介绍了生物超弱发光图象探测系统及其原理。利用该系统对与黄化绿豆芽叶绿体形成相应的光诱导超弱发光(UWL)图象进行了实时观察。认为,叶绿体在生物超弱发光中起重要作用,但植物的超弱发光不是叶绿素本身直接受光照射后的瞬发荧光。另外,对几种不同生物样品的超弱发光图象进行了探测。实验表明,对应生物的不同生长代谢阶段及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超弱发光强度。利用这种探测和分析,可以得到一种无损探测生物的生理、生化状态及变化过程的直观、灵敏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新疆分布的3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的人工杂交试验,比较了杂交结果率、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幼苗成活率等指标,并对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萌发、生长过程进行荧光观察,旨在探讨3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种间杂交结果率最高为96.67%,最低为55.62%,说明3种甘草种间杂交配子亲和性较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0.5~2h内花粉均可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在授粉后48h内花粉管均可到达子房与胚珠受精,说明三种甘草种间杂交不存在配子隔离障碍;(3)杂交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和幼苗成活率与自然结实种子无显著差异,种间杂交种子活力较高,幼苗成活率均为7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3种甘草属植物的同域分布区,在相同传粉途径下,这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隔离机制不完善。有发生自然杂交并形成杂交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