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实验猴细菌性感染疾病脏器病理改变的观察和分析,完善实验猴病理检测资料,为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6例实验猴按5种必检细菌性感染疾病(沙门菌病;志贺菌病;结核杆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空肠弯曲菌病)病原种类分组,对脏器标本进行病理剖检,HE染色观察记录病变,建立实验猴必检细菌性疾病病理检测资料。结果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沙门菌病表现为伤寒肉芽肿,结核杆菌病表现为结核肉芽肿,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表现为纵行溃疡、急性炎及化脓性肉芽肿;志贺菌病、空肠弯曲菌病表现为急性炎和表浅溃疡。结论感染5种必检细菌的实验猴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病理检测对疾病的分析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测结果补充了实验猴细菌性疾病病理检测资料,为制定实验动物病理检测指南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国小型猪空肠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集发病小型猪标本,采用细菌学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学试验、PCR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1株细菌,经鉴定为空肠弯曲菌(CJp0812)。用空肠弯曲菌flaA基因特异引物对CJp0812细菌的PCR扩增为阳性,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上述序列与空肠弯曲菌NCTC11168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002163)同源性高达99%。结论首次从中国小型猪中分离到了空肠弯曲菌,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弯曲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细菌性胃肠炎疾病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菌,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流行、传播、扩散的复杂性与基因组的高变异有关。全基因组测序(WGS)是一种基于基因水平的快速简便工具,可快速准确地进行物种鉴定、分析不同个体基因组间的差异、预测细菌耐药和毒力基因以及预测种群演化模型等。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全基因组测序在弯曲菌基因组学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弯曲菌的流行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是人类细菌性胃肠炎的病原体。趋化是细菌向合适的寄生部位定向运动, 也是空肠弯曲菌在宿主空肠黏膜表面实现定植的关键起始步骤, 该趋化运动由趋化相关二元信号系统( che-TCS) 以MCPs→Ches→Flis/Mots 方式调控。FliG是Fli 蛋白家族成员, 一些病原菌的FliG被证明是鞭毛马达蛋白, 也是细菌鞭毛马达中开关复合体的必需组分, 但空肠弯曲菌FliG在细菌趋化中的作用未明。本研究中, 我们根据同源重组原理, 构建空肠弯曲菌NCTC11168 株fliG基因敲除( fliG- ) 突变株, 然后对fliG- 突变株的动力、趋化和定植能力进行测定。动力实验和体外趋化实验结果证实, fliG- 突变株在半固体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直径、在硬琼脂平板上对0. 2 mol/L 脱氧胆酸钠( SDC) 的趋化聚集环直径均明显小于野生株( P <0. 05) 。与野生株比较, 黏附于BALB/c-ByJ小鼠空肠黏膜表面以及空肠内容物中的fliG- 突变株数量也明显减少( P <0. 05) 。实验结果表明, fliG是空肠弯曲菌鞭毛动力以及细菌感染时向空肠黏膜趋化运动的必需基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黑龙江省细菌性腹泻病原谱构成,探讨主要病原体的变异和流行变迁规律,提高监测实验室腹泻病原实验室诊断、监测预警、突发细菌性腹泻疫情的处置能力,并为进一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的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检测细菌性腹泻症候群患者标本537份,检出率为36.69%,其中,主要致病菌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分别为9.31%、6.89%、1.30%、3.35%、0.56%、0.19%、0.37%、0.74%、5.40%、16.95%;性别差异不显著,各年龄组病原菌检出率和各月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显著,病原菌检出率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6、7、8、9月份病原菌检出率高,检出率之和占总检出率的93.40%,0~10岁年龄组患病人数和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 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夏秋两季是细菌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埃希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  相似文献   

6.
<正> 传统上,病原性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系将病原性材料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当生长后再作进一步的试验进行鉴定。这些方法检测速度慢,取决于细菌的生长速度。最近以来,转向于直接由病理材料中检测细菌性抗原及其他产物的方法上来。如果使用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则可能不需要等待被检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即可作出鉴别。除了对敏感性试验方法和有关被检菌其他资料的需要外,这些方法一般不能代替培养法,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方法使用。本文仅就由体液中检测细菌性抗原的一些免疫学方法和检测细菌成份及其代谢产物的一些非免疫学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空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是人类细菌性胃肠炎的病原体。趋化是细菌向合适的寄生部位定向运动, 也是空肠弯曲菌在宿主空肠黏膜表面实现定植的关键起始步骤, 该趋化运动由趋化相关二元信号系统( che-TCS) 以MCPs→Ches→Flis/Mots 方式调控。FliG是Fli 蛋白家族成员, 一些病原菌的FliG被证明是鞭毛马达蛋白, 也是细菌鞭毛马达中开关复合体的必需组分, 但空肠弯曲菌FliG在细菌趋化中的作用未明。本研究中, 我们根据同源重组原理, 构建空肠弯曲菌NCTC11168 株fliG基因敲除( fliG- ) 突变株, 然后对fliG- 突变株的动力、趋化和定植能力进行测定。动力实验和体外趋化实验结果证实, fliG- 突变株在半固体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直径、在硬琼脂平板上对0. 2 mol/L 脱氧胆酸钠( SDC) 的趋化聚集环直径均明显小于野生株( P <0. 05) 。与野生株比较, 黏附于BALB/c-ByJ小鼠空肠黏膜表面以及空肠内容物中的fliG- 突变株数量也明显减少( P <0. 05) 。实验结果表明, fliG是空肠弯曲菌鞭毛动力以及细菌感染时向空肠黏膜趋化运动的必需基因。  相似文献   

8.
噬菌体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细菌病毒,作为细菌的天然杀手,在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方面具有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势。综述了利用活噬菌体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早期研究及近几年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利用噬菌体裂解酶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噬菌体治疗真正得以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并综述分析了一些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噬菌体治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并推动噬菌体治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菌蜕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体系,是通过对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的精确表达调控建立的.细菌菌蜕兼顾了组合抗原免疫原性、佐剂效应、靶向性载体等作用,特别适合于黏膜免疫及口服免疫;由于缺乏内含物而更加安全;生产过程简单,适宜大规模生产.这些特性决定了细菌菌蜕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候选疫苗及递送系统.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细菌性疾病大规模爆发并造成严重损失.鉴于化学药物和常规疫苗的种种缺陷,新型渔用疫苗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重视.在阐述细菌菌蜕系统形成和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菌蜕疫苗在几种鱼类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菌蜕系统作为新型渔用疫苗体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讨论,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渔用菌蜕疫苗将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酸、乙酸及pH值变化对嗜酸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生长及交互作用影响,为探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1)两菌经不同浓度乳酸、乙酸作用后,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2)两菌经不同pH的SBHIG肉汤单独及混合培养,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并涂片观察生长情况。结果乳酸、乙酸浓度1.0%~5.0%时,均可抑制两菌的生长。0.1%乳酸对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抑制能力较弱,但可促进嗜酸乳杆菌的生长。肉汤培养基在pH 3.5时,几乎只有嗜酸乳杆菌能生长;pH 8.5时,生长的细菌中阴道加德纳菌占绝大多数;pH 5.5和7.0时,两菌虽然共同生长,但嗜酸乳杆菌生长明显受抑制。结论嗜酸乳杆菌与阴道加德纳菌存在交互作用,但受细菌浓度、乳酸和乙酸浓度及pH的影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需多疗程疗治疗或治疗失败可能与乳杆菌累积浓度未能达到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本地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调阅2009年01月至2012年02月在我院诊断并治愈的细菌性腹泻病的患儿病历,统计分析患儿粪便中致病菌的鉴定、药物敏感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结果:期间共收治226例细菌性腹泻患儿,均获得痊愈,除经过经验性药物治疗治愈而未进行粪便培养的病例外,209例患儿进行便培养,192例培养出致病菌,培养阳性率91.9%,获取菌株337株,其中65例培养出超过两种以上细菌。培养出的细菌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及变形杆菌属4种致病菌占总分离菌株的78.6%;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非发酵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及酵母样真菌等致病菌占总菌数的21.4%。常见的三种致病菌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三种细菌的耐药性均比较严重,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均处在较高比率。结论:儿童腹泻病致病菌谱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部分致病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重视;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时应在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2009年至2010年肠道门诊就诊的细菌性腹泻患者病原谱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重点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使用卡-布运送培养基,增菌培养后,采用生化反应和氧化酶试验进行菌株鉴定,并用梅里埃API生化板条进行验证,用病原菌诊断血清进行细菌分型。结果从32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38株菌株,其中沙门菌15株,产毒大肠埃希菌12株,致病大肠埃希菌6株,志贺菌2株,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气单胞菌各1株。0—20岁年龄段高发,以1岁以内婴幼儿为主;7—10月为发病高峰期。结论来该院肠道门诊就诊的细菌性腹泻患者,其病原体以沙门菌为主,其次为产毒大肠埃希菌。因此.广州地区细菌件腹泻的预防.廊右针对件的面向雷占人群和重占病厢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及血清中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分化群64(CD64)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4例学龄前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包括细菌性腹泻(细菌组,n=101)和病毒性腹泻(病毒组,n=113),以同期入院行儿童保健的113例健康学龄前儿童为对照组。统计细菌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比较两组腹泻患儿与对照组儿童血清PCT、CD64和s TREM-1水平的差异、三种血清学指标的阳性率及三种指标对细菌性腹泻患儿的诊断效能。结果:101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培养的细菌菌株中,共培养菌株213株,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阳性率最高,分别占41.78%、23.01%和15.96%;细菌组的血清PCT、CD64和s TREM-1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病毒组和对照组,且病毒组的s TRE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三种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PCT、CD64和s TREM-1均可作为判断细菌性腹泻的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252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52例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作细菌培养,用美国德灵公司MicroScan Auto SCAN4型细菌鉴定仪及药敏分析仪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52例标本中,阳性154例,阳性率61.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常规使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耐药率较高,在61.3%-83.9%,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利福平、左旋氧氟沙星等敏感性较高。结论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应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空肠弯曲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使用恒温环介导技术, 以空肠弯曲菌的促旋酶基因A(gyrA)设计引物, 建立空肠弯曲菌的LAMP快速检测方法。不同来源的4株空肠弯曲菌LAMP检测均显示阳性, 其他14种细菌LAMP检测显示阴性。实验结果表明, 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研究进行了LAMP检测方法与细菌平板计数法和PCR法的灵敏度比较, 结果LAMP检测与PCR法有相近的灵敏度, 比细菌平板计数法灵敏度高3个数量级。我们还研究发现提取核酸前加入DNase可以有效地减少死菌DNA对LAMP结果的影响。使用LAMP方法对鸡法氏囊的检测表明, 结合核酸提取步骤中的DNase处理步骤, 可以准确的检测出鸡法氏囊中的空肠弯曲菌。  相似文献   

16.
多数细菌都存在发挥免疫防御机制作用的CRISPR/Cas系统,在不同种属间呈现多态性。空肠弯曲菌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所致疾病也是典型的自限性疾病,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并未得到明确的解析,而空肠弯曲菌CRISPR/Cas系统的结构呈现多态性,研究两者关系仍存在诸多限制。本文从CRISPR/Cas系统在空肠弯曲菌中的结构、机制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空肠弯曲菌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幽门弯曲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0例胃疾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组织观察到幽门弯曲杆菌,应用微需氧的技术对这种细菌进行了分离和培养。在活体组织上的幽门弯曲杆菌的菌体多呈3个弯曲的螺旋形。在体外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体为稍弯曲的杆状,而在较老的培养物中细菌形态则成为短杆或类球状。显微超薄切片显示出细菌的胞壁具有双层的结构和带鞘的鞭毛。这种菌的菌体表面光滑,具有1—3根极生鞭毛,鞭毛的末端有膨大的类球形物。对分离物中的10株幽门弯曲杆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试验。其主要特征与典型的幽门弯曲杆菌基本相同,只是在25℃生长的性状有差异,并且经数次传代后能在  相似文献   

18.
<正>人体胃内弯曲样细菌早在1906年就曾有过报道。此后,一些学者相继进行了研究。直到1983年,Marshall等才在微氧条件下从人体胃粘膜活检中培养出一种类弯曲菌(Campylobacter-like organism,CLO),现称之为胃窦弯曲菌(Cappylobacter pyl,oridis)认为该菌参与胃病的致病过程。现将有关胃窦弯曲菌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BNC)状态建立细胞学模型,用VeroE6细胞和HeLa细胞检测空肠弯曲菌产细胞膨胀性肠毒素(cytotoxic distendingtoxin,CDT)能力的改变,并在RNA水平上进一步验证毒素的表达。方法 采用4℃冷藏及-70℃冷冻的方法诱导空肠弯曲菌进入VBNC状态,利用细胞总数计算、活细胞染色计数及可培养细胞计数间接确证VBNC状态细菌的存在,细胞对于VBNC状态下的细菌仍然敏感,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空肠弯曲菌毒素基因的表达。结果 3种不同状态的细胞计数结果表明存活细胞进入了VBNC状态,细菌经4℃冷藏及-70℃冷冻后数量减少约1个数量级,在冷冻前,细菌对细胞毒性较强,72h时70%以上细胞凋亡,冷冻后的VBNC状态细菌对VeroE6和HeLa细胞的生长仍有影响,72h时约有40%细胞进入凋亡状态。结论 低温、贫养条件下空肠弯曲菌可进入VBNC状态,用常规传统的羊血平板培养基仅能使不到10%的空肠弯曲菌复苏生长,从而可以检测,在VBNC状态时,空肠弯曲菌产毒素能力改变较大,远远低于正常状态,但仍具备产毒素的能力,也从RNA水平实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0.
鱼类致病菌的蛭弧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s)是一类有寄生性的细菌。Stolp及Stzold(1962年)曾首次报导,我国司稚东、秦生巨等(1982年)在国内亦首次报导了这类细菌的发现。本文介绍了以鲫鱼出血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为宿主菌,经分离得到的噬菌蛭弧菌Bd3—2菌株的培养特征、细菌形态、细菌生理生化特征、感染宿主机制及在实验室条件下水体中对宿主菌净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说明噬菌蛭弧菌是精养鱼塘水体中某些致病菌的自然净化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并为利用蛭弧菌来减少或控制鱼塘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