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探明食物多样性对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以羊草、克氏针茅、紫花苜蓿、沙葱和阿氏旋花5种实验地常见的草本植物,组成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饲喂布氏田鼠幼体,探究布氏田鼠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对不同食物多样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食物多样性种类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与单一食物组相比,2~4种食物组饲喂的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分别增加15.6%、18.0%和12.2%;不同食物占食谱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变化具极显著作用(P<0.01);随着克氏针茅、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2)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在第5周时极显著降低(P<0.01);不同食物在食谱中的比例对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1)。随着羊草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在第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提高(P<0.01),随着克氏针茅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和5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的生长率均显著下降(P<0.05),随着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至第3周时布氏田鼠幼体生长率极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幼体随着克氏针茅和阿氏旋花在其食物中所占比例增加,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率和生长率相应下降,随着羊草在布氏田鼠幼体食谱中比例增加其生长率显著提高。因此,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影响布氏田鼠幼体存活、生长和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2.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与栖息地植被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多种不同植被条件栖息地中分析布氏田鼠当年雄鼠的体重生长差异。研究表明 ,布氏田鼠在不同植被条件下的体重生长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植被条件中等的草场 ,布氏田鼠的体重生长最佳 ,在植被条件优越的轻牧草场或者过度放牧草场 ,布氏田鼠体重生长一般 ,植被条件较差的重度放牧草场 ,布氏田鼠的平均体重较低。在不同类型草场 ,布氏田鼠可以通过调节体重大小和生长速度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场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主要鼠种之一。该鼠种在秋季将食物储存在储草仓内,以此来度过植被贫瘠的冬季。为探究储草期增加食物对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的影响,2004年10月,于内蒙古阿巴嘎旗白音图噶苏木的布氏田鼠鼠害草场随机选取两块100 m×200 m的样地,分别设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增食样地内给每个布氏田鼠洞群补充食物,每天补充500 g小麦,连续补充2 d共计1000 g。对照样地内则不做任何处理。2004年10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两块样地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增食样地和对照样地内,布氏田鼠数量分别为310只和318只,以该结果作为计算其越冬存活率的基数。2005年5月,返回样地再次进行标志重捕,分别计算两样地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卡方检验显示,储草期增加食物能显著提高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增食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为41.3%,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4.2%,P<0.01)。增食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分别为45.4%和37.3%,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雌性和雄性布氏田鼠越冬存活率(25.8%和22.6%,P<0.01)。但样地内雌性和雄性越冬存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补充食物可大幅度提升布氏田鼠冬季存活率,增加布氏田鼠越冬存活基数,对来年种群增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mg/kg、2.0mg/kg、3.0mg/kg、6.0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d 后,与正常异性配对观察90d。按繁殖启动期、繁殖率和繁殖力等最直观的指标综合评价了5个浓度炔雌醚对雌雄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室内条件下,炔雌醚能够延迟雌雄布氏田鼠的生殖启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小,未达统计显著性。90d 内,一定浓度的炔雌醚能够降低雌雄个体的繁殖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同样未达统计显著性。一些浓度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的繁殖力,其抑制效果无剂量相关性。推断炔雌醚对雄性布氏田鼠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2.0mg/kg左右,对雌性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1.0mg/kg左右。实际综合应用剂量2.0mg/kg左右,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产仔总数,其持续时间可达90d。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家群数量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布氏田鼠家群数量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即MNA法)确定,而艾虎对布氏田鼠捕食风险的衡量指标采用在研究期间布氏田鼠洞群区新出现的艾虎粪便和挖掘痕迹。研究区面积4 hm2,涉及91个布氏田鼠家群,658只布氏田鼠,其中,17个布氏田鼠家群有新出现的艾虎粪便,5个家群被艾虎掘开。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未出现艾虎粪便的布氏田鼠家群总秩和为1 096,出现艾虎粪便的田鼠洞群秩和为3 090,统计量U=315,校正Z=﹣3.241,校正P=0.001 2;另外,从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布氏田鼠家群秩和为3 757,而被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秩和为429,统计量U=16,校正Z值为﹣3.514,P=0.000 4。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艾虎对秋季高数量的布氏田鼠家群具有显著的优先访问和攻击偏好,也意味着高数量的布氏田鼠秋季家群具有更高的被艾虎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魏磊  王承民  胡奕  罗静  张敏  何宏轩 《四川动物》2013,32(2):167-175
目的以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为分子标记研究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方法对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进行鼠疫菌攻毒试验,并对死亡和存活的两种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酶切后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布氏田鼠种群鼠疫抗性个体Rsa Ⅰ E和Rsa Ⅰ F等位基因较高的频率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抗性个体:0.3095、0.2738;易感个体:0.0571、0.0286);青海田鼠种群鼠疫抗性个体Rsa Ⅰ F等位基因较高的频率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抗性个体:0.3704;易感个体:0.0682)。对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纯合型序列分析显示,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有68个多态(变异)位点,占26.1%;其中布氏田鼠39个,青海田鼠27个,二者存在12碱基的差异。序列分析显示,布氏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在第27、53、63、70、91、126、127、128、129、160、213、214、21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而青海田鼠在第27、53、63、126、127、128、129、160、213、214、21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Rsa Ⅰ酶切揭示,青海田鼠的MHCclass Ⅱ gene β基因缺少等位基因E,多态性低于布氏田鼠,这可能是两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结论 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鼠疫抗性存在相关性;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和其他未确定的鼠疫抗性标记可为研究宿主进化和疾病动力学提供有用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不同大小的集群会面临着不同的捕食风险。2004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多少作为布氏田鼠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集群的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大鵟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这表明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更容易吸引猛禽类天敌的捕食,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验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草地鼠害发生面积呈逐年扩增的趋势。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是内蒙古草原主要害鼠之一,为找到有效控制鼠类数量的方法,本文研究了薄荷油对布氏田鼠的抗生育效果。以性成熟的非越冬布氏田鼠为实验对象,将备用的雌、雄布氏田鼠按2∶1合笼,将妊娠布氏田鼠分为3个不同药物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将薄荷油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溶液(750 mg·kg~(-1)、1 000 mg·kg~(-1)、1 500 mg·kg~(-1)),灌胃7 d后剖检,统计其子宫胚胎着床数,对子宫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薄荷油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胚胎着床数(P0.01)。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薄荷油使布氏田鼠子宫内膜表面容受性发生了改变;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经薄荷油处理的布氏田鼠子宫形态发生了改变,产生病变;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处理组子宫内的雌激素受体(ERα)、孕激素受体(PR)、基质金属蛋白水解酶(MMP2)及E-钙粘附蛋白(E-cadherin)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都出现了异常。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薄荷油对布氏田鼠的抗生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调节子宫内ERα、PR、MMP2及E-cadherin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影响其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着床过程,进而导致胚胎着床失败。因此,薄荷油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植物源性不育剂应用于鼠类不育控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种群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防治经济阈值.结果表明,1995 ~2005年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早春化学防治的经济阈值分别为36.4、48.8、45.2、39.6、51.2、51.7、48.6、47.2、45.4、40.8、40.1只/hm2,而2010 ~ 2012年间的经济阈值则为41.8、39.8、38.7只/hm2.1995~2012年间,布氏田鼠防治的经济阈值基本稳定在45只/hm2左右.布氏田鼠鼠害的防治经济阈值主要受牧羊放牧收益、灭鼠成本和灭鼠成效的影响,牧羊年均放牧收益与布氏田鼠早春防治经济阈值呈反比关系.根据2010~2012年间的调查结果,近年来布氏田鼠早春防治经济阈值的参考数值为40只/hm2.  相似文献   

11.
捕食者气味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确定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反捕食行为、焦虑样行为和内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的反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猫气味暴露1 d,青春期布氏田鼠隐藏行为显著增加,而移动行为、跳跃行为、修饰行为和接触行为均显著减少;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至18 d,其反捕食行为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产生了行为适应。旷场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重复暴露后,青春期布氏田鼠在旷场中的移动总距离和总平均速度显著减少,但其在旷场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明暗箱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组雌性布氏田鼠进入明箱次数显著高于雄性个体,不同性别与处理之间的布氏田鼠在明箱中停留时间比例没有显著差异。长期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浓度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初次猫气味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的反捕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存在明显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抑制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伏隔核区leptin-Stat3(瘦素-Stat3)细胞信号通路对其能量代谢以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布氏田鼠伏隔核区定点注射Jak/Stat3抑制剂(WP1066),使用TSE代谢笼系统检测布氏田鼠的基础代谢,并随时记录布氏田鼠的体质量。结果在伏隔核区定点注射Jak/Stat3抑制剂后,布氏田鼠伏隔核区P-Stat3表达量以及瘦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瘦素浓度以及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TSE代谢笼实验检测发现,实验组布氏田鼠总能量消耗显著降低(P0.05)、呼吸交换率显著增加(P0.05)、总耗氧量显著降低(P0.05)、总自主运动量显著减弱(P0.05)、总饮水量显著增加(P0.05)、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调控伏隔核区的leptin-Stat3信号通路能够调控基础代谢,进而在10 d内改变布氏田鼠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雄性手术不育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输精管结扎的方法对雄性布氏田鼠进行了不育处理,并研究了雄性不育后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育组中布氏田鼠的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而且不育组内部不育雄性和正常雄性之间在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结扎不育雄性对布氏田鼠的社会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月和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典型草原调查了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种群的感染特征,分析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的感染率与其性别、年龄、体重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对布氏田鼠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雄鼠与雌鼠的感染率相当;但是与布氏田鼠体重/年龄密切相关:幼鼠的感染率较低,成鼠感染率较高,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均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布氏田鼠达到一定的年龄(或体重)后才可感染肝毛细线虫病,其最低感染体重为24.3 g。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对肝毛细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同一样地不同季节感染率不同,本次调查显示,2005年5月份感染率高于8月份群体感染率,同一样地的春季感染率与秋季感染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小型鼠类。研究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及年度变化的特征,对于探索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预报是很必要的。国内外有关布氏田鼠生态学的研究报道,如内蒙锡盟卫生防疫站(1975)、呼伦贝尔草原鼠害调查组(1975)、罗泽珣等(1975)、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Reichstein(1962)、(1949,1952A,1952B)、(1948)、(1954)等,涉及上述工作的甚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一组(1978,1979)研究了布氏田鼠的种群年龄、性周期、活动领域以及种群密度和肾上腺、生殖腺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着重讨论种群繁殖特征,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周期及其主要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鼻腔喷雾法(CCID50=105.7)研究了SARS冠状病毒(SARS-CoV)对成年和幼年布氏田鼠的感染效果.成年动物攻毒后出现死亡,表现为口鼻有出血,肠道出血;肺组织呈出血性间质性肺炎改变,肝、脾、肾、胰腺组织均呈淤血性改变;存活动物肺组织呈间质性肺炎,局灶出血及肺气肿改变,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幼年动物攻毒后未见死亡但行动较为迟缓,主要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早期肺组织有局限性肺炎改变,且病毒分离为阳性;同居对照组的一只动物有肺组织局灶性肺炎.结果表明,SARS-CoV可以很强地感染布氏田鼠;成年布氏田鼠比幼年动物对SARS-CoV更敏感;布氏田鼠有望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小型SARS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2~7日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额和宝力格苏木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作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统计了实验样地内可以观察到的大■蹲守布氏田鼠洞群鼠洞口数量,以及样地内大■没有蹲守的布氏田鼠洞群的鼠洞口数量。运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大■没有蹲守的布氏田鼠洞群的洞口数量秩和统计量为1 753.5,而大■蹲守的布氏田鼠洞群的洞口数量总秩和为1 406.5,统计量U值为213.5,校正之后的Z值为﹣4.764 26,这表明,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002),大■蹲守次数(B)与田鼠洞群洞口数量(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为B=﹣0.733 2+0.044 36 N(r=0.592 65,P0.05)。结果表明,大■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从捕食风险角度支持了鼠类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18.
布氏田鼠冷习服过程中的适应性产热特征侯建军李庆芬黄晨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北京100875)关键词布氏田鼠适应性产热环磷酸腺苷钠、钾ATP酶T4-5′脱碘酶将内蒙草原上捕捉的布氏田鼠(Microtusbrandti)随机分组(体重在35-40g...  相似文献   

19.
2005年5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研究了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 hepatica)对典型草原区雌性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繁殖参数的影响。采用标准夹线法捕获鼠类,对捕获的鼠类进行常规生物学解剖,根据虫卵有无确定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记录鼠类名称、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以及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由于体重是划分鼠类年龄的常用指标之一,结合布氏田鼠的繁殖特征研究数据,采用25.1~55.0 g之间的雌性个体作为本研究分析样本,并将其分为25.1~35.0 g、35.1~45.0 g和45.1~55.0 g体重(年龄)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同一体重(年龄)组内,肝毛细线虫病感染情况与雌性布氏田鼠妊娠率的关系,T检验分析感染情况与胎仔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各个体重(年龄)组中,感染肝毛细线虫组布氏田鼠雌鼠妊娠率均略低于未感染组,但感染情况与妊娠情况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感染肝毛细线虫布氏田鼠胎仔数低于未感染布氏田鼠,感染情况与胎仔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肝毛细线虫病对布氏田鼠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对布氏田鼠胎仔数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布氏田鼠G带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国杰  .赵伟光 《遗传》1988,10(5):24-26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 是 田鼠亚科中的一种小型野鼠,分布在我国内蒙 古东部地区,对牧草和农田危害甚大闭,同时又 是鼠疫的贮存宿主。有关布氏田鼠的染色体研 究国内外未见报道。作者得到内蒙古锡盟鼠防 站张跃星同志赠送十几只布氏田鼠,我们对其 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田鼠亚 科中种间的细胞分类学以及为消灭鼠害的毒理 实验提供正常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