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官桥盆地“红层”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开始于二十年代(李捷、朱森,1930)。随着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的发掘,地层的划分对比臻于完善。我国非海相早第三纪介形类是其中较丰富的化石之一,因此,对已知地层中建立对比标准有一定意义。本文共描述介形类7属11种,并着重对保存丰富、完美的Cypris henanensis的个体发育进行阐述,为它们的生长发育、正确鉴别及古生态的探讨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云南省滇池的淡水介形类5种现生种,即泽氏玻星介Candonocypris novaezelandiae(Baird)、青春金星介Cypris puberaO.F.Mller、黑纹斗星介Cypridopsis nigrovittataOkubo、非调和异星介Heterocypris incongruens(Ramdohr)和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 G.W.Mlle。它们在滇池和云南省系首次报道,其中C.novaezelandiae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同时描述了两个种的软体组织,增添了我国高原断陷湖泊现生介形类动物群名录。  相似文献   

3.
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西藏现生介形类过去研究不多,1973年蒋燮治、陈受忠发表了珠穆朗玛峰地区聂拉木县嘎罗维金玛湖和绒布寺前河边小溪浮游生物水样中的介形类,计有:Cypris pubera Mülle, C. subglobosa Sowerby, Gandona caudata Kaufmann和Eucypris sp.。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均从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分析出来,只获得壳瓣。样  相似文献   

4.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5.
野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是一种近代才绝灭于我国的哺乳动物,也是第四纪我国的一个土著分子,曾发现过大量的化石。这就为我们利用这个物种的材料研究动物的绝灭和它们的体型增大或缩小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麋鹿化石标本与它的现生标本在尺寸上有一定的差异。角枝尺寸,最大数据的项目多为化石的标本,而不是现生的标本。例如:节部最大径,化石的最大值100.5(单位:mm,下同)大于现生的73、67、64、68、76;主干长,化石的最大值207,大于现在的170、142、150、148、155、152;后枝长,化石的最大值820,大于现生的700、715…  相似文献   

6.
许汉奎 《化石》2002,(4):13-15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在地表 ,几乎遍地皆是 ,因许多化石其外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 ,所以老乡常称该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类数量极少、且罕见 ,所以1806年法国人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 ,即希腊文的brachi(腕)加 pod(足) ,即Brachiopod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它确与双壳类(壳)一样具有二个壳瓣 ,以保护其身体的软体部分。现生的双壳类很多 ,它们体内均有一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更新世兔属化石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我国现生兔属各种骨骼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的分析,修订了已有的兔属化石材料。将周口店第1,2,6,20,山顶洞和东岭子洞等地点以及山东平邑发现的兔标本归入草兔Lepus capensis。以前被归入Lepus wongi种内的标本,除周口店第13地点及蓝田陈家窝子的应属于Lepus teilhardi外,其余地点的皆为Lepus capensis,因此L.wongi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无效种。周口店第16地点的标本归入华南兔Lepus sinensis,是该种目前惟一的化石记录。辽宁营口金牛山的标本暂时归入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我国更新世共发现两个化石种和4个现生种。其中化石种Lepus teilhardi和L.ziboensis出现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现生种L.capensis,L.mandschuricus,L.sinensis和L.comus分别出现在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初步讨论了兔属的起源,认为兔属可能起源于上新世的Trischizolagus。  相似文献   

8.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mnocythereirregularis-Cypris favosa-Ilyocypris gaoyouensis组合。岭茶地区栗木坪组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宝月组的介形类动物群相同,岭茶组与华涌组的介形类面貌也基本相同,因此栗木坪组和岭茶组的时代应属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这与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中哺乳动物、古地磁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Bean(1836)在上个世纪曾描述过英国约克郡北部斯卡伯勒附近格里斯托普湾(Gristhorpe Bay)中侏罗统巴柔阶(相当 E.(o.) sauzei带)克洛顿组(Cloughton Formation)格里斯托普层的一些化石,包括双壳类 Unio distortus Bean, 介形类 Cypris concentrica Bean 和 Cypris arcuata Bean (Cypris M?ller, 1776). 嗣后不久, Jones(1862)认为 C.concentrica 是一个叶肢介化石并将这个种归入了 Estheria R?ppell, 1837.本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沃日  相似文献   

10.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mnocythereirregularis-Cypris favosa-Ilyocypris gaoyouensis组合。岭茶地区栗木坪组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宝月组的介形类动物群相同,岭茶组与华涌组的介形类面貌也基本相同,因此栗木坪组和岭茶组的时代应属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这与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中哺乳动物、古地磁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现生虾类的种属十分繁多,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就我国而言,巳发现的虾类有400多种。保存在岩层中的虾类化石,与现生种群数量相比,大为逊色。在我国,属于叶虾亚纲的化石则更是罕见。叶虾类是重要的软甲类。其头胸甲前端有一个能活动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脉翅目细蛉科化石与现生昆虫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历史及进展。介绍了细蛉科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分别回顾了现生与化石细蛉科昆虫的研究历史;分述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细蛉科昆虫的属种及生物地理学分布;并介绍了近年细蛉科包括化石与现生属种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从细蛉科在脉翅目中的系统位置及细蛉科内亚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展开了讨论;并附世界化石与现生细蛉科昆虫的属种名录。  相似文献   

13.
豆科紫藤属Wisteria约有5-6个现生种,间断分布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温带地区,但化石记录表明,该属在新近纪可能广泛分布于捷克、荷兰、格鲁吉亚阿布哈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远东、日本和中国。因此,研究紫藤属化石有助于深入认识它的早期演化、分类、多样性、古生态和生物地理,其中荚果化石的分类价值和演化意义尤为显著。文中基于对产自山东临朐中中新世山旺组的山旺紫藤W.shanwangensis荚果化石的再观察,并结合紫藤属3个现生种——紫藤W.sinensis、藤萝W.villosa和多花紫藤W.floribunda的荚果发育特征,讨论这些化石的分类、演化、发育和埋藏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证明,山旺紫藤荚果化石与国产的2个现生种——紫藤和藤萝的荚果更为相似,呈倒披针形、种子较少和室间缢缩明显。比较而言,日本和美国产的紫藤属现生种——多花紫藤和美国紫藤W.frutescens的荚果呈线形、种子较多和室间缢缩不明显,而且日本中新世和上新世报道的紫藤属荚果化石与多花紫藤的荚果更为相似。然而,中国和日本报道的紫藤属荚果化石迄今都没发现被毛,这与现生种中最原始的美国紫藤的荚果相似,而与东亚紫藤属现生种密被绒毛的荚果形成显著差别。因此,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紫藤属种类可能早在中新世就已经发生了形态地理分化,而荚果无毛或许是该属演化过程中一个比较原始的性状;紫藤属现生种荚果在发育的中、后期果壁上具有与纵轴方向成锐角的倾斜纤维纹饰,它们在荚果完全成熟后导致果瓣沿缝线开裂并卷曲,卷曲的果瓣放入水中又能恢复平整。值得注意的是,山旺紫藤荚果化石果壁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倾斜纤维纹饰,这表明它们在脱落保存时处在发育的中、后期,这一发育时期脱落的荚果更有可能保存为化石记录;山旺紫藤荚果化石果壁的碳质残片中还富含硅藻类,近似于远距直链藻Melosira distans和颗粒直链藻M.granulata这些浮游相的、生活在深水区的优势种。因此,山旺紫藤荚果脱离母体后可能沉积在湖水较深的地方,而且它也可能是在成熟开裂的状态下脱落,瓣片本来卷曲,被短程搬运至湖中,又在湖水的浸泡下恢复平整状态,而后经沉积物掩埋后形成化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记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发现的食肉类化石。堆积物的上部主要为颗粒细小的砂质黏土, 而下部主要为直径较大的角砾。2007年出土的食肉目化石有: 似浣熊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狗獾(Meles mele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中华猫(Felis chinensis)和疑似虎(Panthera tigris)?。其中前5个种在形态上与现生种类非常接近; 而最后一个种除与现生虎比较接近外, 与现生狮子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前寒武纪瓮安生物群具围卵腔结构的胚胎及其发育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组瓮安微型球状化石SEM的观察,发现代表未分裂卵,和2、4、8、16不同分裂阶段的胚胎。这些未分裂的卵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化石不仅大小和卵壳表面装饰相同,而且它们均具明显的围卵腔和球形卵裂等特征,清楚表明这些卵和胚胎均为同一物种的产物。由于这些卵的表面装饰与现生某些甲壳类休眠卵极其相似,曾被解释为动物的休眠卵;当前不同卵裂阶段胚胎的发现表明它们不是休眠卵,而是处于发育过程的卵。围卵腔不仅是现生两侧对称动物早期胚胎的常见构造,而且具围卵腔构造的未分裂卵和不同卵裂阶段的胚胎化石在瓮安动物群也十分常见。除了以上具表面装饰胚胎化石的大量发现外,文中还报道围卵腔构造在表面光滑胚胎化石中的发现。这些具围卵腔结构的胚胎化石主要为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  相似文献   

17.
也话蜗牛     
《化石》1987年4期载郑文彬《侨乡华灯话蜗牛》一文,介绍了一些蜗牛的食用及药用经济价值。但不少重要方面尚未叙及,现作补充,以告读者。蜗牛是普通的统称,古书上称之为“仆累”、“附蠃”、“螺蠃”、“蠡蠃”、“蠡牛”、“负背蚰蜒”、“天螺”,按其形态和生活习性区别为“蚰蜒螺”和“蚰蜒”,也就是蜗牛和蛞蝓。蜗牛是古老的动物,不少种类还是活化石,其所属的软体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的一个大门类,世界上现生种约有115000种,其中化石种类约有35000余种。据推测,这类最早起源于距今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而许多软体动物类群在寒武纪末已大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陆生贝类被完整地保存在各个时期地层中;第四纪地层中的陆生贝类与现生种几乎相同。据研究,我国黄土层中蜗牛化石,可区分出若干反映不同生物气候环境的蜗牛组合,按现生蜗牛的地理分布、栖  相似文献   

18.
蛾蛉类昆虫是脉翅目中化石记录最完整的的类群之一,现生类群蛾蛉、美蛉和山蛉统称为蛾蛉科,但是现生类群与化石类群分类标准的不一致性,为蛾蛉类昆虫化石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本文统计了世界已发现的蛾蛉类昆虫化石属种名录,介绍了蛾蛉类昆虫化石研究历史、地质年代及地理分布、系统发育研究进程,并提出了现今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广西宁明第三纪类黄杞翅果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宁明西南约4km处新发现的一个植物群中,含有一些与胡桃科黄杞属现生种的翅果在形态上近似的化石。它们的果翅三裂,裂片具有羽状脉序。这些化石的一部分特征与黄杞属的裸果黄杞组的相似,另一部分特征与该属的黄杞组的相似,因而难以将它们归于其中的任何一组,作者将其归于类黄杞属。后者是胡桃科黄杞族的一个器官属,与目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杞属以及分布于美洲新大陆的美黄杞属有密切亲缘关系。在地史时期,类黄杞属的代表较广泛地分布于北半球。然而,当前化石却是这类化石在我国南方首次被发现,这为探讨黄杞族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当前化石的研究和有关文献中得知,黄杞族祖先的翅果形态与裸果黄杞组的现生种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近似。  相似文献   

20.
浮游藻类如绿藻、沟鞭藻、疑源类、硅藻等为具有强大初级生产力的营浮游生活的光合自养型原生生物,因其具有极强的生油能力,是主要的成烃生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其中的浮游藻类化石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正75GC-1井和高135井中三叠纪延长组长73段的216张烃源岩样品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在其中发现了4种数量丰富的磷酸盐保存的球状微体化石:类型Ⅰ和类型Ⅱ微体化石大小为18~30μm,单核单细胞,化石周围可见较为清晰的膜壳;类型Ⅲ大小为80~120μm,化石周围具有膜壳,膜壳较清晰,内部可见大量2~14μm大小的磷酸盐化小圆球体;类型Ⅳ微体化石大小为90~120μm,具膜壳或不具,内部为大量2~18μm的磷酸盐化微米级群体充填。对化石形态和埋藏学分析认为它们是浮游绿藻化石在胶被结构、细胞结构及细胞群体尚未完全分解前被富含磷酸盐的流体渗透矿化作用形成的。经过与化石绿藻和现生绿藻的广泛对比,将其归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团藻科以及绿球藻目卵囊藻科,分别建立为4个新属,4个新种:球状拟鞭藻Pseudoc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