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藜麦功能成分综合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为藜科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独特的营养价值和潜在的保健功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概述了藜麦的生长发育、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基因分析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针对国内外藜麦功能成分综合研究利用进展,提出藜麦的种质创新、食品保健、医药研发及其新型功能食品研制与产业化对策,对藜麦产业、食品保健和医药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次听说"藜麦",是很多年前在一篇英文文献中。文中充满深情地描述了这个物种的种种性格,植物科学工作者的专业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于是就深入调研了一下,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了初识藜麦—与藜麦相见—种植藜麦—研究与欣赏藜麦的故事,这就是我与藜麦的这段奇缘。  相似文献   

3.
藜麦营养学、生态学及种质资源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2n=4x=36)属于石竹目藜属,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在该地区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因其营养的全面性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开始了从印第安主粮到一种战略资源的蜕变之路。本文综述近年来藜麦的营养学、生态学和种质资源学研究进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藜麦的应用前景以及供求现状提出对策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藜麦的驯化栽培与遗传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2019,(11)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起源于南美洲提提喀喀湖区,是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作物。因其营养全面且对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具有抗性,被认为是尚未被充分开发且具有高应用潜力的作物,深受育种学家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藜麦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加之藜麦能有效缓解全球粮食安全,对其栽培与育种等研究已成为热点。为了加深对藜麦的认识和推动其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来对源于安第斯山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的实践,从藜麦营养价值与应用、起源与分布、遗传研究、品种选育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藜麦新品种(系)的培育与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人群增收及新增我国粮食生产途径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和其他粮食作物相似,藜麦从成为土著人的粮食后,也经历了漫长的种质改良。据出土于秘鲁中部高地阿亚库乔的考古资料显示,藜麦的种植差不多可以追溯到大约7 000年前,在安第斯山区藜麦很可能是当地最早的农作物之一。智利的印第安人墓穴中出土的藜麦种子化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阿根廷南部的卡塔  相似文献   

6.
提起粮食作物人们自然想到小麦、稻米、谷子、糜子、玉米、高梁……等这些属于禾本科的植物。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属于藜科植物的粮食作物——藜米(昆诺阿藜),尚不被我国人所熟悉。 这种藜米,英文名叫Quinoa,拉丁学名是Cheno-podium quinoa,生长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南纬5°—20°,海拔3400—4200米的高原地带,主要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种植,智利和厄瓜多尔也有零星栽培。它的种子可以食用,是当地重要的粮食来源。  相似文献   

7.
<正>要深入认识藜麦这个物种,我们还是先从藜麦的发现讲起。考古学家在秘鲁和智利多个地区的古老墓葬中都发现了藜麦的果穗及散落的藜麦种子,这表明藜麦曾作为主要粮食被大量食用。从被安第斯山区的原著民驯化,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禁止当地人种植,再到今天藜麦在世界各地受到追捧,藜麦的历史既丰富又复杂。作为一种四倍体物种,藜麦最早在1797年被德国植物学家和药学家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Carl Ludwig Willdenow)所  相似文献   

8.
金藜麦耐盐性分析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沿海地区新收集种质资源金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进行了耐盐性及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金藜麦在对盐胁迫相对敏感的芽期和苗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耐盐性;子粒蛋白质含量为14.2%,蛋白营养价值优于牛奶以及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子粒中富含维生素B、E等以及钙、锰、铁、铜、锌等矿质元素,特别是钙含量高达190.16 mg/100g,是小米钙含量的35倍;且金藜麦子粒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3.58 g/100g)和亚麻酸(0.44 g/100g),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含量为7.66 mg/100g。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收集的金藜麦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耐盐性,将为我国藜麦研究和种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藜麦是一种古老的安第斯粮食作物,在蒂瓦纳科和印加文明中,藜麦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人类和动物来说都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被称为"印加稻米"。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又发现了它许多隐藏的营养价值,因此藜麦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那么,相比其他谷物,藜麦具体有哪些较高的营养价  相似文献   

10.
<正>藜麦是异源四倍体植物,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对干旱、盐碱地、高原和其他边缘环境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种质多样性,众多藜麦野生品种资源习性和性状参数的变化,也成就了藜麦的千姿百态。藜麦的生长习性可以分为4种:不分枝,只有单一主穗;分枝顶穗长至主穗下部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氯丙醇酯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物,其水解产物氯丙醇对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危害风险较大。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食用植物油和含脂食品中的氯丙醇酯[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简称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简称2-MCPD酯)]进行检测。该方法准确度高(3-MCPD酯和2-MCPD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和96.5%)、灵敏度高(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限分别为0.042 mg·kg-1和0.058 mg·kg-1)、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76批次监测样品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含量分别为0.042~4.865 mg·kg-1(平均值为0.773 mg·kg-1)和0.058~2.592 mg·kg-1(平均值为0.469 mg·kg-1)。经机构间的协同验证和英国FAPAS样的能力验证,2种氯丙醇酯在0.200~3.000 mg·kg-1范围内线性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食品加工企业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建立了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对氯胺酮成瘾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氯胺酮滥用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再分为子时(23:00)、卯时(05:00)、午时(11:00)、酉时(17:00)4个电针组,每组8只。每天1次经腹腔注射氯胺酮复制氯胺酮成瘾模型,不同时辰电针组在给药7d后分别选取一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Hz)电针治疗,每次30min,连续治疗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PFC内TH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mPFC内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P〈0.01),细胞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平均灰度值升高(P〈0.01);子时、卯时电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成瘾使mPFC内TH的表达明显增加;午时、酉时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可明显下调mPFC内TH的表达,改善氯胺酮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3.
4种生态因子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温度、盐度、饵料种类、投饵量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幼体生长与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条件,为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不同盐度(18、21、24、27、30和33)、不同饵料种类(虾糜、活糠虾、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死糠虾、虾糜+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活糠虾不同投饵量(0、2、4、6、8和10 g/d)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影响显著(P〈0.05),最适温度为24-27℃,在最适温度下,存活率为84.4%-91.1%,特定生长率为4.82%-6.13%,存活率(y)与温度(x)的函数关系为y=-0.15x3+30.637x-447.002(r2=0.923)。幼体适宜盐度为24-33,最适盐度为27,在最适盐度条件下,其存活率为(90.0±5.29)%,特定生长率为(3.71±0.34)%。投喂7种开口饵料,以活糠虾效果最佳,存活率为(96.7±2.94)%,特定生长率为(3.77±0.23)%;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效果次之,存活率为(95.6±2.31)%,特定生长率为(2.54±0.15)%,其余各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投喂活糠虾,随着投饵量的增加,其存活率随之提高,摄食量(y)与个体重(x)的回归方程为y=0.227x-0.063(r2=0.9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兔出血症病毒(RHDV)VP60全长基因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验证重组蛋白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探讨VLPs作为检测抗原及亚单位疫苗的潜力。方法用Bac-to-Bac系统体外表达RHDVVP60全长基因。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及确定蛋白最佳表达条件;免疫电镜观察VLPs形态,并对VLPs的血凝性、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68KDa,在免疫荧光、琼脂扩散、ELISA试验中均与RHD多克隆抗血清特异性反应;接种重组病毒的Sf9细胞裂解液在电镜下可观察到与RHDV形态相似的VLPs;该VLPs可凝集人“O”、“B”型红细胞,凝集可被RHD多克隆抗血清所抑制;含VLPs的Sf9细胞裂解液可不经纯化用作间接ELISA抗原,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相比,特异性良好,敏感性、检出率稍低;将含VLPs的细胞裂解液加氟氏佐剂免疫兔,HI效价可达1∶40,可经受致死量病毒攻击。结论RHDV-VLPs的获得及其良好的免疫原性,为RHD血清学检测试剂的标准化、亚单位疫苗研制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在转移载体及RHDV受体方面研究亦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二种改进人工饲料对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29±1)℃和相对湿度75%±5%条件下,研究了2种改进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椰子幼果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生长发育、繁殖力和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天然饲料相比,用改进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幼虫存活率、蛹重及产卵量均提高;幼虫相对生长率(RGR)、食物利用率(ECI)及食物转化率(ECD)均显著提高,而相对取食量(RCR)则显著降低。表明红脉穗螟幼虫对2种人工饲料有很好的适应性,可用于大量饲养。  相似文献   

16.
三角梅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角梅属(Bougainvillea)属于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有14个种。该文综述了三角梅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展望了该属植物在增进人类健康、丰富精神生活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三角梅属植物因其苞片的形态色彩以及植株形态的变化而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三角梅属植物不仅作为花卉备受关注,近年来,有关三角梅其它应用价值的研究使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从三角梅叶片中分离得到具有类胰岛素功能的松醇(D-pinitol)对替代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以及减轻胰岛素疗法带来的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还表明,三角梅叶片和根中至少含有2种抗病毒蛋白——BAPI和Bouganin,它们对于多种植物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开发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角梅还是研究甜菜色素代谢的重要模式植物之一,其甜菜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之丰富为开发安全的天然食用色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些相关研究展示了三角梅作为资源植物的多元价值,为进一步开发三角梅的观赏、医药、生物农药价值和作为天然食用色素以及发挥环境修复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Fourteen Families, 21 genera and 23 speci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is work, as motifs identified on the ancient wooden carved and painted vases known as keros. These date from the early colonial or transitional epoch between the pre-conquest Inca styles and those coming later with very strong Spanish influence. Although many of the well-known food, medicinal, ornamental and ritual plants are depicted, a large number of plants known to the Incas, both wild and cultivated, is absent. Certain motifs have been impossible to identify, but it is hoped that future studies may throw considerable light on the decorative and symbolic motifs in this interesting group of vases.  相似文献   

18.
ω-7脂肪酸(C16:1△9,C18:1△11,C20:1△13),特别是棕榈油酸(C16:1△9)具有重要的工业、营养和医药价值。这些珍稀脂肪酸大多在一些野生植物的种子中合成,不能商业化生产。对普通油料作物的油脂代谢途径进行遗传修饰,使其种子大量合成并积累ω-7脂肪酸,已成为生物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基因操作的主要靶标包括:不同来源的△9脱氢酶的应用、提高底物(C16:0)的浓度、共表达质体型和内质网型?9脱氢酶以及代谢物流的优化等。该文在解析ω-7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网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ω-7脂肪酸代谢工程的技术策略、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油脂物组学和转基因组学等组学技术在鉴定参与ω-7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的特异基因和优化油脂代谢工程设计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