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生物类群,在生物圈和地球其它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生态系统演化、地球环境变迁、资源能源形成等一系列地质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微生物也就没有地球表层系统的一系列地质过程。地质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涉及地质学和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地质环境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地球早期微生物的起源得益于地球环境的演化,而微生物活动反过来又改造地球环境,加速  相似文献   

2.
地质微生物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质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涉及地质学和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地质环境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没有地质微生物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球,更没有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地质微生物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种类繁多、功能丰富,且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质微生物决定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微生物大约占据生命进化树的2/3,具有30多亿年的地球演化历史。地球早期产氧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从远古的生命活动痕迹到肿瘤的医学诊断地球生命从单细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再到多细胞动植物不停顿地演绎了38亿年之久,而人类出现不过350万年。生命就像一部既没有观众又没有剧本的大戏,如果把这段时间比为1年的话,人类不过存活了3、4天而已,其余360天的生命演化故事无人知晓。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远古生命活动遗迹找到"生物标志化合物",它们是一些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如原始生化组分碳骨架姥鲛烷(Pr)和植烷(Ph)等。科  相似文献   

4.
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地球诞生已经有45-60亿年了,从古至今经历了千变万化。现代地球上植物丛生,动物繁多,人类活动在各个领域。可是,今天的生物和人类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等到高等逐渐地、长期地演化而来的。在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那末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何时出现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吸引人们的注意。过去古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化石主要是从寒武纪(大约距今5.7亿年)开始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5.
在地球上空 2 5km左右的高空中 ,有一层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大气层 ,保护着地球的生存环境免受过量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袭击 ,这就是臭氧层。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很低 ,总共只有 30亿 t,占大气的几百万分之一 ,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如果没有臭氧层的保护 ,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就会达到使人致死的程度 ,整个地球生命就会象失去空气和水一样而遭到毁灭。而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类的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上层臭氧的平衡 ,造成一种潜在的全球性的危机。因此 ,必须从保护全球的大气环境出发 ,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生产 ,保护臭氧层。1 臭氧层…  相似文献   

6.
试论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战略关系时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地球位于太阳系合适的轨道上 ,其表面具有独特的有益于生命活动的物理条件。生命系统 (天然的动植物区系 )适应其居住的环境。依靠生命系统本身的作用可以改变环境。通过物种的进化 ,生命系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 ,在古代生命系统引发了还原性大气向氧化性大气的转变 ,由此产生了需氧生物 ,而那些厌氧的生物或者灭绝 ,或者转向局部厌氧环境。第二种观点则注重地球环境的物理学上的不稳定性 ,认为地球物理环境正在向与金星或火星类似的没有生命的环境转变 ,而地…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改变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地球历史进入了全新的人类世(Anthropocene)阶段(Steffen et al,2007)。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造成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尤以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最为深刻,且影响面较广。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过多的CO2而引起海水表层升温、海平面上升、降雨改变、海洋表层海水酸化、海流变化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一系列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十年     
正"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由"思"而知"在"的著名哲学命题。我对生命本源和哲学没有任何研究,但我却常常莫名地对"我在(在茫茫宇宙中我的存在)"心存感激。地球从一个无机的世界经历了40多亿年沧海桑田演变才造就人类,造就了我;我的存在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等等,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为我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并为我们提供如此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我常常感叹生命的神奇和神  相似文献   

9.
氧气的产生对大气圈和生物演化的影响杨玉东(山东,惠民一中,251700)地球诞生后,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大量的火山气体是地球上原始大气的主要来源。那时整个地理环境中没有游离态的氧,处于还原状态。原始大气中水汽的光解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环境中氧气...  相似文献   

10.
郭爱克 《生命科学》2006,18(1):15-17
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而思维活动则是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DNA双螺旋结构是生命演化的一个伟大奇迹,人类的大脑是智力演化的又一伟大奇迹。恩格斯讲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基因组计划”伟大工程的完成和深入发展完全改变了生命科学的面貌,它从根本上展示  相似文献   

11.
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植物总体称为植被。植被是由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组成的。植物群落就是生长在一起的一定种类的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并协调完成一定的功能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植物群落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植物群落首先是一功能单位,它没有空间区域(大小)的限制,一片  相似文献   

12.
幻想星球     
<正>这是一个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兴趣班,没有任何强迫事情发生的自由地盘。你有什么奇妙的幻想故事和稀奇古怪的超酷想法,不用客气,通通发到这里吧!酷想大晒台如果有一天,人类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你最关心哪些事物的命运?对地球的未来又有什么猜想?我最关心猴子的命运。我希望猴子能统一地球,让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活得更好。老哥迷李懿泓  相似文献   

13.
许汉奎 《化石》2006,(2):26-29
在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上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生物大爆发,因在这之前,地球上海洋动物很少,故形成化石也很单调,绝大多属为蠕虫、水母和节肢动物等3-5个门类而己,它们绝大多数是体内无骨骼支撑、体外无壳瓣保护的软躯体动物,所以保存化石时只在岩石表面上留下印痕或其活动  相似文献   

14.
藻类是低等植物,形态和结构简单,有的藻体本身仅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甚至有一些藻类,如蓝藻,连真正的细胞核都没有。但是它却和高等植物一样含有叶绿素,是一种绿色植物。藻类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从目前生活的藻类来看,它们可以生存在高山、平原、江河、海洋、酷热的赤道,甚至冰雪覆盖的极地。就是在85℃的矿泉中,亦可找到它们的踪迹,真可谓“无孔不入”。藻类不仅现代广泛分布地球的每个角落,而且在各地质时代的沉积中,均可发现它们的残体和活动遗迹。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扬子鱷研究的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鳄类起源于古生代而兴盛于中生代,距离今天已经有二百万万年,也就是在没有人类之前它已棲息在地球上了。长江下流一带古时称为扬子海峡,因此产生了扬子鳄的名称。世界上现存的鳄类有23种,大都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如南美、北美、南非、北澳、南亚等地,只有两种棲息于温带。扬子鳄在分类学上为鳄目、嚣科、嚣属。本属共有两种,一种产于北美密斯西比河流域,固名密斯西比鳄(Alligator mississpiensis);另一种即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uel)。根据文献,汉口、九江、安庆、芜湖、镇江、苏州、上海等地都有记载,其可靠性如何尚待研究。此二种分布上的距离几乎有地球的半圈。  相似文献   

16.
陨石与地球     
流星在天空中没有燃尽而落到地球表面的残余部分,称之为陨石。陨石是自宇宙空间的不速之客,是珍贵的天体实物标本,也是人类借以揭示宇宙物质和太阳系形成过程的钥匙,故科学家叫它“宇宙信使”。地球的形成已有六十亿年的历史,落到地球上的陨石起码数以万计。然而,人类至今只收集到8—9千块陨石,而且南极洲占三分之二以上。那些巨型陨石砸中地球以后曾经产生过什么影响,一直是科学家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陨石和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在远古的地质时期中,可能有某些巨型陨石碰撞地球时砸透了地壳,使地幔岩浆涌出地表。因为陨石速度很快(在10~(-6)—10~0秒内可以完成),压力极大  相似文献   

17.
那是在几十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大气中和地球表面上只有氢、氯、硫化氢和一些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唯独没有氧气。随着地球的演化,在雷电和太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一些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同时,水在具有高能量的紫外光和雷电的作用下,发生光分解和电解,形成少量的自由态氧。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它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和生理生态因子的条件,是物种个体间生存竞争的最主要的生态因子。水资源在生物圈中占有重要位置,据估算,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6×10~9km~3,其中海水约占97.3%,淡水约占2.7%。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冠水约占77.2%,深层地下水约占22.4%,而被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所能利用者,仅为0.4%。世界上人均径流量为12,900m~3,而我国人均径流量则为2,670m~3,不及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五位。  相似文献   

19.
在北美洲西部的15个点上,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实验室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分界线上有一铱富集层。在这之前,许多科学家认为,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分界线上的铱层,是由于地球外的物体撞击地球而引起的,因而造成当时大量生物的死亡,其中包括恐龙。但是,这个实验室的卡尔·奥斯和他的同事们却没有将眼睛盯着天外来客。他  相似文献   

20.
上文曾提到的有关巨人和龙的神话和推测对认识化石性质问题并无助益。一直到18世纪末叶,化石才逐渐定义为“生物遗骸或生物活动留下的直接痕迹”。而在此之前,很少有学者区分“有机”和“无机”化石。早在古希腊,化石问题的核心一直在于:看上去似古代生物遗骸的化石是否源于生物,有没有可能是地球内部某种神秘的塑性过程的结果。中世纪,文艺复兴,甚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化石是塑性过程之结果。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