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早白垩世滴道组的沟鞭藻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描述鸡西盆地滴道组的沟鞭藻化石2新种:Lagenorhytis granorugosus sp.nov.和Vesperopsis di-daoensis so.nov.;讲座沟鞭藻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认为滴道组含沟鞭藻化石的层 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很可能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沟鞭藻化石证实,在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沉积时,鸡西盆地曾遭受短暂的弱的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2.
Parahorologinella gen.nov.是一类多细胞、单层的定形群体化石,亲缘上可能与绿藻植物门有关。属下仅一种:P.ciconica gen.etsp.nov.,产于松辽盆地东南部登楼库组第三段。据同层孢粉化石的研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尔必期,代表微咸一淡水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余汶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91,30(5):643-646
腹足类化石采自广西荔浦栗木早泥盆世四排组,共3属4种:Oriostoma?lipuense sp. nov., Naticopsis sp., Murchisonia angulata Philips, Murehisonia bachelieri Rouault其中Murchisonia属的两种是西欧早泥盆世常见的分子。Oriostoma?lipuense是1个归属有疑问的新种。与腹足类共生的有早泥盆世的腕足类、轮藻和介形类等化石。  相似文献   

4.
记述产自中国辽西的逍遥蛛科化石1新属:白垩逍遥蛛属Cretadromus gen.nov.,1新种:辽宁白垩逍遥蛛Cretadromus liaoningensis sp.nov.:这是逍遥蛛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逍遥蛛科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首次报道。标本采白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现存于大连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林甸县白垩纪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林甸县泉头组所产植物化石,有古老的蕨类 Cladophlebis 和 Onychiopsis,其余是被子植物 Protophyllum undulatum sp.nov、Viburniphyllum serrulatum sp.nov.和 Plantno-phyllum sp.等。岩石中保存的孢粉有20种,19个属,绝大多数为蕨类孢子,类型多,数量大,其次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次之,被子植物极少。植物化石的种类多曾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有原始叶属和形小而叶脉不规则的古老类型。多数孢粉化石曾出现于早白垩世,其中以早白垩世晚期的类型为数较多。这种组合,可以和美国东部的 Potomac 组的 Patapsco 层相比较,亦可与西伯利亚 Kolyma 盆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对比。化石层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的 Aptian-Albian。当时气候暖热而潮湿。  相似文献   

6.
吉林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君容  杨永 《古生物学报》2003,42(2):208-215
报道产自吉林省延边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植物化石新类型——星学异麻黄(Alloephedra xingxuei gen.et sp.nov.)。大拉子组的时代处于早白垩世的阿普特期-阿尔必期(Aptian-Albian)。化石标本保存了植物的茎枝、雌球花及种子;该种的茎枝分节,节间具细纵槽纹,叶退化,雌球花单个着生于小枝顶部,种子成对且种子顶部宿存珠孔管等特征与现存麻黄科植物最为相近,因此可能属于麻黄科。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腹足类化石是由青海地质科学研究所于1972、1978、1979三年内在青海玛(王多)县、都兰县采得的;另外青海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在治多县采得两块标本,一并在此描述。这些化石经笔者等鉴定共有13属19种,其中有8新种。青海南部三叠纪的腹足类至今尚未正式报道过,本文填补了这一空白。玛(王多)县洪水川群粉砂质板岩中产有Worthenia granatocarinata sp. nov.,与它们共生的头足类有Ussuriidae,其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所以腹足类化石也为同期产物。玛(王多)县闹仓坚沟组灰黑色砂质灰岩中产有腹足类Euryalox bellisculptoides sp. nov., Vistilia waristricta sp. nov., Pleurotomaria frechi Koken。在长石硬砂岩、灰—灰黑色生物灰岩及钙质粉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北京京西盆地早白垩世卢尚坟组同翅目一新属新种翅痣白恶蜡蝉Cretocixius stigmatosus gen.et sp.nov,化石采自卢尚坟组昆虫的典型产地卢尚坟村,时代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Barremian Stage),归卢尚坟昆虫群;在分类上属蜡蝉总科拉蜡蝉科。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9.
河南汝阳盆地上东沟组和郝岭组的腹足类主要由个体微小的Mesocochliopa,Scaevicochlea,Bithynia,Proauricula,Zaptychius,Physa,Gyraulus,Pseudarinia和口盖化石Reesidella multilaminate xiazhuangensis Pan and Zhu等组成,其中,Bithynia个体相对稍大,Gyraulus和口盖化石个体最为丰富。该腹足类动物群与北京西山的夏庄组,辽宁阜新的阜新组和内蒙古潮水盆地庙沟群的腹足类动物群很相似,应归入Mesocoshliopa cretacea-Zaptychius costatus-口盖化石Reesidella multilaminate xiazhuangensis Pan and Zhu种群中,其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该腹足类动物群可能栖息于泥底而且水体很浅的河漫滩和河边水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拉尔盆地发现了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主要分布在青元岗组和太磨拐河组。建立了2个介形类化石组合,Talicypridea组合和Limnocypridea组合。描记了3个新种Talicyprfdea hailarensis sp.nov,T.qingyuangangensis sp.nov.,T.subranaformis sp.nov..对盐池中白垩纪沉积进行了元素古量分析,根据元素分析结果,讨论了各组地层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侏罗纪中细蜂科一新属(膜翅目: 细蜂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中细蜂科 1新属 1新种。这是该科在中国的首次发现。标本采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黄半吉沟村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 ,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室。北票细蜂属 Beipiaoserphus,新属模式种 :华美北票细蜂 Beipiaoserphus elegans,sp.nov.。雌虫体小型。头大 ,横卵形 ;复眼大 ,近与头等长 ;触角线状 ,细 ,分为 2 5节 ,末端数节变细。前翅脉序完整 ;后翅 r室大。腹部分为 7节 ,末节不纵长。产卵器短 ,略伸出腹末 (产卵器鞘远短于后胫节长之半 )。新属可归入 Karataoserphinae。该属与 Karataoserphus、Lordoserphus相近 ,但已知属触角节数少得多 ,后翅 r室明显小 ,产卵器伸出腹末相当长 (产卵器鞘长于后胫节长之半 )。正模标本 :两块背视保存雌蜂标本 ,为正负两面 ;登记号 :1 32 0 4 8a,b。  相似文献   

12.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化石之间具有一定衬度,或化石因含特殊成分能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下自发荧光而产生结构衬度,则可以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到的信息。为推动激光共聚焦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并以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的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化石成像中的若干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因富含磷灰石可自发荧光实现成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瓮安生物群化石薄片不仅可以获得较好衬度,而且还能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此外,在化石薄片的厚度范围内还可以实现化石结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3.
"生长标度"定义了在研究腕足动物异速生长时所需的个体生长发育定量指标,其数值大小受到壳长、壳宽、壳厚以及相对应权重的共同控制。将腕足动物待研究性状的测量值与其生长标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可判断该性状是否存在与腕足动物个体发育不等的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该指标对凯迪期(Katian)(晚奥陶世)腕足动物无洞贝类Rongatrypa xichuanensis的定量分析表明,该种腕足动物的壳宽与个体发育保持同步,壳长呈负异速生长,壳厚呈正异速生长,指示出该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体向横宽方向伸展,并伴随着壳体的加快增厚。  相似文献   

14.
简述Claraia tumida(Patte)的研究历史,依据共模标本再度描述研究其右壳的足丝凹口特征。《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一书中曾描述的本种的半轮状"足丝凹口",实际上是完全依照裂缝或破口的痕迹修剪而成,与真正的足丝凹口并无关系。这一虚假的"足丝凹口"近年来曾被广泛引用,企图借以证明本种和克氏蛤属也发育了Claraioides型足丝凹口。凡是由这个虚假的"足丝凹口"派生而来的观点和推论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 et sp. 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相似文献   

16.
甘肃党河下游地区早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产于党河下游地区的狍牛泉组下部地层中的叮当沟哺乳动物群。化石共计 1 1属 1 4种 :Palaeoscaptorcf.P .acridens、Palaeoscaptorsp .、Oligosciurusdangheensisgen .etsp .nov.、Tataromyscf.T .sigmodon、Karakoromysdecessus、Coelodontomysasiaticus、Parasminthusspp .、Cricetidaegen .etsp .indet.、Desmatolagusgobiensis、D .pusillus、Allaceropssp .、Schizotheriumordo sium和Parabrachyodussp .。党河鲜松鼠 (新属、新种 )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而原始 ,下颌骨咬肌窝前缘达m2下方 ;冠状突前缘近于垂直 ,起于m2后部下方 ,颊齿齿冠很低 ,臼齿具明显的下内尖、下次脊和下中附尖 ,但无下中尖。上述化石的已知时代分布表明 ,狍牛泉组下部的叮当沟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7.
时晓菲  万山平  刘培贵 《菌物学报》2013,32(Z1):167-169
乳牛肝菌属真菌广布于针叶林下,记录并描述了一个采自中国东北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下的新记录种胭脂乳牛肝菌Suillus asiaticus,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KUN-HKAS).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与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正式报道或发表的遗址和地点100余处,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各处,年代上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017年初,根据齐齐哈尔市查哈阳农场群众提供的线索,笔者等在甘南县环太平湖水库周边发现多处旧石器地点以及原料产地。经对该地区的踏勘调查和对一处地点的小规模剖面清理发现,环太平湖地区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其中石制品数量丰富,同时还发现了疑似的半地穴遗迹。这些遗存代表了当时该地区较大的古人类活动规模,周边出产的优质石制品原料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力要素,使这一地区孕育出了成熟的石叶、细石叶技术产品。对广合屯第1地点下部风化壳中炭屑的14C测年结果表明,这些石制品的年代应晚于距今3万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隙蛛属两新种(蜘蛛目:暗蛛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叙了我国隙蛛属2新种,即洞穴隙oelotes cavernalis Huang,PengetLiS,sp.nov和贵州隙蛛C.guizhouensis Peng,Liet Huang,sp.nov。  相似文献   

20.
Two new turbellarian species, Gieysztoria shantouensis Zhang, Li Wang, sp. nov. and G. huizhouensis Zhang, Wu Wang, sp. nov. are described,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ditches in Shantou and Dongjiang River, Huizhou of Guangdong Province, respectively. G. macrovariata(Weise, 1942) was firstly recorded in China. All specimens examined were deposited in National Zoological Museum,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