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衣原体感染能诱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本文简述了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在体液免疫中的重要性,补体的协同作用以及细胞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细胞是保护性杀伤细胞,主要杀伤多细胞寄生虫,有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被抗体覆盖了的细菌和某些病毒的功能,亦有调节变态反应的作用。过去认为嗜酸性细胞能中和炎症介质而起抗炎作用;目前有人提出嗜酸性细胞可能是炎症反应的原发性介质,具有细胞毒性。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ECF)的来源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补体系统、淋巴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某些癌肿(肺大细胞癌)等。ECF过多或活性过高是诱发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3.
靶细胞免疫溶解作用在病毒感染时所产生的免疫病理和疾病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报告了仙台病毒感染的地鼠肾细胞在病毒特异抗体和豚鼠补体作用下产生细胞溶解的体外试验结果。细胞溶解率可达90%左右。抗体补体对靶细胞的免疫溶解作用和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激活补体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巳被公认的补体系统漱活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激活剂”激活C1的经典途径,另一条是不依赖抗体直接激活C3的替代途径。用补体对7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做溶菌试验,发现E.coli B、E.coli K12gal+可不依赖特异性抗体而激活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这是又一条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相似文献   

5.
补体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的第1道防线,包括对病毒的防御.补体系统可通过黏附在病原体表面利于宿主细胞吞噬、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导致病原体溶解、释放过敏毒素引起炎症反应等多条途径清除外来病原体.然而,在与宿主一起进化的过程中,某些病毒已经建立了逃逸补体系统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编码补体调控蛋白、从宿主获得膜调控蛋白以及利用宿主膜补体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本文就病毒逃逸补体系统作用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受到特殊因素影响后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纤维网状复合物。在病毒、细胞因子、活化血小板、补体、自身抗体等因子的诱导下,特定的中性粒细胞亚群产生并释放NETs,NETs在体内发挥多种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展,也与相关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凝血障碍、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在相关疾病中控制NETs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是潜在的疾病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NETs在代谢性疾病、肿瘤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相关疾病中的影响,探讨了抗NETs药物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狄少杰  刘凌云 《遗传学报》1992,19(3):212-220
应用IdU-毛玉米油体内SCE技术,以不同剂量的典型诱变剂MMC和CP对70尾黄鳝的脾、肾、血淋巴细胞进行了体内诱发SCE敏感性测试。结果:三种细胞的染色体SCE自发频率均较低,不同剂量MMC和CP诱发黄鳝三种细胞SCE频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诱变剂剂量与诱发SCE频率呈线性关系。三种细胞染色体SCE对MMC和CP的敏感性次序为肾>脾>血淋巴细胞。与几种鱼和其它动物比较,黄鳝三种细胞的SCE自发频率均较低,对MMC和CP诱发SCE的敏感性均较高,因此认为黄鳝可作为较理想的体内SCE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眼镜蛇蛇毒因子(CVF)能特异性清除机体循环中的补体C3,从而可能在防治补体介导的损伤或疾病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因子(Y-CVF)较文献报道的其他各种CVF具有更高的活性和较少的用药量。为探讨Y-CVF静脉使用是否诱导灵长类动物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和异种天然抗体,给2只正常食蟹猴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治疗剂量(0.05 mg/kg)的Y-CVF,共4次,检测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内补体C3水平、总补体活性(CH50)、抗Y-CVF抗体和抗猪内皮细胞异种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前2次注射Y-CVF后均有良好的清除补体效果,第3次注射Y-CVF后补体仅被部分灭活,第4次注射Y-CVF后则基本无效。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证实特异性抗Y-CVF抗体产生,且其滴度随着Y-CVF注射次数增加而递增。多次注射Y-CVF后,并没有在血清内检测到明显的抗猪内皮细胞抗体的变化。因此,多次静脉注射Y-CVF能诱导灵长类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导致Y-CVF失效,但未发现抗α-Gal异种天然抗体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发酵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作为艾滋病的协同刺激因子,其作用机制至今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发酵支原体的膜表面有一种膜脂蛋白抗原物质,称M161Ag,它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从而释放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10,12,一氧化氮;还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致宿主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另外,M161Ag还促使未成熟的树突细胞成熟,通过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介导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重点介绍M161Ag的功能及其与配体相互作用的信号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多种HIVB′/C亚型基因在复制型DNA疫苗中表达水平及对免疫效果影响,使用复制型DNA疫苗载体pSCK2,分别构建了7种含单种或多种HIVB′/C亚型基因gagpol、gp160和rtn(rev、tat和nef融合基因)的DNA疫苗质粒。免疫荧光检测表明,Gag、Gp160、Rev、Tat和Nef蛋白均能从相应7种DNA疫苗中表达,单基因表达质粒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和双基因表达质粒中IRES上游的基因表达水平普遍较好。小鼠免疫后,Gag能诱发较高的抗体滴度,Gp160、Pol和RTN的抗体滴度很低;比较研究显示,Gag单独表达和Gag与RTN双表达的质粒均能诱发较好的Gag抗体反应,但Gag与Gp160双表达质粒免疫或含Gag、Gp160和RTN质粒联合免疫的Gag抗体反应均较弱。ELISPOT检测表明,7种DNA疫苗单独或不同组合方式免疫均能诱发针对Gag、Pol、Gp160、Tat和Nef的细胞免疫反应;单基因表达质粒单独免疫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最好,含gagpol和gp160双基因表达质粒单独免疫或与含其它基因质粒联合免疫诱发的Gag、Pol和Gp160细胞免疫明显低于含Gagpol或Gp160单基因质粒诱发的相应免疫反应,但诱发的Tat和Nef细胞免疫与相应单基因质粒免疫组无明显差别。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表达构建体的多种HIVB'/C亚型的基因gagpol、gp160和rtn均能从pSCK2质粒中较好地表达;不同基因结构和不同组合免疫的优化,特别是含gag和gp160基因疫苗联合免疫程序的进一步优化对提高其免疫效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血清学和化学分类是研究细菌细胞分子结构的两种方法,尽管用于这两种技术的方法学是很不相同的。血清学血清学技术是依靠细菌细胞的化学结构作为抗原的行为的能力,即在脊椎动物中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用于血清学研究的抗体是发现在血清中的体液抗体,因而称之抗血清。使用的血清学技术包括凝聚、沉淀(包括很多精细的改进,如使用凝胶和电泳技术),补体固定和免疫荧光。技术细节可以在很多免疫学或微生物学教科书中找到。  相似文献   

12.
鱼类补体系统成分及补体特异性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补体系统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组成,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补体存在三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替代途径,并共用一条终末(或溶解)途径(图1)。经典途径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补体激活途径,由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体激活,其作用具特异性且同时需要Ca2+和Mg2+参与。替代途径不依赖于抗体,可直接由C3或微生物表面的特定结构激活,只需要Mg2+。1995年后才明确了通过MBL识别的凝集素途径,此途径也不依赖于抗体且仅需要Ca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多种抗原测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pH4)中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了解IVIG中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中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破伤风类毒素、脑膜炎球菌P64k外膜蛋白和白喉类毒素6种抗原分别致敏人O型血红细胞形成红细胞-抗原结合物;然后,6种致敏红细胞分别与IVIG孵育,与特异性抗体形成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此复合物与补体反应,在541 nm波长处读取吸光值,并绘制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分别计算IVIG中针对上述6种抗原IgG的Fc段生物学活性。采用此方法,用6种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测定IVIG的Fc段生物学活性10次,验证此方法的重复性。结果麻疹病毒、风疹病毒、HBsAg、破伤风类毒素和脑膜炎球菌P64k外膜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分别与供试品和补体反应后,测定的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较平缓,而白喉类毒素致敏的红细胞与供试品和补体反应后,测定的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下降明显,呈典型的"S"型曲线。计算结果显示,IVIG中针对此六种抗原的抗体Fc段生物学活性相对于参考品均大于80%。Fc段生物学检测方法重复性较好。结论采用多种抗原分别致敏红细胞,可以用来检测IVIG中多种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为深入了解IVIG制品中的多种抗体的Fc段生物学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活性氧诱发人类11号染色体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外产生的和内源性刺激产生的活性氧 (ROS)诱发人类 11号染色体 (Hchr 11)基因突变规律及其突变谱进行研究 .体外羟自由基 (·OH)用过氧化氢 (H2 O2 )与Fe2 + 反应产生 ,并用化学发光(CL)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内源性ROS用佛波醇酯 (PMA)刺激人外周血白细胞产生 ,并用CL和特异性抗氧化物检测和鉴定 ;用包含单条Hchr 11的人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AL)为靶 ,经CD59表面抗原抗体筛选突变细胞克隆 ,研究ROS诱发的Hchr 11基因突变 ;突变克隆细胞DNA用Hchr 11上 5种标志基因引物进行多重PCR分析 ,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绘制基因突变谱 .结果表明 ,体外ROS可诱发Hchr 11基因突变 ,且·OH诱发基因突变的能力明显强于H2 O2 ,两者的突变谱也存在明显差异 ;PMA可刺激人外周血白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种ROS ,并诱发Hchr 11基因突变 ,突变谱综合了H2 O2 和·OH的所有特征 ;一些抗氧化物对内源性产生的ROS诱发Hchr 11基因突变有明显抑制作用 .提示体外和内源性ROS可诱发Hchr 11基因突变 ,不同的活性氧分子诱发的基因突变可能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国立癌中心部长山口建小组和Thermo()、东燃公司开发肺小细胞癌的新标记——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检测盒获得成功。1994年9月已申请制造认可。 ProGRP是利用人胎儿期肺进行检测的物质,可诱发产生很多肺小细胞癌细胞。作为肺小细胞癌的标记有破坏细胞向血液中释放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的作用,但是,与NSE相比,ProGRP可在癌的最早期能高效率地检测。正常者和肺小细胞癌患者的血液中浓度差平均为100倍或更大。其特点是对肺小细胞癌的特异性高等。 国立癌中心、Thermo、东燃公司开发的药盒是用小鼠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的夹层酶联免疫测  相似文献   

16.
昆虫蜕皮行为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许可  唐明  沈璐辉  徐卫华 《昆虫学报》2001,44(2):244-251
羽化激素与蜕皮触发激素诱发昆虫蜕皮行为及蜕皮末期的其它生理变化。羽化激素在一些特定的脑神经分泌细胞中合成,在蜕皮激素的调控下,释放到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淋巴中。蜕皮触发激素是由Inka细胞分泌的,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触发前蜕皮和蜕皮行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羽化激素可能存在于所有的昆虫中,并作为一种调节蜕皮的一般性激素机制。  相似文献   

17.
抗磷脂综合征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主要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抗磷脂综合征显著增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而抗磷脂抗体所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被认为是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抗磷脂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素的抗补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Ecker和Gross发现了肝素的抗补体作用。当时认为,抗补体作用可能系肝素作用于补体的第三或第四成分(C_3,C_4),使其灭活。随后的报告肯定了这一发现。目前认为,肝素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调控机制,以发挥抗补体作用。一、阻抑经典途径的激活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激活是由于C_1活化而启动的。C_1活化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暴露了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即C_(1q)受体),血清中呈活性状态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抗AIDS的新疫苗,方法是用特异性的抗体去激发免疫细胞,和英国科学家提出的用抗体去诱发抗体产生的方法相配合,成为生产抗HIV疫苗的第二种途径。这两种技术合用生产的疫苗可同时刺激免疫系统的两条作用环路—细胞和抗体,多数科学家现认为抗HIV的疫苗需要这种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pG佐剂、弗氏佐剂、聚肌胞苷酸佐剂及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作为佐剂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L2E7E6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单独蛋白组、蛋白加各佐剂组分别肌肉注射免疫C57BL/6小鼠,检测不同佐剂诱发小鼠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并观察其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各免疫组均能检测到高滴度的抗L2、E7、E6蛋白IgG抗体(以IgG1为主),其中弗氏佐剂能显著提高E6蛋白的IgG和IgG1抗体水平和E7蛋白的IgG1抗体水平(P<0.05),CpG佐剂明显提高了E7蛋白的IgG2a抗体水平(P<0.01);而西米替丁佐剂则降低了E7抗原的IgG抗体水平(P<0.05);同时可以检测到CpG佐剂组能诱发小鼠产生针对E7、E6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且能抑制70%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此外弗氏佐剂与聚肌胞苷酸佐剂可产生较弱的针对E7肽的细胞免疫反应,能延缓荷瘤小鼠肿瘤形成时间,与单纯蛋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CpG佐剂、弗氏佐剂和聚肌胞苷酸佐剂都能提高人乳头瘤病毒16型L2E7E6融合蛋白的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和抑制肿瘤生长能力,其中CpG佐剂效果较好,为促进该蛋白作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