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小麦*玉米获得小麦单倍体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2.
生态小麦     
正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北平原主要由海河水系河流冲积或沉积而成,自燕山和太行山山麓向渤海湾倾斜,依次形成三个类型平原:山前为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为泛滥冲积平原;东部为滨海冲积、湖积、海积平原。河北低平原主要指河北平原的中东部地区,地势低洼,泄水不畅,旱涝灾害频繁。"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旱了收蚂蚱,  相似文献   

3.
再生小麦     
“再生小麦”是指小麦在拔节后至成熟前,植株主茎或大蘖受伤害后,当水分、养分、温度和湿度都较好时,茎节或分蘖节上已经休眠的蘖芽伸长长成较大的分蘖并抽穗结实。笔者1986年在温室内进行小麦盆栽试验,当小麦达籽粒半仁期时将主茎穗剪掉,不久即从地上第二节间基部长出新的分蘖,并迅速地拔节、抽穗、结实;同时还长出了次生根(气根,只是节间数比主茎少了1节(封面照片)。但是,这种于半仁期失去主穗后又长分蘖并能结实的现象在田间  相似文献   

4.
小麦远缘杂交的珍贵种质沙丘小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兰州黑麦(Secale cereale cv lanzhou)杂交筛选具有可交配性基因(kr)品种中,发现普通小麦品种沙丘小麦(原产于日本)不仅具有kr基因和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ph),而且与兰州黑麦杂交的第一代自然结实。这样的种质资源在小麦远缘杂交和品种改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密植     
一.为什么要实行小麦密植在一定的耕地面积上播种一定数量的种子,使每个植株都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充分利用地力和日光能,是获得单位面积上高额产量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之一。“密植”二字具有相对的意义,所谓合理密植,实际上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下的播种方法和播种量的问题,决不能误解为愈密愈好。目前苏联播种小麦的行距多为15厘米(4.5寸),每公顷的播种量由400万粒到530万粒不等(合我国每亩26万7千粒到35万4千粒),很多先进工作者在创造高额丰产中,每公顷播种量有达到700万粒或700万粒以上者.近年来又采用了窄行条播行距缩小到7.5厘米(2.25  相似文献   

6.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对小麦全蚀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和小麦—簇毛麦衍生系19份材料苗期对小麦全蚀病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的抗病性,对9份抗病性较高的材料进行田间全生育期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9份材料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表现不同,苗期抗病性均高,越冬期无死亡;V2代换系、H922—9—12和V9125—2在返青期抗病性较高,病根严重度低于5.5%;H922—9—12和V9129—1在扬花期抗病性表现较好,成穗率可达80%;H922—9—12和V2代换系在成熟期抗病性较高,白穗率在13.8%以下。对照小偃6号高度感病,蒙燕94—4高度抗病。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小麦也和其他种子植物一样,有性生殖的过程开始于雌雄配子的形成,经过传粉受精,以至种子的形成,包括一系列细微的变化过程。这些过程都在小麦的生殖器官——花中进行。如果我们要控制小麦的生长发育,首先我们对于它的有性生殖过程必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下将就目前我们已知道的有关小麦的有性生殖过程,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作物改良中,常利用植物属间的远缘杂交,将异种植物的有用性状向栽培种转移。植物远缘杂交的难易程度一般由两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所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禾本科中的两个亚科即早熟禾亚科(Pooidea)和黍亚科(Panicoidea)之间的杂交并不完全受这一规律的限制,特别是六倍体的普通小麦(早熟禾亚科)和玉米(黍亚科)之间的杂交,可以发生高频率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形成。为了扩大小麦的基因资源,近年来育种学家突破了小麦族内各物种间的杂交限制,观察到小麦×玉米和小麦×高粱的受精率(单、双受精)分别可达到59…  相似文献   

9.
小麦湿害生理及其与小麦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就我国小麦生产所存在的主要灾害之一,即湿害的生理研究现状及其与小麦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归纳总结了小麦湿害鉴定的指标和方法及影响小麦耐湿性因素,提出了预防和减轻小麦湿害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不育是植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因此小麦雄性不育的理论机制研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及遗传、生理生化不育机制、定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倒伏是严重影响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阐述了小麦茎秆形态和结构特性、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以及抗倒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株高、基部节间长度与抗倒性呈负相关;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单位长度干重与抗倒性呈正相关。茎秆机械组织细胞层数、厚度,维管束数目、面积以及髓腔大小与抗倒性密切相关。茎秆化学成分中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硅、钾元素含量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小麦抗倒性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除受多对主基因控制外,可能还受微效修饰基因作用。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抗倒性以及与抗倒性相关的茎秆形态性状进行了QTL定位。  相似文献   

12.
李瑄  刘冰 《生命世界》2007,(9):32-33
小麦族植物 小麦族是禾本科植物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一大植物类群,它包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3种粮食作物:小麦、大麦和黑麦;还有许多重要的牧草种类,如偃麦草等。  相似文献   

13.
以往观察根毛,常把播种在大培养皿的小麦单株发给学生,即便是再小心,也不免要伤根,且因根毛暴露于空气中,干燥收缩而影响观察效果。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4.
农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谷物生产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在第五次五年计划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联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要求禾谷类作物总产量增加40—50%,其中主要谷类作物——小麦——增加55—60%.当提出了摆在苏维埃人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并指出了这一种大任务解决的途径.为了灌溉地上的耕作,当指出在生产中栽培更丰产的谷类作物  相似文献   

15.
漫话小麦食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天独厚的小麦食品 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面积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第一位。占全世界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尤其是西方国家,小麦食品几乎是餐桌上唯一的谷类食品。  相似文献   

16.
张贵友 《生物学通报》1993,28(2):1-2,10
  相似文献   

17.
小麦的进化     
小麦粮中宝,源流万年长。今天,全世界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于所有作物之首,它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麦是古代早已有了的吗?不!人类最早种植的小麦,远不是今天这种穗大粒多,姿态丰盈的样子,小麦和其它植物一样,也有着一部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培育和大自然驯化的成果。从人类的采集活动谈起追本溯源,小麦的原始祖先就是野麦草——野生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以来在多种植物组织培养物的再生植株中观察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并开始用于植物的品种改良。本工作以小麦花粉植株纯系为材料,经幼穗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经8—10个月继代培养,得到大量再生植株(SC_1)。SC_1植株中约有30%表现性状变异,这些变异在SC_2代分离。一些 SC_1不变异的植株在 SC_2代中出现变异株。表明体细胞无性变异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变异。变异的性状有:植株高度、成熟期、芒性、蜡质、穗形等。对  相似文献   

19.
CIMMYT(国际小麦和玉米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系列制麦粉用小麦,旨在为栽培者提供丰富的遗传多样化资源。以CIMMYT小麦远缘杂交实验室主任A.Mujeeb-Kazi为首的一组研究人员,将硬质小麦(用于制造干面食的硬粒小麦)与野生牧草重复杂交。产生的“杂交”子代虽然还未被种植者使用,但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白粉病菌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白粉病强致病力生理小种E09感染高抗小麦白粉病品种青春38、高感小麦白粉病品种龙麦33幼苗,研究接菌后0 d、1 d、2 d、4 d、6 d、8 d、10 d小麦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叶片可溶性蛋白、叶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研究数据表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两小麦品种青春38和龙麦33的体内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感病品种龙麦33降低幅度较抗病品种青春38高。接菌后,两个品种的相对SOD、POD及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对SOD活性表现为感病品种龙麦33的峰值高于抗病品种青春38的峰值;相对POD活性则是抗病品种青春38的增加幅度极显著高于感病品种龙麦33的增加幅度;相对CAT活性则表现为两品种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但峰值幅度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