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作为机会致病菌,能够引起许多感染性疾病,已被证实是促直肠癌发展的潜在重要危险因素,临床检测中亟需一种快速简单检测F. nucleatum的方法。【目的】通过建立一种磁纳米探针结合暗场显微镜直接观察计数的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样本中具核梭杆菌的数量。【方法】在磁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MNP)表面修饰制备的抗F. nucleatum抗体,构建一种特异性结合F. nucleatum的MNP探针。此外,比较MNP探针-暗场显微计数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检测F. nucleatum的灵敏度。【结果】该方法的检测限可低至3.42×101 copies/μL,比qPCR的灵敏度高5倍左右。在实际样本的检测中,该方法与qPCR方法所检测F.nucleatum数量保持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用于检测F.nucleatum,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约30 min)、灵敏且成本低,有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结直肠癌细胞SW480作为研究载体,分析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对Cdk5和STAT3途径相关基因及其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F.nucleatum协同Cdk5促进结直肠癌形成和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细胞SW480作为研究载体,运用Western Blotting、qPCR、免疫组化和细胞划痕等实验研究F.nucleatum和Cdk5对结直肠癌形成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组织Cdk5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8.218,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F.nucleatum菌液作用的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t=5.868,P0.01; 48 h:t=6.941,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nucleatum协同Cdk5可能通过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qPCR结果显示,F.nucleatum菌液作用的结直肠癌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IL-6:t=5.542,P0.05; COX2:t=16.893,P0.01; TNF-α:t=16.963,P0.01; IL-8:t=3.733,P0.01)。结论 F.nucleatum协同Cdk5促进了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涉及因素众多,而肠道菌群失调、菌群致病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期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核梭杆菌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其能影响宿主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血管生成、巨噬细胞M2极化和抑制机体免疫调节能力,进而增强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本文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一种人体共生菌,尤其富集于口腔,在特定情况下可导致机会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群与健康或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备受关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在CRC中更为富集,且进一步的动物研究证明具核梭杆菌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CRC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耐药。本文对具核梭杆菌与CRC的关联性以及其对CRC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定量分析黏附于Caco-2细胞的双歧杆菌,并建立一种快速有效分离黏附于细胞的细菌的方法。【方法】采用Triton X-100溶液处理黏附于Caco-2细胞上的菌体,确定获得最佳分离效果的处理时间;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双歧杆菌的方法,获得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评价;应用建立的方法分析11株双歧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Triton X-100处理黏附于Caco-2细胞的双歧杆菌的最佳作用时间为10 min。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双歧杆菌的方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起始模板浓度范围在104?108 CFU/m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形关系,相关系数>99%,在该浓度范围线性方程为:y=?3.345 2x+37.637 0。应用建立的方法定量分析双歧杆菌的黏附能力,与直接镜检法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时间由48 h缩短至4 h。【结论】Triton X-100分离处理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双歧杆菌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ω-3 PUFA)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和乳腺癌MDA-MB-231细胞Rho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影响。方法:60μmol/L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处理PC-3和MDA-MB-231细胞24h后,检测EPA和DHA对法尼基蛋白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对Rho蛋白的法尼基化修饰的影响,对Rho蛋白与GTP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EPA及DHA均能显著下调PC-3和MDA-MB-231细胞法尼基蛋白转移酶活性(P<0.01),抑制Rho蛋白(RhoA、Rac1、Rac2和Cdc42)的法尼基化修饰(P<0.01),并降低PC-3细胞Rho蛋白(RhoA、Rac1和Cdc42)与GTP的结合能力(P<0.05)。结论:ω-3 PUFA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Rho蛋白翻译后修饰,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FattyAcids,SCFAs)具有提供能量、调节营养物质代谢、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生物学效应。【目的】利用建立的Caco-2细胞吸收SCFAs模型研究乳杆菌对肠吸收SCFAs的影响。【方法】通过跨膜电阻值(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细胞超微结构、苯酚红通透量及细胞增殖-毒性试验等来综合评价Caco-2细胞吸收SCFAs模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乳杆菌干预前后模型中Caco-2细胞内丙酸和丁酸的含量。【结果】Caco-2细胞单层培养至第11天时的TEER值为1290.73Ω·cm~2,在第15天时为1 319.31Ω·cm~2,而且细胞间连接紧密并覆盖着一层垂直于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苯酚红通透量小于1×10~(-6) cm/s,在1 mmol/L丙酸或丁酸分别作用3 h后,模型中Caco-2细胞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99.03%和91.42%。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54、P58、P67、P97、P123及P198干预后,模型中Caco-2细胞内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接菌(P0.05);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F146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1干预后,胞内丁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接菌(P0.05)。【结论】试验的乳杆菌在模型中能够促进Caco-2细胞对丙酸或丁酸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从中国健康儿童口腔分离得到2株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研究其对口腔微生态环境有益作用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唾液链球菌K12作为标准益生菌株,具核梭杆菌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共聚集试验、挥发性硫化物抑制试验及FaDu细胞感染试验,评价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作为益生菌的潜能。结果共聚集试验中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的5 min共聚率分别为62.5%和76.8%,3 h共聚率分别为75.0%和83.4%。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均能抑制具核梭杆菌产生挥发性硫化物。FaDu细胞感染试验表明,唾液链球菌SB3或ICDC2与具核梭杆菌同时感染均能够显著降低IL-6水平(t=4.925,P=0.008;t=3.789,P=0.019)。唾液链球菌SB3能够显著升高IL-10水平(t=6.807,P=0.002),1 h预感染组IL-6水平降低较同时感染组更明显,2株菌均能够显著升高IL-10水平(t=14.540,P0.001;t=22.030,P0.001)。结论唾液链球菌SB3和ICDC2具有对具核梭杆菌的抑菌能力,有望成为适合中国人口腔微环境的益生菌,应用于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种营养物质叫α-亚麻酸(α-linolenic?acid,ALA),属于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机体必需的生命活性因子EPA和DHA的合成前体,人体不能自身合成,主要从膳食中摄取,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拥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的美誉,对于防治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的"四大杀手"——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痴呆症有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通过调节代谢产物丁酸钠(NaB)对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提取临床组织RNA和蛋白,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与正常/癌旁组织Cdk1的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检测具核梭杆菌的mRNA的相对水平,并分析其与Cdk1的相关性。具核梭杆菌处理结直肠癌细胞24 h后检测周期相关蛋白Cdk1和P21的表达水平,核磁共振检测培养基上清差异代谢物。不同浓度差异代谢物NaB处理结直肠癌细胞DLD-1、SW480、HCT116,使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DLD-1、SW480、HCT116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NaB对结直肠癌细胞SW480周期阻滞位点,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Cdk1、P21、C-my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NaB处理后结直肠癌细胞SW480凋亡率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epase3、Cleaved-PARP、Bcl-2的表达水平。采用MTT实验检测不同MOI具核梭杆菌作用结直肠癌细胞4、8、24 h后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将结直肠癌细胞与具核梭杆菌共培养24 h,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Cdk1、c-myc、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肿瘤组织中Cdk1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并且Cdk1与具核梭杆菌mRNA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具核梭杆菌处理结直肠癌细胞DLD-1和HCT116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k1和P21蛋白水平上升。核磁共振结果表明,菌处理组代谢模式与未处理组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代谢物NaB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P0.01)。使用1 mmol/L NaB处理结直肠癌细胞系DLD-1、SW480、HCT116 24 h后,细胞生存率分别为(89.18±1.92)%、(85.07±0.61)%、(83.59±2.18)%,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药物对细胞活性的抑制率逐步上升。同时,经1 mmol/L NaB处理后,DLD-1、HCT116和SW480细胞的克隆形成率相比于对照分别下降了(20.07±4.85)%、(36.47±5.31)%、(31.13±5.22)%。流式检测细胞周期显示,NaB引起结直肠癌细胞S期阻滞。NaB处理结直肠癌细胞24 h后,周期相关蛋白P21表达水平上升,Cdk1、C-myc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显示,NaB引起结直肠癌细胞SW480凋亡增加。NaB处理结直肠癌细胞24 h后,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epase3、Cleaved-PARP表达水平上升,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下降。MOI=50的具核梭杆菌分别处理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 4 h后,细胞增殖率分别增加了(4.45±0.25)%、(2.61±0.75)%;并且随着具核梭杆菌MOI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率逐渐上升。将SW480细胞与HCT116细胞与具核梭杆菌共培养24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具核梭杆菌感染促进了周期相关蛋白Cdk1、C-myc的表达,而其与NaB共同处理时则大大减弱了这一作用;NaB诱导Caspase3的剪切,导致Cleaved-Caspase3表达增加,而具核梭杆菌感染则减弱了这一作用。综上所述,肠道微生物具核梭杆菌通过调节肠道代谢物NaB上调Cdk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进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是在口腔微生态环境中常驻的一种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近来研究发现F.nucleatum不仅与口腔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病、根尖周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早产低体重儿、结直肠癌、呼吸道感染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对F.nucleatum生物学功能及与口腔感染、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嗜酸乳杆菌的S-层蛋白(S-layer protein)进行提纯,研究嗜酸乳酸杆菌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和入侵的拮抗作用。【方法】应用阴离子交换柱(DE52)对嗜酸乳酸杆菌的S-层蛋白进行提纯,然后分别研究了嗜酸乳酸杆菌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及入侵Caco-2细胞的作用。【结果】S-层蛋白能显著地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及入侵;在竞争、排斥、置换3种黏附试验中,S-层蛋白可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其相对黏附力分别为1.17%±5.97%、8.71%±1.36%、10.56%±0.92%,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竞争试验效果最好;并且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抑制作用极显著高于嗜酸乳酸杆菌(p0.01);此外,S-层蛋白也能显著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入侵。【结论】乳酸杆菌S-层蛋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产生显著的拮抗作用,这可能与S-层蛋白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宿主黏附受体存在竞争作用有关;提示乳酸杆菌S-层蛋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并有望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3.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648-655
为研究EPA和DHA对黄鳝脂类代谢、生长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用添加有EPA和DHA比例相同(EPA/DHA=0.35)但水平不同(EPA和DHA总量分别为0.00%、0.35%、0.70%)的3种等氮等脂肪饲料, 在常温(2230 ℃)下, 分别喂养平均体重为(21.710.54) g的黄鳝7周, 分析黄鳝脂类代谢和生长性能, 然后每组取15尾继续养殖至性腺发育成熟用于繁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70%的EPA和DHA 能促进黄鳝生长, 显著提高黄鳝的特定生长率(SGR)及肌肉粗蛋白含量, 降低肝体指数(HSI)及肌肉、肝脏中的粗脂肪含量(P0.05), 显著提高亲鳝的性体指数(GSI)、产卵量、孵化率、幼苗的存活指数(SAI)(P0.05)。添加0.35%的EPA和DHA能显著降低肝脏中粗脂肪含量(P0.05)。综合分析表明:EPA和DHA能促进黄鳝的脂类代谢, 显著提高其生长及繁殖性能; 饲料中添加0.70%的EPA和DH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Caco-2细胞培养模型,观察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的黏附率,并在培养液中加入蒙脱石,计算蒙脱石对细菌黏附的阻断率,探讨蒙脱石对上述细菌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试菌与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黏附作用;蒙脱石对细菌黏附Caco-2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对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的阻断作用要明显大于其对益生菌的阻断效果,其中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54.22%、48.41%、60.53%、50.64%,而对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黏附的阻断率分别为25.64%和21.49%。结果提示蒙脱石可有效阻断病原菌黏附,从而防治肠道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刀鲚(Coilia nasus)胚胎及胚后发育早期的脂肪酸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刀鲚的胚胎(原肠期,受精后7~9 h)、0日龄仔鱼(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和5日龄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刀鲚发育早期的总脂占干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较高(53.10%~60.97%),干物质的总脂相对含量随个体发育显著降低,单个个体的总脂含量随个体发育呈现剧烈下降趋势,数值从胚胎的43.62μg/ind剧烈下降到5日龄仔鱼的16.27μg/ind;水分含量随个体发育而升高。刀鲚发育早期上述4个时期的干样中检出6种饱和脂肪酸(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个发育时期脂肪酸相对含量,C18:1n9c占绝对优势(50.39%~57.00%),C16:1丰富且稳定(13.77%~14.24%),C16:0也较丰富(7.45%~9.1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占绝对优势(65.14%~72.26%),n-3与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n3PUFA/∑n6PUFA)较小(1.78~2.38)。刀鲚胚胎孵化出膜期间,单个个体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实际减少程度较高,尤其是C18:1n9c(减少量为13.21μg/ind,减少比例达到55.49%)和C16:1(减少量和比例分别为3.30μg/ind和53.12%),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减少程度较低(1.44μg/ind和38.41%),尤其是DHA(0.95μg/ind和36.52%)。然而,出膜后,仔鱼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利用相对较低(1.94μg/ind和14.17%),尤其是C18:1n9c(13.21μg/ind和12.41%)和C16:1(0.63μg/ind和21.81%);而对EPA+DHA利用相对较高(1.04μg/ind和45.10%),尤其是DHA(0.71μg/ind和42.61%)。研究表明,刀鲚胚胎优先蓄留EPA和DHA,仔鱼在摄食前大量利用EPA+DHA(特别是DHA),呈现出海水鱼类脂肪酸的利用特点。因此,建议在刀鲚亲本强化培育及产后培育中,增加投喂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特别是C18:1和C16:1)的饵料,以加强刀鲚亲本的营养积累和产卵后亲本生理机能的恢复;在刀鲚育苗前期,要及时补充富含DHA和EPA的饵料,如,单胞藻、蛋黄等,以提高刀鲚仔鱼开口期间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谷氨酸为前体经C5途径合成有限的血红素。【目的】探究胞内谷氨酸代谢及谷氨酰-tRNA还原酶基因(hem A)过表达对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和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Red同源重组敲除与谷氨酸代谢有关的mscS与aroG,构建hemA表达载体并导入基因缺失菌株中。【结果】mscS单敲除或mscS与aroG双敲除对菌体生长无显著影响。与出发菌株相比,单敲除与双敲除菌株的谷氨酸含量均有所增加,ALA含量略微下降,血红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1.6%和35.7%。在双敲除菌株中进一步过表达hemA后,胞内血红素含量增至47.603μmol/L。【结论】通过调控谷氨酸代谢流量与过表达hemA可促进血红素的合成,该结果为增强C5途径的血红素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口源性口臭指示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口源性口臭(Oral Malodor)相关菌种中筛选主要代表菌,用以建立口臭细菌学(Oral Bacteri-ology)临床辅助诊断的指示菌(Indicator bacteria)。方法用感官检测(鼻闻法)(Organoleptic test)、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和硫化氢检测仪(Easicult S)等4种方法,在实验室检测常见的8种牙周及龋病致病菌,通过检测鼻闻臭味程度、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及有异味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lf acid)含量来确定指示菌。结果鼻闻: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P.i)和具核梭杆菌具核梭亚种(F.subsp nucleatum,F.n)恶臭明显,其他菌有微臭或无味。气相色谱检测:P.g、P.i、F.n和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s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有异味的丁酸(Butyric acid)含量在40%~66%,其他菌,其他产物含量较低。硫化物检测:P.g、P.i和F.n的VSCs量在1 000ppb以上,硫化氢检测:P.g、P.i和F.n的H2S在600 ppb以上,其他菌两项检测均在36 ppb以下。结论 P.g、P.i和F,n是主要产臭菌种,可作为临床口臭的细菌学辅助诊断的指示菌,供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和两株产丁酸菌(Eubacterium rectale、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结直肠癌患者及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样品中的丰度差异,研究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变化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患者(n=19)、结直肠腺瘤患者(n=12)及健康人(n=19)3组粪便样品,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3组样品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以及总菌的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然后利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3组样品中目标菌群的数量和丰度差异。【结果】结直肠癌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瘤组(P=0.013)和健康组(P=0.000),结直肠腺瘤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2);结直肠腺瘤组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33);结直肠腺瘤组的总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也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2);直肠真杆菌的水平在3组样品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健康人的粪便样品相比,结直肠腺瘤病人的粪便中产丁酸菌普拉梭菌数量下降,而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病人的粪便样品中梭杆菌属数量增加;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上的变化提示它们可能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吕淑果  韩博平  孙松  王旭晨 《生态学报》2009,29(5):2391-2399
胶州湾在2005年夏季发生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 Grev.) Cleve)藻华,该优势种占细胞总量的比例在两个研究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达到59%和86%.对藻华发生过程中(7月,8月及9月份)的颗粒有机物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脂肪酸、叶绿素(Chl-a)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和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并通过标志脂肪酸对藻华发生过程中颗粒有机物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总脂肪酸浓度同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碳浓度一样,在藻华发生期达到最高,两个采样站位(C3站及A5站)分别为29.0μg·L-1及185.5μg·L-1,比藻华发生前和消退后高2~3倍及20倍.胶州湾悬浮颗粒脂肪酸主要包括16:0,14:0,18: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SSFA),16:1ω7、16:1ω5+ω9、18:1ω9,18:1ω7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以 20:5ω3(DHA)和22:6ω3(EPA)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以i-15:0及ai-15:0为主的支链饱和脂肪酸(BSFA).藻华期与发生前相比,脂肪酸中的不饱和组分(MUFA,PUFA)所占比例在两个取样站位均有提高.随着藻华的消退,藻华区域中心的A5 站的SSFA及BSFA比例有大幅提高,而在非藻华中心区域的C3站,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DHA, EPA等)比例的上升非常显著.藻华发生时浮游植物在颗粒有机物中的比重提高.藻华消退后,A5站颗粒有机物中碎屑有机物及细菌所占比重提高,而C3站颗粒有机物中浮游植物的比重仍然很高.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是A5站藻华消退的主要形式,而C3站藻华的消退则可能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肠道菌群失调作为潜在致病因素逐渐受到关注。大量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 nucleatum)在CRC组织中丰度显著升高,与CRC的发生有关,目前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分子及细胞学研究表明F. nucleatum能够破坏肠道上皮屏障、损伤细胞DNA、影响肿瘤相关microRNAs的表达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本文就F. nucleatum促进CRC发生发展的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