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台江寒武纪的一些单板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关早寒武世中期以后的单板类报道和研究较少。本文描述和讨论产于贵州省台江县八郎村下寒武统顶部和中寒武统下部的一些单板类化石,计有Helcionella terraustralis,Coreospiracf.rugosa,Latouchella taijiangensis sp.nov.,Latouchella sp.,Monoplacophora gen.et sp.indet.等。这些单板类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凯里动物群”的内容,为该区中、下寒武统的划分提供了单板类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单板类的演化和地理分布规律增加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非钙质藻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贵州台江凯里组的非钙质藻类化石在我国中寒武统尚属首次发现。国外主要见于北美。描述的非钙质藻类化石Marpolia spissa. Bosworthia simulans ,Alga gen. et sp. indet, A,Alga etsp. indet, B等常见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当前中武寒武非钙质藻类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中寒武统非钙质藻类的空白,而且对于凯里动物群与布尔吉斯页斯  相似文献   

3.
报道湖北秭归长江以南茅坪镇下茶庄剖面发现的寒武系下部(第2统第4阶)石牌动物群。该剖面石牌组出露良好,顶底界线清楚,总厚度208m。初步采集结果表明该剖面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化石数量上以腕足动物和软舌螺为主,同时还包括数量较多的三叶虫、双瓣壳节肢动物、开腔骨类和少量的鳃曳动物等,其中的腕足动物保存良好,数量丰度较大,壳体多以密集立体保存的内模形式出现,这是石牌组腕足动物大量壳体化石的首次报道。化石采集发现鳃曳动物与腕足动物可在相同的层面同时出现。与澄江动物群鳃曳动物化石相比,下茶庄剖面鳃曳动物的环纹保存的立体程度明显较强,但还未见到任何吻部和肠道结构保存。石牌动物群最早发现于长江以北宜昌三峡人家旅游风景名胜区内的王家坪剖面,但该地区石牌组覆盖严重,顶底未见出露,使王家坪剖面石牌动物群的后续研究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石牌动物群在下茶庄剖面的发现和进一步采集和研究对深入揭示石牌动物群的组成、富集层位、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范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台江八郎下、中寒武统界线之下的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存在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即台江生物群。现已发现的台江生物群含 8个门类 4 0多个属的生物化石。其中三叶虫特多 ,其次为刺胞动物、“蠕虫动物”、海绵动物等。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很少。这一生物群形成于浅海内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5.
奇虾类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大型捕食动物,广泛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但是多为前附肢或口器的标本。我国扬子地台云南、贵州一带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群中都发现了奇虾化石,如澄江动物群、牛蹄塘动物群、关山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但在华北地台,寒武纪特异埋藏动物化石目前为止只有零星报道,包括一些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古蠕虫类等。本文描述一枚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一带馒头组(毛庄期)紫红色页岩中的奇虾类前附肢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类型。这枚化石的发现丰富了奇虾类的古地理分布,也为在华北地台边缘地区寻找特异埋藏动物化石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6.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 ,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或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 ,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对其当前的研究焦点 ,如归属问题、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保存机制及分类命名 ,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同时 ,简要介绍了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奥斯坦型(Orsten-type)化石是指三维磷酸盐化的、以软躯体保存为主的、微型蜕皮动物化石。它们代表着早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浅海小型底栖生物群中的蜕皮动物,是其它类型的保存方式(如布尔吉斯页岩型)难以保存的。奥斯坦型化石在西方有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但是在中国却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才首次报道。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在四个剖面的相关层位有产出,即湘西王村剖面上寒武统排碧阶、滇北硝滩剖面下寒武统第三阶、陕南张家沟剖面和川北新立剖面的下寒武统幸运阶。报道的化石类群包括丰富的甲壳动物Phosphatocopida,最古老的真甲壳动物,最古老的环神经动物,动吻动物门第一个化石属种,等等。虽然研究历史短,中国的奥斯坦型化石在揭示甲壳动物、环神经动物及蜕皮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展现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磷酸盐化球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2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这年来,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域 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自陕西省镇巴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研究。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表明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属于筇竹寺阶。化石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获得,骨针化石保存较好、类型多样,其中属于六射海绵纲的骨针3类,普通海绵纲的骨针6类,分类未定的骨针1类(Nabaviellasp.);并详细地对各类骨针化石进行了描述。虽然普通海绵骨针类型多样,但六射海绵的骨针丰度远高于普通海绵。简要地探讨了海绵骨针的保存方式,对比和分析了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海绵骨针化石组成的差异。结合同时代产自皖南荷塘组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特异保存的海绵软躯体化石资料,认为虽然海绵动物起源于新元古代末期,但躯体海绵化石和骨针化石都显示海绵动物的大辐射事件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相似文献   

12.
粪化石是重要的遗迹化石, 其内含物信息可为讨论生物行为、生理、相互关系、古环境等提供重要证据, 进而对恢复和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等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贵州省兴义市泥麦古剖面中三叠世拉丁期兴义动物群化石层第35自然层的7种不同形态的粪化石。通过观察粪化石的内含物情况, 发现其主要由贵州龙骨骼和鱼鳞组成,极少含有无脊椎动物碎片, 表明粪化石来源于非壳食性的肉食性动物。依据粪化石的尺寸、缺少螺旋结构及相对较小的内含物碎片等信息, 排除动物源是无脊椎动物、大型肉食性鱼类及大型鱼龙类的可能。结合兴义动物群下部化石组合海生爬行类实体化石的信息, 进一步推断所研究粪化石的动物源应为非鱼龙的海生爬行动物,很可能是幻龙类、鸥龙类或海龙类。本文报道的7种形态的粪化石显示该下部化石层中的海生爬行动物之间至少存在1级营养等级的差异, 这为恢复和重建中三叠世拉丁期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微生物的参与及泥质含量较高的厌氧环境使得该层的粪化石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3.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Rotadiscusguizhouensissp.nov.,是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修正涵义后的Ratodiscus属的一个新种。与模式种B.gandis相比,新种个体较小,辐管数减少,内环网格状构造更为明显。新种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和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中的Eldonia相似,两者之间均具有相近的消化腔、触手和外形,但Eldonia辐管系统更加复杂。根据“U”形消化腔和环绕口端的触手,新种应归入触手动物类。  相似文献   

14.
安徽潜山盆地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81年6月与安徽省地质局327地质队李继超工程师前往江苏六合冶山,观察寒武系剖面时,在冶山东部下寒武统深灰色薄层灰岩中,找到金臂虫、三叶虫(Redlichia,Pa-raprotolenella 等)(图版Ⅰ)、无铰纲腕足类以及软舌螺类等化石。金臂虫化石系在本区寒武系第一次发现,也是江苏省境内首次发现。该标本经笔者研究为一新属——Yeshanella。这不仅丰富了金臂虫类化石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东部金臂虫类化石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为跨阶地层,以镍钼矿层为分界面,其上部属于筇竹寺阶,下部为梅树村阶。近期,作者利用15%左右的醋酸浸泡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梅树村阶)的岩样,发现了以球形化石为主的单胞、多胞球形类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此次球形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6.
论山西中元古代晚期汝阳群微体化石组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北方18-19亿年前的串岭沟组中获得的大球形疑源类,迄今,被认为是可信的最古老真核化石记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秦岭北坡的中元古代晚期汝阳群陆续发现了丰富的球形光面疑源类,具刺疑源类,丝状微体化石和一些有疑问的动物遗迹。很显然,在中元古代晚期真核生物曾有重大辐射。  相似文献   

17.
记云南路南晚始新世化石獏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省路南县路美邑地区发现的五种始新世化石獏类。这是西南地区该类动物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另外,本文对当时獏类在我国的分布以及它们与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化石獏类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双壳类化石的产出在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所发现的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不下150种,分隶于9目30科。它们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龙爪沟群和鸡西群中,但多半产自龙爪沟群。龙爪沟群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等地,由中、晚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其中含有一些广布性的动物化石群,但也具有许多北极-太平洋区的分子。这些动物群包括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菊石、介形类等化石。本文所列海相双壳类化石及其有关结论,部分摘录自本文作者所参加不同研究队各自的初步研究。龙爪沟群厚约400m,由砾岩、砂岩、粉砂岩  相似文献   

19.
湖南石门杨家坪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小壳化石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描述了湖南石门杨家坪组下段(本文命名为泥沙段)和灯影组顶部的小壳化石15个属、11个种和7个未定种(包括3个新属、8个新种)。它们分属于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海绵类、阿纳巴管类、牙形刺状化石、球状化石和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建立了二个小壳化石组合:上组合为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Kaiyangites multispinatus;下组合为Eocucumaria sinica-Huangshandongella yangjiapingensis。本剖面的寒武系与震旦系的界线划在上、下化石组合之间。该区小壳化石的发现改变了我国过渡区内没有小壳化石的观念,为解决本区和邻区(川、鄂、黔)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第一期《化石》18页,载华实先生著“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一文。其中“澄江动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为中寒武世中期……”此“中寒武世中期”的结论是不对的。澄江动物群为候先光发现于1984年7月,其标准地点为云南省澄江县城东南帽天山。张文堂、候先光、孙卫国等,分别在《古生物学报》1987年第26卷3期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1991年版等书刊著文,命名为“澄江动物群”。该动物群产于下寒武统下部筇竹寺阶的宝案山段,位于始莱氏虫-武定虫(Eoredlichia-Wutingasp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