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子午岭辽东栎群落乔木种间联结与取样面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x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AC)、Person相关系数(r)、方差比率(馏)和某一取样面积尺度下的样方中未共同出现的物种对数目Na为参数,探讨黄土高原子午岭辽东栎群落主要乔木种间联结特性与取样面积的关系.x2检验和AC分析表明,显著的种问联结关系仅出现在25和50 m22个取样面积中;相关分析表明,显著的种间相关出现在取样面积25~200 m2,但r值的变化在25~100 m2较稳定;VR分析未能有效地区分不同取样面积中多物种关联的特性;Na值在面积为100~200 m2、样方数为40~80时较稳定.从合理的样方面积和适当的样方数量综合考虑,样方面积在100 m2、样方数为45个,能比较客观、稳定地反映辽东栎群落植物种间联结特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群落中优势植物的关联程度和性质随样方尺度的变化,在鄱阳湖湿地典型草洲-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8块样地(大小8 m×8 m,样带间隔100 m,样地间隔80 m),每个样地依次划分为1 m×1 m、2 m×2 m和4 m×4 m等3个样方尺度,利用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和Jaccard指数检验方法,研究群落优势植物总体关联程度和性质及两两物种对间关联程度和性质随样方尺度扩大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优势物种有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水田碎米荠(Cardamine lyrata)、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通泉草(Mazus japonicus)、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早熟禾(Poa annua)。随样方尺度扩大,物种重要值除灰化薹草先增加后减少以外,其他物种的变化均不显著。7种优势植物组成的21个物种对随样方尺度扩大,植物总体关联性不显著且由负关联转向正关联。在3个样方尺度条件,21个物种对的多呈现不显著关联。随样方尺度的扩大,种间呈显著关联的物种对逐渐减少;种间呈正关联的物种对逐渐增加。Jaccard指数表明,各物种对随样方尺度的扩大,种间关联程度不断增加。这是由于研究区地被植物种类较多,分布频度较低,不同样方尺度下,群落内部资源分布差异以及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所致。  相似文献   

3.
珍稀植物十齿花群落乔木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2×2列联表,通过X2检验和W检验,分析了贵州六盘水市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20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20个乔木种群在抽样面积分别为50、100和250 m23种取样水平上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但取样面积为100 m2,比50 m2和250 m2更为合适.结合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对其种间联结性的程度测度显示:各项指标对十齿花群落主要乔木种群之间联结性关系总体上反映了大致相同的结果,但不同的测定方法可以相互弥补由于单一方法分析的不足;十齿花种群与其它乔木种群之间的联结性较显著,而且多数为正联结.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对环境要求越接近,生态位重叠值越大.  相似文献   

4.
海南霸王岭油丹所在群落的优势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以X2统计量、Ochiai联结测度指数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分析了海南霸王岭油丹所在群落中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等17个主要种群(物种)的种间联结性特征。结果表明, 17个主要种群(物种)总体水平上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17个物种组成的136个种对中:当取样面积在100 m2时,有72对表现正关联,63对为负关联,1对无关联。X2检验有2对表现显著正关联,有3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有125个种对的0<OI<0.6,仅有9个种对的OI≥0.6, 另有2个种对OI=0;当取样面积为50 m2时,有59对表现正关联,70对为负关联,7对无关联。X2检验有6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有2对表现显著负关联。有129个种对的0<OI<0.6,而OI≥0.6的种对没有, 另有7个种对OI=0。不同优势种群下的种间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以线枝蒲桃(Syzygium araiocladum)等为优势种群的群落种间联结性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三江并流地区干旱河谷植物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典型干旱河谷段, 在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的东、西坡共设置了6条海拔梯度样带, 通过标准样地的植物群落调查, 分析各条样带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更替率的海拔梯度格局, 并比较了地理和植被变量对分布格局的解释。干旱河谷植被带位于海拔3,000 m以下, 以灌丛和灌草丛为主, 其在各河谷的分布上限自西向东依次升高。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分布主要与海拔、流域、经纬度和植被带有关, 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升高而显著增加的格局主要表现在草本层和灌木层, 灌木物种丰富度还呈现自西向东显著增加的趋势。怒江的灌木和草本种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金沙江和澜沧江, 三条江的乔木种丰富度差异则不显著。森林带的样方草本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灌草丛带样方, 并且还拥有后者没有的乔木种。不同样带的植物物种更替速率呈现了不一致的海拔梯度格局, 但均在样带海拔下部的灌草丛群落与海拔上部森林群落之间的交错带出现峰值。森林-灌草丛植被交错带在怒江样带处于海拔1,900-2,100 m处, 在澜沧江河谷位于海拔2,300-2,400 m, 在金沙江河谷位于海拔2,700-2,900 m。所有海拔样带的森林段或灌草丛段相对于同一样带不同植被段之间的物种更替程度为最小, 不仅小于同一流域不同样带相同植被段之间物种更替率的均值, 更小于所有样带相同植被段之间的更替率均值。在三条河流6条海拔样带的12个植被带段之间的物种更替变化中, 空间隔离因素可以解释34.2%, 而植被类型差异仅能解释不到0.5%。本研究结果显示了环境差异对不同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的首要影响, 和各河流之间的空间隔离对植物群落构建和物种构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赤峰市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奇凯  张春雨  侯继华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10,30(18):5106-5112
研究了赤峰市天然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种间关联动态。在200m×200m的样地中,设置100个1m×1m草本样方,2009年69月份每月底调查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物种、多度、高度及盖度。分析结果表明,69月份共调查到草本植物32种,隶属于16科,24属。用多项指标进行物种多样性的测度,8月份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最高。6、7月份草本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9月份最小。通过方差比率法(VR)和χ2检验的计算,对草本群落总体关联性和草本群落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在8月份为正关联,其它月份(6、7、9月份)均为负关联。69月份,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程度逐渐降低,由负相关逐渐变为不显著相关。群落总体相关性不显著,说明群落中物种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某一草本群落总体关联性随时间变化是在不断改变的,并不是单一的从负相关到正相关,或从相关到不相关。群落整体关联性随着生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分析每月都出现的20个物种的种间关联,结果显示,69月份草本植物正负联结比值变动范围为0.3790.558;4个监测月份中负联结种对数均大于正联结种对数。69月份草本物种对之间的关联性也在随时间发生变化,说明随着群落内物种动态发育,群落组成在不同时期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不同物种的群落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物种种间联结性。植物种对的正联结体现了植物利用资源的相似性和生态位的重叠性,植物种对的负联结体现了物种间的排斥性,这是长期适应不同微环境,利用不同空间资源的结果,也是生态位分离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种-面积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睿智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16,36(13):4091-4098
种-面积关系研究是了解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的基本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种-面积关系影响很大。利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两个10.4 hm2样地和5个1.0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移动窗口法确定各样地的最小取样面积,避免了巢式取样法及随机样方法的不足。并采用4种种-面积关系模型进行拟合,评价各关系模型的适合度。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面积进行模拟随机取样,探讨取样大小对物种数估计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拟合曲线模型的适用性及曲线外推可靠性问题的存在,采用拟合曲线的方法所估计的最小面积与实际值偏差较大。实际调查得到的各样地最小面积40 m×40 m—45 m×45 m,说明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群落所需的最小面积基本一致,但各样地群落结构的差异却在对取样数量的要求上体现出来。其中丰林与大亮子河样地物种数分布相对均匀,所需最小样方数量较少;而方正与胜山样地物种数分布异质性较大,差异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以阐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和最少样方数或样线长度。结果显示:(1)就物种丰富度而言,400m样线法观测到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所有物种数分别占3种方法调查到的总物种数的55%、71%和50%;8m2巢式样方法调查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总物种数占所有3种方法观测的物种总数的57.5%和57%,而8m2的巢式样方对高寒荒漠草原的调查监测到的物种数最多,其中2m2观测到的物种数就达到所有可能出现物种的83%;20个样方法监测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物种数最多,占3种方法观测到总物种数的78%和86%,所以对物种丰富度的调查高寒草甸和高寒典型草原至少需要20个样方,高寒荒漠草原需要最小面积不少于2m2的2个样方。(2)就地上生物量而言,由地上生物量与物种数之间的变异关系得出最小样方数为7~11个,而由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可知,在变异系数小于等于5%的前提下,高寒草甸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小于0.25m2,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少于1m2。研究表明,对于生产力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采用10个0.5m×0.5m的样方,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采用10个1m×1m的样方为宜;而对于物种丰富度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以20个0.5m×0.5m的样方和高寒草原20个1m×1m的样方为宜,高寒荒漠草原采用2个不小于2m2样方面积为宜。  相似文献   

9.
在生境要素及植被发育程度相似的黔中喀斯特石漠灌丛林内,一次性完成12个200 m2样地及其中96个25 m2样方的调查,采用改进的巢式样方法研究植物多样性指数值随样地面积增加的变化规律,并为确定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最小调查样地面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有序样地面积增大,灌木植物Patrick指数、Gleason指数及Margalef指数值增加,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及Alatalo指数值先增后减,样地间6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性显著; Simpson指数及McIntosh指数值也先增后减,但样地间2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值的差异性不显著。8种植物多样性指数按信息保存量≥80%划分,最小调查样地面积被划分为2种类型:100 m2样地包括Patrick指数,反映物种数量多少; 25 m2样地包括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Alatalo指数及McIntosh指数,反映植物多样性及均匀度。8种植物多样性指数值的ConnorMcCoy模型拟合效果较好、de Caprariis模型及Michaelis-Menton模型拟合效果较差,Patrick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Arrhenius模型及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也较好。8种植物多样性指数与96个样方的灌木植物平均高度和草本植物平均盖度的相关性显著,与草本植物平均高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立地要素、林分密度及林分空间属性对石漠灌丛林灌木植物多样性的贡献率分别为4.3%~11.7%、35.4%~67.9%和20.4%~60.2%,灌木植物多样性主要受林分结构及发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样方法的种间联结性研究多集中于群落不同层次联结性与相关性,群落内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但对群落内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利用鹞落坪落叶阔叶林11.5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间隔5年(2016—2021年)的2次群落调查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 Godron稳定性等方法,对鹞落坪落叶阔叶林群落树种多样性、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变化进行分析。2021年与2016年比较结果表明:(1)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增加,其中杜鹃、大果山胡椒和垂枝泡花树等灌木或小乔木数量急增导致累积重要值增加。(2)方差比率从1.35提升为2.87,总体正联结有了显著提高;χ2检验结果显示主要物种间正负关联种对比值由0.97提升为1.25,正关联种对开始占据优势。(3)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种对分别由132对和160对增加到152对和226对,种间相关性增强。(4)M. Godron稳定...  相似文献   

11.
长苞铁杉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关联及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设定不同尺度的样方面积,根据2×2联列表,运用方差分析、联结系数AC、2统计量度量、 Ochiai指数系列技术,测定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10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 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结果表明: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10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均呈正关 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10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有26个种对在不同尺度样方设计中 均未达到一般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样方设计为100 m2时,各项指标上规律性比较明显,它的 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群落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但应适当调整群落结构,为长苞铁杉的生长 更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东灵山辽东栎林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指数对东灵山地区辽东栎林在不同样地环境梯度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梯度的辽东栎林乔灌木物种α多样性逐步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群落物种组成趋于简单。不同样地梯度内辽东栎林乔木物种的β多样性的二元属性测度与数量数据测度结果反映出乔木物种和灌木物种对整个辽东栎林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数量数据β多样性测度综合地考虑了物种数与物种数量对β多样性变化的影响,适于对单优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在中海拔样地梯度,辽东栎林乔灌木物种各样地对之间的β多样性数值较小,表明辽东栎林内物种替代速率较低,物种组成相对稳定,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林型。  相似文献   

13.
 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联结系数AC值、Jaccard指数及点相关指数对井冈山栲属(Castanopsis)群落样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0个种群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栲属群落20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20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0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正联结,10个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4个种对具有极显著负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负联结。190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目前群落的发展阶段及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目前,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14.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样地取样技术和无样地取样技术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应用。认为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完全适用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无样地取样技术所获得的能反映群落真实特征的中心点数目,称为“最小点数”。评定最小点数,可应用种类数目与中心点数目的相关曲线,即“种一点数曲线”;以及优势种重要值与中心点数的相关曲线,即“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据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小点数为20—22点。 “重要值—面积曲线”与“重要值一点数曲线”是评定最小面积与最小点数的测度新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较“种一面积曲线”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16.
鹞落坪树生地衣群落数量分类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树生地衣进行了群落排序;应用Spearman 秩相关检对22种地衣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以地衣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指数,对各地衣群落进行了比较.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并结合生境特征,保护区树生地衣形成了6种群落.Spearman秩相关检表明39个种对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荒漠河岸林群落种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 2× 2列联表, 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法研究了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种间关系, 测定了16种植物、共 12 0个种对的种间联结性。研究结果表明 :1) 12 0个种对中有 17个种对分别在不同的样方尺度中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联结, 约占总数的 14.2 % ;其中 13个种对为正关联, 4个种对为负关联 ;2 ) 不同取样面积对种间联结性分析的有效性有影响, 不同种对表现出种间联结的最小样方尺度不同 ;3) 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 各种对自有不同的种间联结变化规律, 可归纳为 4种类型 ;4 ) 17个具种间联结的种对以灌木草本和草本草本的种对居多, 占总数的 76.5 % ;主要乔木树种胡杨 (Populuseuphratica) 与灌木之间、灌木和灌木之间趋向独立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内人工栽培的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为研究对象, 就如何选择最优样方的面积和数目来估算川续断地上部分体积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球缺模型计算栽培川续断的地上体积, 然后利用基于套状样方的样带调查法研究估算川续断体积时的最优样方面积, 最后利用方差法计算最优采样数目。结果表明: (1)在只考虑相对平均值和相对消耗时, 25 m × 25 m是最优样方面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样方的边界效应和单位面积地上体积相对平均值的变化, 得出25 m × 50 m是最优样方面积。(2)如果预计置信度1-α是0.9, 绝对误差限度d是0.12, 总体方差S2按照常规取0.25, 则25 m × 50 m对应的最佳样方数目是25。(3)该研究实际采集了25个25 m × 50 m的样方, 计算后得到整个栽培园地(面积为72696.24 m 2)川续断的总体积90%的近似置信区间为[1909.798 m3, 2214.762 m3]。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im 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 (PAE) is a biogeographical method that uses a parsimony algorithm to obtain an area cladogram, based on taxa inhabiting the study areas. We compare its performance a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units (½° and 1° quadrats, ecoregions and biogeographical provinces) to analys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Mexican terrestrial mammal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ze of area units. Location The area analysed corresponds to Mexico. Methods Parsimony analyses were based on 56,859 collection records, corresponding to 703 genera, species and subspecies. Four data matrices were constructed for: (1) 716 quadrats of ½° latitude × ½° longitude, (2) 230 quadrats of 1° latitude × 1° longitude, (3) forty‐five ecoregions and (4) fourteen biogeographical provinces. Results For the ½° quadrat matrix, we obtained six cladograms of 17,138 steps. For the 1° quadrat matrix, we obtained five cladograms (strict consensus with 9394 steps). For the matrix of ecoregions, we obtained twelve cladograms (strict consensus cladogram with 3009 steps). For the provinces, we obtained a single cladogram with 1603 steps. Main conclusions The best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natural areas instead of quadrats. There seems to exist a trend to decrease the absolute number of step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number of synapomorphies as the size of the area units decreases, although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occur for the number of cladogram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results of a transect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ct small-scale patterns ofAvenetum species in a limestone grassland on the Great Alvar on the Baltic island of Öland, Sweden. Three transects consisting of 500 10×10 cm quadrats were used. The cover and number of flowering stalks (if any) of the 21 most common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addition the total cover of vascular plants, cover of mosses and lichens, cover of cow dung and soil depth in each quadrat were recorded. Ellenberg indicator values for light, moisture, reaction and nitrogen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quadrat as weighted averages of the values for the specie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Patch size frequency analysis, PASFRAN, 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patches and their sizes, revealed that 42% of all significant species patches detected had mean patch sizes (diameter) in the range of 26–50 cm, which matched the size of dung patches—49 cm in transect 1 and 30 cm in transect 2. Results of association analysis revealed correlations for several species pairs and between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similar patch sizes. Combination of PASFRAN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is recommend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attern det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