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徐成东  陆树刚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51-2359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优势属为耳蕨属、蹄盖蕨属、鳞毛蕨属和卷柏属。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蕨类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的区系;热带亚洲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逐渐降低,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地理成分的东西坡差异不明显;该蕨类区系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的关系较密切,而与日本的关系较疏远;该蕨类区系具有较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哀牢山明显处于滇西北、滇东南这两大中国特有多样性中心之间,成为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云南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与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思荣  黄娅  肖波  梁国鲁 《广西植物》2008,28(2):218-225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共计有野生蕨类植物46科107属458种(含亚种和变种)。在科的区系成分中单种科14个,少型科(2~5种)16个,多种科(包含6~19种)12个,大科(20~49种)1个,特大科(50种以上)3个,分别占金佛山蕨类植物总科数的30.43%、34.78%、26.09%、2.17%和6.53%;其中热带分布占总科数的54.35%;在属的区系成分中,具12个分布区类型,单种属和少种属数量多;热带成分丰富,包含55属,占总属数的51.40%;特有现象明显,地方特有种十分丰富;属的区系与武陵山和大巴山关系最为密切,与九华山、化龙山、齐云山和云山关系疏远;东亚分布、世界广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间断分布及北温带分布型对该区系性质的影响最大,热带亚洲分布型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型的影响最小;该区系具有古老、孑遗和原始性等特点,验证了金佛山地区处于我国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鄂西—川东特有现象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共计有蕨类植物23科46属107种.其区系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以温带性质为主,但有较明显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特有现象明显,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隶属于华北区系,兼有强烈的西北和西南区系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北地区在中国植物区系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南部基本上控制在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内,区系成分以北亚热带成分占优势,中、东部主要控制在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内的华北地区中的黄土高原地区内,以华北区系成分占优势,西南部主要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区系成分以唐古特和横断山区系成分占优势,北部主要是亚洲荒漠植物亚区,区系成分是以古地中海成分占优势。本区有木本植物(不包括栽培植物)103科338属1729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6科17属57种,被子植物97科321属1672种,另外,具有中国特有属26个,土著特有种173个(含种下等级)。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木本植物区系包含有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17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至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木本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种类比较丰富;分布不均,区域差异大;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起源古老;土著特有种较多;区系联系广泛,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混杂和过渡。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和野外考察资料,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结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分布有蕨类植物50 科, 136 属, 624 种, 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主要包括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 等; 优势属主要包括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 和铁角蕨属Asplenium 等。在科、属、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起源可能与热带蕨类区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从科水平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有所降低, 这可能与不同分类阶元所代表的地质历史和研究区域的地壳抬升历史有关。研究区域内分布着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物种205 种, 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这暗示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科和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地质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7.
鄂西后河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初步探讨了后河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特点,结果表明:本区系蕨类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起源十分古老,亚热带成分占居主导地位,温带成分的比例高,组成本区系各成分来源不同,发展极不平衡,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拥有大量属种,显现出复杂性,优势性特色;本区系中国特有种占较大比重,与我国西南区相似率最高,可能处于我国蕨类植物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并支持了秦仁昌在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分区中将鄂西划为西南区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905种,隶属于126科501属,其中裸子植物5科11属15种,被子植物121科490属890种(双子叶植物108科401属762种,单子叶植物13科89属128种)。中国特有属20属,中国特有种261种。该区系的基本特征是:植物种类丰富,特有程度高;区系成分复杂,表现出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并以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在中国植物区系上处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横断山脉地区的交汇地带,多种区系成分汇集,与周邻联系广泛;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有较多的残遗植物;珍稀保护物种丰富,共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级保护植物4种,级25种。  相似文献   

9.
苍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西部苍山有蕨类植物35科74属192种.该蕨类区系最大的科是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最大的属是鳞毛蕨属,耳蕨属,凤尾蕨属.经分析研究,苍山蕨类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点:①苍山蕨类植物区系为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②苍山蕨类植物区系与横断山蕨类植物区系具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③苍山蕨类植物区系与喜马拉雅地区关系较为密切;④苍山蕨类植物区系具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10.
粤东蕨类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粤东蕨类植物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粤东地区共记录蕨类植物258种,隶属于45科95属,区系较为丰富;粤东的蕨类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以水龙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等12个科为优势科,以铁角蕨属、凤尾蕨属、鳞毛蕨属等10个属为优势属。从种的区系成分来看,粤东蕨类植物区系主要是热带成分与东亚成分的综合体,以中国—日本分布、热带亚洲、中国特有种分布为最丰富,反映了东亚与热带亚洲的蕨类植物区系的统一性和紧密联系。特有程度低于当地种子植物区系。与相关的6个地区的比较,说明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区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广东肇庆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岑庆雅  谢伟成  暨淑仪   《广西植物》1999,19(2):124-130
肇庆石灰岩共有维管植物91科226属303种。经过对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和与邻近植物区系比较,表明肇庆石灰岩植物区系服从植物地理分带规律,以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为主体,表现出明显的南亚热带南缘植物区系性质;同时显示出岩溶基质特点;与紧邻的土山植物区系具有完全迥异的表征科。区系区划上属于华南植物区,位于粤中亚区与粤西-桂中亚区的汇合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应用定位、定量方法对23例小腿部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菌群,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将结果同24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的菌群做了比较。其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皮损及邻近皮肤的主要菌种,并且其分离率及密度有按正常皮肤、邻近皮肤、皮损依次增高现象;类白喉杆菌的数量在皮损部位明显低于正常皮肤与邻近皮肤;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皮损及邻近皮肤均明显降低。本组结果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其皮肤微生物群菌谱虽无不同,但其数量的变异是显著的,这对探讨湿疹的病因及用生态制剂等调整皮肤菌群使其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目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小肠内容物菌群及膜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借助小肠镜及结肠镜于正常国人空肠及回肠中取材,共检测了30例的肠内容物菌群及膜菌群,对10种有代表性的需氧及厌氧菌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对各菌株均作了生化鉴定,其结果显示空肠梭菌、回肠梭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肠内容物菌群与膜菌群有显著差异。30例空肠内容及粘膜组织中均未培养出肠球菌。大肠杆菌在空肠的腔菌群及膜菌群有16/30,10/30例,类杆菌有12/30和10/30例生长,并讨论了上述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苗儿山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光照   《广西植物》1985,(3):315-318
<正> 苗儿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天然林保存较好、并有一定代表性的林区之一。它的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古老孑遗植物丰富。研究其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对进一步研究广西乃至我国的植物区系,及开发利用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使之更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加(5×10 ̄3/cm2),分离率高(17-39%),与健康人相比(5×10 ̄2/cm ̄2及1~3%)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经治后黄褐斑病人常住厌氧菌增加(从68,52%到100%,P<0.05),使用皮肤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有利于恢复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A saprophytic bacterial flora is present on the penis and the distal part of the urethra of stallio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ungal flora of their reproductive tract. As micro org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es fertilit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fungi and bacteria in the normal genital apparatus of stallions. The microbic flora of the reproductive tract of 11 healthy, fertile stallions was evaluated, collecting samples from 5 different locations: urethral fossa, penis/internal lamina of the prepuce, urethra pre- and post-ejaculation, and semen. For fungal examination samples were taken on 3 different occasions (N = 165), while for bacteriologic examination samples were taken on one occasion only (N = 5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presence of filamentous fungi between urethral fossa or penis/prepuce (45.4%) and urethra pre- or postejaculation or semen (15.1%, 6.0%, and 0.0%, respectively). Yeasts were isolated in 9.1% of the samples, never in semen. The most represented mycelial fungi were Penicillium spp., Aspergillus spp., Scopulariopsis spp., Trichosporon spp. and Mucoracee. The proportion of samples showing a total bacterial count ≥10 000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 was higher for urethral fossa than for urethra pre- or postejaculation or for semen. Some bacterial growth was always observed in all locations, including the ejaculate. Differences between sampling locations were observed also for Staphylococci, both coagula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almonella enterica Abortus equi and sulphite reducing clostridia and other pathogens (including Klebsiella spp. and Pseudomonas spp.) were never isolated. Escherichia coli and coliforms always showed a low or absent flora. These data add information to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唾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其中观察组患者需收集化疗前及化疗后两个时间点的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菌群构成,分析两组对象组间及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结果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粪便样本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及粪便样本中放线菌门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形菌门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富度显著上升(均P<0.05);同时粪便样本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上升,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富度显著下降(均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中韦荣球菌属、罗氏菌属、普氏菌属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增加,放线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粪梭杆菌属丰度显著下降(均P<0.05);同时粪便样本中链球菌属、肠志贺菌属、乳杆菌属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增加,粪梭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丰富度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化疗对胃癌患者口腔菌群及肠道菌群构成有一定程度影响,患者口腔菌群中韦荣球菌属丰度上升,而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受抑制。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腋臭患者腋窝皮肤需氧微生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例女性腋患者腋窝皮肤菌群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将结果同24例正常女性腋窝皮肤菌群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美白喉杆菌及表皮葡萄球力为腋臭患者腋窝皮肤的主要菌生机制及用生态制剂等调整菌群,改善微环境,,达到防治目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异麦芽低聚糖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付萍  冉陆  赵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4):198-199,210
对异麦芽低聚糖产品--纵横异麦芽聚糖进行的人体试食实验,结果表明,每日服用5-30g异麦芽低聚糖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调节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