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非海相双壳类Ferganoconch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宝玉 《古生物学报》2006,45(2):259-264
Ferganoconcha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下、中侏罗统的一类非海相双壳类。Ferganoconchasibirica的产出表明道虎沟地区道虎沟层与辽西地区的海房沟组和冀北地区的九龙山组层位相当,时代介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之间。结合昆虫和叶肢介化石反映的时代,认为道虎沟层的时代可能为中侏罗世早中期。综合近年来在Ferganoconchidae的分类方面取得的进展,对F.sibirica进行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2.
文章描述产自辽宁省北票市姜家沟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的叩甲化石1新属1新种,Sinolithomerus dolini gen.et sp.nov.,归入原槽缝叩甲亚科(Protagrypninae)。叩甲科化石最早发现于早侏罗世,侏罗纪是叩甲昆虫演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产生明显的辐射演化。晚侏罗世以前叩甲化石目前很少报道,而笔者最近几年在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大量叩甲化石。因此,海房沟组叩甲化石的发现,对叩甲早期多样性、古地理分布以及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描述产自辽宁省北票市姜家沟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的叩甲化石1新属1新种,Sinolithomerus dolini gen.etsp.nov.,归入原槽缝叩甲亚科(Protagrypninae)。叩甲科化石最早发现于早侏罗世,侏罗纪是叩甲昆虫演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产生明显的辐射演化。晚侏罗世以前叩甲化石目前很少报道,而笔者最近几年在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大量叩甲化石。因此,海房沟组叩甲化石的发现,对叩甲早期多样性、古地理分布以及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道虎沟生物群是我国近年来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其时代属于中侏罗世,但它的产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仍存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道虎沟化石层属于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或海房沟组,但另一些学者却认为它属于中侏罗统或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一些学者将化石层底部的砾岩层划归九龙山组,而将化石层主体连同其上的大套火山岩划归髫髻山组。通过近些年的野外考察,笔者在道虎沟村东的道虎沟化石层底部砾岩中找到了与其他层位类似的凝灰质页岩夹层,内含典型的道虎沟生物群动植物化石。因此,道虎沟底部的砾岩无疑是道虎沟化石层的一部分。结合目前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证据,道虎沟化石层归入中侏罗统上部的海房沟组较为合适。随着燕山运动的发生,道虎沟生物群的代表分子在宁城盆地中侏罗世沉积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其起源需要到更古老的地层中寻找。  相似文献   

5.
道虎沟生物群是我国近年来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其时代属于中侏罗世,但它的产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仍存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道虎沟化石层属于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或海房沟组,但另一些学者却认为它属于中侏罗统或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一些学者将化石层底部的砾岩层划归九龙山组,而将化石层主体连同其上的大套火山岩划归髫髻山组。通过近些年的野外考察,笔者在道虎沟村东的道虎沟化石层底部砾岩中找到了与其他层位类似的凝灰质页岩夹层,内含典型的道虎沟生物群动植物化石。因此,道虎沟底部的砾岩无疑是道虎沟化石层的一部分。结合目前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证据,道虎沟化石层归入中侏罗统上部的海房沟组较为合适。随着燕山运动的发生,道虎沟生物群的代表分子在宁城盆地中侏罗世沉积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其起源需要到更古老的地层中寻找。  相似文献   

6.
对湖南、广西、安徽早中侏罗世五种鞘翅目化石进行修正研究.其中产自湖南浏阳文家市下侏罗统造上组的Artinama qinghuoensis(清和新鞘甲)原被归入棘鞘甲科,通过对化石构造的重新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叩甲化石,代表了世界上叩甲化石最早记录之一.广西钟山中侏罗统石梯组的Mercata festira(华商甲)曾被归...  相似文献   

7.
记述早、中侏罗世有孔虫13属17种,标本采自西藏南部定日县的卧龙剖面及聂拉木县中尼公路5264km路标处剖面。早侏罗世普普嘎组以产大有孔虫为特征,在卧龙剖面仅有下侏罗统的中、上部,缺失下部地层;中侏罗世聂聂雄拉组以产小有孔虫为特征,基本没有大有孔虫。  相似文献   

8.
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rremian期。  相似文献   

9.
Euestheria jingyuanensis(靖远真叶肢介)命名于甘肃靖远中侏罗统王家山组油页岩段,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中侏罗世E.ziliujingensis(自流井真叶肢介)群的重要分子之一,其壳瓣具有典型的小网状装饰。通过对E.jingyuanensis模式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生长带上具有不规则的网状和线状装饰,与同属E.luanpingensis(滦平真叶肢介),E.ziliujingensis等具有细小网状壳饰的种易于区分。E.jingyuanensis常与E.ziliujingensis等种共生,以前认为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层含有E.jingyuanensis,但目前看道虎沟层可能只含有E.luanpingensis。E.jingyuanensis壳瓣装饰超微结构的确定对Euestheria属的分类以及中侏罗统地层对比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广东海相下侏罗统(里阿斯统)的发现和建立,在华南区中生代地史上具有崭新的意义。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孙云铸等曾在1960年《南岭粤中里阿斯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文中总结了。对该区早侏罗世金鸡煤系(金鸡群)的时代、沉积和对比,从各方面做了一些论述,同时从菊石群、沉积旋回及地壳运动的研究,把开恩地区金鸡、圣堂和水楼三个地方的早侏罗世地层(金鸡  相似文献   

11.
系统描述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3 属4 种。根据双壳类Kija铰合构造变异范围的研究,认为Acyrena、Pseudocardinia、Jiangxiella、Apseudocardinia、Hunanella、Yananoconcha、Hamiconcha和Fengjiachonia都是Kija 的同物异名。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化石属于Lamprotula (Eolamprotula) cremeri Kija (=Pseudocardinia) kweichouensis动物群,分为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和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 gyuanen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两个化石组合。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组合产于克孜勒努尔组和恰克马克组下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可能主要为阿林期至巴柔期;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gyuanen 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组合主要分布于恰克马克组中上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主要为巴通期至卡洛夫期。  相似文献   

12.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分析是目前恢复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为精准的方法之一,银杏类和松柏类等是恢复古大气CO_2浓度常用的化石类群。本文利用新疆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松柏类掌鳞杉科Brachyphyllum(Hirmeriella?)sp.化石对早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进行了重建,获得早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为~1200ppm,丰富了早侏罗世大气CO_2浓度信息,进一步说明掌鳞杉科植物通过气孔比率法在重建侏罗纪大气CO_2浓度方面的可靠性。掌鳞杉科植物的旱生构造和较高的大气CO_2浓度表明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地生态系统内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早白垩世轮藻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轮藻化石,建立了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Peckisphera paragranulifera组合,重新厘定了中生代地层层序。根据轮藻化石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中-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14.
鄂东南地区下侏罗统武昌组的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璞 《古生物学报》1993,32(6):725-739
湖北蒲圻车埠和大冶金山店下侏罗统武昌组的双壳类化石可划分为2个组合,武昌组中部Qiyangia-Apseudocardinia组合和武昌组上部Hubericoncha-Kija(Wuchangella)组合,前者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后者暂归于早侏罗世最晚期。文中描述2新属1新亚属以及15新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早侏罗世地层中,目前有两处发现了大量Palaeolimnadiopseoidea超科的叶肢介化石.一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富县组,发现地点有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旗五字湾公社的哈庆沟、大昌汗沟和陕西府谷孤山等地;另一是广东的兰塘群或称金鸡组,发现地点有河源、五华和惠阳等地.富县组的时代,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原三室鄂尔多斯专题队,对各门类化石的综合分析,认为宜属于早侏罗世(此文即将出版).兰塘群的时代是长期争论的问题,近来经广东省区测队南颐等的研究,认为粤东的兰塘群可以进一步划分,将下部含植物Ptilozamites chinensis组合的煤系地层划为上三叠统,其上含菊石Arietites sp.和Hongkongitea sp.等的海陆交互  相似文献   

16.
董洁 《古生物学报》1988,(6):722-728
吉林通化地区三棵榆树晚中生代地层剖面,层序连续,叶肢介化石丰富.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侏罗-白垩系界限,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演化规律是很有意义的.这篇短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陈丕基老师的指导并承悉心修改,特此致谢.三棵榆树剖面的叶肢介化石产于两个层位:下白垩统亨通山组21层产叶肢介 Eosestheria subrotunda Chen, E. sankeyushuensis sp. nov., E. sp., Pseudestherites aff. qinghem-  相似文献   

17.
报道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侏罗统索瓦组的上部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早白垩世的Dicheiropollis花粉。表明在该地区索瓦组上部是以前未能识别的下白垩统。根据该套地层中Dicheiropollis花粉的出现及孢粉组合中大量出现的Cyathidites和Classopollis,以及较为丰富的Gonyaulacysta jurassica与多类型沟鞭藻化石组合特征,确定索瓦组上部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进一步分析和完善北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史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那丹哈达岭是新发现的早二叠世(竹蜓)类产地。过去,赋存它的地层被称为“典型的燕山地槽沉积”。这套地层是厚达8000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在1957年被中、苏综合考察队根据岩性、放射虫化石与锡霍特阿林中生代海相地层对比,定为上三叠统及下、中侏罗统。近年来我们在这套地层中发现了自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竹蜓)类。本区早二叠世地层称东大沟组,岩性主要为板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夹少量火山岩及灰岩透镜体或薄层,出露厚度大于330米。根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27属45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及其与潜在油源岩中孢粉化石的对比,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并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所反映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形成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下侏罗统小煤沟组和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应为该含油区的油源岩系。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湖沼环境。  相似文献   

20.
道虎沟化石层分布于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以及毗邻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已报道4种有尾类、1个无尾类蝌蚪、1个幼年蜥蜴、3种带原始羽毛的兽脚类恐龙、2种翼龙、3种哺乳动物以及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和植物等化石(有学者称之为"前热河生物群")。该层位比热河群义县组低,但地层划分存在争议:中侏罗统九龙山组、上侏罗统道虎沟组和下白垩统热河群均有报道。本文研究的道虎沟蜥蜴是该地点发现的第2个蜥蜴化石,其身体细长,为一幼年个体;前颌骨、顶骨和额骨均成对;上颌骨的面突高;后额骨和后眶骨不愈合;后额骨较大,但可能未进入上颞孔;后眶骨具宽的后突;牙齿小而尖锐,结构简单且可能为侧生;头骨的眶前区较长;具27个荐前椎;虽然未成年但个体较大;未见真皮骨板;手掌和四肢较长。上述特征组合区别于所有现生蜥蜴类,四肢比例也与其他蜥蜴有较大区别。欧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小盗蜥(Parviraptor)和蒙古早白垩世的一个幼年个体(可能属于壁虎型类)与道虎沟标本比较相似。头骨特征和较大的荐前椎数目显示道虎沟标本可能属于硬舌蜥类(scleroglossan)。但因标本为幼年个体,本文暂将它归入有鳞类属种未定(Squamata gen.et sp.indet.)。测量数据显示,道虎沟标本的手掌和前肢相对较长;该特征常见于适应攀爬的蜥蜴种类,似可显示攀爬习性。但肢体比例可能会随身体增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此生活习性并非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