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山地森林面积覆盖大、膜翅目昆虫种类繁多,每年被蜂蛰伤的人很多。蜇伤后一般只会有轻微的局部反应,但对蜜蜂毒液过敏者有可能发生全身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蜜蜂蜇伤过敏国外早已开始免疫治疗,而国内蜜蜂蜇伤过敏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蜜蜂毒液过敏者的免疫治疗研究甚少,缺乏对蜜蜂蜇伤过敏的系统性认识。本文介绍了蜜蜂蜇伤毒液过敏的流行病学、免疫损伤机制,并重点对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治疗机制、治疗方案、效果及不良反应展开介绍,为蜜蜂蜇伤蜂毒过敏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小艺  杨忠岐 《生态学报》2006,26(4):1251-1260
膜翅目昆虫利用高效的毒素进行自身防卫、攻击猎物和调节寄主生长发育.从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的产生、类别、组份、性质、毒素的生态功能以及毒素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的研究概况.膜翅目的泌毒器官起源于外胚层,由生殖系统的附腺演化而来.毒液由成熟雌蜂的毒腺或酸腺所分泌,并贮于毒囊中.昆虫毒素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已知膜翅目昆虫毒素中含有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内酯类、酶类等多种化合物.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毒素在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如通过麻痹寄主提高产卵成功的概率、通过抑制寄主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提高后代的存活率、通过干扰寄主的生理活动改善后代的营养需求等.体外寄生蜂毒素可造成寄主幼虫停止发育、永久性的麻痹甚至死亡,这类毒素常为抑性的、广谱的,一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连接点.而体内寄生蜂多为容性寄生,其毒液中含有多分DNA病毒(PDV),PDV通过抑制寄主免疫系统而巧妙地调节寄主的生理活动和发育,影响寄主的正常变态,大多数种类直到寄主结茧或做好蛹室时才将其杀死在安全的场所,从而使寄生蜂后代能够顺利完成发育.容性寄生蜂毒素对PDV的功能具有显著的增效或协同作用,而不会使寄主产生永久性麻痹.PDV对寄生蜂本身是非致病性的,与寄生蜂是一种分子水平上的共生或依生关系.寄生性膜翅目昆虫毒素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开发人类医药和特异性生物杀虫剂方面.但分离和纯化毒液中各个活性成分是应用的前提,也是生化和毒理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和表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毒液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基因SgAT-Ⅲ,为深入研究该毒液基因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逆转录PCR技术克隆SgAT-Ⅲ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基因序列结构特征,通过qPCR技术分析其在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采用载体pCzn1对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克隆得到SgAT-Ⅲ基因的ORF,长1338 bp,编码446个氨基酸,其中第1-19位氨基端为信号肽,理论分子量49.49 ku,等电点6.23.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SgAT-Ⅲ与蚂蚁AT-Ⅲ具有较高的氨基酸一致性(>64%),C末端具有serpin蛋白家族典型反应中心环区,含有供靶标蛋白识别的活性裂解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gAT-Ⅲ与膜翅目其他昆虫的AT-Ⅲ亲缘关系较近,且与蚂蚁的AT-Ⅲ聚为一支.qPCR分析表明,SgAT-Ⅲ基因在毒液器官中高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发现,成功表达SgAT-Ⅲ重组蛋白,纯化得到高纯度的重组蛋白.[结论]克隆得到SgAT-Ⅲ基因,其在毒液器官中高表达,纯化得到SgAT-Ⅲ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该毒液基因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精氨酸激酶作为寄生蜂毒液蛋白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管氏肿腿蜂毒液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析其表达特征,并测定了该毒液蛋白在毒液中的酶活性。克隆获得的毒液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1 068 bp,编码了355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为39.71 kDa,等电点为5.86,并具有精氨酸激酶典型的N端和C端结构域,以及精氨酸和ADP结合位点、ATP-胍基磷酸转移酶活性位点和高度保守的天冬氨酸和精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膜翅目精氨酸激酶分为两个亚家族,管氏肿腿蜂精氨酸激酶属于亚家族1。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液蛋白基因在卵、幼虫、蛹、雌成虫中的表达量逐渐上升,至羽化10 d时达最高。在不同组织中,该基因在头部和毒液器官中的表达量较高。通过酶活测定发现,管氏肿腿蜂毒液中精氨酸激酶的酶活性为5.18 U/g蛋白。该研究有助于今后揭示寄生蜂毒液精氨酸激酶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有毒昆虫及昆虫毒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地从天上到地下、从水中到陆地都遍布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有毒昆虫。例如,白蚁就有2000多种,膜翅目中有毒的种类达700多种,由于许多昆虫毒素可用作医药,因此值得很好的研究和开发。 毒素是昆虫在生存竞争中摄食和防御的有效武器,毒素的成分、结构、机能及排毒方式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系统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DNA条形码在膜翅目昆虫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条形码的提出,实现了分类学的一次质的飞跃,简便、快捷以及精确的优点使其被广泛应用在物种的分类工作中。膜翅目为昆虫纲的第3大目,其物种具有高度的多样性,种类鉴定工作复杂艰巨。DNA条形码在膜翅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DNA条形码在膜翅目昆虫的物种分类鉴定、物种发现和隐存种、食物网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大叶醉鱼草访花昆虫行为与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4~9月对云南农业大学苗圃内栽植的大叶醉鱼草访花昆虫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叶醉鱼草的访花昆虫有63种,隶属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革翅目和螳螂目;食蚜蝇科为大叶醉鱼草种群的主要传粉昆虫;不同月份访花昆虫的种类不同;天气变化会影响访花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同一天内不同时间,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有差异,一般每天12:00~16:00的访花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赵伟  刘强 《昆虫知识》2010,47(1):177-182
对中国特有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植株上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和多样性特征分析,共采得四合木上昆虫标本1935号,隶属于8目42个科(或总科)136种。包括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缨翅目、直翅目和脉翅目的种类。同翅目昆虫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达67.96%。膜翅目丰富度最高,有59种;优势类群(>10%)是叶蝉,常见类群(1%~10%)包括小蜂、粒脉蜡蝉、天牛、蚂蚁、皮蝽、蚜虫和盲蝽等。调查所得昆虫群落中植食性昆虫有59种共1610只,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在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尤以吸食类昆虫为最,其个体数量和优势度指数最大,但均匀度最低。寄生性天敌昆虫在群落中多样性最大,优势度最低,多为膜翅目种类。中性昆虫优势度指数较高。捕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较小,但多样性高,仅次于寄生性昆虫。  相似文献   

9.
寄生蜂寄主选择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59  
侯照远  严福顺 《昆虫学报》1997,40(1):94-107
寄生蜂是膜翅目昆虫中的重要类群,在自然界种类多,数量大。据文献报道全世界膜翅目昆虫大约有10万种”’,其中许多种类与农林害虫长期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在害虫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加,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优越性。但是,直到近20年来,寄生蜂的寄生行为才受到重视,并给予了广泛的、深入的研究”-‘’严格地讲,寄生蜂应该称为拟寄生蜂,它与通常所说的寄生昆虫像虱子、臭虫等有明显不同,主要区别在于:1.寄生仅仅发生在未成熟阶段,而成虫阶段营自由生活;2.寄…  相似文献   

10.
木瓜榕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木瓜榕上的昆虫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采集到木瓜榕树上昆虫48974号,隶属9个目,30个科,56属,70种。主要是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翅目、半翅目、脉翅目和缨翅目的科、属和种类。属和种以鞘翅目和膜翅目类群最丰富;个体数量是膜翅目最多, 高达68.79%, 其中56.58%是传粉类昆虫。从垂直分布规律看:种类和数量是老茎结果部位最高,占71.34%, 在青果期和熟果期表现最丰富;树冠与叶片部位次之,比率为15.68%;根部再次之(9.55%);枝杈和主干最低, 仅占3.42%。在不同季节中,雨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高,为35.96%;干热季节次之(34.22%),干凉季节最低(29.82%)。  相似文献   

11.
12.
13.
去整合素是蛇毒中的一类蛋白质,能识别和作用于多种细胞膜上的整合素家族粘附分子,从而影响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小板聚集、骨吸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等。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蛇毒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了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和生物化学等特性,及其主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综述了蛇毒在细胞凋亡和肿瘤研究中的发展概况和国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19.
20.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myolysis in Habu snake venom; heat-labile and heat-stable myolytic factors. As reported previously, the former is a proteinase contained in Habu venom. In this article 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heat-stable myolytic factor are presented. Using the method of fractionation with ammonium sulfate and with column chromatography, a heat-stable myolytic factor was obtained ultracentrifugally in a homogeneous state. This factor caused severe myolysis with the aid of both Mg++ ion and phospholipase 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heat-stable myolytic factor has no activities such as those of proteinase, esterase or ribonucle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t-stable myolytic factor and phospholipase A in myolytic activ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