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橄榄在中国引种已50多年,引种初期对其特殊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许多问题。作者从近40年的栽培实践中,认真分析了我国亚热带地区与地中海亚热带地区气候的差异,认为中国发展油橄榄生产的最佳适生区是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其中以甘南白龙江河谷和滇西北及川西南金沙江河谷发展的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区耐寒常绿阔叶树种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京地区地处亚热带北缘,是一些常绿阔叶树种自然分布的北界.通过对南京地区常绿阔叶树种的实地考察,表明南京地区有12种自然分布的常绿阔叶树种;目前园林上引种并已应用的有25种.另外,引种了109种能够露地栽培的常绿阔叶树种,其中乔木28种,灌木77种,藤本4种.可以认为南京地区是耐寒常绿阔叶树种引种分布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3.
庐山植物园在1976-1981年,对我国引种栽培的日本柳杉开展了调查研究,探讨了日本柳杉在我国的引种栽培分布、生物学特性,繁殖和生长适应性。日本柳杉在我国已经引种驯化成功,并基本形成了一个适宜的栽培区。已在亚热带海拔700-1300米的中低山沟谷地区生长发育最好。这里是我国发展日本柳杉木材生产的基地。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西昌的从6个不同国家引种栽培的15个油橄榄品种成熟果实(果肉和种子)中的Zn、Ca、Mn、Mg和Fe 5种重要金属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确定引种油橄榄果实的特征金属元素并对该15个品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果肉及种子中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CaMgFeZnMn,种子中Ca、Zn、Mn的含量均高于果肉,而果肉中Mg、Fe含量均高于种子;果肉中的Mn、Mg、Fe和种子中的Ca是西昌引种栽培油橄榄果实的特征金属元素;15个品种可聚为5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油橄榄果实中的这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遗传差异,这种差异可作为油橄榄品种鉴定和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引种数种台湾水果(番木瓜、番石榴、阳桃、莲雾、火龙果)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台湾水果在植株长势、果实发育及品质等方面表现良好,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中苏科学家间的友谊联系和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间的创造性事务上的接触,都在日益扩大和加深。两国的科学院已不止一次地在天文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方面进行了联合研究工作。但联合野外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去年才开始,其目的在于研究中国西南区亚热带和热带的丰富的动植物界。研究这个地区的自然界,能了解全古北区(特别是苏联)的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发生与发展。科学家们对部分位于热带境界的广阔而多山的云南省特别感兴趣。这里的山脊高达4000—5000米,沿子午綫向南伸展并逐渐低下。在云南省北部深的河谷地带也还保留有热带动植物。山坡被亚热带森林(往南变为热带森林)所复盖。沿着河谷地带蔓延着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生态环境因子的分析,对油橄榄在原产地和汉中地区引种的气温、降雨量(特别是降雨季节分配)和日照及土壤条件的分析研究表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调正pH值及施钙、磷、硼等来补充某些生态因子的不足,并需选择适应我国气候条件的品种,才是引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云南干热河谷植被与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组合形成了典型的干热气候环境, 在云南省亚热带高原山地河谷下部发育了一类特有的植被类型, 即干热河谷植被。干热河谷植被具有非地带性和稀有性, 以及由土地利用变化为主的人为活动干扰导致的脆弱性。本文回顾了干热河谷植被的研究历史, 分别从干热河谷的植物群落学和植物区系学、干热河谷植被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干热河谷植被保护与恢复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植物群落与区系研究主要集中于群落分类、植被分类、群落特征、人为干扰影响、区系特征、性质和起源; 植被与土地关系研究侧重于土壤特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退化及水土流失状况; 植被保护与恢复的热点在植被恢复目标、植被恢复功能区划、植被恢复引种及筛选及植被恢复效益评价研究。未来在这些区域应注重自然灾害及预防、水电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及其响应等方面的研究, 深入开展大尺度植被时空格局的监测和动态服务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解放后,多次引种的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木樨科齐墩果属的一种常绿、长寿、高产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油份含80~90%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为世界上优良食用油之一。油橄榄原产地中海沿岸各国。现在我国的分布东自上海,西至西昌,南起湛江,北达西安这样广阔地区。仅我省就有数百万株,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大栽植数量。有的植株已经或者正在进入产果期。  相似文献   

10.
引种驯化是增加植物资源的一种传统育种方法。本文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驯化研究发展回顾入手,剖析了温州植物引种结果,以方法的改进反映浙江现代引种驯化学术水平的进步,最后讨论了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白鲃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鲃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鲃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鲃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鲃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鲃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暨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暨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暨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暨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Evening primrose originated in North America and became naturaliz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ago, where it has been used as famine food and animal feed. New uses for the seed oil, which contains γ-linolenic acid (GLA),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hina and overseas since 1980 have created a much larger commercial demand for the seed. There are eight species of Oenothera L. growing wild in China, of which Oenothera biennis L. is preferred. The maximum annual production of wild evening primrose seed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3000 tons but, since 1986, evening primrose has also been cultivated for its seed and oil using O. biennis (primarily in the provinces of Jilin, Liaoning, Hebei, and Shandong)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New produ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disseminated, and reported seed yields range from 750 to 3000 kg ha-1. Commercial production follows a cyclical pattern, with the largest harvest to date, in 1999, estimated at 16 000-19 000 tons of seed. During 20 years of research on a wide range of wild oilseed plants, Chinese scientists found that evening primrose oil was antiatherosclerotic, lowered hyperlipidemia and was antithrombotic. The oil was developed and licensed as a drug (which required work 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harmacology, formulation, and clinical studies) and it has since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urther research work has been done on other bioactive properties of evening primrose oil, alternative sources of GLA, the concentration of GLA, the synthesis of prostaglandin E1,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drugs and cosmetics containing evening primrose oil. We believe that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vening primrose are good.  相似文献   

14.
Yinbo Q  Zhu M  Liu K  Bao X  Lin J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6,1(11):1235-1240
A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faces a serious challenge in satisfying its need for huge amounts of energy resources, especially for liquid fuel.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started a bioethanol project, and has produced about 1 million tons of ethanol fuel from corn and wheat in 2005. As it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and limited lands for food production, cellulosic ethanol would be a more suitable choice for China.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n China on biodegrad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lignocellulosic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urthermore, understanding the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lignocellulosics and developing practical processes for ethanol production have been ongoing.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search, several pilot scale facilities have been set up, and lots of experience has been acquired. However, the calculated production cost of cellulosic ethanol i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corn ethanol.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the biorefinery conception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research on lignocellulosics transformation. A corncob biorefinery process has been developed in Shandong University. By combining the cellulase and ethanol production with a xylose-related products production, the total production cost can be reduced. A scale of 50,000-ton/year cellulosic ethanol biorefinery is being planned to be built at Yucheng.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赭石利用行为被视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回溯和梳理了全球背景下赭石利用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人类演化史的关系。在现代人广泛分布于全球之后,赭石利用行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地出现在各地,然而现有考古证据表明该行为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突变性的发明。赭石利用不能被单纯地定义为现代人行为,而应是有着长久演化积累的现代性行为之一。在长期传播与演化过程中,赭石的功能从意识形态、艺术表达等逐渐扩展到作为矿物成分被用于实际生产生活。赭石的利用历史可追溯到中更新世中期,但其广泛分布仍与晚更新世以来现代人的广泛扩散直接相关,对于理解现代人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方式以及艺术表达、精神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目前所发表的相关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以下马碑遗址为代表的材料,也恰处于现代人在全球广泛扩散的窗口期,并伴有进步的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证据,成为认识东亚现代人行为的关键性考古证据。  相似文献   

16.
小球藻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藻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产油能力,因而已被广泛研究。小球藻属于单细胞绿藻,分布广泛,种类多达十余种,在食品、医药、饲料、能源和环保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小球藻不仅可以光自养生长,还可以利用有机碳源进行异养生长。小球藻细胞壁坚厚,胞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多糖、色素、脂肪酸,并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铁、钙、锌、钾等矿物元素,具有全面而均衡的营养价值。小球藻属中的蛋白核小球藻已被我国卫生部列为新资源食品。小球藻特有的促生长因子(CGF)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特殊功效,近年来研究证明小球藻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辅助药物,被认为是绿色天然的营养保健食品。本文从小球藻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药理和保健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吴厚永 《昆虫知识》1992,29(3):162-165
<正>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体传染病是以医学昆虫作为媒介而传播的,加之因它们刺叮吸血等活动对人畜造成的骚扰和影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很早就对医学昆虫引起了注意。我国早在公元前100多年西汉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中就已提到“孑孓为蚊”。但是人类对医  相似文献   

18.
张燕  张悦 《生命科学》2012,(1):69-73
雷公藤的提取物在中国被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已经有30年的历史。雷公藤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内酯醇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的特性,然而,毒性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深入研究雷公藤内酯醇的药理机制,将有助于其临床应用和降低毒副反应。对国内外关于雷公藤内酯醇对肾脏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悬钩子属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悬钩子属Rubus L.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我国已发表201种98变种,种类之多仅次于北美中心,在分布上自西向东,自南而北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西南部为分布中心,利用上有果用和药用两个主要途径,本文在进行国内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悬钩子属植物的利用历史及其栽培化进程,并提出了我国野生悬钩子属植物中具有圈在果用潜力的11个种,本属许多种类是生态适应性很强的地被植物,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其在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方面的价值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