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的含(竹蜓)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竹蜓)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竹蜓)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竹蜓)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_1), Profusulinella 带 (C_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_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竹蜓)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2.
石鸡青海亚种的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鸡青海亚种(Alectoris graeca magna)的分布仅限于我国青海、甘肃和宁夏境内。其生态工作国内做得较少,未有过详细报导。本文依一九六九年二月至十二月在青海兴海县,一九八○年四月至七月中在兰州和同年九月至十二月在甘肃会宁、靖远、庄浪、张川,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西吉、隆德和青海西宁地区野外记录整理而成。从习性、繁殖、食性、换羽、天敌和数量统计等方面,对石鸡青海亚种作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3.
Euestheria jingyuanensis(靖远真叶肢介)命名于甘肃靖远中侏罗统王家山组油页岩段,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中侏罗世E.ziliujingensis(自流井真叶肢介)群的重要分子之一,其壳瓣具有典型的小网状装饰。通过对E.jingyuanensis模式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生长带上具有不规则的网状和线状装饰,与同属E.luanpingensis(滦平真叶肢介),E.ziliujingensis等具有细小网状壳饰的种易于区分。E.jingyuanensis常与E.ziliujingensis等种共生,以前认为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层含有E.jingyuanensis,但目前看道虎沟层可能只含有E.luanpingensis。E.jingyuanensis壳瓣装饰超微结构的确定对Euestheria属的分类以及中侏罗统地层对比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靖远一带和内蒙古自治区黑山地区早石炭世前黑山组、臭牛沟组和靖远组中三亚纲鱼类微体化石进行了形态学和古组织学研究。这些化石涉及 7个目或亚目 ,含 4属 4种 ,其中有 2新种。文中记述的属均为全球广布的属。建立了 3个早石炭世鱼类组合 ,这是我国早石炭世第一个鱼类组合序列。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中 2个目的化石均为我国早石炭世鱼类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甘肃靖远晚侏罗世非海相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甘肃靖远王家山一刀楞山一带,发育有较完整的陆相侏罗纪地层。依据笔者1980年对该区调查和有关资料,其层序如下:白垩系(?)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状砂岩  相似文献   

6.
甘肃靖远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介形类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记甘肃靖远磁窑地区臭牛沟组的介形类化石,计21属32种(其中1新属、19新种、2未定种),并建立Microcheilinella-Prtjpbaordoa-Healdianella-Grobrpcpmcja介形类组合。根据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对比,将臭牛沟组的时代定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7.
今年夏天,甘肃古生物学会组织了由兰州市十九所中学、二十二位生物教师参加的古生物夏令营。地点选在中生代与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的甘肃靖远煤矿。通过两天的野外活动,生物教师们初步掌握了地层古生物野外工作方法,采集了蕨类、石松、苏铁、苔藓虫、珊瑚和海百合类等十几个门类六百多块化石,它们将是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宁夏的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的含?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1), Profusulinella 带 (C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9.
靖远松叶蜂DiprionjingyuanensisXiaoetZhang分布在山西、甘肃等省,是近几年发现并已对油松林造成严重危害的新害虫。近来我们在调查该害虫天敌时,发现一种重要天敌——姬蜂,经鉴定为卷唇姬蜂属一新种,现报道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林业...  相似文献   

10.
自1974年以来,我国扬子区(Yangtze Province)和华北区(North China Province)的广大范围内相继地发现和研究报道了寒武纪的单板类化石,尤其是扬子区产有世界上最丰盛的微型单板动物群,使它们成为“扬子微型软体动物群”(Yangtze Micromolluscan Faunas)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北的广大地区,目前除新疆库鲁克塔格和甘肃北山发现少数的单板类化石外,其它的地区内就很少见有描述报道。1978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张太荣、乔  相似文献   

11.
报道采自山西寄生靖远松叶蜂Diprion jingyuanensis Xiao et Zhang的姬蜂科中国 1新纪录种,吉松叶蜂侵姬蜂Lamachus gilpiniae Uchida,1955.对共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介绍了侵姬蜂属Lamachus F(o)rster,1869在我国的种类及其分布;编制了我国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张宜  王军  吴秀元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5-267
描述河南固始杨山煤矿下石炭统杨山组的一个华夏木新种Cathaysiodendronyangshanensesp.nov.,这是近年来继在甘肃靖远早石炭世臭牛沟组中发现华夏木之后该属在早石炭世地层中的又一发现。华夏木属是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分子,它在早石炭世的发现对探讨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甘肃鼢鼠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钢  何建平  王廷正 《兽类学报》2001,21(3):234-235,233
甘肃鼢鼠 (Myospalaxcansus)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该鼠的繁殖生态学已有许多报道[1~3] 。其繁殖行为尚未见报道。国内外已对高原鼢鼠 (Myospalaxbaileyi)、裸瞎鼠 (Heterocephalusglaber)、鼹形鼠 (Spalaxehrenbergi)和囊鼠 (Thomomysbottae)等地下鼠的繁殖行为作了研究[4~8] 。由于甘肃鼢鼠营严格的地下生活 ,在野外其繁殖行为无法观察。本文对室内甘肃鼢鼠的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初步观察 ,将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成年甘肃鼢…  相似文献   

14.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属(Myospalax)(Norris et al.,2004),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东部地区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对林业幼苗也有一定的损伤,同时亦是水土保持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江廷安等,1996).作为地下掘土类食草动物,由于地下积水和空气不流通,甘肃鼢鼠经受着食物匮乏等的环境压力,很可能促使甘肃鼢鼠身体结构向有利于适应洞道系统的方向变化,导致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关于甘肃的蝗虫,1927—1930年由张舒平等领导的中国-瑞典科学考察团曾有过调查。那时,他们曾经过甘肃南部、中部(包括兰州)及河西地区。调查结果由1932年起陆续发表。其中涉及甘肃省蝗虫共20属26种,主要是一些产于甘肃南部的种类。至于兰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蝗虫,则未见报道。以后,胡经甫(1935)、夏凯龄(1958)都对甘肃省的蝗虫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此外,在鉴定我国北方蝗虫时,于1959年发表了三个新种,其中有两种产于甘肃。所有这些蝗虫记录,其中注明产于兰州的,查考中外文献,只有7种。  相似文献   

16.
吴秉礼  于慎言 《生态学报》1991,11(2):159-164
本文依据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大量的C~(14)年代测定和孢粉组合分析资料,研究了这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趋势。指出: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含环县)一线以北地区,现代草原和荒漠草原下的半干旱气候环境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已基本形成,目前更偏干些,但兰州黄河以南阶地距今7600年左右仍属半湿润气候环境。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现代森林草原和草原下的半湿润气候环境是在近7400年以来才逐渐形成的、距今7400年前这一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山地的古气候可能较现代更湿润些。  相似文献   

17.
<正>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由Thomas (1912)根据采集于甘肃省洮州(今临潭县)的鼩鼱标本首次进行描述,为中国特有种,无亚种分化。多年来,甘肃鼩鼱的分布记录仅在模式产地甘肃临潭;后有来自西藏东部的分布记录(Smith和解焱,2009),但没有提供详细的地点,而Burgin和He(2018)认为甘肃鼩鼱不大可能分布在西藏;最近报道云南省西北部有甘肃鼩鼱的分布(宋文宇等,2021)。  相似文献   

18.
1994 - 2002年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与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4—2002年经对3822份小麦品种(系)材料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冬小麦抗条锈性优于春小麦,甘肃品种抗条锈性优于国内其它省区品种。田间抗条锈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生产品种均表现感病,甘肃主要生产品种仅陇鉴127等少数几个品种抗病,抗源材料中也仅有中四等少数品种表现抗病,结合抗病性鉴定、监测结果及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观察,筛选出20余份可供育种利用的抗源材料。同时在针对今后抗条中31、32号等主要小种类型的抗病育种、抗病性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古鳕类是一个庞杂的分类群,在我国尤其西北地区多有发现,主要见于二迭纪晚期与中生代地层中,在这以前的地层中尚属罕见,且未见正式报道。 1983年夏,兰州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李兰去靖远磁窑进行中石炭世纳缪尔期靖远组考察时,于该组底部采到一较完整的硬骨鱼化石及带有背鳍和臀鳍的鱼体残段,同层产出真形菊石,上覆及下伏地层中均含丰富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区石炭纪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的重要地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所建,标准地点在甘肃武威西南35km的臭牛沟,据其中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Visean)。研究材料来自甘肃景泰和靖远的早石炭世臭牛沟组,这里的臭牛沟组厚约120m左右,由泥质页岩夹煤线、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灰岩组成,为潮间潟湖相至滨海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沉积。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分子有Sublepidodendron sp. , Lepidodendronciyaoense sp. nov. , Lepjingyuanense sp.nov. , Lepidodendron volkmannianum , Lep. gansuense sp. nov. , Lep. shanyangense, Lep. cf. aolungpulukense,Lep. sp. 1, Lep. sp. 2, Cathaysiodendron jingyuanense, C. cf. incertum, Stigmaria ficoides, Lepidostrobophyllum cf. lanceolatum, L. rotundi folium sp. nov., Lepidostrobus sp. 1, L. sp. 2, 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 Hamatophyton uerticillatum , 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 , C. podozamioides,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 , Triphyllopteris sp. ( cf. T. lescuriana Lesquereux), Rhacopteris sp. , Adiantites gothanii, Sphenopteris sp. 1, Sphenopteris sp. 2, 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 R. cf. hsianghsiangense,R. cf. chinghaiense, Rhodeopteridium sp. (cf. R. lipoldi) , Paripteris gigantea , P. cardiopteroides, Linopteris sp. , Codonospermum sp. , Trigonocarpus spp. , Cardiocarpus cordai, Cordaites sp. (cf. C. schenkii Halle) 。其下伏地层前黑山组中有菊石Kazakhstania sp.,为下石炭统底部Gattendor fia带分子,其余还有孢子化石、腕足类和植物,表明为杜内期沉积;而上覆地层靖远组底部有牙形石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G.bilineatus bilineatus,Paragnathodus commutatus及P.nodosus,是我国下石炭统顶部德坞阶的一个牙形石带化石;筵化石:Mediocris breviscula,M.pilatus,M.cf.minima,Eostaffella galinae,E.cf.mediocris是我国和卅l组常见分子,也产于贵州罗甸的德坞阶(相当于早期纳缪尔阶)。臭牛沟组产有大量孢子,可分3个孢子带,分别可以和西欧维宪期孢子带(PV,TC,NM)对比。在当前的植物群中Cathaysiodendron及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Le pidodendron shanyangense的发现,对于研究早石炭世植物地理区的划分,华南和西北同期植物群的对比及东方型鳞木类的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