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云南南涧凤凰山秋季夜间迁移鸟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02年9月16日至11月28日、2003年4月6日至26日、2003年9月9日至11月26日,对云南南涧凤凰山秋季夜间迁移鸟类进行了研究。共网捕迁移鸟176种6677只,分属13目29科,其中红喉姬、红点颏、蓝歌鸲等雀形目鸟类数量优势度十分显著,表明该地迁移鸟类以雀形目等中小型鸟类为主。对网捕迁移鸟进行多样性分析,Shannon-Weaner指数为3·89,G指数为4·13,总的F指数为25·56,表明该地迁移鸟在种、属、科等分类阶元的多样性均较丰富。2002和2003年迁移鸟类多样性t检验结果表明,年间、月份间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即凤凰山迁移鸟类动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16日—11月28日和2003年9月9日—11月26日,在云南南涧凤凰山共网捕秋季迁移鸟176种6 677只,分属13目29科。凤凰山鸟类夜间迁移时间开始于8月上旬,至11月中旬结束,可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结束期。高峰期出现于9月中旬—10月上旬,迁移波峰出现在10月初;高峰期间受圆月影响,中间出现2个网捕低谷。候鸟夜间迁移在日落后约1小时开始,在20:30—24:00出现第1个迁移高峰;随后鸟类迁移数量逐渐减少;到次日4:00左右又开始增多,出现当夜的第2个高峰;在凌晨5:30左右再度减少直到日出前为止。白天迁移主要出现在迁移后期,开始于10月中旬左右,10月下旬、11月中旬达到白天迁移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1甚至到12月上旬。白昼迁移鸟在日出前约1小时开始迁过,8:30左右达到白昼迁移高峰,11:00后停止。凤凰山秋季迁移鸟的迁徙期持续约100天。夜间迁徙鸟在西南风无月有雾之夜在22:00过境高峰后,还会在午夜、凌晨和黎明前出现另外3个过境高峰,而其他天气仅在22:00出现1次过境高峰。  相似文献   

3.
2002年9月16日—11月28日和2003年9月9日—11月26日,在云南南涧凤凰山共网捕秋季迁移鸟176种6677只,分属13目29科。凤凰山鸟类夜间迁移时间开始于8月上旬,至11月中旬结束,可分为开始期、高峰期和结束期。高峰期出现于9月中旬—10月上旬,迁移波峰出现在10月初;高峰期间受圆月影响,中间出现2个网捕低谷。候鸟夜间迁移在日落后约1小时开始,在20:30—24:00出现第1个迁移高峰;随后鸟类迁移数量逐渐减少;到次日4:00左右又开始增多,出现当夜的第2个高峰;在凌晨5:30左右再度减少直到日出前为止。白天迁移主要出现在迁移后期,开始于10月中旬左右,10月下旬、11月中旬达到白天迁移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1甚至到12月上旬。白昼迁移鸟在日出前约1小时开始迁过,8:30左右达到白昼迁移高峰,11:00后停止。凤凰山秋季迁移鸟的迁徙期持续约100天。夜间迁徙鸟在西南风无月有雾之夜在22:00过境高峰后,还会在午夜、凌晨和黎明前出现另外3个过境高峰,而其他天气仅在22:00出现1次过境高峰。  相似文献   

4.
指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物种多样性是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公式,利用生物普查得到的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属间的多样性(G指数)和科间的多样性(F指数),然后,再利用G指数和F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得出G-F指数。在这一指数体系中,F指数包括科中和科间的多样性。如果G-F指数趋近1,则代表科间多样性的F指数下降,或者代表属多样性的G指数上升;否则G-F指数趋近零或为负数。信息测度通常也用于生物群落的生态多样性。然而,G-F指数与生态多样性不同。G-F指数测定的一个地区一个生物类群中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而生态多样性指数研究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及种间个体的多寡。利用G-F指数研究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如下优点:(1)G-F指数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方法,因为在许多地点已经进行过生物普查,编写了动物、植物名录;(2)G-F指数是一种标准化指数,可以进行不同地区间生物多样性比较。在动物界,特别是无脊椎动物中,尚未鉴定的物种占多数,而鸟类和兽类中尚未鉴定的物种很少。我们应用鸟类和兽类名录计算了G-F指数,选择了梵净山、大瑶山、伏牛山、凉水、北京—天津、海北、白音锡勒、青海湖和帕米尔高原等9个地区,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地区,鸟类的G指数高于兽类的G指数,但差异并不显著(p=0.11)。鸟类的F指数显著地高于兽类的F指数(p<0.05)。鸟类G-F指数与兽类G-F指数相关(r=0.68, p<0.05)。  相似文献   

5.
湖北沙湖冬季鸟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6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样线法对湖北沙湖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生境特征分为芦苇、草甸、农田、水域4个鸟类群落。共记录到鸟类76种,隶属12目28科,占湖北省鸟类种数456种的16.67%。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各1种和10种;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2种,稀有物种1种。鸟类群落总体α多样性指数(H′)为2.37,均匀性指数(J)为0.55,优势度(C)为0.17,4个鸟类群落的H′、JC值分别为:1.67~2.44、0.50~0.86、0.11~0.26。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农田-草甸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指数(Si)最高,为0.74,农田-水域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40;Bray-Curtis指数(CN)最高值是芦苇-草甸的鸟类群落,为0.00640,最低值是水域-农田,为0.00022。生境间异质性和人为活动是影响沙湖冬季鸟类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云南新平哀牢山夜间捕获鸟类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09-05—2007-11-05和2008-09-03—2008-11-07期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金山丫口用灯光诱捕对秋季夜间迁徙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鸟类129种,7943只,分属于14目23科。雀形目鸟类为网捕主要鸟类,占总网捕数量的58.9%。其中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和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3种是该地夜间网捕优势种鸟类,三者数量皆超过网捕鸟类总数的5%。每天夜间20:00—22:00和次日凌晨04:00—06:00是捕获鸟类数量的高峰时段。网捕期间,早期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低,优势指数C最高;中期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C最低。2008与2007年相比, 优势指数C和G-F指数较低, 但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较高。云南省不同“打雀山”夜间捕获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地理和气候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工巢箱在鸟类研究与保护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人工巢箱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并不清楚, 人工巢箱在鸟类群落保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值得商榷。我们于2007年3–8月, 在北京门头沟区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选择两块海拔及植被情况相似的样地, 一块悬挂50个人工巢箱, 另一块作为对照。我们调查了巢箱利用情况、巢箱内鸟类的繁殖情况及两样地的植被群落和鸟类群落。50个巢箱中有20个分别被褐头山雀(Parus songarus)、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普通鳾(Sitta europaea)及大山雀(Parus major)占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 人工巢箱使实验样地白眉姬鹟的种群密度显著增加, 使实验样地次级洞巢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和群落种间相遇率(PIE)显著高于对照样地, 而优势度指数(λ)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同时, 繁殖鸟类群落的相应指数也呈现出相同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地应该归因于人工巢箱的调节作用。通过这次研究, 我们认为人工巢箱影响了一部分次级洞巢鸟的分布模式, 并通过影响鸟类多度影响了次级洞巢鸟的多样性, 增加了一部分利用巢箱鸟类的种群密度, 进而使得实验样地繁殖鸟类多样性增加, 个体数量差异降低, 而群落均匀性增加。巢箱的悬挂对次生林鸟类群落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2007年2月,对四川南充高坪机场及其周围4种生境(草地、农耕区、村囤、松林)的鸟类进行调查,并进行鸟类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共记录到鸟类81种,隶属于13目37科;秋冬季农耕区和村囤的鸟类密度、数量明显比草地和松林高;机场草地冬季鸟类的密度明显比秋季高。结合鸟类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生境、IV值、分布广度和在各生境中的优势密度和总范围里的密度,秋季对鸟撞最具危险的是白鹭、家鸽、山斑鸠、白鹡鸰、白头鹎、小云雀、小鹀等;冬季对鸟撞最具威胁的是家鸽、小云雀、小鹀、金翅雀、白头鹎、水鹨等。并相应提出了相应一些的预防措施,如减少结实的植物、剪草降低草高、控制土壤动物的密度等。  相似文献   

10.
南京灵谷寺森林中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2005年11月,在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灵谷寺森林中,研究了鸟类对湘楠(Phoebe hunanensis)种子的取食与传播作用。乌鸫(Turdus merula)、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黑领噪鹛(G. pectorali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等5种鸟类取食湘楠的肉质核果后,主要以将果核呕出的方式传播种子。发芽试验显示,湘楠种子的萌发并不依赖于鸟类消化道的处理,但鸟类呕出种子的早期出苗率较高,且鸟类可以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将其种子传播至一些适宜于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生境中。可能由于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1961年从外地引种栽培于灵谷寺森林边缘的27棵湘楠母树已经繁衍出数千棵实生苗及小树,并在母树周围约300 m范围内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及栽培的桂花林中成功地定居下来,既增加了灵谷寺森林中常绿树种种类,又促进了该地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和2006年5、7、9月在贵州兴义研究了南蝠(Ia io)的食性。通过对南蝠粪便分析,发现7、9和11月份,鸟的残留羽毛在粪便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11月份,鸟的羽毛占了食物组成的82%(体积百分比,下同),结果证实南蝠是一种食鸟蝙蝠。但在5月份的粪便中未发现鸟毛,而鞘翅目所占比例很大(85%);7和9月份,鸟的羽毛和鞘翅目残遗物所占的比例相当(7月份分别为44.6%和48.7%;9月份分别为51.1%和43.4%)。5、7、9、11月份南蝠取食鸟类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对鞘翅目的取食则逐渐减少。除取食鞘翅目外,南蝠还捕食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对比捕食区内潜在的食物,发现南蝠对部分昆虫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说明南蝠为选择性捕食者。  相似文献   

12.
2004年4—10月,在甘肃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采用巴氏诱罐法采集土壤蜘蛛2 164头,隶属于19科43种。研究表明: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和杨树林(Populus davidiana)3种森林植被类型中土壤蜘蛛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生境蜘蛛群落的组成成分和多样性指数各异;从各生境中捕获的蜘蛛个体数量分析,皿蛛科、平腹蛛科和科狼蛛科的数量最多,优势类群的组成相似;各生境类型中蜘蛛功能集团的组成及多样性也有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影响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生境的植被类型和生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广东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群落组成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07年4月,用网捕法对广东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781.3h·网,捕到23种309只鸟,分属3个目10个科.林下鸟主要以雀形目为主,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为优势种.从食性上看,车八岭常绿阔叶林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网捕到的食虫鸟共13种143只,食虫鸟占整个网捕鸟种类的56.5%、鸟数量的46.3%.车八岭常绿阔叶林中画眉科鸟类占有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动物学研究》2007,28(3):231-242
2005年9月利用铗日法辅以陷阱法对位于秦岭山脉南坡东段的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10个;2 460铗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689只,隶属于3目6科19属27种(另有两种鼢鼠和一种鼯鼠系其他手段捕获),平均捕获率28.01%。对捕获的27种小型兽类生态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河梁保护区3个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2.9288—3.3639之间,Pielou均匀性指数在0.7669—0.8602之间。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邻近地区的调查,据一些物种的分布特点,订出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名录,计48种,结果显示秦岭南坡东段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要高于秦岭其他地区。另在考察中采集到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a)、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斯氏鼢鼠(Myospalax smithii)、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在秦岭山区尚属首次记录。还整理了秦岭南坡小型兽类名录,认为秦岭南坡有小型兽类5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于西南区。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嘉陵江小三峡硅藻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按枯水期(2006年11月—2007年3月)、平水期(2007年4—6月)和丰水期(2007年7—9月)分别采集6个样点的硅藻样品,分析其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及硅藻商等,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嘉陵江小三峡共有硅藻78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2纲、10科、20属;硅藻细胞密度为0.53×104~3.58×104 ind·L-1,总平均1.55×104 ind·L-1;多样性指数值(H′)为1.62~2.96,总平均2.33;均匀度指数值(E)为0.28~0.56,总平均0.42;嘉陵江小三峡水质总体上属β-中污水体,沙溪、北温泉水质较好,属微污水体,碚石、牛石沱水质次之,为β-中污水体,盐井、毛背沱水质最差,为α-中污水体。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0月—2009年3月,用网捕法对西双版纳勐养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5 840网·h,捕到林下鸟类90种1 423只,隶属28科7目。优势种为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褐脸雀鹛(Alcippe poioicephala)、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金眶鹟莺(Seicercus burkii)、白尾蓝地鸲(Cinclidium leucurum)、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棕头幽鹛(Pellorneum ruficeps)、棕胸雅鹛(Trichastoma tickelli)等8种。留鸟为林下鸟类主要成分,其捕获数量,占总数量的89.3%。平均网捕率9.0只/(100网·h),月份变化极显著(x25, 282=, P=0.000);2008年12月平均网捕率最高,为(12.5±1.3)只/(100网·h);2009年2月最低,为(5.2±0.6)只/(100网·h)。林下鸟类群落呈现多物种而低密度特征。画眉科鸟类优势地位不明显。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银胸丝冠鸟是本地区捕获数量最多的鸟,其栖息地需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原始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早春(5月5~20日)、夏季(6月20日~7月10日)和秋季(8月20日~9月10日)的三次调查,结果表明其物种多样性是很丰富的,一年内共有123种(包括6个变种)草本植物在该森林内出现。同时其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早春、夏季和秋季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别为:79,101,和98;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829,3.3140,2.9677;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84,0.7181和 0.6473。早春的草本植物以银莲花(Anemone spp)、延期索(Corydalis spp)、顶冰花(Gagealutea)等为主,夏秋季则美汉草(Meehania urticifolia)和一些苔草(Carex spp.)占优势。草本植物一年内的水平及垂直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线法与网捕法对黑龙江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并计算其物种多样性、均匀性及不同生境群落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6目39科203种,其中雀形目鸟类16科92种,非雀形目鸟类111种,种类较多的科有鹟科、雀科、鸭科、鹬科等.保护区分布的鸟类中,古北种占绝对优势(65.52%),广布种次之(30.54%),东洋界物种极少(3.94%).4种群落类型中,多样性指数排序:湿地>林地>农田>居民点;均匀性指数排序:湿地>林地>农田>居民点;相似性排序:居民点-农田(S=0.25),湿地-林地(S=0.23),农田-湿地(S=0.14)和居民点-林地(S=0.07).  相似文献   

19.
中条山中段木本植物群落植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样方法取样,依据重要值指标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将山西中条山中段植被群系分成16个群丛。应用丰富度指数(R1R2)、Simpson指数(λ),Shannon-Wei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1E5)研究了16个群丛的植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群系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森林群落的植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灌丛群落;群落植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差异不仅决定于物种丰富度指数,更与各物种间的均匀度指数密切相关;进而影响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对群落总体物种多样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 采用逐月定点统计的方法, 对海南北黎湾和后水湾两个湿地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的越冬种群和水鸟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0种, 隶属于5目10科, 首次发现海南新记录种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两地水鸟种类和数量的最高峰均发生在11月, 最低谷在次年6月, 与湿地水鸟的全年变化相关。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最早到达海南为9月, 离开时间为次年4月, 数量最高峰在北黎湾为12月(75只), 在后水湾为1月和2月(9只)。北黎湾水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最大多样性值均大于后水湾, 湿地面积大小及其生境的多样性是两地水鸟丰富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人为干扰强度可能是影响黑脸琵鹭对两地越冬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北黎湾和后水湾是许多水鸟, 尤其是黑脸琵鹭在海南的重要越冬地, 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