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无机碳利用的复合效应, 丰富绿藻中无机碳浓缩机制的资料, 该文设置两种光照强度(40和120 µmol photons•m-2•s-1)和两种CO2浓度(0.04%和0.16%)组合成4种条件, 比较了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无机碳浓度、pH补偿点、光合放氧速率、碳酸酐酶(CA)活性和α-CA基因转录表达对这4种培养条件的响应。结果发现: 蛋白核小球藻在高光强高CO2浓度组生长最快; 低光强高CO2浓度组培养体系中总无机碳浓度为1163.3 µmol•L-1, 显著高于其他3组; 高光强低CO2浓度组藻的pH补偿点最高(9.8), 而低光强高CO2浓度组藻的pH补偿点最低(8.6); 低光强高CO2浓度组藻的最大光合速率(Vmax)和最大光合速率一半时的无机碳浓度(K0.5)最高, 分别是其他3组的1.28-1.91倍和1.61-2.00倍; 高光强低CO2浓度组藻的胞外CA活性最高; 而低光强低CO2浓度组藻的胞外α-CA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以上结果表明低CO2浓度可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pH补偿点和无机碳亲和力的提高, 诱导胞外CA活性及α-CA基因的表达; 该藻主要以HCO3-为无机碳源, 其对无机碳的利用受光照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张蕊  赵钰  何红波  张旭东 《生态学杂志》2017,28(7):2379-2388
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生物量积累,改变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动态分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周转依赖于植物组分的输入,因此,CO2浓度升高所造成的植物生理和代谢的变化对土壤碳库收支平衡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稳定碳同位素(13C)技术研究土壤-植物系统的碳循环可阐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光合碳在植物各器官的分配特征和时间动态,明确光合碳在土壤中的积累、分解与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周转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基于13C自然丰度法或13C示踪技术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植物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包括:1)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位素分馏的影响;2)对植物光合碳(新碳)分配动态的影响;3)对土壤有机碳新老碳库动态以及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明确上述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可为预测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源汇效应的长期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北方内陆水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对量化区域碳收支起重要作用,但其排放的季节变化尚不清楚。观测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府库奇河及其改道形成的牛轭湖(演替晚期)冻结期冰层中储存的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浓度,并比较了两种水体中CO2和CH4浓度在三个不同时期(冻结期、非冻结期、春季融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水体CO2和CH4浓度季节变化存在差异。牛轭湖在冻结期水体中CO2和CH4浓度最高,有明显的冰下积累现象,其中CH4浓度平均值为(2.21±0.54)μmo/L,分别是非冻结期和春季融化期水体CH4浓度的5倍和14倍。河流水体中CO2和CH4浓度最高出现在春季融化期,显著高于非冻结期和冻结期(P<0.05)。水中CO2和CH4浓度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可溶性有机碳(D...  相似文献   

4.
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布置施肥试验,研究板栗林土壤CO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施无机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混合肥(1/2无机肥 + 1/2有机肥)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速率,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 板栗林中土壤CO2排放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小值均出现在2月,最大值均出现在7、8月.施用无机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的土壤年累积CO2通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9.5%、47.0% 和50.7%.施用无机肥的土壤WSOC含量(105.1 mg·kg-1)显著高于对照(76.6 mg·kg-1),但明显低于有机肥(133.0 mg·kg-1)和混合肥处理(121.17 mg·kg-1).无机肥、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的土壤呼吸Q10值(1.75、1.49和1.57)均高于对照(1.47).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5 cm温度、WSO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施肥导致土壤WSOC含量增加可能是板栗林地土壤CO2排放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绿藻CO2浓缩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建荣  高坤山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507-1510
单细胞绿藻是淡水水体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淡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在适应外界CO2浓度变化的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一种主动转移无机碳的机制-CO2浓缩机制(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该机制能使细胞在核酮糖-2-磷酸羧化氧化酶(rubiscol)固碳位点提高CO2浓度,以增加光合作用和减少光吸收。本文综述了这种机制中的无机碳转移模型和不同环境因子(光,温度,CO2浓度和营养水平)对它的调控作用,以期促进深入开展浮游植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华藻类的影响,利用水华蓝藻-拟柱胞藻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其生长生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导致拟柱胞藻的生物量、最大光合放氧速率、光合效率显著增加。当CO2浓度为700 mg/L以下,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无明显影响,而CO2浓度为1000 mg/L时,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显著提高。随着CO2浓度增加,藻细胞光合作用对无机碳的亲和力降低,同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显著下降。这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拟柱胞藻的生长和光合,进而增加了水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盐碱土的土壤无机CO2通量是一个崭新、独特的科学现象,打破了土壤CO2通量完全来自于生物源的假设。为研究温度对土壤无机CO2通量的影响,2009年8—10月在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实验站,以盐土和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灭菌处理(121℃,24h),将土壤CO2通量拆分为土壤无机CO2通量和土壤有机CO2通量,分析三者的日动态特征及其与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土壤无机CO2通量和土壤有机CO2通量均存在明显的日动态;除碱土的土壤有机CO2通量日动态呈弱双峰曲线外,盐土和碱土的土壤CO2通量、土壤有机CO2通量和土壤无机CO2通量日过程均呈单峰曲线,表现为日间CO2通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峰值出现在12:00—14:00,随后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谷值出现在3:00—4:00。盐土和碱土的土壤无机CO2通量作用超过土壤有机CO2通量,主导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土壤CO2通量和土壤无机CO2通量主要受温度调控,呈直线方程关系。忽略土壤无机CO2通量对土壤CO2通量的贡献,将严重低估土壤有机CO2通量,是造成干旱区碳循环评估不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盛浩  罗莎  周萍  李腾毅  王娟  李洁 《生态学杂志》2012,23(10):2916-2922
土壤CO2浓度不仅是地上、地下生物活动的反映,其变化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和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土壤CO2浓度的原位测定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了不同时(昼夜、几天、季节、年际)空(剖面、立地、景观)尺度上土壤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概括了现有土壤CO2浓度的模拟模型和发展态势,并总结了土壤CO2浓度梯度法在土壤呼吸研究中的应用和限制因素.最后展望了未来有待研究的4个领域:1)研发适于恶劣土壤环境(如淹水、石质土)的土壤CO2气体采集、测定技术;2)探讨土壤CO2浓度对天气变化的响应及其调控机理;3)加强土壤CO2浓度空间异质性的研究;4)扩大通量梯度法在热带、亚热带土壤呼吸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便携式光合气体分析系统(LI-6400),比较测定了高CO2浓度(FACE,free-airCO2enrichment)和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表观量子效率和RuBP羧化效率等光合参数.在各自生长CO2浓度(380vs580μmol·mol-1)下测定时,高CO2浓度(580μmol·mol-1)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碳同化的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率明显高于普通空气(380μmol·mol-1)下生长的水稻叶片.但是,随着FACE处理时间的延长,高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在相同CO2浓度下测定时,FACE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明显比普通空气下生长的对照低.尽管高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明显低于普通空气中生长的水稻叶片,但两者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显著,因此高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光合下调似乎不是由气孔导度降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与湖泊水体pH变化的关系,文章优化了水体中不同无机碳转运基因型蓝藻相对丰度的检测方法,测定了太湖、滇池及武汉市18个湖泊中具有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的相对丰度,并结合水体pH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湖泊中均存在bicA株、sbtA株及bicA+sbtA株,其中sbtA株分布最为广泛;随着水体中pH升高, sbtA株优势度随之增加。为了进一步解析不同Ci转运基因型蓝藻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室内纯培养条件下bicA株、sbtA株及bicA+sbtA株分别在高浓度(1000 ppm)和低浓度(100 ppm)CO2下的竞争。结果显示,在低Ci水平下sbtA株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而在高Ci水平下bicA株占据了优势地位。上述研究表明随着CO2浓度的上升,水华蓝藻中bicA株会具有竞争优势。大气CO2浓度上升可能会显著影响水华蓝藻的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13C-CO2进行连续标记,研究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中的分配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800 μL·L-1)和施氮(100 mg·kg-1)的响应.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分蘖期根系生物量和孕穗期地上部生物量,并使生物量根冠比在分蘖期增加,而在孕穗期减小.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施氮使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却显著降低了孕穗期水稻根系生物量.CO2浓度升高使光合13C在孕穗期向土壤的输入显著增加,然而施肥并没有促进由CO2浓度升高驱动的光合13C在土壤中的积累,而且还降低了土壤中的光合13C的分配比例.综上,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光合碳输入,促进稻田有机碳周转;施氮促进了水稻地上部的生长,却降低了光合碳向地下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常规CO2(350μl·L-1)和CO2倍增(700μl·L-1)环境中生长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叶片中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和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在CO2倍增环境中的春小麦幼苗,渗透胁迫时O2·-及H2O2的增长幅度均小于常规CO2浓度下生长的春小麦幼苗.质膜透性的增长幅度也是前者小于后者.据此认为,CO2浓度倍增可以减轻渗透胁迫对质膜的氧化伤害,提高植物的抗旱力.  相似文献   

1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其变化有助于更好地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氮同位素自然丰度作为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的综合指标能够有效地指示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开顶箱CO2 熏蒸法研究连续10年的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及其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同位素自然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气CO2浓度升高改变了土壤氮循环过程,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叶片δ15N;促进了富13C土壤有机碳分解,中和了贫13C植物光合碳输入的效果,导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δ13C在CO2升高条件下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很可能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并加剧了系统氮限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利用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TC)在黄土高原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田间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环境,设置3个处理:CK(田间环境,自然大气CO2浓度)、OTC(OTC气室,自然大气CO2浓度)、OTCe(OTC气室,CO2浓度700 μmol·mol-1),探讨春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籽粒品质(可溶性糖、淀粉和粗蛋白)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为揭示旱作区春玉米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适应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NSC含量、积累量的影响因器官和生育期不同而异。与CK和OTC相比,OTCe促进了生殖生长阶段叶、茎和根NSC的活化再分配,提高了叶片、茎秆和根系NSC转运到籽粒的量(ATMNSC)、向籽粒的转运率(ARNSC)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ACNSC);与CK相比,OTC带来的增温效应抑制了茎和根NSC的活化再分配,促进了叶NSC的活化再分配,显著提高了玉米叶ATMNSC、ARNSC、ACNSC。在两年试验中,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玉米籽粒可溶性糖、淀粉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长在高CO2浓度(700±5μl·L-1)1周的香蕉叶片,其光合速率(Pn,μmol·m-2·s-1)为5.14±0.32,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356±301μl·L-1)的高22.1%,而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8周,叶片Pn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的低18.1%,表现香蕉叶片对较长期高CO2浓度的驯化和光合作用抑制.生长在高CO2浓度的香蕉叶片有较低光下呼吸速率(Rd),而不包括光下呼吸的CO2补偿点则变幅较小.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电子传递速率(J)分别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的低30.5%和14.8%,根据气体交换速率计算的表观量子产率(α,mol CO2·mol-1光量子),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8周的叶片为0.014±0.01,而生长在大气CO2浓度下的为0.025±0.005.较高CO2浓度下叶片的表观量子产率降低44%.光能转换效率electrons·quanta-1)亦从0.203降低至0.136.生长在较高CO2浓度下香蕉叶片的叶氮在Rubicos分配系数(PR)、叶氮在生物力能学组分分配系数(PB)和叶氮在光捕组分的分配系数(PL)均较生长在大气CO2浓度低,表明在高CO2浓度下较长期生长(8周)的香蕉叶片多个光合过程受抑制,光合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套适合于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的旱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田间实验.在江苏省无锡市郊区具有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稻麦轮作农田,对FACE和对照麦田以及裸土0~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满足进行旱地农田土壤气体CO2浓度廓线研究的要求;在0~30cm土层中,上层土壤气体中的CO2向上垂直扩散要比下层土壤快;在作物旺盛生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200±40μmol·mol-1使0~30cm土层的土壤气体CO2浓度显著提高14%±5%(t检验P<0.001).  相似文献   

17.
选取荷木、海南红豆、肖蒲桃、红鳞蒲桃和红锥5种南亚热带乡土树种构建混交群落,通过5年人为提高CO2浓度和氮输入试验,研究碳-氮交互作用对南亚热带主要乡土树种及群落的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及氮沉降对植物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因树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对豆科植物生物量积累相对提高了49.3%和71.0%,且促进了阳生植物生物量的积累;氮沉降能显著提高偏阴生植物生物量积累,但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其生物量积累低于对照.CO2浓度升高抑制了阳生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分配,但促进偏阴生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分配.CO2浓度升高、氮沉降以及碳-氮交互作用对南亚热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积累均具有促进作用;CO2浓度升高促进群落地下生物量积累,氮沉降显著提高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南亚热带林业固碳树种适宜选用海南红豆和红锥.  相似文献   

18.
光和二氧化碳(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为了明确不同光照条件下,高CO2浓度对不同杂交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2017年利用稻田大型FACE平台,以‘Y两优900’和‘甬优538’为供试材料,设置环境CO2和高CO2浓度(增200 μmol·mol-1)两个水平,分别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同时测定阴、晴天气条件下顶部全展叶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 高CO2浓度使不同天气情况下两品种叶片的净同化率(Pn)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晴天条件下的增幅(31%)大于阴天(25%),拔节期的增幅(37%)大于灌浆期(21%),CO2与天气、CO2与生育期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对高CO2浓度的响应趋势与Pn一致.高CO2浓度环境下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晴天条件下的降幅略大于阴天.与晴天相比,阴天条件下叶片PngsTr、WUE和Ls平均分别下降41%、18%、41%、26%和27%,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晴天PngsTr均与阴天时的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阴天使水稻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参数及其对高CO2浓度的响应均大幅降低,且两品种表现一致.评估未来水稻产量潜力需要考虑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响应,我们采用在开放空气中控制升高CO2浓度和温度的方法,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2和高大气CO2浓度(增加200 μmol·mol-1)、环境温度和增温(增加1~2 ℃)交互的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中期和后期水稻剑叶的光合日变化特征和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 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P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现象;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剑叶Pn,灌浆中期和后期平均分别增加了47.6%和39.1%;高温有降低Pn的趋势,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导致水稻剑叶生育后期气孔导度(gs)平均分别降低了17.0%和11.8%.高CO2浓度水稻剑叶生育后期蒸腾速率(Tr)、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和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5.9%、50.4%、21.3%、41.4%、39.4%和21.4%,明显增加了剑叶水分利用率(WUE),平均增幅达47.9%.与之相反,生育后期增温使水稻剑叶Tr增加了10.2%,使WUE平均降低了20.4%.综上所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粳稻生育后期剑叶Pngs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增温效应.因此,应重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对水稻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综合效应,减弱增温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大气中不断升高的CO2浓度以及人类饮食的营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已达到380 μmol·mol-1,预测到2050年大气CO2浓度将达到550 μmol·mol-1.农产品的品质不仅取决于遗传基因,而且受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对CO2浓度升高做出了响应,而且这种变化对农产品的品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模拟CO2浓度升高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研究中采用的常见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综述了近年来在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大豆和其他一些蔬菜类农产品品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大量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大宗作物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微量元素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而蔬菜类农产品的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最后,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