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枳,也称枸橘,为我国古老的栽培植物,分布于亚热带到温带,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早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八闽通志》载:"枳壳,一曰枳实,叶似桔而小,多刺。"即指枸桔,已作枳实或枳壳入药。闽清县下祝、闽侯县廷坪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河南引进种植。闽清县下祝乡聂族祖居地及周边地区盛产"绿衣枳实、枳壳",为福建枳实、枳壳中的珍品,成为中国传统、地道的多适应性药材。枳Poncirus trifoliate(L.)Raf.为芸香科植物,枳树像橘,但树高只有5、6尺,叶如  相似文献   

2.
AM真菌种间差异对枳壳生长及耐热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壳幼苗进行盆栽试验,25℃培养4个月,观察对枳壳菌根形成和营养生长的影响,在40℃高温胁迫30d,调查分析菌根枳壳的耐热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20%~8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壳的苗高、苗质量、节间长、茎基粗、须根数量和须根长度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叶片中的SOD,POD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片中的MDA含量降低,膜透性显著变小,枳壳苗的耐热性显著提高;但是,AM真菌在促进枳壳苗菌根化、营养生长和提高耐热性方面存在着种间差异,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混合菌剂与枳壳根系形成丛枝菌根的侵染率依次为20.4%±1.2%、61.8%±3.4%、85.7%±2.7%、83.3%±2.2%,促进枳壳苗营养生长提高枳壳苗耐热能力的AM真菌依次为: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混合菌剂,认为珠状巨孢球囊霉和莫西球囊霉是枳壳耐高温胁迫菌根化育苗的重要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3.
AM真菌种间差异对枳壳生长及耐热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壳幼苗进行盆栽试验,25℃培养4个月,观察对枳壳菌根形成和营养生长的影响,在40℃高温胁迫30d,调查分析菌根枳壳的耐热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20%~8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壳的苗高、苗质量、节间长、茎基粗、须根数量和须根长度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叶片中的SOD,POD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片中的MDA含量降低,膜透性显著变小,枳壳苗的耐热性显著提高;但是,AM真菌在促进枳壳苗菌根化、营养生长和提高耐热性方面存在着种间差异,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混合菌剂与枳壳根系形成丛枝菌根的侵染率依次为20.4%±1.2%、61.8%±3.4%、85.7%±2.7%、83.3%±2.2%,促进枳壳苗营养生长提高枳壳苗耐热能力的AM真菌依次为: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混合菌剂,认为珠状巨孢球囊霉和莫西球囊霉是枳壳耐高温胁迫菌根化育苗的重要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4.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柑桔基因转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柑桔( Citrus) 中的枳壳、甜橙、柠檬、四季桔上胚轴为对象, 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最终将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枳壳。研究结果表明: 以卡那霉素为选择试剂, 且外植体水平放置时, 枳壳的选择浓度为50μg/mL, 其它品种为20 ~30μg/mL。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3 d 最好, 70 ~100μmol/L的酚类化合物(As) 的添加对外植体Gus 瞬时表达阳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转化所用外植体年龄以20 d 最好, 品种之间抗性芽产生率与Gus 阳性芽产生率明显不同。以质粒DNANcoⅠ酶切产物为探针, 进行了Southern blot 分析, 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了枳壳植株的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以枳壳、酸橙和红橘三种柑橘砧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铁胁迫对其生长、生理特性及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胁迫(0 μmol·L-1)时,三种柑橘砧木的生长指标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低铁(5 μmol·L-1)和适量铁(50 μmol·L-1)处理;三者叶片和根系的POD、CAT活性显著降低,SOD活性...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的枳壳转化系统建立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枳壳为对象 ,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上胚轴转化系统建立研究 ,得到了携带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枳壳转化植株。研究表明 :枳壳各类外植体中 ,上胚轴是较好的转化材料 ;上胚轴出芽部位主要在形态学上端。以卡那霉素为选择剂 ,外植体水平面放置时 ,选择剂的剂量是 50~ 70mg/ L。转化研究中发现感染液中乙酰丁香酮 10 0μmol/ L的加入促进转化外植体 Gus表达阳性率的提高。延迟 1a的选择培养 ,有助于 Gus阳性芽的增多。所得 Gus阳性无性系经 Southern blot杂交检测 ,证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了植物基因组中 ,所得 Gus阳性植株确为携带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7.
柑橘类植物的无性杂种最早为鲁斯所阐明,称之为“嫁接嵌合体”。“1928年秋——鲁斯写道——作者成功地揭露了由砧木和接穗愈合处产生的温州蜜橘和枳壳间的嫁接嵌合体,1924年的严寒之后,接穗于几近地面处行修剪,开始重新再生,其中有一个嫩枝与枳壳及温州蜜橘的典型嫩枝都大不相同,似乎综合了两者的性状……。”马姆保利亚(1951)确定了:为鲁斯所阐明的无性杂种,是由二种不同种的植株结合部分芽的愈合组织所产生,他把这种杂种称为愈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植物CBF同源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合成简并引物,采用PCR技术首次从枳壳基因组中分离出一个DNA片段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片段长464bp,与拟南芥3个CBF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具有79%和67%~69%的同源性,而且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同源性更高的AP2DNA结合域和CBF蛋白的两段特征序列PKK/RPAGRxKFxETRHP和DSAWR.结果 表明,本研究克隆的片段为枳壳CBF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9.
运用硅胶、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中药枳壳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环肽成分:环-(亮氨酸1-异亮氨酸2-丙氨酸3-苏氨酸4-甘氨酸5-苏氨酸6-苯丙氨酸7)(1)、环-(甘氨酸1-亮氨酸2-缬氨酸3-亮氨酸4-脯氨酸5-丝氨酸6)(2)、环-(亮氨酸1-亮氨酸2-脯氨酸3-酪氨酸4-甘氨酸5-丝氨酸6-脯氨酸7)(3)、环-(甘氨酸1-甘氨酸2-亮氨酸3-亮氨酸4-亮氨酸5-脯氨酸6-脯氨酸7-苯丙氨酸8)(4)、环-(脯氨酸-丙氨酸)(5)、环-(丙氨酸-异亮氨酸)(6)、环-(丙氨酸-亮氨酸)(7)。除2和4外,其余环肽均为首次从中药枳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枳壳外植体离体再生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枳壳实生苗的上胚轴及茎段为材料,在附加有BA和MT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上胚轴出芽率普遍高于茎段,BA为1mg/L时,出芽率最高,BA浓度升高,出芽率随之下降。外植体在培养基上的接种方式,对出芽有一定影响,上胚轴切段 形态学下端垂直插入,出芽率高。  相似文献   

11.
水椰属棕榈科真红树植物,也是孑遗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水椰仅天然分布于海南岛。为探讨其濒危现状和保护策略,本研究采用样方法对水椰群落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群落特征、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水椰共有6个自然种群,总面积为3.96 hm2,种群数量为9319棵,自然分布于海口东寨港的野菠萝岛和道学村、文昌的玉阳公园和头苑村、琼海长坡镇文场村、万宁日月湾,并且仅在日月湾有小面积成片分布,其他种群均为零星分布。(2)水椰样地内共有28种红树植物,形成以水椰+海莲+桐花树、水椰+海莲等为优势种的红树林群落。(3)海口、琼海、万宁水椰的种群结构均为衰退型,而文昌水椰种群为增长型,并且各种群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4)宏观尺度的极端气候变化、过度砍伐与开发利用、小尺度上的个体自身繁殖受限是水椰种群濒危的三大原因。建议通过增加科研技术投入解决种源问题、加大生境修复与就地保护力度、优化迁地保护与野外回归策略等措施扩大其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开蕨的潜在适生区,分析影响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对其种群开展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方法:基于现有的对开蕨分布点和环境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对开蕨在吉林省的潜在适生区并划分适生等级,进而以刀切法,结合每个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和置换重要值来综合评估影响对开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平均值为0.991,测试集的AUC平均值为0.987,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对开蕨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的白山市和通化市,辽源市、吉林市和延边州也存在零散分布,而白城市、长春市、松原市和四平市均为非适生区,其中高适生区潜在分布面积共计2 139.67 km2,中适生区潜在分布面积共计2 950.20 km2,低适生区潜在分布面积共计7 309.44 km2。影响对开蕨潜在分布的4个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暖季度的降雨量、海拔、坡度和最冷月的最低温度,其适宜阈值分别是500~560 mm、700~1 250 m、14°以上和-25.5~-23.5...  相似文献   

13.
韩豪  骆漫  李涛  韦小丽 《生态学报》2021,41(13):5360-5367
为更好地保护闽楠天然种群,探究闽楠天然种群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对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台江县登鲁村闽楠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设置60 m×60 m固定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闽楠种群年龄结构、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1)闽楠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分布,幼龄个体数量多,随着年龄增加,能够成功进入后期的个体数量急剧下降,死亡率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在第5龄级(7.5 cm≤DBH<12.5 cm)的生命期望(ex)最高。(2)闽楠种群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向随机分布。在幼苗、幼树、中树阶段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群分布,大树阶段趋于集群分布。(3)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空间关联性表现有所差异。小尺度上,大树与幼树呈负关联,大尺度上,两者呈正关联;小尺度上,幼树与幼苗、大树与幼树都呈正关联,大树和中树无关联,在大尺度上,大树和中树、幼树与幼苗、中树与幼苗以及中树和幼树都呈负关联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负关联性逐渐增强。总体而言,该闽楠天然种群较稳定,但对环境干扰敏感,幼龄个体因呈聚集分布受密度制约而竞争剧烈,成年个体则因对环境的竞争而呈随机分布。为维持种群的长期稳定,需要分阶段适时进行人工调控。  相似文献   

14.
刘媛  席慧青  陈姝含  邸楠  席本野 《生态学报》2023,(24):10363-10375
通过林木根系研究中不同吸收根的判定标准下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对比,阐明根系分级标准对吸收根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提升根系研究精度,明确林木根系有效“觅食”区域。在7年生毛白杨林分中于5株样树周围挖取780个土柱,选取根系形态指标:根系平均直径(RD)、根系表面积密度(RAD)、根长密度(RLD)和根系体积密度(RVD)研究其垂向与径向的分布动态,并分析不同吸收根判定标准对毛白杨细根空间分布以及各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2 mm作为吸收根判定标准确实会导致运输根被误判为吸收根,但其空间分布特征仍能反映吸收根的真实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在该判定标准下,判定标准对于实际的细根形态和空间分布情况是否会产生的影响由于监测指标的不同以及研究位置的变化而不同。其中RAD、RLD和RVD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但RVD的差值比例远高于其他指标,且深土层的差值比例普遍高于浅土层。因此,以2 mm为吸收根判定标准时,选取RLD和RAD更能准确反映吸收根的真实空间分布格局,且该标准更适用于在进行相对较浅的土层中开展研究,采用2 mm为阈值划分吸收根研究细根垂直分布特征时建议以各形态指标在各个土层所占比例来...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啮齿动物区系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2-1991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调查了啮齿动物,共发现231种,隶属2目4科。高原丘陵草原分布9种,优势种为达乌尔鼠兔、蒙古旱獭;天然次生林山地分布13种,平均捕获率3.42%,优势鼠种有大林姬鼠、长尾仓鼠及大仓鼠,三种鼠分别占总捕量的73.17%、17.07%及4.88%;丘陵灌丛草原分布亦有13种,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及五趾跳鼠为优势种,平原区分布12种,达乌尔黄鼠数量较高(3.77  相似文献   

16.
颜尉珂  雷宇  王磊  张新宇  刘强 《生态学报》2023,(24):10387-10398
气候变化和人为引种正在改变世界物种的分布格局,对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构建分布模型,有助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的分布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对控制虫害、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为引种等原因,目前灰喜鹊已在其自然分布地外建立了多处可自我维持的种群。基于气候生态位理论,使用最大熵模型构建了自然分布地模型、引入地模型及综合分布模型等3种模型,模拟灰喜鹊在当前时期、2050s时期及2070s时期的潜在适生区,并以此分析灰喜鹊的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当前时期,自然分布地种群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而引入地种群的适生区则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2)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模型结果均表明灰喜鹊有显著的扩张趋势,自然分布地种群主要表现为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截至2070s时期,适生区的质心向北偏东25°方向移动了229.16 km,而引入地种群扩张趋势较缓,截至2070s时期,质心仅向北偏东46°方向移动了67.69 km;(3)从适宜值方面来看,自然分布地模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Ⅰ.区系特征和物种分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区系特征和物种分布。结果表明,鞭毛虫以波豆虫类和变形鞭毛虫类种类最多,其次为金滴虫类和无色眼虫类。肉足虫以有壳种类占优势,其中又以表壳目种类最多。纤毛虫最重要的3个类群为下毛目、肾形目和前口目,其中又以下毛目种类最丰富。凋落物层的种类多于0~5cm土壤层,其原因在于凋落物层具有比0~5cm土壤层更为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290种原生动物中,中热带分布有72种,北热带106种,亚热带168种,暖温带116种,温带108种,高寒带73种。分布于各地带的物种的多少与各地带样点的土壤类型及土质密切相关。物种分布情况及区系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原生动物的大多数种类既非广泛分布的,其分布受地理地带的限制;也非随遇的,因小生境不同,种类分布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只成年野生麝鼠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其背、体侧皮厚于腹皮。体部针毛和绒毛呈簇分布,毛囊为复合笥,皮脂腺多沿毛囊群上部的周围分布,在观察的标本内未见汗朱分布。真皮下方紧贴一层皮肌。尾皮覆有鳞片,真皮较薄。  相似文献   

19.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分布与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涛 《动物学杂志》1995,30(4):25-28
依据野外观察,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的分布、数量与现状、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纬32°38'─32°57'、东经104°15'─105°04'之间形成了沿摩天岭山脊北侧宽窄不一的水平分布带、东西长达19公里;垂直分布在海拔2300─4072米之间。根据地势、气候和植被分布等特点,将栖息地划为三个生态分布带,其数量在高山稀疏灌丛、草甸、裸岩带为3.25只/平方公里、亚高山针叶林带为1.6只/平方公里,针阔混交林带为0.5只/平方公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夜栖树上、主要天敌为猛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虫+责)科昆虫的起源,各亚科、族及属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各属的世界分布情况,将其分为8种类型。文中还就中国(虫+责)科昆虫的地理分布及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我国已知的2亚科4族20个属中,东洋区分布的有10个属,其中有3个属仅分布于我国;古北区分布的有1个属;东洋-古北区分布的有3个属;东洋-新北区分布的有1个属;东洋-古北-新北区分布的有4个属;东洋-古北-新北-非洲区分布的有1个属。此外,(虫+责)科昆虫在中国的一个主要分布特点就是多数种类集中分布于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而华中区则很可能是(虫+责)科种类的分化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区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