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蛇蚁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重新  李淑 《蛇志》1999,11(4):82-8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最近我们用自行研制的“蛇蚁胶囊”治疗2例ITP的患者,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例1 患者,男,8岁,主诉:反复皮下出血性紫癜伴鼻衄5年,长期服中药、强的松、肌苷、ATP、丹那唑、紫癜灵、血康口服液等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常出现皮下出血性紫癜、鼻衄、头晕,乏力等。化验血小板明显减少,在46×109/L以下,最低时7×109/L。曾作血小板抗体检查GPb:0.82,GPa:0.88,骨髓检查发现巨核细胞增多,全片有200个左右,分类50个,见2个原巨,余为过度型,成熟型,未见血小板型,血小板少见(仅见少数散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组:48例确诊断为ITP患儿,对照组:44例同期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小儿外周血进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EB病毒感染IgM抗体(EB-IgM)检测。结果:48例ITP患儿中HCMV-IgM抗体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BV-IgM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9.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通过临床观察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ITP患儿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转为慢性ITP的可能性大;2、EB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之一,并且EB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也偏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组:48例确诊断为ITP患儿,对照组:44例同期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小儿外周血进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EB病毒感染IgM抗体(EB-IgM)检测。结果:48例ITP患儿中HCMV-IgM抗体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BV-IgM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9.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通过临床观察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ITP患儿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转为慢性ITP的可能性大;2、EB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之一,并且EB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也偏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4月产科分娩的13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79例(58.0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21例(15.4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8例(13.24%)、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16例(11.76%);阴道分娩52例,剖宫产84例;产后出血16例,产褥感染1例。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治疗采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  相似文献   

5.
李细平  马寒  莫小辉  谭飞 《生物磁学》2011,(17):3296-329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4月产科分娩的13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79例(58.0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21例(15.4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8例(13.24%)、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16例(11.76%);阴道分娩52例,剖宫产84例;产后出血16例,产褥感染1例。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治疗采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  相似文献   

6.
犬的血小板正常值为200~500×109/L。当血小板减少到30~60×109/L时,就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笔者曾以药物疗法治愈多例血小板减少病犬,2004年遇见一例京巴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极低甚至为零,属罕见病例,先采用药物治疗12天恢复正常,停药7天后复发,经脾脏切除术后病犬很快康复。报道如下。1患犬临床症状京巴犬,♂,白色,9·5岁,体重6 kg,发病第5天来诊。主人述患犬绝食4天,尿血、大便带血两天,全身无力,倒卧不愿行走,呼吸急促,呻吟,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性出血,多处散在性出血性紫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标准剂量美罗华与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自2010年-2015年常规治疗无效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共18例,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给予应用标准剂量美罗华(375 mg/m~2,每周1次,共4次),患者8例,小剂量美罗华(每次100mg,每周1次,共4次),患者1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美罗华治疗4周后有效率较标准剂量无明显差别(P0.05);小剂量美罗华治疗ITP不良反应率相对标准剂量要显著降低低(P0.05)。结论: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标准剂量美罗华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孙晓晗  吕莹  姜伟  张秀秀  陈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6):7080-7082,71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在2009至2011年,对360例健康儿童和360例慢性ITP患儿进行H.pylori感染检验,比较其H.pylori感染阳性率。将80例H.pylori感染阳性的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激素治疗,实验组采用抗幽门螺杆菌和激素联合治疗。结果:健康儿童H.pylori感染阳性40例,阳性率11.11%,慢性ITP患儿感染81例,阳性率22.5%。ITP患儿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儿童,2组H.pylori感染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1、2、3个月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6个月内和6个月后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要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对慢性ITP患儿进行抗H.pylori感染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减少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难治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两组,即观察组50例,采用rh TPO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达那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72%,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rh TPO之后,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乏力、头晕以及注射处疼痛等,症状较轻且自行缓解。结论:在难治性ITP的临床治疗中,rh TPO具有诸多优势,不仅安全,而且有效,临床疗效优于达那唑,能够实现对出血症状的理想控制,表现出了比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10.
库献国  杨建丰 《蛇志》2001,13(3):44-44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正确及时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从 1 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4月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1 8例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8例患者中 ,男 1 1例 ,女 7例 ,年龄 1 5~ 62岁 ,经出血热抗体及肾功能检查 ,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肾功能衰竭的诊断。血液透析前血尿素氮平均 2 6mmol/L,血肌酐 60 0μmol/L,1 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 ,1 4例皮肤粘膜出血 ,8例血钾高于 6mmol/L,合并消化道出血 1 2例 ,昏迷 5例 ,少尿 2天 2例 ,无尿 1~ 2天 8例。1 …  相似文献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为主要症状。鉴于ITP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晰,因此,探讨人类ITP发病相近或相似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ITP发病机制的认识与治疗效果的评估。但就目前状况分析,被动型与主动型的ITP造模方法虽对研究ITP发病机制与药理学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系统回顾ITP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并给予适当评价,有助于发现、应用并完善现有的动物模型,也能更好的探索新的ITP动物模型来研究发病过程与药物治疗的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200 m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400 m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医疗费用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95.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7%,对照组为12.5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医疗费用为(1.25±0.34)万元,对照组患儿平均医疗费用为(2.31±0.40)万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TP具有类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但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组治疗费用明显降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严重蛇伤溃疡的修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立明  邝敏  林源  农庆文 《蛇志》2001,13(2):26-27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 ,蛇种繁多 ,是蛇伤高发地区。蛇伤后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 ,常会引起严重的溃疡创面 ,如不正确处理 ,溃疡进一步加深 ,扩大和感染 ,则会造成肢体残缺 ,功能障碍 ,甚至危及生命。我科自 1 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共收治严重蛇伤溃疡 79例 ,通过这些病例分析 ,找出蛇伤溃疡的一些特点 ,总结修复创面的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9例严重蛇伤溃疡者 ,男63例 ,女 1 6例 ;年龄 3~ 74岁 ,平均 2 9岁 ;农民71例 ,工人 8例。蛇伤季节在夏秋季。咬伤部位 :手 54例 ,足 2 4例 ,腹部 1例。咬伤后…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常以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来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现将1例因预防性服用阿斯匹林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病例 患者,男,42岁,因自感胸闷,做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医生指导,服用阿斯匹林,剂量为25mg,每天2次。服药1年后,于1998年5月10日,因乏力,鼻衄,皮肤紫癜及黑便,来我院就诊。查体:营养良好,体温37℃,血压20/13kPa,四肢皮肤可见散在性出血点及大小不等的紫癜。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计数360×1012,血小板计数36…  相似文献   

15.
罗勤奕  袁树淦 《蛇志》2002,14(2):29-30
咯血为肺癌常见的合并症。 1 996年 3月至2 0 0 1年 3月我们治疗了肺癌性出血 66例 ,应用奥妥能和止血敏作治疗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经 CT、胸片和组织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简称为肺癌 ) ,血小板计数值 (1 0~ 3 0 )× 1 0 9/ L,出凝血时间正常 ,出血情况以痰中带血及少量咯血 (<1 0 0 ml/ 2 4h)为主 ,共 66例 ,其中男 46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 3 2岁 ,最大 80岁 ,平均 5 7.6岁。随机分为二组即奥妥能治疗组 3 4例和止血敏对照组 3 2例。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痰中带血者 ,给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2例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治疗经过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 2例难治性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IFI,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降颅压,辅助呼吸等治疗。结果 例1发生隐球菌脑膜脑炎、例2出现肺曲酶菌感染,均经抗真菌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难治性ITP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治疗困难,确诊后用药应足量、足疗程。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它在机体正常和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均具有重要而复杂的生物学作用,它们之间通过合成和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节、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等组成一个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导致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在ITP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疗法已被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细胞因子网络与ITP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的日趋成熟,细胞因子疗法将成为治疗ITP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 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UC-MSC治疗儿童s ITP 3例。发病年龄为3个月至4岁,初治时血小板计数为(1-7)×10^9/L,3例均为s ITP,均出现严重出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或依赖。后给予2-3次(1次/周)静脉输注非血缘UC-MSC,输注细胞量为(1-2)×10^6/kg。输注后密切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15-45个月,3例在输注细胞后渐显效:第1例在输注细胞后20 d血小板达到65×10^9/L,随访4个月,血小板均维持在1×10^11/L以上;第2例在输注细胞后41 d血小板达105×10^9/L,之后血小板一直维持正常;第3例在输注第2次细胞后血小板渐上升至2×10^11/L以上。输注过程中1例出现面色发红,1例出现血压升高,随访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UC-MSC对儿童重型ITP有一定的疗效,能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有必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UC-MSC治疗儿童ITP的疗效及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蕲蛇酶致严重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0月我科在使用蕲蛇酶过程中导致严重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蕲蛇酶治疗的2308例患者中,出现皮肤黏膜散在出血点、牙龈少量渗血29例,占1.26%,均未经特殊处理,停药观察3~5天自行恢复;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全身皮肤黏膜广泛出血3例,占1.30‰,经积极抢救治疗,预后良好出院。结论蕲蛇酶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同时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应立即停用并严密观察,严重出血者应及时给予干预及抢救。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发表了一些描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对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血小板计数作用的报告。这一作用见于儿童和成人的急慢性ITP以及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暂时的,通过这样治疗,某些病人显然获得长期的好处。毒性是最小的,其作用机制部分表明与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的封闭有关。 历史:1950年报告过1例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其对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有效。血小板计数升高。这个作用被归因于血小板输注。几位研究者采用30ml/kg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