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采用解剖及组织学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消化道始于口,经咽、食道、游离肠、螺旋肠(上行肠及下行肠)、直肠,止于肛门,各段从内向外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粘膜层表面具微绒毛及纤毛,微绒毛增加了消化道的表面积,纤毛的摆动有利于消化道内食物或消化后残渣的运送;螺旋肠及直肠的粘膜层中均有杯状细胞,在下行肠前段与中段及上行肠前段与直肠中尤其多,杯状细胞能够分泌粘液,保护粘膜上皮,润滑食物及残渣。粘膜下层为结缔组织,肌层为环肌,外膜为浆膜。肠沿纺锤肌盘绕的特点延长了食物的滞留、消化和吸收时间,弥补了缺乏消化腺的不足。肠各段除直肠肌层较厚外,其余各段肌层薄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图1.胃粘膜表面扫描电镜(SEM)图像:图为人胃粘膜表面,衬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且被纵横交错的小沟分为许多小区(胃区),整个胃粘膜分布着许多胃小凹(↑)。每一小的半球状隆起,为一柱状上皮细胞的顶部。×4,500 图2.胃粘膜纵断面SEM图像:图下方为粘膜表面,可见大量与粘膜表面呈垂直方向的胃腺。这些胃腺多呈单管状平行排列。Sm为粘膜下层。×300  相似文献   

3.
山溪鲵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山溪鲵的咽、食管、胃、怕和大肠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及断面的结构特征。发现咽和食道上皮表面有比较宾微脊;胃粘膜上皮表面有微绒毛,周转的长 密集,顶部的短而稀少;胃粘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似苔葡状覆盖在细胞的表面;杯状细胞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同时,还讨论了这些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一组(10种)抗恒河猴气管分泌物单克隆抗体,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揭示了气管粘膜上皮中不同杯状细胞之间的异质性。其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同一杯状细胞对不同抗体表现出不同反应;不同杯状细胞对同一抗体呈现出不同反应强度;同一杯状细胞中的不同分泌颗粒对同一抗体的亲和力不同。观察结果表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所显示的杯状细胞间的异质性由以下因素造成:(1)不同杯状细胞的分泌颗粒中存在不同抗原物质;(2)不同杯状细胞的分泌颗粒中含不等量同种抗原物质;(3)同一杯状细胞的不同分泌颗粒中存在不等量同种抗原物质。  相似文献   

5.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相似文献   

6.
白鱀豚气管和肺的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鱀豚的肺分左右2叶,不分小叶,肺门位置高。气管分叉成左右主支气管和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分叉点的位置较高,情形与拉河豚相近。3条主支气管进入肺以后便成为肺内支气管树的主干,其分支的分布区可暗示假定肺叶的存在(共5叶,左2右3)。从气管起一直到呼吸性支气管都存在软骨组织。气管的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主支气管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又变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少。细支气管以下逐步改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腺体存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管的通道口,有括约肌存在。各级支气管一直到肺泡壁均有平滑肌存在,从断续出现到连续的环层。弹性纤维在整个气管均很丰富。  相似文献   

7.
白鱀豚的肺分左右2叶,不分小叶,肺门位置高。气管分叉成左右主支气管和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分叉点的位置较高,情形与拉河豚相近。3条主支气管进入肺以后便成为肺内支气管树的主干,其分支的分布区可暗示假定肺叶的存在(共5叶,左2右3)。从气管起一直到呼吸性支气管都存在软骨组织。气管的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主支气管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又变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少。细支气管以下逐步改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腺体存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管的通道口,有括约肌存在。各级支气管一直到肺泡壁均有平滑肌存在,从断续出现到连续的环层。弹性纤维在整个气管均很丰富。    相似文献   

8.
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石安静  张兵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i003-i004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外套膜细胞的超徽结构。外套膜内表皮细胞中,有具纤毛的柱状细胞,顶端具小分泌泡的杯状细胞,胞质中含大分泌泡以及线粒体聚集成群的柱状细胞四类。各类表皮细胞的细胞质电子密度和内含物均有差异。细胞核呈椭圆或棒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多分布在细胞核上方细胞的游离端。各类细胞游离表面都密生微绒毛,其中内表皮的柱状细胞还着生有纤毛,但无分泌泡。其余几种表皮细胞在细胞顶部都具有大小不等,电子密度不同的分泌泡。在外表皮中只观察到一般的柱状表皮细胞和胞质中具有成群线粒体的细胞两类。另外,外表皮细胞中具有较多的溶酶体。从三角帆蚌外套膜表皮细胞超微结构来看,内、外表皮都具有分泌和吸收机能。内表皮的纤毛柱状细胞有运动功能,而外表皮细胞有较强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9.
图1.兔鼻腔上皮表面扫描电镜图纤毛细胞(cc)在上皮分布较多,纤毛长约5—6μm,先祖细胞(pc)亦有纤毛(ci),但其长度变化较大.短小的微绒毛(↗示)在纤毛之间,其形状大小与周围微绒毛(Mv)相似.呼吸上皮的无纤毛细胞(Nc)为多角形,其大小不一.×6205 图2.气管壁切面图上皮层(印)、固有膜(LP)基底膜(BM)、血管(BV),粘膜下层(Su)、外膜(Ad)透明软骨(Hc)×300  相似文献   

10.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11.
陈丽莉  刘绍龙 《四川动物》2012,31(4):598-600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泽陆蛙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泽陆蛙的消化道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各管壁都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道黏膜层有皱褶和纤毛,无杯状细胞;胃黏膜层有杯状细胞和胃腺,黏膜下层有血管分布;小肠具绒毛、杯状细胞和肠腺,大肠皱褶少,杯状细胞也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研究了海蜇胚胎发育和变态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1)海蜇自受精卵至原肠期阶段细胞均等分裂, 细胞间存在大量连接, 细胞形态相近, 未出现显著分化; (2)海蜇自早期浮浪游虫阶段, 其外胚层细胞开始出现空泡化, 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外胚层细胞空泡体积逐渐增大, 而内胚层细胞仅在4触手螅状体阶段才出现空泡化。伴随着外胚层细胞空泡化比例的增大, 杯状体和4触手螅状体阶段出现疑似凋亡小体结构; (3)刺细胞分化于早期浮浪游虫期的外胚层近中胶层区域, 而后逐渐向外转移, 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发育成熟并转移至表面; (4)纤毛形成于早期浮浪幼虫, 在杯状体阶段逐渐退化, 并于4触手螅状体阶段完全消失; (5)在海蜇早期发育各个阶段, 其内部均发现大量着色较深的卵黄体, 且在浮浪游虫阶段首次发现了海蜇外层细胞主动吞噬细菌现象, 表明海蜇早期发育营养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两部分。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刺胞动物早期发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构成。口下位、马蹄形,无颌齿,具咽齿,齿式为4/4。舌较小,前端游离,舌粘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内皱襞发达,粘膜层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盘曲,由前、中、后肠组成,肠长/体长为1.84±0.24;前肠管腔较大,中、后肠管腔渐变小;前、中肠皱襞及纹状缘比后肠发达;前肠及后肠杯状细胞较少,中肠杯状细胞较多。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1.神经褶中期外胚层中有一部分细胞位于表皮表面下,开始在细胞的表面产生一些纤毛.2.胚动期纤毛细胞,此时纤毛细胞还没有完全升到胚胎的表面.3.孵化期的纤毛细胞,注意所有纤毛细胞彼此均不相连接.4.孵化腺细胞(大指针)常常是  相似文献   

15.
邓振旭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7-269,I0003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巴西彩龟、中华鳖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道粘液细胞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粘液细胞形态多样,Ⅰ、Ⅱ、Ⅲ、Ⅳ类型均有,食道中部与后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其内有密集排列的杯状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浅部。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着色较浅。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泄殖腔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16.
任佩锋  郎所 《动物学研究》1993,14(2):97-101
扫描电镜显示东方杯叶吸虫体被有许多族生棘,具纤毛乳突和无纤毛窝状乳突,附着器皮层特化为微毛。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皮层是由合胞体、基膜和肌肉层组成,合胞体通过细胞通道与皮层细胞相连。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些结构,揭示无纤毛窝状乳突为腺乳突,皮层细胞间存在线粒体细胞和附着器皮层形成微毛,探讨了这些结构的生理功能。体外培养成虫皮层结构的某些不正常变化,如皮层细胞的空虚松散,可作为评价吸虫体外培养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7.
亚东鲑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东鲑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等。食道粘膜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明显,胰腺外分泌部由腺泡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  相似文献   

18.
解脲支原体对兔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对兔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及其致病性。方法:采用雌性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用UU感染兔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UU对其粘附性和致病性。结果:UU感染后,兔输卵管管腔有较多渗出物,呈淡红染匀质状,黏膜层的上皮细胞轻度肿胀,黏膜下层有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呈灶性浸润;在电镜下,UU粘附于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上,同时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纤毛互相粘连、倒状,纤毛细胞核膜欠完整.胞核染色质呈凝块状.胞浆内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空泡,无纤毛细胞顶面参差不齐,可见伪足样突出.微绒毛减少.胞浆内近细胞顶部有少量分泌颗粒和空泡变性,细胞间可见相嵌连接。结论:UU到达兔输卵管后可粘附于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上并导致损伤。  相似文献   

19.
王昱  杨小录  何九军  崔文辉  王瀚  王振福 《四川动物》2011,30(2):227-230,封2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文县疣螈的消化道和肝脏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文县疣螈的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各段皱褶丰富.胃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十二指肠最少,直肠部最多,胃的各部无杯状细胞.肝小叶分界不清,肝...  相似文献   

20.
纤毛(cilia)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状细胞器,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表面,且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的上皮.纤毛由外部的纤毛膜和内部的轴丝组成,结构在进化上十分保守.根据微管组成和排列方式的不同,纤毛可分为9+2型运动纤毛与9+0型基本纤毛或非运动纤毛.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器,纤毛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参与胚胎形成、心脏等内脏器官发育及人体重要生理活动.本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把前列腺素信号通路与纤毛生长及心脏发育相联系.研究发现,ABCC4/LKT前列腺素转运蛋白从细胞内运输前列腺素E2(PGE2)至细胞外,并通过结合位于纤毛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EP4影响细胞内c AMP浓度,调节纤毛内运输蛋白的正向速率,进而调控纤毛生长与心脏等器官的左右不对称性发育.纤毛生长或功能缺陷会引发先天性心脏病、多囊肾、视网膜变性等多种疾病.本文主要介绍纤毛参与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与器官发育及相关纤毛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