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华微刺盲蝽是-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华南地区分布极为普遍.本文通过计算1wao聚片回归、Taylor幂法则等聚集强度指数,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与密度有关,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聚集原因分析表明:当种群密度不太大(m<1头.叶-1)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即由它的食物节瓜蓟马的聚集特性引起:当种群密度较大(m≥1头.叶-1)时,聚集原因由节瓜蓟马的聚集特性和它本身的聚集特性引起.  相似文献   

2.
嗅觉和视觉在中华微刺盲蝽对马缨丹定向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马缨丹(Lantana camara)、黄花马缨丹(Lantana camara cv.‘Flava')和紫花马缨丹(Lantanamontevidensis)花序上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的密度调查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在3种颜色马缨丹花序上的分布与花序颜色无关(偏相关系数为0.240,P=0.147,n=40),但与花序中的黄胸蓟马数量和花序中小花数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P<0.0001,n=0)和0.451(P<0.0001,n=40),达到极显著水平.中华微刺盲蝽对不同颜色粘卡的试验也表明,该盲蝽寻找植物寄主时,视觉刺激并不起作用.四臂嗅觉仪的试验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对马缨丹的气味有强烈的趋向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表明,3种马缨丹花序的挥发物有7种相同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微小花蝽的发生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集团内捕食是影响农业系统广食性天敌对靶标害虫控制作用的重要因素,全面揭示稻田广食性天敌对稻飞虱重要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和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St?l)(半翅目:盲蝽科)的集团内捕食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方法】建立以两种盲蝽为猎物对象的种特异性二重定量PCR系统,检测比较不同抗性品种穗期田间主要捕食者对两种盲蝽的集团内捕食作用。【结果】(1)本研究建立的二重定量PCR具有的物种专化性,两种检测靶标灵敏度高且相似,可用于田间捕食者猎物分析;(2)感虫水稻品种上捕食者对盲蝽的捕食强度高于抗性水稻品种;不同种类捕食者对盲蝽的集团内捕食强度有显著差异;捕食者对黑肩绿盲蝽集团内捕食强度显著高于中华淡翅盲蝽。【结论】捕食性盲蝽在稻田生态系统遭遇集团内捕食,其集团内捕食强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捕食者种类和猎物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用于防治稻飞虱的“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靶标作物水稻、载体植物秕谷草和靶标害虫褐飞虱、替代猎物伪褐飞虱组合对中华淡翅盲蝽成虫形态、种群增长参数、产卵选择性和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淡翅盲蝽水稻种群(取食褐飞虱卵)的雌雄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秕谷草种群(取食伪褐飞虱卵).取食褐飞虱卵的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增长参数单雌产卵量、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明显高于取食伪褐飞虱卵的种群,但取食伪褐飞虱卵也有较高的种群增长能力,足以扩繁种群.对于靶标作物水稻和载体植物秕谷草,无论是水稻种群还是秕谷草种群均偏好在水稻上产卵.同时,2个种群的雌虫、雄虫和若虫对褐飞虱卵和伪褐飞虱卵捕食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在田间建立“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对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的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的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的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90和19.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若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的时间约需0.0402d,而处理1头若虫的时间仅需0.0242d。在相同的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有很强的捕食效能,对西花蓟马的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微刺盲蝽属(Campylomma)昆虫既可取食植物如棉花、苹果、梨、芒果和茄子等,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危害,又可捕食多种害虫并成功地应用于生物防治.在害虫与益虫之间难以作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介绍了该属昆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研究进展,旨在为该属昆虫作为害虫和天敌昆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南方小花蝽是一类很有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而有关其在不同捕食空间下对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重要入侵害虫西花蓟马捕食控制效能的研究较少。【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南方小花蝽成虫在不同试验空间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南方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选择性强于成虫;在相同的试验空间,南方小花蝽成虫的日均捕食量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捕食量在猎物数量为每指形管中60头时最大,分别为15.[KG-*8]90和19.[KG-*8]30头;而搜寻效应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各供试条件下,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若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KG-*8]2794;而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最小,仅为0.[KG-*8]3506,其处理1头西花蓟马成虫的时间约需0.[KG-*8]0402 d,而处理1头若虫的时间仅需0.[KG-*8]0242 d。在相同的猎物数量下,南方小花蝽成虫在大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均低于其在小饲养容器中对西花蓟马的日均捕食量。【结论与意义】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有很强的捕食效能,对西花蓟马的种群消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南方小花蝽防治西花蓟马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花蝽人工大量饲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花蝽Orius spp.食性广,能捕食蓟马、蚜虫、螨类、粉虱、棉铃虫、红铃虫、木虱、斜纹夜蛾等一些小型昆虫的卵和幼虫(若虫)等,且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数量多、捕食性强等特点,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天敌昆虫.本文主要论述和分析了小花蝽人工大量饲养中的饲料、产卵基质、饲养条件和饲养工具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京梨园绿盲蝽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晨茜  王璇  杨宇晖  刘小侠  张青文 《昆虫学报》2013,56(12):1516-1522
【目的】调查研究梨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为梨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3年利用色板诱集法和目测法, 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梨园的绿盲蝽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绿板调查结果显示, 绿盲蝽在梨园的发生有2个高峰期, 第1个峰值远高于第2个峰值, 主要发生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目测调查结果显示, 2012年, 绿盲蝽有两个发生高峰期, 5月中旬达到第1个峰值, 5月下旬达到第2个峰值; 2013年, 绿盲蝽仅有5月下旬一个发生高峰期。2012和2013年天敌主要发生高峰期均为6月上旬至下旬。梨园调查到的天敌主要为捕食类天敌, 包括蜘蛛和天敌昆虫, 其中天敌昆虫有7种隶属3目3科。天敌的优势种类为蜘蛛、 龟纹瓢虫、 异色瓢虫、 中华草蛉。【结论】天敌的发生与绿盲蝽有明显的时间和数量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Replacement of two to four guanines by adenines in the human telomere DNA repeat dG3(TTAG3)3 did not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quadruplexes if the substitutions took place in the terminal tetrad bridged by the diagonal loop of the intramolecular antiparallel three‐tetrad scaffold, as proved by CD and PAGE in both Na+ and K+ solutions. Thermodynamic data showed that, in Na+ solution, the dG3(TTAG3)3 quadruplex was destabilized, the least by the two G:A:G:A tetrads, the most by the G:G:A:A tetrad in which the adenosines replaced syn‐guanosines. In physiological K+ solution, the highest destabilization was caused by the 4A tetrad. In K+, only the unmodified dG3(TTAG3)3 quadruplex rearranged into a K+‐dependent quadruplex form, none of the multiple adenine‐modified structures did so. This may imply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nonrepaired A‐for‐G mutations.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Biopolymers 93: 880–886, 2010.  相似文献   

16.
Oka: Behind the Barricades. 1998. 312 minutes.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the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3155 Côte de Lisse Rd., St. Laurent, Quebec H4N 2N4. Series of four videos:
Kanehsatake: 270 Years of Resistance. 1993. 120 minutes. Directed by Alanis Obomsawin .
Spudwrench: Kahnawake Man. 1997. 58 minutes. Directed by Alanis Obomsawin .
My Name is Kahentiiosta. 1995. 30 minutes. Directed by Alanis Obomsawin .
Acts of Defiance. 1992. 104 minutes. Directed by Alec MacLeod .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