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从黑龙江省全沟硬蜱分离的伯氏疏螺旋体H7株的特征。H7株细胞长9.8—26.5μm,宽0.1 3—0.35μm,有l—11个波,波长1.2—3.Oμm,波幅0.59一1.13μm,两端尖乩每端有7根鞭毛,菌体左旋。体外培养最适温度为31℃,具有2lk、32k、34k主要结构和抗原蛋白,能与新疆及黑龙江莱姆病人血清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该菌株具备伯氏疏螺旋体的特征,它是与其它地区或媒介分离株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2.
莱姆病疫苗     
莱姆病在整个世界都有发生,据报告,莱姆疏螺旋体病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温带,而且与主要的媒介昆虫的分布相一致,蓖子硬蜱复合体的蜱,包括蓖子硬蜱发现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全沟硬蜱则发现于东欧和亚洲,太平洋硬蜱发现于美国西北部,而肩突硬蜱则发现于美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图1)。  相似文献   

3.
应用16S rRNA基因构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半套式PCR,检测东北地区蜱标本中埃立克体DNA,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从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均扩增出了查菲埃立克体DNA,扩增片段与美国分离株(GenBankM73222)相对应片段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另外从全沟硬蜱中扩增出了粒细胞埃立克体DNA,扩增片段与美国分离株(GenBankU02521)相对应片段相差2个碱基,同源性为99.7%。表明我国东北边境地区有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存在,该地区可能存在埃立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从莱姆病患者血液分离出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的18例神经系统损害的菜姆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3株螺旋体。这3株螺旋体在形态学和免疫学上与伯氏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极相似。所分离的螺旋体实验感染金黄地鼠出现发病症状并死亡,从其肝、脾、肾和脑组织可找到大量螺旋体。将21例神经系统损害的蓑姆病患者血清或血浆,用间接荧光试验检测菜姆炳IgG抗体,8例阳性,阳性率为38%。因此认为所分离的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样本的监测及病毒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森林脑炎疫源地的分布变化趋势及样本分离病毒的特性,采集了森林脑炎高发区周边的森林全沟硬蜱、血蜱样本及森林脑炎患者的脑组织样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法检测、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经鉴别试验证明为森林脑炎病毒:蜱、脑两种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结果表明森林脑炎的疫区有从林区向农业区扩散的趋势,且全沟硬蜱的带毒率较高;森脑患者的脑组织样本与蜱标本病毒的性状育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 Teng系邓国藩(1977)所建立。以前文献中将此种误订为蓖子硬蜱I.ricinus或全沟硬蜱 I.persulcatus。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详细观察了中华硬蜱幼虫的形态,发现它与蓖子硬蜱和全沟硬蜱的幼虫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莱姆病病原体及其成分直接作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对近年有关莱姆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刺叮人工感染21天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然而,它们在饱血、消化、蜕皮和再次吸血过程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只有中华硬蜱可以保持活的莱姆病螺旋体直至蜕化为下一发育阶段,蜕化后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对敏感KM鼠有感染能力。而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这两种血蜱不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因此,这两种血蜱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中华硬蜱于幼蜱到若蜱以及若蜱到成蜱两个阶段均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提示了中华硬蜱作为南方莱姆病的潜在媒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蜱类的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维贤 《昆虫学报》1987,(2):180-185
辽宁省已知的蜱类共13种, 分属于2科6属.本文依据不同地理景观区内蜱的种类与数量, 并结合其不同生境类型, 对蜱类的生态地理分布问题作了讨论.四个地理景观区内蜱种类与数量情况如下:(1)黄土丘陵台地干草原与西辽河风沙草原区:黄土丘陵台地干草原区蜱种类少, 但数量多.草原血蜱为优势种, 草原硬蜱数量较少.西辽河沙地草原区有草原血蜱、草原革蜱、草原硬蜱, 前两种均为优势种.(2)辽西山地疏林灌从区:本区有森林革蜱、长角血蜱、全沟硬蜱及日本锐缘蜱, 前两种为优势种.(3)辽东山地森林及林缘草地区:本区蜱种较多, 林区以日本血蜱、嗜群血蜱、全沟硬蜱为多见;林缘草地以长角血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 另外还有钝跗硬蜱、血红扇头蜱.(4)平原丘陵农区:木区蜱种虽然不少, 但分布局限, 数量小.有长角血蜱、草原血蜱、森林革蜱、微小牛蜱, 波斯锐缘蜱.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蜱媒传染病感染状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吉林省集安、辽宁省宽甸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7种蜱媒病原体Ig G抗体检测,检测鼠血清75份,斑点热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蜱媒脑炎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土拉弗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3%、8.00%、14.67%、4.00%、1.33%、6.67%、1.33%,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χ2=19.83,P=0.003)。不同鼠种对7种蜱媒病原体抗体检出阳性率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份野鼠标本中,复合感染率为8%。调查地区野鼠中7种蜱媒病原体感染比较普遍,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阳性率为高。  相似文献   

11.
从青海省格尔木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到一嗜角蛋白的金孢属新种——青海金孢。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对其进行了描述和鉴定,其主要鉴别特征是:侧生孢子较多,光滑,3.6-9×1.8-3.6μm,棒状至柱状,基痕宽>1.0μm;双细胞分生孢子存在,9-13×1.8-2.7μm,柱状;具间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12.
异育银鲫肠道蛭弧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一株具有致病力的温和气单胞菌作为筛选宿主菌,从异育银鲫肠道中分离到一株蛭弧菌,暂命名为BDF-H16。通过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蛭弧菌BDF-H16进行形态观察,并研究了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蛭弧菌BDF-H16为革兰氏阴性菌,杆形或弧杆形,端生一根鞭毛,菌体大小多为0.2μm~0.5μm×0.8μm~1.2μm;蛭弧菌BDF-H16对实验所选用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裂解作用;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其最佳生长条件为宿主菌浓度6.75×10~9cfu/mL、pH7.0~7.5、温度28℃;在NaCl含量0.85%~5.00%的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4.
杨先乐  钱云云  邓璐 《微生物学报》2007,34(1):0052-0056
以一株具有致病力的温和气单胞菌作为筛选宿主菌,从异育银鲫肠道中分离到一株蛭弧菌,暂命名为BDF-H16。通过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蛭弧菌BDF-H16进行形态观察,并研究了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蛭弧菌BDF-H16为革兰氏阴性菌,杆形或弧杆形,端生一根鞭毛,菌体大小多为0.2μm~0.5μm×0.8μm~1.2μm;蛭弧菌BDF-H16对实验所选用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裂解作用;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其最佳生长条件为宿主菌浓度6.75×109cfu/mL、pH7.0~7.5、温度28℃;在NaCl含量0.85%~5.00%的培养基中能够生长;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RT-PCR技术克隆了水稻瘤矮病毒(RGDV)中国广东信宜分离物(RGDV-C)的基因组S9片段,测定了全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RGDV-C S9片段全长共有1202bp(登录号AY556483),含有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这一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3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推测分子量约35.6kDa,与泰国分离物(RGDV-T)的全序列相比,它们的核苷酸长度相等,核苷酸同源性为98.1%,氨基酸同源性为98.5%。RGDV S9片段编码的Pns9蛋白在植物呼肠孤病毒属内未发现同源蛋白,其功能尚待确定。利用NCBI的BLAST查找与比较,发现Pns9与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ATP依赖的Clp蛋白水解酶组分[ATP-dependent Clp prote-ase proteolytic component(clpP-1)]有21.8%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S9片段的基因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RT-PCR技术克隆了水稻瘤矮病毒(RGDV)中国广东信宜分离物(RGDV-C)的基因组S9片段,测定了全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RGDV-C S9片段全长共有1202bp(登录号AY556483),含有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这一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3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推测分子量约35.6kDa,与泰国分离物(RGDV-T)的全序列相比,它们的核苷酸长度相等,核苷酸同源性为98.1%,氨基酸同源性为98.5%.RGDV S9片段编码的Pns9蛋白在植物呼肠孤病毒属内未发现同源蛋白,其功能尚待确定.利用NCBI的BLAST查找与比较,发现Pns9与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ATP依赖的Clp蛋白水解酶组分[ATP-dependent Clp protease proteolytic component(clpP-1)]有21.8%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从一株啤酒酵母E4-2A分离到两类脱氧核糖核酸质粒pSC1与pSC2。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质粒DNA分子,证明这两类质粒的分子量不同于已知的酵母2μmDNA质粒。电镜分析指出这两类新型核外DNA质粒的长度为0.91士0·12μm(pSCl)和0.48士0.10μm(pSC2),经计算分子量分别相当于1.9x106和1.0 x106。pSCI由共价闭环和开环两种构型组成,而pSC2仅有开环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观察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引起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产生超极化的机制。以豚鼠为实验动物,运用细胞内微电极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NFA和其它药物对急性分离的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NFA、indanyloxyacetic acid94(LAh-94)和diSOdium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isulfonate(DIDS)可使低静息膜电位的细胞产生超极化,但对高静息膜电位的细胞无明显作用。低静息膜电位细胞的平均静息电位为(-42.47±1.38)mV(n=24),100μmol/LNFA、10μmol/LIAA-94和200μmol/LDIDS分别使细胞超极化至(13.7±4.3)mV=9,P〈0.01),(11.4±4.2)mV(n=7,P〈0.01)和(12.3±3.7)mV(n=8,P〈0.01),这种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引起细胞超极化反应的效应呈浓度依赖性。NFA引起的超极化和外向电流几乎完全被100nmol/L iberiotoxin、100nmol/L charybdotoxin、10mmol/L tetraethylammonium、50μmol/LBAPTA—AM、10μmol/Lryanodine和0.1-10mmol/Lcaffeine阻断,但不能被100μmol/Lnifedipine、100μmol/LCdCI,和无Ca^2+灌流外液阻断。结果捉示:氯离_了通道的阻断剂NFA可通过平滑肌细胞内钙库的钙释放增加细胞内钙,进而激活钙依赖的钾通道,产生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超极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东宁县山区蜱类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有的蜱种已证实是传播森林脑炎、北亚蜱传斑疹伤寒的媒介。近年来,国内文献又报导了从东北牡丹江林区发现了莱姆病(Lyme Disease)病人,病人都有被婢咬史,并从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的中  相似文献   

20.
紫彩血蛤外套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紫彩血蛤外套膜的表面结构。其内表皮表面具板块状结构 ,沟内和嵴上均有簇生的纤毛丛 ,沟内纤毛丛较多 ;纤毛长约 9μm ,直径约 0 2 μm ,每一纤毛末端具一约 1 μm× 0 6 5 μm的勺状膨大 ;内表皮表面还具丰富的微绒毛和分泌泡。外表皮表面也略呈板块状 ,并有大量分泌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