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欣  牛翠娟  胡忠军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329-3336
分别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对太湖流域3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寡毛类15种,占21.7%;软体动物16种,占232%;甲壳动物5种,占7.2%;水生昆虫27种,占39.1%;多毛类6种,占8.7%.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将37个采样点分为4组.第1组的指示种为齿吻沙蚕和河蚬等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第2组的指示种为太湖大螯蜚和方格短沟蜷等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第3组的指示种为霍甫水丝蚓等环节动物;第4组的指示种为正颤蚓和摇蚊幼虫.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电导率和总氮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铵氮、CODCr、透明度、叶绿素a、水深及硝态氮对底栖动物分布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2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150种,分属3门(硅藻、绿藻和蓝藻),3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96.5%),线性曲壳藻(Achnanthes linearis)和Achnanthes deflexa为绝对优势种,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35.3%和11.0%.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和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是雅砻江(锦屏段)干流的优势种,而线性曲壳藻、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和Achnanthes deflexa是其他支流的优势种.基于底栖藻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对两次的采样点进行去势对应分析(DCA),结果发现:两次采样雅砻江(锦屏段)干流样点与其他支流样点在DCA第一轴上得到了很好的分化,表明研究区域底栖藻类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主要是由干流的特殊生境所致.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总磷(TP)是5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11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氨氮(NH4-N)和海拔(Elevation).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 调查了珠江口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 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 分别为759ind/m2和5.03g/m2,秋季则最低,分别为274ind/m2和2.34/g/m2.食底泥者是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差异均不显著。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夏季锌、铜、铅、磷酸盐和透明度等5个因子与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关性显著;秋季为铵氮;冬季和春季则分别为透明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4.
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ao YB  Shou L  Zeng JN  Gao AG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9):2424-2430
2006年11月、2007年1月、4月和8月在三门湾18个采样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34种、甲壳动物22种、棘皮动物11种、其他类动物13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62.9%,二者构成了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双鳃内卷齿蚕、小头虫和不倒翁虫是春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不倒翁虫、双鳃内卷齿蚕和海稚虫为夏季的优势种;不倒翁虫、小头虫、双鳃内卷齿蚕和白沙箸为秋季的优势种;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海稚虫为冬季的优势种.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17.36 g·m-2,年均栖息密度为72 ind·m-2.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1.53 ~ 1.89,平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2.25 ~2.96,平均均匀度指数在0.83 ~0.94,3个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典范对应分析,影响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性无机氮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环境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主要类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济南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多样性及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涵  吴丹  张吉  殷旭旺  赵长森  窦同文 《生态学报》2017,37(21):7128-7139
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济南地区24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理化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利用多样性指数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57种,分别为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春季、夏季和秋季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35种和33种,春季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夏季优势种为溪流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秋季优势种为喜盐摇蚊(Chironomus salinarius)和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春季、夏季和秋季密度平均值为2.49×10~3、0.56×10~3、1.03×10~3个体/m~2;生物量平均值为495.59、137.26、109.45 g/m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7、1.33和1.17;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5、0.67和0.59。全地区共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5类,春季收集者种类最多为20种,夏季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2种,秋季收集者与刮食者种类最多为11种,3个季节中收集者密度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春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夏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和溶解氧;秋季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和pH。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新疆巩乃斯河的生态状况, 团队先后在2018年10月(枯水期)和2019年6月(丰水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 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生活类型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0种, 隶属3门4纲8目27科, 主要以节肢动物门为主, 其中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spp.)、长跗摇蚊族(Tanytansini sp.)、四节蜉属(Baeits sp.)、亚美蜉属(Ameletus sp.)和Cheilotrichia sp.是优势类群。经过分析发现枯、丰水期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T检验结果显示: 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丰水期(P<0.05), 两个时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完整, 枯、丰水期均以收集者为主; 在生活类型方面, 枯水期时固着型动物最相对丰度最大为43.20%, 丰水期时蔓生型动物相对丰度最大为57.53%。经过对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之间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 水温是影响巩乃斯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巩乃斯河后续相关研究以及伊犁河水系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可以为保护云龙湖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7年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利用1/16 m2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同时利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每年的5月和10月各采样一次,共采样10次。利用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得出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年际波动不大。云龙湖水质多年处于轻污染到中污染水平之间。优势物种中水丝蚓属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浓度,摇蚊幼虫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结论】云龙湖的水体有富营养化风险,应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保护和水质改善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现状和动态变化,分别于2015年11月、2016年2月、5月和8月在三门湾海域用阿氏拖网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经鉴定,大型底栖动物有119种,主要类群为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种类总数的79%。大型底栖动物全年优势种为细螯虾、长额超刺糠虾和六丝钝尾虾虎鱼,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变化明显,种类差异性较大。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0.025 g·m-2和0.07 ind·m-2。三门湾大型底栖动物各季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1~3.1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25~3.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0.79。ABC曲线分析显示,在春季和冬季,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而在夏季和秋季,群落受到轻微扰动。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深、温度、盐度和pH值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0月对渭河流域4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6属(种),其中水生昆虫91(属)种,占78.4%;软体动物12种,占10.3%;环节动物9种,占7.8%;甲壳动物4种,占3.4%.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将45个样点分为3组.第1组样点的指示物种为锯形蜉属1种(Serratella sp.)、纹石蛾属1种(Hydropsyche sp.)和朝大蚊属1种(Antochasp.);第2组样点指示物种为虻属1种(Tabanus sp.)、Alotanypus venustus、Pelecorhynchidae 1 种、Liodessus sp.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ineistteri);第3组指示物种为黑翅蜉(Ephemera nigroptera)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卵石+砾石型底质、流速、电导率、水深和总氮显著影响了渭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型底栖动物沿河流分布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及环境因子对其种群的影响,于2016年12月对高岚河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发现,物种丰富度沿河流纵向梯度变化差异性不显著,生物多样性指数沿河流变化差异不显著,说明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稳定。高岚河上游的生态指示种为高翔蜉和四节蜉,中游的生态指示种为四节蜉和萝卜螺,下游的指示种为萝卜螺。模糊聚类分析发现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可划分为3个生境类群,且在梯度分布下群落生境较相似,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关系接近,分布均匀。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沿梯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pH、浊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滨生态修复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梯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忱  刘茂松  徐驰  汤浩  王磊  黄成 《生态学杂志》2012,31(5):1186-1193
2010—2011年对太湖贡湖湾湖滨带生态修复区滨岸挺水植物带(Ⅰ)、湾相沉水植物带(Ⅱ)和堰外开敞水体(Ⅲ)3个滨岸生境梯度带的水质状况和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底栖动物13科18种,其中仅出现于1个生境梯度带的物种7个;在其余的11个物种中,有5个种群的密度在生境梯度带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发现,按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类群的相对比例,刮食者相对丰度在带Ⅰ最高,收集者在带Ⅱ最高,滤食者在带Ⅲ最高,不同生境梯度带间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类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对底栖动物相对丰度和水环境参数的冗余分析显示,环节动物和昆虫与DO、NO3--N和PO43--P浓度正相关,软体动物则与NO3--N和PO43--P负相关,一些腹足类对低DO耐受能力较强,与NH4+-N和COD正相关。修复区3个梯度带水动力条件、水质状况和底质类型的差异性对底栖动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形成了生活习性、摄食特征等显著不同的3个底栖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12.
Gao F  Yin HB  Hu WP  Deng JC  Gao JF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2132-2139
采用野外采样调查的方法,结合聚类(Cluster)、多维排序尺度(MDS)、典范对应分析(CCA),以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等手段,研究了巢湖流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特征、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3种,其中环节动物门6种,占26.1%,节肢动物门8种,占34.8%,软体动物门9种,占39.1%;流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以及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且其在流域内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出入湖河流上游区域(群落Ⅰ)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好;出入湖河流下游区域(群落Ⅱ)生物多样性最差;巢湖湖体及出入湖河流河口(群落Ⅲ)生物多样性处于两者之间.巢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其中Chl a与NO-3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太原汾河蓄水区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太原汾河蓄水区水体叶绿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变化范围为5.83-181.00 mg/m3,各采样点7月的叶绿素含量整体较高,S8河段(南中环桥-祥云桥)具有最大值181.00 mg/m3,而S1河段(柴村桥下)平均含量仅10.60 mg/m3。叶绿素含量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氮磷比及pH相关性显著。P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有机物质、氮磷营养盐、水文气象状况以及水体光合作用强度都是影响汾河蓄水区水环境的因素,其中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的影响更为显著。CCA结果表明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植物的空间分布差异小,但相对多度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样点之间以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强强  徐光来  章翩  池建宇 《生态学报》2022,42(10):4169-4180
研究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质量对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青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及水体理化因子的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及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及冗余分析法探究了底栖动物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及其主要影响环境因子,最后利用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61种,隶属于3门6纲17目,平均丰度为265.9个/m~2,平均生物量41.6 g/m~2。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显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及扁蜉(Ecdyrus)为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2)由群落相似性分析知,Jaccard相似性系数较低,调查点位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3)冗余分析表明,电导率、氨氮浓度及流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4)生物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水质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e envisaged construction of a dam on a major tributary of the Nyl River will alter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with consequent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downstream floodplain ecosystem (Nylsvley). Attempts to minimise this impact will be facilitated by knowledge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ke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Historically flooding regime, and its co-variables, have been assum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loodplain plant species.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selected soil characteristics (soil textu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H and bulk density), elevation and plant abundance was carried out on the Nylsvley Floodplain in order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assumption that flooding regime, measured as elevation, is the primary correlate of floodplain pl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flooding regime is the primary correlate of pl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other edaphic factors, not correlated with elevation, may play a more substantial role than earlier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溪河位于我国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其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掌握该地区的物种组成特征及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是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法的基础。于2018年的枯水期(3月、12月)和丰水期(6月、9月),自流溪河上游至下游共计20个段面对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采样,同时测定了相应的环境因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流溪河水环境与群落结构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底栖动物7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7纲20目50科,其中水生昆虫相对丰度最高,占69.39%。在4个优势分类单元中,摇蚊族(Chironomini)相对丰度为20.19%,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短沟蜷属的一种(Semisulcospira sp.1)、双突细蜉(Caenis bicornis),相对丰度在7%-9%之间。底栖动物丰度和种类多样性均与浊度呈显著负相关;枯水期底栖动物丰度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则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不同河流级别上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较强的分布格局,而在枯水期这种分布格局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在丰水期,影响或解释流溪河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为pH、溶解氧、水温、电导率和硅酸盐,而在枯水期则为pH和硝态氮。受电站与采沙的影响,部分河段发生非自然断流和底质的显著改变,导致底质与水深等数据的异常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该河流生境与环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freshwater mollusc fauna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it is reasonably well known, but, unlike other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it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has been poorly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I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reshwater molluscs along climatic, hydrological, physicochemical, and heterogeneity gradi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Iberian Peninsula. Ninety-four sampling points were analysed, in which, in addition to habitat features, the presence/absence and abundance of species were evaluated. 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were measured by use of 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 (PAC), which orders the variables along two gradients: headwaters-mouth gradient (PC1) and water availability (PC2). According to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 to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conductivity, permanency, channel width, turbidity, slope, and distance to the main river ax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diversity (measured as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Shannon–Weiner diversity index),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introduced species to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zoogeographic integrity co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as best explained by a regression model incorporating, basically, the permanence of water in streams as the variable that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varianc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molluscs along a Mediterranean gradient highly stressed by drought depends, mainly, on the hydrological s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headwaters and estuarine 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