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蹼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俗名蝎虎子、守宫,隶属爬行纲、蜥蜴目、壁虎科。目前仅见于国内,在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均有分布。现根据笔者自1982年至1986年观察结果,将无蹼壁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简介如下: 成体体长54.5—74.0毫米,平均60.94毫米。体背与四肢背面土灰或瓦灰色,具浅黑色的不规则横纹,腹面乳黄或乳白色。头部无大型对称鳞片,吻鳞宽约为高  相似文献   

2.
徐州无蹼壁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俗名壁虎又称蝎虎,是徐州地区常见的小型爬行动物。过去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我们于1962—1966年,  相似文献   

3.
无蹼壁虎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壁虎科 (Gekkonidae)动物以恒定窝卵数作为其主要生殖策略 ,多疣壁虎 (Gekkojaponicus)以较高产卵频率和较大雌体 (卵大一些 )在种群中的比例 (计翔等 ,1991a)作为其又一生殖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无蹼壁虎 (G .swinhonis)的繁殖生态生物学做进一步研究。1 研究方法1 1 野外观察时间及地点1993~ 1997年 ,在江苏省云龙山上的旧碉堡内 ,观察记录壁虎产卵、孵化等情况。1 2 饲 养1995、 1996、 1998和 1999年 ,参照计翔等 (1991b)方法 ,用木箱和纸箱饲养壁虎。每箱内饲养 1对成体壁虎 ,以…  相似文献   

4.
大壁虎与无蹼壁虎脚底刚毛结构与其黏附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细胞组织学技术比较大壁虎(Gekko. gecko)和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脚底刚毛的形态构筑, 并观测了其与黏附性能的关系. 扫描结果显示: 壁虎脚底的刚毛排列整齐而密集、方向规则, 尖端弯曲而分支. 其中, 大壁虎脚底刚毛排列呈束状, 头端分支间距较小(小于0.2~0.3 μm), 均弯向脚心, 角度规范(约10°), 末梢呈花托状膨大; 无蹼壁虎脚底刚毛两级分支明显, 分支间距较大(第一级分支大于0.5 μm, 第二级分支大于1 μm), 末梢呈卷须状, 多角度弯曲. 组织学检测发现, 大壁虎和无蹼壁虎的刚毛均为实体, 内容物丰满, 毛底部有大量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色素细胞和肌肉组织, 没有腺细胞. 功能性实验证实, 壁虎脚底毛形态构筑的规范性与其黏附性能正相关, 改变脚底刚毛的形态构筑可显著降低其黏附性能. 同时, 测试结果表明2种壁虎脚底毛的切向黏附力均大于其法向黏附力, 相对体重而言, 无蹼壁虎具有更强的黏附性能, 特别是其法向黏附性能更优于大壁虎. 壁虎刚毛的形态构筑和组织学特点为制备仿壁虎刚毛群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鸟类具有迁移的习性,海洋龟类亦能返回原繁殖地进行繁殖。但蜥蜴类中的壁虎是否具有回归的行为,尚未见有报道。作者在徐州进行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冬眠期的生态观察中,每年都能在同一个废防空洞内见到近百只越冬壁虎,为了解无蹼壁虎是否具有回归原越冬地的行为,1988年至1989年间对此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1988年11月5日在徐州近郊泰山(海拔300米)上的一个废防空洞内,捕回25只无蹼壁虎,将其中的18只(具尾的成体)用切指(趾)加环志(材料为薄铝片)的方法进行标志。标志前逐一编号并测定体重,于同年11月7日放回洞中过冬。为了解…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开展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ts)和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lus)有关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化学分析,辅以偏光显徽镜观察,进行了卵壳的初步分析。 扬子鳄卵系1981年10月18日取自安徽宣城县扬子鳄养殖场。卵重31—45克,卵径55.3×33.2—60.1×35.2毫米,空壳平均重3.8克,卵壳白色,长椭圆形,两端大小稍有差异,壳硬厚,表面粗糙,略有光泽。 尖吻蝮卵系1981年8月2日取自安徽祁门县蛇伤研究所。卵重16—16.7克,卵径42.4×25.9—44.5×25.1毫米,卵壳乳白色,壳较薄较软,与蚕茧类似,表面无光泽,但有沟状凹陷,整窝卵粘连在一起,结成一个整块。  相似文献   

7.
骨骼特征在动物的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透明骨骼双色法对采自河南省洛阳市的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制作骨骼标本,对骨骼系统各部分骨骼的位置、形状和构成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大壁虎G.gecko、多疣壁虎G.japonicus和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等进行了比较。无蹼壁虎的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骼(肩带、腰带、前肢骨和后肢骨)。与壁虎科其他物种相比,无蹼壁虎没有泪骨;前颌骨鼻突短小;鼻骨略呈长方形;后额骨呈"人"字形;前肢肱骨和尺骨关节的韧带内具有1枚肘骨;后肢股骨与胫骨关节的韧带内具有1枚髌骨;股骨与胫骨、腓骨关节的关节内具有2枚腓肠关节籽骨;雄性个体肛门后具有1对肛后骨;趾式为2、3、4、5、4。  相似文献   

8.
三种壁虎染色体核仁组织者的银染色观察与蹼壁虎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 采用常规制片法和一步银染色技术,首次报道了无蹼壁虎、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虑的NORs,并用α-巯基乙醇短期培养无蹼壁虎的骨髓细胞,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3种壁虎都仅显示一对NORs,也未见有融合现象。其中无蹼壁虎的NORs位于第18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区,而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虎分别位于第19对和第14对上。另外,我们从C带分析中发现,铅山壁虎和多疣壁虎的NORs位点均为结构异染色质区。经α-巯基乙醇培养的无蹼壁虎的染色体明显“拉长”。具次缢痕的染色体可从以往报道的第 19 对调整为第18对,其次缢痕区也比直接制作的标本大而清晰。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地区3个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种群的个体大小、繁殖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测定。在24 ℃、28 ℃和31 ℃条件下,孵化多疣壁虎卵,并测定其孵化期和幼体特征。结果表明:多疣壁虎成体存在显著种群间变异和两性差异,即衢州和温州个体大于杭州个体,雌体大于雄体;卵平均质量和窝卵重无显著种群间差异,但杭州壁虎的相对窝卵重显著大于衢州和温州个体;孵化温度能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幼体的尾长和头宽,但不影响幼体体长、体质量及运动能力;孵化温度效应不存在种群间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疣壁虎个体大小、繁殖输出以及卵孵化特征的微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0.
丁瑞华 《生态学报》1986,6(3):275-282
本文对鱼怪(Ichthyoxenus japonensis)在四川的分布和生殖特性作了调查研究。材料于1980—1984年收集,共研究了2,100余个标本。 1.在四川主要分布于盆周丘陵地区,呈环形分布,如图1所示。 2.个体抱卵量的变化列示如图3—5。个体相对抱卵量的变化范围在13—22之间,平均为20粒。 个体抱卵量与体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其关系式:R=5.5475L~(1·4583)(r=0.9584);其与体宽的回归方程式:R=32.805X-32.430(r=0.9327)。 3.育卵囊内抱卵量的多少随雌体的大小而有差异,较大的雌体抱卵量较多(曾发现最大雌体长22.5毫米,抱卵599个),还没有发现抱卵量随体长增长而减少的情况。 4.还对个体抱卵量变动与成长指标的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种群生物学特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982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西双版纳进行了为期26天的鸟巢,鸟卵采集,共得14种鸟的巢和卵标本。现将白胸翡翠等六种先报导如下。 1.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ts perpulchra Madarasz 4月27日在勐腊曼粉(海拔800米)村寨附近的山坡壑沟采到一巢。山坡杂草丛生,该巢筑在沟壁上,离沟底40厘米,巢洞口直径9×8厘米,深40厘米。巢内无垫物。 巢内有卵5枚,呈卵圆形,白色。平均重10.7(10.5—11)克,卵径平均27.7(29—30.5)×25.4(24—26)毫米。 2.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 monticola (McClelland)  相似文献   

12.
无蹼壁虎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消化道内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以及形态。方法应用显示5-HT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5-HT阳性细胞在无蹼壁虎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以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最多,食道和直肠其次,回肠部位分布密度最低。消化道各段5-HT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其中梭形细胞多具有胞突。结论无蹼壁虎的消化道5-HT细胞的分布、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Benson)是湖南危害蔬菜的蜗牛优势种。1986—1987年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一、卵(一)形态圆球形,卵壳石灰质。初产时乳白色,随后色转淡黄,至孵化前为土黄色。测量50粒,平均直径2.098±0.105毫米。单粒卵重4.885±0.671毫克。卵堆粒数变化较大,多30—70粒一堆,统计154个卵堆,平均42.5粒。(二)历期日均温15℃时为30天,25℃时为20天。1986年5、6月观察当年新产卵13批次1708粒,孵化率为54.71%。1987年1—4月观察隔离的越冬卵410粒,孵化率仅21.3%。(三)爆裂观察当蜗牛卵脱离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时,由于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多疣壁虎的体温调节及运动能力热依赖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胡凌君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7,53(2):227-232
本文测定了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的野外活动体温、喜好体温以及运动能力热依赖性,探讨夜行性蜥蜴的体温调节及其对动物功能表达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多疣壁虎的活动体温存在明显的月份间差异,但无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怀卵雌体(29.8℃)和幼体(29.9℃)的喜好体温显著高于非怀卵雌体(28.5℃)和雄体(28.2℃)。体温能显著影响多疣壁虎的运动能力,在15℃-34℃范围内,其平均跑速随体温上升而加快,超过34℃后则随体温升高而减慢。多疣壁虎的平均跑速及其热敏感性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在夜间活动期,雄体、非怀卵雌体和幼体的体温调节有效度低,而怀卵雌体的体温调节有效度则较高。结果显示怀卵雌体的体温调节较非怀卵雌体和雄体更精确  相似文献   

15.
无蹼壁虎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姜雅风  吴伟  田敏  赵素华 《四川动物》1999,18(3):114-116
本文报道了无蹼壁虎(Gekkeswinhonis) 的繁殖习性。雌雄体在外形上存在一定差别。雌雄体性腺具有季节性变化。6—7 月产卵, 每产2 枚, 年产卵一次, 卵径13-45 (12-0 —15-6) ×9-43 (7-8—10-7) m m ; 卵产在各种缝隙中。7 月中旬开始出现当年孵化出的幼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下,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PVN)的节律性(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表达变化。方法运用了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计数法。结果 (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T1-R蛋白分子量为37KD,MT1-R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室旁核,且有少量阳性纤维;(2)在无蹼壁虎的活动期(夏季),各光周期(DD、DL和LL)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01),DD、LL较DL均有时相变化;(3)在冬眠期(冬季),DL光周期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无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5),DD和LL光周期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01),DD、LL较DL均有时相变化;(4)各光周期(DD、DL和LL)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均呈明显的季节性节律变化(P0.0001),活动期(夏季)的MT1-R阳性细胞数较冬眠期(冬季)明显多(P0.0001),DD和LL在活动期、冬眠期的节律图形相似。结论 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的表达有明显的节律性(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不同光周期对MT1-R的节律性表达有影响,但其图形基本相似。提示光周期可能通过启动"内源性节律钟"影响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的节律性表达,其可能调控MT1-R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7.
无蹼壁虎对环境温度的选择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蹼壁虎 (GekkoswinhonisCuenther)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壁虎科动物 ,它既可药用 ,又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 ,十分有益人类。人们对其形态、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研究较多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姜雅风 ,1985 ;邹寿昌 ,1992 ;梁刚 ,1999)。它作为一种外温动物 ,其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等都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但有关无蹼壁虎甚至壁虎科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对环境温度的选择 ,得温和失温的速度以及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性等方面未见研究报道。为此笔者于 1999年 10~ 11月在实验温度条件下 ,对有…  相似文献   

18.
无蹼壁虎冬眠期的生态及形态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研究了无蹼壁虎冬眠期的生态和形态生理状况。冬眠期无蹼壁虎喜在墙缝及岩缝中过冬。冬眠对体长和尾长无影响,而其体重显著减少。冬眠期温度的变化与冬眠活动关系密切。经过冬眠,其肥满度、脂肪体系数、肝系数平均明显减少,变化非常显著,而生殖腺系数的变化不显著。冬眠前雌性组肝脏和脂肪体的均重都大于雄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免疫阳性反应在无蹼壁虎全脑的分布。方法我们采用苏木素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发现AVP免疫阳性细胞在无蹼壁虎脑部的鲁卡斜角带核(nucleus of thedi—agonalband of Broca)、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分布较多,在室周视前区(periventricular preoptic area)、终纹床核(bed nucleusof the stria terminalis)、下丘脑外侧区(area lateralis hypothalami)、前脑外侧束(1ateral forebrain bundle)、室周核(periventricular nucleus)分布较少;AVP免疫阳性纤维除在嗅球、嗅束、大脑皮层、视叶、小脑皮层未见外,其它脑区均可见或多或少的阳性纤维;AVP阳性纤维在全脑投射广泛,且均与哺乳动物相似;AVP免疫阳性细胞数在PVN的6个部位呈中间阳性细胞数较多,两侧阳性细胞数较少(F=58.02,P〈O.001)。结论上述结果显示AVP免疫阳性反应在无蹼壁虎与哺乳动物脑区间存在相似性,提示AVP在无蹼壁虎脑区执行着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国10种壁虎的系统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肌肉样品采用SDS/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提取总DNA,用线粒体12SrDNA通用引物扩增,用银染测序和ABI Prism 310型遗传分析仪测定了Gekko japonicus,G.swinhonis,G.hokouensis,G.gecko,Cyrtopodion elongatus,C.russowi,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Hemidactylus bowringii.,H.frenatus和Gehyra mutilata 10种壁虎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对位排列后的序列长421bp,含201个变异位点,属间核苷酸变异范围为0.228-0.282,属内是0.005-0.263。重建的分子系统树将10种壁虎聚为三支:第1支是大壁虎和截趾虎,第2支由壁虎属其余的3个种构成一个单系;第三支由基余3个属的5个种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截趾虎与壁虎属4物种亲缘关系较近;吐鲁番沙虎和弯脚虎属2物种,晰虎属2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Russell(1976)关于弯脚虎属与晰虎属间进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而不支持Kluge(1987)将沙虎属另立亚科的系统发生假说;铅山壁虎与无蹼壁虎最先聚为姐妹群,再与多疣壁相聚组成一个单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