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杆菌科是细菌中的一大类群。它包括动物肠道寄生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一些植物的致病菌和腐生型的细菌。这类细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例如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等污染食品后引起人的感染和食物中毒,其他的多数菌属也都有一定的致病力,有的还引起肠道外的感染。此外,还可以利用能发酵乳糖的四个菌属,即所谓“大肠菌群”,作为检查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加工、贮存因素对实验动物颗粒饲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旭  丁运萍  杨文 《四川动物》2002,21(4):258-260
饲料颗粒化是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的重要内容,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影响颗粒饲料质量的因素很多,现就饲料加工、贮存环节中对其品质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1 加工工艺对颗粒饲料品质的影响1.1 原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饲料的原料,特别是谷物原料,易被野鼠及昆虫污染,可能传播疾病,尤其是沙门氏杆菌。因此在选择、贮存时要引起注意。某些饲料原料含有营养素拮抗因子,如大豆含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菜籽饼含芥子甙、芥子硷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饲料的营养品质,选择时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或去毒后再用。某些饲料对实验动物的适口性差,如高梁、棉籽饼  相似文献   

3.
芳香植物精油: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替代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饲料添加剂是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以改善其健康状况和生长生产性能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增强消化能力,维持和增强肠道中有益菌群的分布,提高动物源产品的质量等功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类添加剂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性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传播,对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人与动物的病原微生物能够跨界侵染不同生物界的寄主。本文就Serratia marcescens,Enterobacter cloacae,Pseudomonas aeuriginosa,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动物条件病原细菌环境菌株跨界侵染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这些病原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能够利用与感染人类相同或不同的侵染策略跨界侵染植物,以拓宽其寄主范围。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能在自然条件下引起玉米发生顶腐病,揭示了环境中的某些植物可作为各种病原细菌的天然储存库,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可能会感染人类和动物,以及在食品生产中的潜在危害。对这些跨界病原菌的研究,在人、动物和植物流行病学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也为环境科学提出了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现状及展望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重庆630046赖国旗,韦克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微生物教研室张德纯,周广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指在动物基础饲料中添加微量的生态制剂。其目的是用来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维持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生长,防...  相似文献   

6.
利用拮抗物生物防治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747-1747
黄曲霉是引起粮食霉变的主要真菌之一,粮食和饲料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其污染[1]。黄曲霉最大的危害是其产生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引起人类及各种动物的急慢性中毒,而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等农产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Mogen公司的研究人员培育出了一种可使鸡利用其饲料中更多磷素的植物。目前的状况是需向动物饲料中补加酶来提高消化能力和养份的利用。磷在作为动物饲料的植物种子中一般的贮藏形式为肌醇六磷酸(植酸)。这种贮存形式的磷在单胃动物中几乎不被利用。研究人员将黑曲霉的肌醇六磷酸酶加入猪和家禽饲料,该酶的低pH最适值使之可以在动物的胃肠道中行使功能。当向饲料中加入肌醇六磷酸酶时,大大提高了磷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粪便中磷的排出。环境中含磷会引起地表水的富化作用。 由Jan Pen领导的Mogen公司的研究人员向转基因烟草中导入了曲霉的肌醇六磷酸酶基因。导入基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病毒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源性病毒是指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发生疾病的病毒。按照病毒的不同来源,食源性病毒可分为肠道食源性病毒和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毒两大类,肠道食源性病毒包括以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通过粪口途径使病毒传播给人类的病毒;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毒是指一些人畜共患,以畜禽产品为载体传播的病毒。本阐述了食源性病毒的种类、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现状,阐明了近年来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源性病毒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了解辽宁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对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采集辽宁省及8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7大类食品共l824件食品样品,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标准操作程序,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卫生指标菌和寄生虫进行检测。结果各类指标菌样品1824份,阳性检出率为11.2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9.78%;其次为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为10.04%。结论辽宁主要食品均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要注意加强即食性食品的致病菌污染监测,防止食物中毒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物中毒的主要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重要威胁,也逐渐发展为公共卫生、食品工业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因食源性致病菌产生的疾病在世界各地蔓延,其中,大肠杆菌O157∶H7是食源性致病菌种类中造成病死率较高的一种细菌,其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等特点引起研究人员和世界各国卫生组织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及其演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分析,并着重综述了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在其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大肠杆菌O157∶H7快速、准确和可商业化的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动物饲料中常混有抗生素和重金属,导致外排的动物粪便中携带有抗生素和重金属,引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和重金属抗性,继而产生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抗生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及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细菌进化的角度,明确了细菌的抗生素和重金属长期进化试验对抗性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抗生素抗性基因与重金属抗性基因间存在复杂的协同选择抗性,两者间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细菌环境行为;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增加了细菌在环境中的可变性,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抗性基因水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性基因污染控制方面,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很好的抗性基因去除效果,尤其是UV/TiO2氧化技术,能使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减少4.7~5.8 log,减少率大于99.99%。其他的控制策略,如抗生素替代品博落回提取物以及噬菌体与抗生素结合使用,对于抗性基因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测算感染指数的最佳方法,以便更加科学的反映实验动物的感染状况。方法感染指数,也称感染度,它是对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的定性指标。通过加工汇总实验动物的病原体感染率,综合反映某一特定实验动物群体的病原体感染状态或趋势的一种指标。结果总体上,小鼠病原体感染指数略有下降,而大鼠的病原体感染指数则逐年上升。分别比较各类病原体感染指数发现,小鼠中寄生虫感染指数较高,而大鼠中细菌感染指数最高。结论感染指数分析揭示了实验动物质量的基本状况,需要加强对小鼠寄生虫的监测,而大鼠的细菌检测需要投入更多关注。小鼠病原体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大鼠各类病原体的控制情况均逐年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微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来讲,人类或动物在出生时都是不污染有细菌的。然而,这种无菌状态仅维持短暂时间,因为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微生物群体就开始在消化道中出现并定植。人类及所有恒温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死亡都是在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活细菌细胞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个成年人的消化道中蕴藏有约10~(14)个活细菌,即1百万亿个细菌细胞;而人体也不过仅由10~(13)个动物细胞所组成,即比细菌细胞总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转归及其生态毒性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王冉  刘铁铮  王恬 《生态学报》2006,26(1):265-270
抗生索被长期大量地用于人和动物的疾病治疗,并以亚治疗剂量添加于动物饲料长期用于动物疾病的预防和促进生长,大部分抗生紊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而有高达85%以上抗生素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经由病人和畜禽粪尿排人环境,经不同途径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最近研究显示在城市废水和表面水中检测到了抗生索的存在。但关于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稳定性等的研究资料很少。环境中的抗生素会对环境生态系统包括细菌、水生生物、土壤生物和植物等产生危害,并产生大量耐药菌,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为评估抗生素在环境中潜在的危害,就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归及对环境和人的危害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不同感染途径实验性感染BALB/c小鼠后的感染状况,了解H5N1病毒的感染特点,为更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通过口腔接种、污染饲料、腹腔注射、皮肤损伤途径感染6—8周龄BALB/c小鼠,定期安乐动物采血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各途径感染小鼠感染后出现竖毛、弓背、觅食减少、体重减轻、精神呆滞及神经系统症状,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表现间质性肺炎。感染后第7d动物血清中可检测到H5N1抗体。结论通过口腔接种、污染饲料、腹腔注射及皮肤损伤多种途径感染BALB/c小鼠,均能发生感染,提示呼吸道以外的感染方式不容忽视,有益于人类更好的防控禽流感;可通过多种方式建模,深入研究禽流感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噬菌体由于其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特性,在食品加工及保藏过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和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在食品表面喷洒噬菌体或将噬菌体与食品包装材料结合,对食源性致病菌及腐败菌加以控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报告噬菌体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等。然而,噬菌体也是危害食品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轻则减产,重则引起整个发酵过程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通过噬菌体消毒及灭活、发酵菌种变换等方式防止噬菌体污染。本文综述了食品工业中噬菌体应用及危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拓宽噬菌体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途径及开发噬菌体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浅析肠杆菌科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带有正电荷的尼龙膜作为寡核苷酸芯片的载体,利用寡核苷酸芯片的技术进行肠杆菌刻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检测到多种细菌的的基因突显。结论: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可以作为快速检测肠杆菌常见致病菌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快速诊断并预防食源性感染病菌。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存在广泛,能够引起人类的疾病甚至死亡,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来源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是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系统地介绍了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代谢学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方法等传统方法以及新兴的质谱法。质谱法有检测效率高、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着重对质谱法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因素,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炎症小体通过识别受体感知入侵宿主的危险信号进而组装形成多聚蛋白复合物,从而诱导炎症反应,是先天免疫系统中识别食源性病原菌感染和清除病原体的重要防线。NLRP3炎症小体是位于胞内的炎症反应平台,可以感知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常引起NLRP3炎症小体的异常激活,介导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许多抗炎研究中常常以NLRP3炎症小体作为靶点。本文总结了食源性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分子机制,以及天然产物和膳食功能物质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机理,为治疗炎症性疾病、开发缓解致病菌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功能化合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几种微生物制剂和微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需人工大量投喂饲料,饵料残余及水产动物的排泄物溶解于水中,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危害养殖对象的健康生长。对鱼虾疾病用药物防治只是暂时性手段,广谱抗生素杀死或抑制了敏感细菌而保留了耐药的致病菌,破坏或干扰了水体原有的正常微生物区系的生态平衡,更增加了养殖动物感染病菌的机会,抗生素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最终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微生物应用于水产养殖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杀死病原微生物,并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补充营养成分,改善养殖动物胃肠道有益菌群,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使养殖生产良性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本文对目前国内外较为普遍应用于水产养殖的几种微生物、微藻类在水处理、防治病原微生物和病害发生方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