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鲍是珍贵的海产软体动物,软体部非常发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誉为海味之冠,其贝壳可作中药,称石决明,为海产药用动物的重要种类。 鲍属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约90种。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日本沿岸和澳洲沿岸鲍的种类与数量比较丰富。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山东和辽宁等省沿海也有  相似文献   

2.
鲍鱼的解剖     
鲍魚是名貴的食用軟体动物之一,肉柔软,味极鮮美,可鮮食,制为罐头,或制为干鲍,我国人民对干鮑的制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所謂“明鲍”及“灰鮑”二类。其壳医药上名“石决明”,用途甚大,如用作鑲嵌螺鈿的材料,药用及其他工艺品,如肥皂盒、烟灰碟等。目前,我国已提出作为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但是,在我国对鲍魚的各方面资料仍属缺乏。鲍魚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捩神经亚纲(streptoneura 或称前鳃亚纲 Pro-sobranchia),楯鳃目(Aspidobranchia 或称双心耳目 Diotocardia)、扇舌亚目(Rhipidoglossa)、鮑科(Haliotidae)、鲍属(Haliotis)。就目前资料所知,南海产的有6种,黄渤海产者仅有1种,名盤大鮑  相似文献   

3.
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杂色鲍两个甘露聚糖结合型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成员perlucin1和perlucin4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使用Real time PCR分析这些基因在杂色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杂色鲍perlucin1 c DNA序列全长为668 bp,165个氨基酸,经分析该基因含有2个二硫键、2个糖基化位点和13个磷酸化位点,预测蛋白分子量约为18.8 k D,等电点约为4.57;perlucin4 c DNA序列全长为587 bp,156个氨基酸,含有2个二硫键、1个糖基化位点和7个磷酸化位点,预测蛋白分子量约为17.8 k D,等电点约为4.43;鳃、肝胰腺、血淋巴、上足、外套膜、黏液腺、肾脏7个组织中,perlucin1基因和perlucin4基因只有在肝胰腺中表达,在其它组织中没有检测到表达。结果表明,perlucin基因参与了杂色鲍天然免疫防御机制,在免疫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杂色鲍齿舌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鲍的消化生理学、鲍的齿舌形态构造与鲍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石蜡切片、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光学显微技术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较全面地观察研究了杂色鲍的物理消化器官-齿舌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大龄幼鲍”和“成鲍”的齿舌齿式为:∞+5+1+5+∞,即齿舌由1列中央齿,每边5列侧齿和不定数的缘齿构成。随着鲍龄的增加,齿舌的长带状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但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增加,长度的增加是由其齿舌横排数目的增加,舌齿大小的扩大及邻近横排舌齿的间距的增加造成;齿舌宽度的增加是由其舌齿宽度的扩宽,第3到第5侧齿的定期增加,缘齿数目的稳定线性增加造成。  相似文献   

5.
(鱼岁)属(Phoxinus),隶属鲤科雅罗鱼亚科,是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的鱼类。全世界有10种左右,我国已有记载的有7个种,四川省尚无记载,我们先后共得标本百余尾。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先生和我们多次鉴定核实,认为是杂色(鱼岁)(Phoxinus variegatus)。其生态特征,我们也进行了初步观察。 杂色(鱼岁),在城口、万源一带群众叫“麻鱼子”,南江、平武的群众叫“木叶鱼”,最大个体体长为11厘米,体  相似文献   

6.
杂色鲍头触角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娜  石和荣  李海云  柯浩 《动物学报》2006,52(4):755-764
本文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头触角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杂色鲍头触角的表皮布满乳头状突起,突起表面布满微绒毛,顶端具纤毛。头触角作为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具触觉兼嗅觉功能,其上皮为特殊的感觉上皮,其组成细胞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支持细胞、感觉细胞、腺细胞。头触角表皮之下的成分为平滑肌纤维和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里含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微孔细胞、变形细胞等成分。  相似文献   

7.
杂色鲍足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石和荣  李海云  柯浩  温山鸿 《动物学报》2006,52(5):I0001-I0002,968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鲍的足是柔韧性很好的器官,它具有运动、支持、感觉与辅助捕获功能,是鲍生活中匍匐和吸附岩石等固着物的重要部位,因其首先接触环境而成为脓疱病、裂壳病、弧菌病等病病原体的主要侵袭部位,这些病可造成十分严重的鲍死亡现象。国内学者对鲍足的研究文献较少,仅有关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足的组织学(崔龙波等,1997)及皱纹盘鲍足的粘液细胞的片断研究(王宜艳等,2004)报道。  相似文献   

8.
杂色曲霉素是致肝癌的霉菌毒素,能产生它的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构巢曲霉(A.nidulans)等是粮食上常见的霉菌。因此,对粮食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对保健事业有重要意义。我们制备了杂色曲霉素标准品并研究了稻米中杂色曲霉素的测定方法。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南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个体大、繁殖力强,是我国鲍属中优良的养殖种类。为了扩大皱纹盘鲍的养殖范围,并在我国南方海域增加的的养殖种类,我们于1973年9月至11月间,进行了皱纹盘鲍的南移试验。在辽宁、福建两省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采取水陆联运方法,自辽宁省海洋岛运出皱纹盘鲍一千余只,途中经历  相似文献   

10.
任洪林  徐丹丹  乔琨  蔡灵  黄伟滨  张鼐  王克坚 《遗传》2008,30(8):1043-1050
以雌性杂色鲍为对象, 以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溶壁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悬液做为攻毒菌, 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细菌攻毒的杂色鲍血淋巴细胞SSH cDNA文库。随机挑取生长菌落110个克隆子, 进行菌液PCR鉴定, 计算文库重组率为98.18%, 文库容量为1.37×106 pfu。将重组子测序, 经BLAST一致性搜索比对分析, 有一重组片段含有穿孔素(Perforin)保守结构域, 为巨噬细胞表达蛋白(MEP)类穿孔素部分cDNA序列, 片段大小为1 551 bp, 连续编码517个氨基酸残基, 申请GenBank登录号为EU272049。经半定量PCR和荧光定量PCR差异显示分析, 发现在细菌感染状态下MEP基因在血淋巴细胞中存在明显的上调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11.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是我国主要海产鱼类之一,渔获量在近十年来逐年增长,居海产鱼类的首位,是机轮和机帆的重要捕捞对象,经济意义非常重大。 带鱼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渤、黄、东、南各海水域都有分布,栖息水深一般在140米以內的近海区,我国西沙群岛等外海则无分布。  相似文献   

12.
氧化应激是指活性氧等氧化剂的产生大于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能力时的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应对内外环境刺激的适应性生理机制,是衡量个体身体状况的综合性生理指标。为探究氧化应激对鸟类繁殖的预测作用,本研究测量了育雏前期(雏鸟6~8日龄)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亲鸟血浆氧化应激分子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通过巢箱监测获得了杂色山雀的繁殖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杂色山雀氧化应激对其雏鸟出飞率和繁殖成功率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雌性杂色山雀亲鸟血浆活性氧浓度与雏鸟出飞率(n=13,P 0.05)、繁殖成功率(n=13,P 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血浆活性氧水平越低的雌性杂色山雀,其繁殖巢雏鸟出飞率和繁殖成功率越高;雌性杂色山雀亲鸟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与雏鸟出飞率(n=13,P0.05)、繁殖成功率(n=13,P 0.05)无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中这两项血浆氧化应激标记物与杂色山雀雄性亲鸟繁殖成效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该结果表明,杂色山雀雌性亲鸟活性氧水平对其繁殖成效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泥蚶(Arca granos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系海产的底栖软体动物,全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我国和日本特有的养殖和捕捞的食用种类。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发展海洋生物增养殖的优越性已受到许多海洋国家的普遍重视,人们对于海产双壳类的诱导产卵问题亦日益关注。国内外关于鲍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鳃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杂色鲍的鳃为一对不等大的双栉状鳃,各鳃由鳃轴和两侧列生的状鳃叶组成,鳃叶上皮为单层上皮组织结构,细胞类型主要为:纤毛细胞、立方细胞、腺细胞;鳃轴上皮为鳃叶上皮的延伸,亦是单层上皮组织,细胞类型主要有:纤毛细胞、微绒毛立方细胞和腺细胞等;鳃叶远轴端游离缘表皮之下,含有几丁质杆支撑的血腔,血腔内可见血细胞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血腔之间有平滑肌纤维束和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胶原纤维、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等;鳃轴的皮下组织也含有几丁质杆、平滑肌纤维、疏松结缔组织及其间的血腔结构。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弧菌是水产食品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中毒菌,它在沿岸海水和海产动物体上都有广泛的分布,所以它又是海产动物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本文报告了该菌在青岛近岸海水和几种常见的水产食品上污染了该菌的情况,在检测方法上也进一步修定了一种选择性较强的培养基(SAC)。调查发现青岛近岸海水中副溶血弧菌的出现率为68~463CFU/100ml,几种常见海产食品中平均含量值为745~6900CFU/100克,其中贝类含量最高达6900/100克。采用常用的选择培养基“TCBS”等与修定的“SAC”对该菌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表明“SAC”法较“TCBS”法检出的阳性率和灵敏性均较高,两种方法X~2=4.28,P>0.05,效果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0年6月,我国的一份地学报纸登出一帧照片,名曰:“河南信阳发现大量柏枝化石”(照片见题图1)。随后不久,这帧照片又出现在《科技日报》上,说明改为“天然柏枝画”。稍有地质知识的人会看出,照片拍摄的是一种从地下水中沉液在岩石表面的铁锰质的凝聚物。这些凝聚物通常呈黑色,形态呈树枝状,颇能迷惑人,使人误认为是化石。正因为如此,地质学称之为“膜树石”或“假化石”。在野外,要将膜树石与沉积岩中的植物化石区分开来并不困难。首先,在成分上,由于膜树石往往含MnO_2,因此加双氧水(H_2O_2)起泡,而若是植物化石,就没有这种现象。其次,膜树石常出现在化学成分偏硷性的岩石中,如石灰岩(化学成分是CaCO_3,是强碱弱酸的盐)、正长岩(含大量钾钠长石,也是强碱弱酸的盐)。而石灰岩一般是在海洋中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中杂色曲霉素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色曲霉素是杂色曲毒、构巢曲霉等霉菌的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与黄曲霉毒素B_1相似,也是一种致癌物质。据报道,用含有100ppm(mg/Kg)杂色曲霉素的饲料喂大鼠,在鼠肝脏中所发生的变化与人的肝炎或肝癌近似。另有文献记载,在南非肝癌高发区食品中有杂色  相似文献   

19.
杂色藻类硅藻和金藻的77K荧光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测定了7种杂色藻包括:4种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牟氏角毛藻(Cheatoceros mulleri)、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3种金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77 K荧光光谱,并与其它杂色藻以及高等植物菠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硅藻和3种金藻的77 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相似,只有一个明显的荧光发射主峰位于684~686 nm,类囊体膜的荧光光谱中在700 nm附近有个不明显的肩峰,它们均没有高等植物作为PSⅠ特征的730 nm长波荧光发射峰,这个结果与杂色藻类褐藻的荧光特性一致。说明,杂色藻类PSⅠ缺少730 nm长波荧光峰可能具有其普遍性,预示杂色藻类在PSⅠ结构以及能量传递等方面与高等植物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