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GB)在家兔视网膜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兔5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NGB在家兔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NGB在家兔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网状层、外网状层、光感受器内节段和色素上皮层中有强阳性表达,在视网膜的内核层有弱阳性表达,在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段中未见有阳性表达,内界膜、外界膜和视神经中亦发现有NGB阳性表达。家兔视网膜NGB阳性表达的细胞类型主要有节细胞、双极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其中节细胞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胞核中未见表达。结论除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段外,NGB在家兔视网膜其它各层中均有表达,提示NGB在维持视网膜氧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电镜及间接荧光抗体对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首先分化,同一切片中位于中央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离它越远、分化越低。以中央细胞为准,胚胎发育到21期,感光细胞开始分化,22期外节出现,外节盘膜是直接以外凸折叠形成的。同时在视网膜杆锥层出现视蛋白特异性荧光,说明光敏蛋白的合成,感光细胞轴突与双极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至此(22期末),感光细胞行使功能的结构基本形成。到25期,外节盘数达300多层,突触结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电图是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的一个缓慢的复合电位变化。一般认为是光刺激首先触发光感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继而作用双极细胞层所产生的电活动之总和。 关于视网膜电图的记录方法,通常采用针电极于玻璃体内引导或剥离的视网膜引导,对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RCS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at,RCS rat)视网膜变性过程中早、中、晚期二级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发现,P1MRCS大鼠各二级神经元未见明显的形态改变。P2M 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萎缩约85%,视杆双极细胞顶端树突萎缩;水平细胞的树突与轴突在外网状层的分层未见改变。P3M RCS大鼠视网膜外核层萎缩近95%,RCS大鼠视杆双极细胞顶端萌生新的神经突起;水平细胞的树突分支明显丢失,轴突在外网状层的分层发生改变,出现新生神经突起;无长突细胞的树突在内网状层的分层至变性晚期也未见改变。该研究表明RCS大鼠视网膜二级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是继发性改变,是感光细胞变性后对传入缺失的一种反应,即重构反应。在进行视网膜功能救治时需要考虑重构反应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常玉珍 Carl.  SD 《昆虫学报》1991,34(4):413-416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bner)5龄幼虫侧单眼神经的神经围膜、周神经细胞和其他神经胶质.神经围膜与若干周神经细胞包围若42根轴突.周神经细胞的原生质膜在它们的侧面和内面高度卷曲,并与相邻细胞交错对插,这是细胞与细胞间的特殊连接方式;它们的外面以桥粒和半桥粒固定在神经围膜内面.周神经细胞由神经胶质细胞演化而来,所形成的膜称神经束膜,它与神经围膜组成围在侧单眼神经外面的神经鞘.侧单眼神经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大而平整,具有许多突起物(相当于脊椎动物的少突神经胶质细胞),每一个突起物包被一个感光轴突.神经胶质细胞包被轴突的形式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相邻轴突间插入15层神经胶质细胞突起物所形成的普通轴系膜形式,另两种是神经胶质细胞突起物在一个轴突的周围,由一些褶所形成的不同形式.最后,对这些神经胶质细胞以不同形式包被轴突的功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半滑舌鳎仔、稚鱼视网膜结构与视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0d半滑舌鳎仔、稚鱼视网膜和全长50mm的半滑舌鳎幼鱼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d仔鱼色素层形成,15d仔鱼没有显著的视网膜运动反应,25d时具有正常感受自然光的明视功能,43d半滑舌鳎稚鱼适应自然光的功能丧失;(2)半滑舌鳎仔鱼阶段感受细胞主要为高密度的单锥,视杆细胞和双锥细胞出现的较晚;单锥融合成双锥时,由于半滑舌鳎视锥细胞椭圆体细长,融合程度较差,尽管在视网膜横切面上能够看到双锥,但在切向切面上仍呈现单锥排列方式;随其生长发育,视锥和神经节细胞密度降低,视杆细胞密度增加,31d后视杆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外核层细胞核与神经节细胞的比值增大,网络会聚程度提高;相关数据表明,20-31d是视网膜结构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过渡时期,这是与半滑舌鳎从浮游生活到底栖生活生态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3)半滑舌鳎内核层结构特殊,50mm时只有1层水平细胞,属感光系统不发达类型,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共4-5层,但不可分辨;内核层细胞层数的减少,基本上没有分化的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说明半滑舌鳎视网膜的光敏感性不高;(4)半滑舌鳎仔鱼浮游生活阶段视敏度较高,视觉在捕食行为中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活后,视敏度和光敏感性都较差,视觉在捕食行为中不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神经生物素在视神经上的逆行性传输对淡水蜗牛(Planorbarius corneus)视网膜及中央神经节的输入、输出神经元进行标记。由于没有发现突触联系,所以至少一部分光感受细胞的轴突可被视为直接参与形成视神经。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进入大脑神经节形成密集的细传入神经纤维束-视神经堆。传出神经元则存在于除颊部以外的所有神经节。一些上行轴突在大脑神经节处分叉,通过脑-脑联合,到达对侧眼并在眼杯处形成分枝。部分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也投射于不同的外周神经,如:n.n.intestinalis,pallialis dexter,pallialis sinister internus et externus。五羟色胺能纤维和FMRF-酰胺能纤维均存在于视神经上,且这些纤维隶属于只投射在同侧眼的中央神经元。它们形成了位于眼杯处的丰富曲张结构及视网膜核心层,并且可能有助于调节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15—38周龄人胎视网膜神经肽Y免疫反应(NeuropeptideYimmunorective,NPY-IR)神经元(以下称NPY-IR细胞)的发育。结果表明:①胎龄15周视网膜中央部已出现不同类型的NPY-IR细胞:位于黄斑及其周围外核层的为NPY-IR视锥细胞;位于内核层最内一列的为NPY-IR无长突细胞位于节细胞层的可能为NPY-IR移位无长突细胞或节细胞;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的NPY-IR细胞的突起均分布在内网层的第1亚层。②胎龄24周后,NPY-IR视锥细胞完全消失。③随着视网膜的发育,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的NPY-IR细胞数量增多,突起增粗增长,胞体分布由中央部扩展到周边部,其中内核层NPY-IR细胞的密度呈现从中央部向周边部逐渐降低的分布方式,节细胞层NPY-IR细胞则多数集中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和黄斑之间,形成较高密度的环状区。  相似文献   

9.
眼睛的功能之一是把光刺激转换为神经脉冲信号,这一功能是由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细胞完成的。在大部分脊椎动物中,光感受器细胞分为二类: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从形态学上看,光感受器细胞可以分为内段和外段。视杆细胞的外段呈圆柱形。在电子显微镜视野中,杆细胞外段内部,有一叠为数约从500至2,000个有规则堆积的圆盘。和其他膜一样,圆盘膜也是镶嵌有包括吸收光子的视紫红质分子等蛋白的磷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鲵视网膜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视网膜各类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对视细胞和节细胞进行计数。视网腊中三个核层及两个网状层分布均匀,无中央凹。每张视网膜的视细胞总数约130000,节细胞约8000,视杆与视锥之比为8.5:1。扫描电镜下,视杆外节表面的小叶间沟清晰;视杆视锥外节均有从内节伸出的20-30条萼状突起;核周体表面亦有20-30条细胞质突起。文中还报道了幼体视细胞的形态及密度。讨论了上述结构的机能。  相似文献   

11.
()、纵纹腹小()和红隼视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猛禽视器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测量并统计了、纵纹腹小和红隼视网膜各层的厚度,三个核层的胞核层数和视细胞密度.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和节细胞层胞核的平均层数在依次为2.6、7.6和0.4层;在小为3.0、11.4和1.9层;红隼为1.6、14.6和1.7层.视网膜中央区视锥细胞密度(±SD)在为190 117±27 304个/mm2,小为202 122±49 542个/mm2,红隼为234 039±44 916个/mm2.视网膜周围区视杆细胞的密度在为190 422±26 595个/mm2,小为165 800±26 408个/mm2,红隼为178 015±40 165个/mm2.红隼视网膜周围区还有视锥细胞分布,其密度为22 082±9 864个/mm2.结果表明,视器的结构为夜行性特征,而小有趋于晨昏活动的特点,红隼为典型的昼行性视觉特征.3种猛禽栖息于同一生态环境内,视器的结构差异显示出其时间活动格局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电镜技术,研究了250例人胚胎视网膜神经元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出现和分布规律。结果发现早在第6周节细胞即呈NSE阳性,表明分化已经开始。第8~14周,无长实细胞,视锥细胞和水平细胞相继呈NSE阳性,而双极细胞和视杆细胞至第20周才出现明显的NSE阳性反应。NSE弥散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胞质中。伴随胚胎发育成熟,神经元NSE含量逐渐增多。不同神经元的NSE含量不同,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神经元的NSE含量也不同,提示神经元存在结构和功能的亚型。文中讨论了NSE作为视网膜神经元分化标志的意义,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Du WD  Bao YD 《生理学报》1999,51(3):279-283
本文应用neo-Timm染色法,观察了鲫鱼视网膜内锌离子的分布情况以及明,暗适应条件下鲫鱼视网膜内锌离子分布的变化。结果发现,明适应条件下,外网层、部分光感受器、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胞体锌离子着色明显,含锌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的突起伸入外网层,暗适应条件下,外网层锌离子染色减弱或消失(P〈0.01)。外核层胞体锌离子染色阴性,少数散在分布的视锥细胞呈锌离子阳性,上述资料提示,明适应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视网膜在组织学上分为十层,色素上皮(RPE)和感光细胞(PRC,包括视锥细胞cone和视杆细胞rod)是位于视网膜最外面的两层细胞。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眼底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无波。RP是遗传性视觉损害和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发病....  相似文献   

15.
胚胎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与Nestin表达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体视网膜祖细胞分布及分化发育规律. 方法运用透射电镜观察E18(E:胚胎)视网膜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了解Nestin在不同发育时期视网膜的表达变化.结果 E18视网膜超微结构:①在神经母细胞层中、外侧,大多数细胞核浆比例大,核呈纺锤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常染色质细小,异染色质少,胞质内含丰富核糖体及少量线粒体.②在近巩膜侧的神经母细胞层可见有丝分裂细胞.2. Nestin表达丰富的部位主要集中在E16和E18的神经母细胞层;P4和P7(P:出生后)发育期内网层和神经纤维层,但在P21,Nestin在视网膜包括睫状体边缘区均呈阴性.结论 1.E18视网膜祖细胞主要位于神经母细胞层.2. Nestin阳性细胞产生视网膜细胞的顺序是先产生节细胞,感光细胞和内核层细胞次之,最后为米勒细胞.  相似文献   

16.
可见光作用于脊椎动物视网膜时,感光细胞外段的视色素吸收光量子,经过一系列瞬时光化学反应,迅速将光能转换成电信息,并向视网膜内核层细胞(水平、双极和无足细胞)及视神经节细胞传递,后者以峰电位形式将信息传向中枢。最近十几年来,对视觉系统外周部分的信息转换和传递过程的研究十分活跃,尤其是Tomita用微电极记录视网膜细胞内反应技术的发展,以及Kaneko用荧光黄染色单个  相似文献   

17.
黑斑蛙光感受器计数和分类—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俊凤  吴奇久 《动物学报》1989,35(2):113-117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黑斑蛙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类型、直径和密度。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光感受器进行了计数。六个视网膜的光感受器计数平均为2,120,000±230,000(P<0.05)。可以见到两类视锥细胞和两类视杆细胞:单视锥,外段为锥形,最粗处直径约6微米;双视锥,由一主锥和一附锥构成,外段直径最粗处约7微米;红视杆,外段圆柱形,直径约6微米,其内段短粗,数目比绿视杆多;绿视杆,外段与红视杆极相似,但内段细长。视锥和视杆的外段上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视网膜年龄相关的显微结构特征,并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表达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秦岭滑蜥视网膜由内至外共分为10层,与昼行性蜥蜴类视网膜结构特征一致。亚成体和成体视网膜总厚度较幼体明显增加,但三者神经节细胞层、外界膜以及视杆视锥层厚度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视网膜细胞核层数无差异:外核层1~2层,神经节细胞层3~4层,内核层6~8层。视网膜GFAP免疫阳性主要定位于内界膜和神经纤维层,且神经纤维层阳性最强。GFAP阳性表达呈现成体最强、幼体较强、亚成体最弱的年龄相关性,这可能与视网膜胚后发育中的生理功能调节相关。  相似文献   

19.
硬骨鱼胚后发育中,边缘生长区及胚胎裂缝代表神经形成的活跃位点,同时对新的神经胶质细胞和光感器(视锥和视杆细胞)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此项工作首次研究红腹罗非鱼(硬骨鱼类辐鳍亚纲)视网膜中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器的胚后生长及分化。采用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术分析了四个大小不同的鱼群组。正如至目前为止,在已研究过的大多数其它硬骨鱼中所观察到的结果一样,我们研究的所有样本中,成年红腹罗非鱼的视网膜表现为气球样扩张。此外,尚具有一弯曲的、有开口的胚胎裂缝,表明眼的不对称性胚后生长。在胚后分化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表现为自外周向中央的梯度变化,即边缘生长区周围,该上皮仅含有球形的黑色素体,而在中央部位发育为长形的黑色素体及顶端突起。同样,发育中的光感受器亦表现为由侧面向中央逐步发展变化的程序。光感觉器先形成1内节及其附属的突起,随后内节分化为一椭圆体加一肌样结构,这两种成分与其它已研究过的硬骨鱼视网膜中观察到的胚胎发育程序大致相符。因此提供了另一线索:硬骨鱼胚后视网膜的生长极大地刺激(促进)了胚胎视网膜的发育。本研究表明:双体视锥细胞可能是发育中的单体视锥细胞裂开的结果[动物学报49(6):813~818,200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前房灌注高眼压和视神经横断损伤两种模型病理变化的不同.方法:高眼压模型制备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法,形成100 cmH<,2>O高眼压,诱导大鼠视网膜缺血60 min,建立急性青光眼模型;视神经损伤模型制备采用SD大鼠球后视神经切断法.两只方法都是在模型建立7天后断头处死大鼠并取标本,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各层厚度及视网膜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两种模型都导致了视网膜节细胞的明显减少;前房加压导致视网膜内层厚度降低,视神经阻断法导致视网膜全层厚度降低.结论:前房灌注法使眼压升高更符合青光眼的病理变化过程,是比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