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白鼠肝脏局部受100倫琴与500倫琴剂量的X射綫照射后,在5分钟至4小时內观察了肝細胞亚显微結构的变化。变化最早在100倫琴照射后半小时与500倫琴照射后10分钟內发現。最先出現的变化是內质网扩張,其次是綫粒体基质局灶性致密度降低,溶酶体数量增加,最后才是核內染色质物质凝聚,以及內质网进一步空泡化和綫粒体肿脹。在恢复过程中,核最早恢复正常,綫粒体其次,內质网与溶酶体最后。文中对上述結果进行了討論。  相似文献   

2.
細胞分裂是生物有机体普遍具有的特性。新个体的形成、幼年植物或动物的成長,主要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来完成的,因此細胞分裂可以說是实現生物体所特有的复制自己的特性的方式。植物在生長时期很容易看到細胞分裂,象有花植物的莖尖和根尖部分,細胞分裂經常在进行着。由于細胞分裂在个体形成和生長的重要性和出現的普遍性,不能不引超生物学者的重視,特别是在发現細胞分裂与生物的性狀遺傳有关以后,更加吸引細胞学家和遺傳学家对細胞分裂研究的兴趣。虽然,細胞  相似文献   

3.
小白鼠接种Ehrlich腹水癌細胞后第8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組)或放线菌素K,6小时后解剖,研究放綫菌素K对癌細胞核酸等含量的影响。当放綫菌素K的剂量为50微克/公斤体重(治疗剂量)时,6小时后每毫克干重癌細胞中酸溶磷、脂溶磷、RNA和DNA的含量都沒有变化。增高剂量为400微克/公斤时,每毫克干重癌細胞中酸溶磷、无机磷、脂溶磷、核蛋白氮以及DNA的含量仍沒有明显改变,但RNA含量則降低。以細胞为单位作比較,結果也一致。若于接种后第3天开始給药,剂量为50微克/公斤/天,共5天,停药后6小时解剖。每单位細胞的干重稍有減低,但經t测驗比較,相差不显著。每单位癌細胞中酸溶磷、脂溶磷和DNA沒有明显影响,RNA則下降更甚而核蛋白氮也开始減少。若以干重为单位比較,RNA仍有很大降低,核蛋白氮相差不明显而DNA反有显著升高。于一次注射药物后2小时,皮下注射Na_2HP~(32)O_41微居里/克体重,再隔4小时后解剖,比較对照組和給药組癌細胞中酸溶磷、无机磷和RNA的比放射強度(脉冲数/分钟/微克磷)。发現給药組酸溶磷和无机磷的比放射強度,不論剂量为50或400微克/公斤,都不变。RNA的比放射強度則下降:50微克/公斤組降低40%,400微克/公斤組降低52%。  相似文献   

4.
1.本文系报告用X射线一次全身照射小白鼠以观察其睾丸中生殖细胞对600伦X射线照射后的早期(5分钟、30分钟、60分钟、6小时)反应。照射条件为:电压140千伏,电流11毫安,出射率100伦/每分钟,距离46厘米,有效剂量600伦。固定剂用FAA;用孚尔根反应着色,快绿作补染。 2.在照射后30分钟及60分钟固定的睾丸制片中观察到精小管内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有各种反应:(1)精原细胞在分裂后期形成染色体桥;(2)精母细胞在生长期呈固缩,核胀大及返回休止态,组成合胞;在分裂时形成染色体桥,染色体凌乱分布,中期滞死等等;(3)精子细胞与发育中的精子表现固缩,胞核或胞质空泡化,形成合胞,核畸形(变态延缓或失常);(4)成熟的精子,支持细胞和间隙细胞不受影响。 3.同一发育阶段的细胞受到射线的伤损程度不同,反应的方式亦不一致。 4.对于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有丝分裂与辐射效应的表现,以及辐射作用对于胞质和胞核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朱洗老师早年在法国蒙不里大学(Mootpellier)巴德荣老教授(E. Bataillon)实驗室工作期間,从事两栖类、家蚕和海胆等卵球成熟、受精、杂交及其人工单性生殖等細胞学研究。1933年归国后,他以毕生精力,用蛙类、蚕和魚类作为材料继续工作,探讨細胞分裂过程里中心星光、染色体、细胞核和細胞貭在空間上与时間上的分裂节奏问题,并結合卵球成熟和受精生理,实驗分析,从而发展了“卵球內中毒与排毒”的理论。与此同时,鉴于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亟需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因此,近十年来,先后在蓖麻蚕驯化、保种以及家魚人工生殖等有关生产的课题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人源驱动蛋白MKLP1在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中的作用,以E.coliRNaseⅢ制备MKLP1的3′UTResiRNA转染HeLa细胞,通过定量RTPCR、Western印迹检测MKLP1esiRNA对MKLP1基因的沉默效率.再利用FACS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活细胞成像分析检测MKLP1表达缺失后在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学、细胞分裂指数、细胞百分数,动态观察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期间的表型改变,以系统分析MKLP1的功能.最后通过挽救实验验证MKLP1esiRNA的作用特异性.实验显示MKLP1esiRNA转染HeLa细胞能够有效地特异性消除MKLP1的表达,并被异位表达的MKLP1所挽救.MKLP1蛋白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前期位于纺锤体中间带,在末期后期和胞质分裂的最后阶段集中于中间体的中心处.MKLP1表达缺失使中间体正确形成和胞质分裂的完成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大量双多核细胞堆积.结果表明,MKLP1在胞质分裂中间体形成和有丝分裂末期前期向后期过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是纺锤体中间体中间带相关蛋白,为胞质分裂所必需.  相似文献   

7.
用微管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了黄蝉花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进行有丝分裂时的微管动态。微管在不同分裂期的分布情形很不一样。当生殖细胞由花粉进入花粉管后,细胞便立刻开始分裂进入早前期,在这阶段微管以一个紧密微管网笼子形式存在生殖细胞内。之后,细胞进入中前期,在此阶段细胞核扩大,染色体变粗,而存在细胞内的微管网逐渐变为疏松散漫状,跟着细胞进入晚前期,而微管笼子则由网状变为纵向排列状。分裂进入早中期微管变细并呈波浪状,微管由笼子结构过渡到纺锤体结构。进入中期,纺锤体全部形成,在纺锤体内可以清楚地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微管束,一种附着在染色体上,而另一种则从一极延伸至另一极。跟着细胞进入早后期,在这一阶段姊妹染色体分开并分别移向两极,在赤道板位置微管明显减少。之后,细胞进入晚后期,姊妹染色体集中在两极,极端有新微管出现。在两个染色体团之间又汇集了许多类似成膜体微管的微管。细胞进入分裂末期,存在赤道板位置的微管又再次减少,而在中央部位则新形成一“成膜体联接区”,把两个新形成的精子连接着。  相似文献   

8.
(1)将253只大白鼠分成16批,4批为对照組,其余12批以1000伦琴X-射綫整体照射,分別在照射后1/4,1,2,12及24小时将动物砍头杀死。我們将Gulland,Jordan和Threlfall的方法加以改良,提取了大白鼠胸腺和脾脏中的DNA。所提取得到的DNA經过实驗鉴定,証明是接近于天然状态的。并测定了DNA的紫外吸收光譜,特性粘数和电位滴定曲綫,以观察X-射綫整体照射对大白鼠胸腺及脾脏中DNA的二級結构的破坏作用。(2)測定了对照組和照射組的大白鼠胸腺和脾脏中DNA的克原子磷消光系数[ε(P)]及DNA溶液加碱后在259mμ处紫外吸收增高的百分率(△E%)。照射后ε(P)无明显的变化,而△E%;則有明显的变化。对照組动物胸腺DNA △E%的平均值为31.6±0.8,脾脏DNA △E%的平均值为32.2±0.5。照射后1/4小时至2小时內,胸腺DNA的△E%为27.7—29.4,脾脏DNA为24.9—28.9。照射后12小时和24小时导致△E%值进一步的降低。△E%值的降低表明了DNA分子中氫鍵受到了破坏。(3)对照組大白鼠胸腺DNA的特性粘数[η]为50—52,脾脏DNA的特性粘数为48—52。經1000伦琴X-射綫照射后,1/4,1和2小时胸腺DNA的[η]平均值分別为40.5,36.5和38.0;脾脏DNA則为35.5,39.0和38.5。照射后12和24小时脾脏DNA的[η]进一步下降(胸腺未做)。特性粘数的降低表明了DNA分子的变性或降解。(4)用电位滴定法測定了对照組和照射組的大白鼠胸腺及脾脏中DNA的电位滴定曲线。照射后1/4,1和2小时的正向滴定曲綫向逆向滴定曲綫靠攏,而且基本上是一致的。照射后12小时的脾脏DNA的正向滴定曲綫进一步向逆向滴定曲綫靠攏(胸腺未做)。从电位滴定曲綫証明了X-射綫对大白鼠体內胸腺和脾脏中的DNA的氫鍵有破坏作用。(5)大白鼠經1000伦琴X-射綫照射后,在1/4,1及2小时,胸腺和脾脏中DNA的△E%值,特性粘数和电位滴定曲綫均有明显的变化,証明了大白鼠整体致死剂量照射时,射綫对胸腺和脾脏中DNA的二級結构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杨小孢子发生及微管骨架变化与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平冬  康向阳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166-2171
利用压片法和间接免疫荧光结合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法,对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变化和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胡杨小胞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中染色体行为正常,其中:偶线期可观察到单价体,中期Ⅰ会出现落后染色体,末期Ⅰ和末期Ⅱ的核仁呈现动态变化。(2)胡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内微管骨架呈动态变化过程,其中:中期Ⅱ形成平行纺锤体以及三极纺锤体;末期Ⅱ未观察到典型的成膜体结构,同时型胞质分裂受子核间辐射微管系统调节,通过胞质向心收缩而发生,胞质分裂后形成四边形和四面体型四分体。(3)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异常细胞学现象,其中:中期Ⅱ平行纺锤体发生融合;中期Ⅱ 和后期Ⅱ孢母细胞两个纺锤体间的胞质会出现裂沟;四分体时期存在三分体和二分体,并产生天然2n花粉和连体花粉。  相似文献   

10.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受精的全过程在开花后3小时内完成。开花后20分钟,花粉管到达珠孔,30分钟进入胚囊并释放精子;雌、雄性核融合发生在开花后30分钟至3小时。精核与卵核和极核融合的过程基本相同,但总是先完成与极核的融合。开花后2小时,初生胚乳核形成,随后立即分裂。开花后3小时,合子形成,此时胚乳含两个游离核。开花后8—10小时,合子进入分裂期。合子的休眠期约5—7小时。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似金隐藻有丝分裂及胞质分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金隐藻(Cryptomonas chrysoidea)是从青岛附近渤海湾海水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单细胞藻类。对它的胞质分裂和有丝分裂进行的观察表明,它的胞质分裂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开始,细胞前端沟口处先开始分裂,继而沿纵轴纵沟处形成一收缩沟完成的。似金隐藻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着丝点形成;核膜进入中期时完全消失,纺锤体呈桶状,微管通过染色质团中的通道或直接与染色质团块相联;在后期和末期,两块分开的染色质团十分靠近相应的色素体内质网膜。本文对其分裂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细胞周期中, 与染色质凝集偶联的一类组蛋白修饰是组蛋白H3的磷酸化.运用H3-Ser 10磷酸化的特异性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检测了磷酸化组蛋白H3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中的分布.有丝分裂时,H3磷酸化起始于早前期,消失于末期,在中期与后期,H3磷酸化主要分布在着丝粒两侧的异染色质区.减数分裂时,H3磷酸化起始于细线期向偶线期转换时,并且从前期Ⅰ到后期Ⅰ保持均一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直到末期Ⅰ消失,而中期Ⅱ与后期Ⅱ在着丝粒两侧的异染色质区的信号略强于染色体臂,直至消失于末期Ⅱ.磷酸化组蛋白H3在两类细胞分裂中的不同分布暗示这种保守的翻译后修饰可能发挥着除参与染色体凝集外的更复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磷酸化组蛋白H3在小麦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细胞周期中 ,与染色质凝集偶联的一类组蛋白修饰是组蛋白H3的磷酸化。运用H3_Ser 10磷酸化的特异性抗体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检测了磷酸化组蛋白H3在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中的分布。有丝分裂时 ,H3磷酸化起始于早前期 ,消失于末期 ,在中期与后期 ,H3磷酸化主要分布在着丝粒两侧的异染色质区。减数分裂时 ,H3磷酸化起始于细线期向偶线期转换时 ,并且从前期Ⅰ到后期Ⅰ保持均一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 ,直到末期Ⅰ消失 ,而中期Ⅱ与后期Ⅱ在着丝粒两侧的异染色质区的信号略强于染色体臂 ,直至消失于末期Ⅱ。磷酸化组蛋白H3在两类细胞分裂中的不同分布暗示这种保守的翻译后修饰可能发挥着除参与染色体凝集外的更复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通过Giemsa染色观察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萌发过程中的核相变化及有丝分裂过程。观察表明,分生孢子细胞为单核,细胞核在分生孢子细胞内分裂后进入芽管,在芽管内进行多次分裂,使芽管内细胞核数目不断变化。禾谷镰孢菌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前期染色体逐渐浓缩变短,中期染色体清晰可见,后期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并向相反的两极移动,末期形成新的子核。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同步或不同步,不同步分离中的滞后染色体形成后期桥的现象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7.
以增强UV-B(10.08 kJ.m-2.d-1)辐射后的小麦根尖细胞为材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小麦根尖分裂期细胞Ran蛋白在分裂周期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细胞中,Ran蛋白在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核膜周边,在后期定位于赤道板上和纺锤体上,末期又回到子细胞核膜周边;增强UV-B辐射处理后,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前期有点状荧光分布在核膜的周围;中期和后期点状荧光分布在细胞质中;在末期部分点状荧光又回到核膜的周围,部分仍分散在核内,且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裂等染色体畸变类型和异常分裂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以前的报导中曾經指出带标記原子的S~(35)-硫噴妥鈉和C~(14)-双乙基巴比妥鈉穿透入机体中樞神經系統的速度有显著的差异:前者在注射到机体內5分钟时,脑中各部位即已达最大濃度,而后者却要在注射后1小时才达到。同时实驗又表明,不同的巴比妥类药物所引起睡眠的快慢,是与它們穿透入中樞神經系統脑部速度有关。但是有关它們透入脑組織后的詳細弥散部位和彼此間的定量关系,还不了解,有必要加以进一步闡明。因此,在研究中我們用微型放射自显术观察了S(35)-硫噴妥鈉和C~(14)-双乙基巴比妥鈉在脑組織各部位的細胞体內和細胞体間的弥散状况,因为微型放射自显术能够清晰的辨明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內后在組織中的精确部位。  相似文献   

19.
张冰  王艺  李娜  李丹丹  阚云超 《昆虫学报》2022,65(5):541-547
【目的】阐明生存素基因在家蚕Bombyx mori BmN4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功能。【方法】qRT PCR分析家蚕生存素基因BmSurvivin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丝腺、中肠、马氏管、精巢、卵巢、脂肪体、皮细胞层和表皮)中的表达量;构建pIZT/V5-His-BmSurvivin-GFP (BG)融合载体并转染BmN4细胞,以免疫荧光标记检测BmSurvivin和第10位丝氨酸(Ser10)磷酸化的组蛋白H3(H3Ser10ph)在BmN4细胞有丝分裂分裂不同时期的定位。【结果】BmSurvivin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马氏管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丝腺和中肠中。成功构建pIZT/V5-His-BmSurvivin-GFP载体。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BmN4细胞间期核中可以看到明显的GFP信号,涵盖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区域,指示BmSurvivin的定位;随着细胞进入分裂期,GFP信号指示BmSurvivin与染色质共定位,待细胞形成明显的双取向时在纺锤体区域也可以看到GFP信号;后期随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GFP信号指示BmSurvivin定位在染色质及胞质分裂区;末期随着两个新的子细胞形成GFP信号指示BmSurvivin仅定位在胞质分裂区。H3Ser10ph定位在BmN4细胞前中期染色质凝缩处,至中期信号最强,与整条染色体重合,后期信号消失。【结论】BmSurvivin与有丝分裂周期中染色质和纺锤体的动态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用抗微管蛋白抗体和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百合生殖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微管的变化。生殖细胞在分裂的前期,存在于核外围以及细胞两端胞质内的微管大都以微管束的形式沿细胞长轴方向平行排列。在靠近核的部位,有些微管有时会斜向排列。分裂进入中期后,染色体集中排列在赤道面。在染色体周围可以见到有多束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着的微管,但这些微管束是在分裂中期时新形成的或是在前期已存在,尚难以断定。这些微管束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们延伸至赤道板部位时,在每一条微管束上都有一个无荧光的小圆区;这个小圆区可能代表着丝粒的位置。细胞分裂进入后期,姊妹染色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形成两组染色体。在它们之间近赤道板位置出现了一个具有强烈荧光的区域,显示在这一部位,微管相当浓密。从这一强烈荧光区向两极分别伸出多条微管束。因此,在这一强烈荧光区内可能有多个微管束重叠。到细胞分裂末期,在这一强烈的荧光区的中央出现了一条横向的无荧光区。这一区域有可能为胞质完成分裂后新形成的细胞板所在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