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族扎染     
<正>周城是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的一个白族聚居的村子,历史上村民的生活素来靠"亦耕亦织"维持。染布业成为周城的传统家庭手工业,村民以此维持生计、养家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崇尚、喜爱的色彩,白族喜欢白色和青色,并认为白色代表纯洁、光明,青色代表希望、感情真挚。青对白即"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扎染蓝底白花正符合白族对色彩的喜好,这也正是大理白族观念中的  相似文献   

2.
植物的組織     
高等植物开始从一个形态上很簡單的單细胞合子发生以后,发育成为胚胎;最后变成了成熟的孢子体——就是平常我們一般看到的树木花草。在这个发育生長的过程中,植物体內的細胞,不断的进行着分裂同分化。这样,这些細胞往往組成为某种集体,所謂組织及組织系統。二百多年前,已經提出“組織”这个概念。格魯(1671)很早的認为植物体內的組织,可以分为二类:就是薄壁組织与纖維組织。这二种組織,就好象织布中  相似文献   

3.
文化林是按照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来保护和管理的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维持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了文化林周边村民对文化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知及保护意愿,结果表明:(1)村民认为文化林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为固碳释养、水源涵养及美学价值,并与最满意的服务功能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最期望提高的服务功能是文化功能,例如:生态旅游,美学价值.(2)相对周边其他森林村民对文化林的资源利用较小,主要是非林木产品,平均26.3%的被访村民在文化林中获得过收入,40.6%的被访者获得山野菜、竹子、中药材、薪柴等.但90.1%被访者从其他森林中得到薪柴等林产品,开展旅游村落的村民获得林产品比例相对较小,但管护意愿相对较低.(3)村民对文化林的保护积极性较高,70.4%的被访者愿意花时间来管护森林,距文化林越近、家庭收入越高,管护意愿越高.38.9%的被访者愿意支付费用来维持服务功能不变化,距文化林越近,管护意愿越低的被访者,支付意愿越高.(4)通过了解村民对文化林的态度和认知,对我国农村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天然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大力宣传文化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文化功能,并寻找替代生计提高居民收入,雇佣当地男性村民看护森林,充分利用村民的传统知识加强共管力度,完善村规民约,在今后规划中尽量将村落沿着文化林布局,积极支持对文化林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中国带织蛾属PeriacmaMeyrick 9新种 ,即曲靖带织蛾P .qujingensissp .nov .,离腹带织蛾P .absacculasp .nov .,新带织蛾P .novellasp .nov .,齿腹带织蛾P .sacculidenssp .nov .,三齿带织蛾P .tri dentatasp .nov .,尖爪带织蛾P .acriuncatasp .nov .,等瓣带织蛾P .equivalvatasp .nov .,尖颚带织蛾P .acutignathasp .nov .,中华带织蛾P .sinicasp .nov .。报道了中国 1新纪录亚种 ,越南带织蛾P .iodesmavietnamicaLvovsky ,1988和 1新纪录种伊带织蛾P .isanensisMoriuti,SaitoetLewvanich ,1989。提供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 (除指明外 )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中国隐织蛾属CryptolechiaZeller三十三种昆虫 ,包括十五新种 :湾隐织蛾C .deflectasp .nov .,康县隐织蛾C .kangxianensissp .nov .,小袋隐织蛾C .microbyrsasp .nov .,伪黄昏隐织蛾C .falsivespertinasp .nov .,郑氏隐织蛾C .zhengisp .nov .,新白芯隐织蛾C .neargometrasp .nov .,拟花茎隐织蛾C .paranthaedeagasp .nov .,角瓣隐织蛾C .cornutivalvatasp .nov .,断带隐织蛾C .fasciruptasp .nov .,点带隐织蛾C .stictifasciasp .nov .,鸡公山隐织蛾C .jigongshanicasp .nov .,奇异隐织蛾C .mirabilissp .nov .,花茎隐织蛾C .anthaedeagasp .nov .,葛氏隐织蛾C .geisp .nov .以及伪断带隐织蛾C .varifasciruptasp .nov .。文中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依据从2000年到2002年采自贵州赤水、习水以及梵净山等地的隐织蛾属Cryptolechia Zeller昆虫标本,研究报道了中国贵州的隐织蛾昆虫14种,包括11新种:拟弯带隐织蛾C.proximideflecta sp.nov.,苔隐织蛾C.muscosa sp.nov.,独带隐织蛾C.solifasciaria sp.nov.,棒隐织蛾C.spinifera sp.nov.,齿隐织蛾C.denticulata sp.nov.,叉隐织蛾C.furcellata sp.nov.,阔隐织蛾C.latifascia sp.nov.,尖隐织蛾C.acutiuscula sp.nov.,束隐织蛾C.fasciculifera sp.nov.,钩隐织蛾C.hamatilis sp.nov.和凹隐织蛾C.concaviuscula sp.nov.。首次报道了葛氏隐织蛾C.gei Wang的雌性个体。文中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中国带织蛾属Periacma Meyrick9新种,即曲靖带织蛾P.qujingensis sp.nov.,离腹带织蛾P.absaccula sp.nov.,新带织蛾P.novella sp.nov.,齿腹带织蛾P.sacculidens sp.nov.,三齿带织蛾P.tridentata sp.nov.,尖爪带织蛾P.acriuncata sp.nov.,等瓣带织蛾P.equivalvata sp.nov.,尖颚带织蛾P.acutignathe sp.nov.,中华织蛾P.sinica sp.nov.。报道了中国1新记录亚种,越南带织蛾P.iodesma vietnamica Lvovsky,1998和1新记录种伊带织蛾P.isanensis Moriuti,Satio et Lewvanich,1989。提供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除指明外)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中国带织蛾属Periacma Meyrick 4新种:巍山带织蛾P.wershana sp.nov。,康定带织蛾P.kangdingensis sp.nov。,双叉带织蛾P.bifurcata sp.nov,和缺斑带织蛾P.immaculata sp.nov.,同时报道了2个中国新纪录种:暹罗带织蛾P.siamensis Moriuti,Saito et Lewvanich,安带织蛾P.angkhangensis Moriuti,Saito et Lewvanich,1985。提高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了南开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9.
伪带织蛾属Irepacma与斑织蛾属Ripeacma、带织蛾属Periacma近似,该属已知5种,分布于泰国及缅甸。本文首次记述了该属分布于中国的3个新种:大伪带织蛾Irepacmagrandissp.nov.、暗斑伪带织蛾Irepacmafurvimacularissp.nov.和谈伪带织蛾Irepacmapallidiasp.nov。本文绘制了新种的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林学院。  相似文献   

10.
在体网织红细胞微观流变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苯肼使动物造成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方法,诱发动物体内新生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多,通过对新生网织红细胞的变形、取向及电泳率等指标的连续72h的测量,发现网织红细胞在转变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中,其流变学特性有明显改变.这对研究由于贫血等原因造成的网织红细胞增多情况下全血的微观流变学特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对新生网织红细胞的微观流变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 蚊虫周期性地吸血、产卵,藉以维持种群的繁延。但某些蚊虫不吸血亦能产下第一批(甚至第二批)卵,称之谓蚊虫自育(autogeny)。进而把这一概念扩展到羽化后只摄取糖亦能产下第一批卵的现象。自育性对促进种群的增长及维持种群的大小、减少种群中潜在感染性雌蚊的数量,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意义。到1963年为止,已证明下列各属均存在有自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脂质体转基因技术与细胞融合相结合的方法所建立的杂交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多步抽提配合整装电镜及Western 印迹分析等技术,系统观察了兔网织红细胞、人红白血病K_(562)细胞及两者融合形成的胞质杂交体K-RRneo 细胞的核基质-中间纤维体系结构,着重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间的胞质波形蛋白纤维成分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K_(562)细胞的中间纤维为放射状分布,核纤层为网层状,兔网织红细胞胞质中间纤维为细网格状,其间存有不规则的致密物。胞质体杂交细胞(K-RRneo)的核纤层结构稀薄,核基质较亲代K_(562)细胞致密,中间纤维构型呈现与网织红细胞相似的网格状。中间纤维蛋白电泳及Western 印迹结果亦显示K-RRneo 细胞与网织红细胞的带型类似,即缺乏聚合型波形蛋白及聚合前体物波形蛋白单体,仅检测到解聚前、后而与细胞其它组分结合的波形蛋白复合物。这一生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提示,红细胞排核可能与波形蛋白纤维的解聚及Vimentin 基因关闭有关。实验结果为排核前细胞内原已装配好的Vimentin 趋于解聚,引起中间纤维瓦解,造成核偏位、固缩而最终排出细胞外的排核机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报道中国锦织蛾属3种:新种柳叶锦织蛾 Promalactis saligna sp. nov.与棒锦织蛾P. clavata Du, Li & Wang, 2011外形相似,但其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端部2/5分叉,阳茎基环近似柳叶状,无侧叶,阳茎约与抱器瓣等长等特征可与后者区别;首次在中国记录了三岛锦织蛾P. tamdaoella Lvovsky, 1988和斑翅锦织蛾P. vittapenna Kim & Park, 2010。通过核对P. tamdaoella Lvovsky 正模的成虫及灰斑锦织蛾P. griselocula Kim & Park 正模的雄性外生殖器和副模成虫的原始照片,发现P. griselocula Kim & Park 的成虫外形和雄性外生殖器与三岛锦织蛾P. tamdaoella Lvovsky 的一致,提出 P. griselocula Kim & Park, 2010, syn. nov.是P. tamdaoella Lvovsky 的新异名,并重新描述了三岛锦织蛾P. tamdaoella Lvovsky。文中提供了每个种的成虫及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织蛾二新种记述(鳞翅目:织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中国织蛾二新种:锈平织蛾Pedioxestis ferruginea Wang et Zheng,sp.nov.和龟圆织蛾Eonympha chelonina Wang et Zheng,sp.nov.。锈平织蛾外形与Pedioxestis isomorpha Meyrick相似,但可通过雌性外生殖器来区别:交配囊略呈圆形;导管端片呈不规则梯形,密布微刺;囊突略呈方形,具齿。龟圆织蛾外形与Eo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湖北地区健康成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以便更准确为临床提供服务。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心75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静脉采血,采用迈瑞BC-6800血液分析仪进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检测,建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低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L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MFR%)、高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FR%)和幼稚网织红细胞百分比(IFR%)的参考区间。结果:RET%、RET#、LFR%、MFR%、HFR%和IFR%均呈非正态分布,建立的参考区间分别为:RET%:0.54~1.80;RET#:男0.029~0.098、女0.024~0.093;LFR%:男89.9~98.7、女92.4~98.8;MFR%:男1.3~9.6、女1.2~7.3;HFR%:男0~0.5、女0~0.1;IFR%:男1.3~10.3、女1.2~7.4。健康成人男性LFR%、MFR%、IFR%结果存在年龄组间显著性差异,女性未发现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性。结论:湖北地区健康成人网织红细胞6项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存在地区特异性、性别差异性以及年龄差异性。不同地区实验室应根据当地调查情况,适当的调整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以便更准确的为临床提供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锦织蛾属Promalactis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二带锦织蛾P. bifasciaria新种采自陕西宁陕县。该种与朴锦织蛾P. parki Lvovsky相近,但前翅有两条褐色横带,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端部圆形膨大,末端具强刺等可与后者相区别。五台锦织蛾P. odaiensis Park新记录种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和韩国。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鉴定及对椰子织蛾的致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采集到的样品分离出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针对椰子织蛾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以期获得对椰子织蛾幼虫具有高毒力菌株,并为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同时为转Bt基因作物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在海南岛椰子织蛾潜在分布区采集样品,利用温度法筛选苏云金芽胞杆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浸叶法进行Bt菌株对椰子织蛾幼虫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海南省保亭县土壤样品中筛选出8株菌株,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批菌株含有菱形、球形、方形晶体;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6株菌株含有cry基因,2株没有鉴定出cry基因;利用相同浓度菌悬液对椰子织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0μg·m L-1的BAT10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对椰子织蛾幼虫的致死率达100%,同样浓度的29-15-4与BAT20菌株杀虫晶体蛋白对椰子织蛾幼虫的致死率超过80%,其余5株Bt的杀虫晶体蛋白致死率较低,致死率小于50%。【结论与意义】本试验筛选出1株高毒力菌株和2株效果较好的Bt菌株,可应用于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椰子织蛾是近期入侵中国的棕榈植物重要害虫,研究其天敌寄生蜂,能为椰子织蛾的进一步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海南岛收集鉴定了椰子织蛾天敌寄生蜂,观察记录寄生蜂发育历期、雌雄性比、成虫寿命等基础生物学特性。【结果】经形态及分子鉴定,收集到的椰子织蛾寄生蜂有幼虫期寄生蜂麦蛾柔茧蜂、蛹期寄生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在温度(26±2)℃、湿度(75±10)%RH、以椰子织蛾为寄主条件下,麦蛾柔茧蜂、金刚钻大腿小蜂和周氏啮小蜂发育历期分别为11.8、19.6和20.6 d;每头寄主的出蜂量分别为10.1、1.0和81.5头;雌蜂占比分别为26.6%、40.6%和89.8%;每种寄生蜂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结论】保护和利用椰子织蛾的3种本地寄生蜂,将有助于椰子织蛾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背景】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上的主要害虫。该害虫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危害严重,现已入侵泰国。【方法】在收集、整理椰子织蛾原产地或已知入侵地的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椰子织蛾的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及后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椰子织蛾幼虫通常为5龄,大多在棕榈植物叶背面为害。卵期约为5 d,幼虫期约为42 d,蛹期约为12 d,成虫产卵约为137粒。从适生性风险角度看,目前椰子织蛾在南亚和东南亚棕榈植物分布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棕榈植物产区具有相似的生物气候,是椰子织蛾潜在的地理分布区;从传入扩散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成虫能够飞翔,且我国与该害虫发生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贸易日益频繁,加大了该害虫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从经济与生态风险角度看,椰子织蛾入侵我国后将危害椰子等棕榈植物,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同时影响本地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害。【结论与意义】椰子织蛾有入侵我国的可能,有效的检疫管理措施是防范其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害虫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省的短织蛾属ExaeretiaStainton三新种:大颚突短织蛾Exaeretiamagnignathasp.nov,双颚突知织蛾Exaeretiabignathasp.nov.和纹矩织蛾Exaeretiaexornatasp.nov,并绘制了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