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梨小食心虫幼虫龄数和龄期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幼虫的发育状况,以便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试验对幼虫头壳宽、上颚宽、体长和体宽4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头壳宽和上颚宽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作为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确定其龄期为5龄。室内26℃温度下饲养幼虫历期约为15 d,1~4 d为1龄期、4~7 d为2龄期、6~10 d为3龄期、8~12 d为4龄期、11~15 d为5龄期。【结论】幼虫刚毛、体色、斑纹也可作为龄期划分辅助参考方法,体长和体宽变异性较大,不宜作为幼虫龄数划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完善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Matsumura)未成熟期的形态学研究,为双翅目果蝇科未成熟期的形态学及铃木氏果蝇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田间综合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解剖镜下详细观察了卵、幼虫、蛹3个虫态的发育变化过程,使用解剖镜自带测量尺对该虫的卵粒长宽、不同龄期的幼虫体长宽及骨化结构长度、蛹粒长宽进行了测量。【结果】卵期观察到了3个标志阶段:初产卵、预孵卵、破壳卵;卵粒长0.57~0.61mm,宽0.18~0.21mm,且具有两条长于卵粒长度的呼吸丝。幼虫期通过Crosby生长法则验证幼虫的骨化结构长度指数均小于0.1,说明幼虫龄期划分为3龄是合理的;1~3龄的幼虫平均体长宽分别为0.72mm×0.23mm、2.17 mm×0.51mm、4.06mm×0.94mm,相邻龄期的体长宽范围较为接近,其中1龄与2龄幼虫的体宽范围有重复;1~3龄的口钩平均长度分别为0.08、0.15、0.24mm,头咽骨平均长度分别为0.04、0.08、0.16mm,相邻龄期的口钩、头咽骨长度范围无重复;同时,对比了不同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蛹期观察到了2个标志阶段:预蛹、蛹;蛹粒长为3.1~4.1mm,宽为0.9~1.3mm,且具有两个呼吸角。【结论】本文详述了铃木氏果蝇从卵至蛹羽化为成虫的全过程以及未成熟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测量了幼虫骨化结构的长度作为龄期划分的精确依据,提出了通过观察体长宽、体色、体形、骨化结构及后气门的形态差异对幼虫龄期进行快速粗划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实验拟为田间准确快速判别菱角水螟Parapoynx crisonalis(Walker)幼虫龄期提供一种新方法,以便监测其发生规律、预测其发生时间。【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幼虫头壳宽、复眼距、体宽和体长4项外部形态指标的测量,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合各项指标的频次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各龄幼虫头壳宽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和Crosby指数最小,为判别幼虫龄期的最佳分龄指标,幼虫期共分为5龄,1~5龄的头壳宽分别为(0.2493±0.0053)、(0.3454±0.0018)、(0.5079±0.0031)、(0.7419±0.0190)和(1.1287±0.0369)mm,其与龄期数呈线性关系。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菱角水螟幼虫蜕皮次数验证该虫幼虫期分为5个龄期。【结论】头壳宽为判定菱角水螟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复眼距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幼虫的发育状况,以便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通过野外采样获取不同发育状态的栎黄枯叶蛾幼虫,对其头壳宽度,体长,体宽,额宽,上颚基部宽和单眼间距6项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方法,推断栎黄枯叶蛾幼虫的龄数。【结果】栎黄枯叶蛾幼虫有7龄,头壳宽度为最佳分龄结构。单眼间距、额宽和上颚宽3项指标均可作为分龄的辅助手段,体长和体宽变异较大,不宜用作幼虫龄数划分。【结论】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异斑小字大蚕蛾Cricula variabilis的各虫态发育特征,掌握其基本生活史、幼虫各龄形态特征及区分方法。【方法】在室内进行饲养观察,通过测量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指标并计算Brooks指数和Crosby指数,结合线性回归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确定最佳分龄指标。【结果】异斑小字大蚕蛾一个世代共(77.86±1.09)d,蛹期占29.44%,卵期占14.46%,成虫期占6.19%。幼虫共6龄,历期最长,占整个世代的49.91%,且每个龄期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运用Dyar法则与Crosby生长法则验证了头壳宽是幼虫最合理的分龄指标。通过对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分龄指标的进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头壳宽的指数、二次、三次线性方程来划分幼虫龄期的效果较优,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3 8x~2-0.026 2x+0.735 8(R~2=0.996 5)、y=0.572 6e~(0.340 4x)(R~2=0.995 6)、y=0.001 5x~3+0.087 9x~2+0.021 8x+0.697 6(R~2=0.996 5)。【结论】本研究描述了异斑小字大蚕蛾各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和明确幼虫共6龄,头壳宽是幼虫分龄最合适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明确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1989)幼虫的最佳分龄指标、幼虫龄数与各虫龄龄期,为探明圆柏大痣小蜂幼虫期的生长规律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测量圆柏大痣小蜂幼虫上颚关节宽、头宽、体宽和体长4个形态指标,利用频次分布推测幼虫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判断圆柏大痣小蜂幼虫的最佳分龄指标并验证幼虫的龄数。将最佳分龄指标作为龄期判断依据,根据测量结果对其幼虫龄期进行划分。圆柏大痣小蜂幼虫共划分为5个龄期,上颚关节宽为圆柏大痣小蜂幼虫龄期划分的最佳形态指标,各龄幼虫的历期约为30 d、200 d、30 d、30 d、15 d,共305 d,主要以2龄越冬。  相似文献   

7.
豌豆彩潜蝇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 (Goureau)是我国蔬菜上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尚未见该虫幼期卵到蛹各虫态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饲养的方法收集豌豆彩潜蝇的卵、不同龄期的幼虫以及蛹,对该虫从卵期到羽化成成虫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通过测量幼虫口钩和头咽骨的长度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结果】卵期观察到了豌豆彩潜蝇及其他潜蝇科昆虫中从未记述过的卵的呼吸角。利用口钩和头咽骨长度将幼虫划分为3个龄期,并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描述,确定了通过骨化结构对幼虫龄期准确鉴定和通过外部形态快速鉴定的方法。根据豌豆彩潜蝇蛹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变化将蛹期划分为5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结论】本研究记述了豌豆彩潜蝇卵到蛹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为潜蝇幼虫和蛹的形态学及豌豆彩潜蝇生物学、生理学和防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绿豆象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著的4个峰,因此推断绿豆象幼虫为4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1.581~2.556, 2.406~3.381, 3.381~4.281和4.206~4.881 mm,头壳宽度变幅分别为0.444~0.689, 0.654~0.934, 0.934~1.179和1.144~1.389 mm,上颚宽变幅分别为0.080~0.256, 0.234~0.344, 0.322~0.542和0.542~0.652 mm。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均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可作为绿豆象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均小于体长和上颚宽的Crosby指数,且头壳宽与体长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要优于上颚宽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因此可将头壳宽作为最佳分龄指标。绿豆象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锥形感器、毛形感器、瓶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7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下颚须、上唇和上颚。【结论】绿豆象幼虫分龄形态指标和头部形态观察为研究其行为活动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大豆蚜Aphis glycines虫龄鉴别特征,达到准确快速识别的目的。【方法】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测定无翅与有翅型大豆蚜不同虫龄个体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节数、触角长度、腹管长度、尾片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8项指标。【结果】不同龄期大豆蚜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无翅型及有翅型个体的后足胫节长度在各龄期间均无重叠,无翅型个体的尾片长度及有翅型个体的体长、触角长度和尾片长度范围在各龄期间重叠程度较小,均可作为龄期鉴定的重要指标。此外,尾片形状可作为区分若蚜与成蚜的典型形态特征,触角节数可作为区分1龄、2龄若蚜与其他龄期蚜虫的形态特征。【结论】以无翅型个体后足胫节长度和尾片长度及有翅型个体后足胫节长度、体长、触角长度和尾片长度作为大豆蚜龄期鉴定的主要指标,配合触角节数、尾片形状、体宽、腹管长及翅基的发育程度,可准确鉴定不同翅型的各龄期大豆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法氏柴胡宽蛾Depressaria falkovitshi Lvovsky为三岛柴胡的一种优势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柴胡的叶片、茎尖、花序,幼虫龄期的确定可以为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测量法氏柴胡宽蛾幼虫头壳宽度和体长,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及Dyar定律推测出法氏柴胡宽蛾幼虫的虫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分龄的合理性。【结果】研究表明,法氏柴胡宽蛾的幼虫期共分为5龄,1~5龄幼虫的头壳宽度(mm)分别为0.163±0.006,0.262±0.012,0.437±0.025,0.690±0.038,1.116±0.051。幼虫头壳宽度(y)与虫龄(x)的回归方程为y=0.101e~(0.4815x),R~2=0.9998。【结论】头壳宽度适宜于法氏柴胡宽蛾幼虫期的分龄,而体长由于变异大不宜用作幼虫龄期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
邓盼  马伟华  李国清 《昆虫学报》2015,58(2):175-180
【目的】 昆虫自相残杀行为可以促进特定病原体的传播,这在利用昆虫病原体防治害虫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究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幼虫自相残杀习性与其龄期及食物营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饲喂室内品系和野外品系的棉铃虫幼虫含不同Na+浓度的人工饲料,并在饲养至3龄、4龄、5龄和6龄时,将取食相同饲料的10头幼虫为一群组移入同一培养皿中,通过测定各处理幼虫存活率,评估幼虫龄期和饲料中的Na+含量对自相残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当以3龄和4龄为群组的起始龄期时,棉铃虫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起始龄期为5龄和6龄的群组。此外,取食正常人工饲料的幼虫存活率最高,取食缺钠饲料时,幼虫存活率明显下降。最后,幼虫群组起始龄期和食物Na+含量对幼虫化蛹率无明显影响。【结论】结果说明,棉铃虫4和5龄幼虫与3和6龄幼虫相比,自相残杀行为发生的概率更大,而Na+含量较低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相残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为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油茶象 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 Camellia meiocarpa 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大量落果。幼虫准确分龄是其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控研究的基础,但对钻蛀性昆虫来说,这非常困难。本研究旨在明确研究样地油茶象幼虫龄数及各龄形态指标极差,试图探讨确定钻蛀性昆虫龄数及合理划分虫龄的可靠方法。【方法】收集了1 253头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测量头壳宽、头壳长和上颚宽3个形态指标,用多峰拟合分析频次分布资料,结合戴氏法则判断幼虫龄数。以正态曲线交点作为相邻虫龄分界点,计算各龄幼虫测量指标的平均值、极差、增长率及误判率。【结果】头壳宽、头壳长和上颚宽频次分布多峰拟合均呈显著的5个正态峰(P<0.01),对应5个虫龄;头壳宽、头壳长和上颚宽3个形态指标均以对3龄幼虫的误判率最大,分别为6.04%,7.03%和6.51%,而对其他虫龄误判率均小于5%,提示3个形态指标均可作为油茶象虫龄划分的可靠依据,以头壳宽最佳。各龄幼虫头壳宽、头壳长及上颚宽增长率依次为1.41~1.54,1.43~1.61及1.44~1.64,基本恒定,其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与虫龄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油茶象幼虫头壳生长呈间断性几何级数增长,符合戴氏法则。【结论】油茶象幼虫具5个虫龄,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仅4个虫龄;多峰拟合可用于确定钻蛀性昆虫或野外种群的龄数,特别是为相邻虫龄形态指标重叠区虫龄划分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玉米Zea mays 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体表挥发性成分中对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具有生境与寄主定位作用的信息化合物,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玉米-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重营养关系,解释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的信息识别机制,为害虫的综合防治的“推-拉”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触角电位仪(EAG)、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气质联用仪(GC-MS)及“Y”型嗅觉仪确定玉米和棉铃虫幼虫体表提取物的信息化合物。在室内利用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标准品化合物以及模拟混合物,使用“Y”型嗅觉仪进行中红侧沟茧蜂成虫行为反应试验。【结果】玉米挥发物中有11种化学成分,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有6种化学成分对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具有电生理活性,其中4种成分在两种挥发物中都存在。室内行为反应试验发现:与正己烷对照相比,玉米的模拟组分对雌、雄蜂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诱引作用;棉铃虫1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极显著的诱引作用(P<0.01),对雄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棉铃虫2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分别存在11种(庚醛、2-己醇、1-己醇、1-辛烯-3-醇、壬醛、葵醛、苯甲醛、反式-2-壬烯-1-醇、己酸、苯基乙醇、月桂醇)和6种(2-己醇、己酸乙酯、1-己醇、壬醛、辛酸乙酯、癸醛)中红侧沟茧蜂生境及寄主定位的化学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发现,北京枣园中的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Uhler)和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混同发生。已知凹缘菱纹叶蝉可以传播枣疯病,而片突菱纹叶蝉是否携带枣疯病植原体尚待证明。正确鉴别区分枣园中菱纹叶蝉的种类并测定其体内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情况有助于阐明田间枣疯病的流行规律,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枣疯病及其媒介昆虫措施显得十分重要。传统形态学鉴定两种菱纹叶蝉种类的方法局限于雄性成虫外生殖器,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区分枣园中两种枣菱纹叶蝉的同时,可检测虫体内的枣疯病植原体。【方法】以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的COI基因以及枣疯病植原体的16S r DNA为扩增目标,分别设计引物,建立一种包含3对引物的多重PCR体系。测试该多重PCR体系对叶蝉总DNA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当两种叶蝉DNA同时存在时的辨别能力和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的灵敏度。【结果】该多重PCR可以准确区分凹缘菱纹叶蝉和片突菱纹叶蝉,并对虫体内枣疯病植原体实现检测,其对昆虫总DNA的灵敏度达到0.012 ng,对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模板的灵敏度达到900拷贝。【结论】该方法极大方便了对枣菱纹叶蝉的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虫体中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曹伟  马正  俞晓平 《昆虫学报》2015,58(3):271-280
【目的】随着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因此寻找新的防治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探索使用杀菌剂来减少灰飞虱体内共生菌的数量,以降低灰飞虱的活力,为"抑菌防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灰飞虱体内的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进行离体培养并鉴定,测定离体培养YLS对不同浓度不同种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将对其抑制作用明显的杀菌剂喷施于麦苗,待灰飞虱取食后统计灰飞虱死亡率、体重,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变化。【结果】离体培养得到1株YLS,经碳源同化实验和18S r DNA分子鉴定,将该菌株归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验证了该菌株在灰飞虱体内的存在。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测定结果显示,70%丙森锌和50%戊唑醇+25%肟菌酯对P.anomala抑制效果明显,而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687.5 g a.i./L)与40%嘧霉胺对P.anomala的抑制效果较差。用对P.anomala抑制效果明显的两种杀菌剂(70%丙森锌和50%戊唑醇+25%肟菌酯)以800 mg/L浓度喷施麦苗,灰飞虱取食喷施麦苗后的死亡率分别达到46.7%与63.3%,显著高于对照,而体重比对照组显著低。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灰飞虱体内3种共生菌(Noda菌、季也蒙毕赤酵母和异常毕赤酵母)的数量在使用了各种杀菌剂后均显著降低。【结论】结果说明,体外喷施杀菌剂对灰飞虱体内共生菌有抑制作用,进而对灰飞虱的生长存活产生影响,这为杀菌剂与杀虫剂的协同使用防治灰飞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虫龄鉴别特征, 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 测定无翅型和有翅型个体不同虫龄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6项指标。【结果】麦长管蚜不同翅型个体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体长、 体宽、 头壳宽和触角长在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程度大, 后足胫节长的重叠百分比极小或无重叠; 除有翅型个体4龄若蚜和成蚜之间存在13.93%的重叠外, 腹管长在不同翅型的其他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百分比均极小或无重叠, 说明后足胫节长和腹管长可作为虫龄鉴定的主要特征。翅、 触角和尾片的其他外部形态特征在虫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3-4龄有翅型若蚜和成蚜虫个体前胸的膨大程度及其翅的长度明显大于同一龄期的无翅型个体, 可用于蚜虫翅型的分辨以及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鉴别; 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触角均为5节, 3-4龄若蚜和成蚜的触角均为6节; 同时, 除了成蚜具有完整的尾片外, 1-4龄若蚜尾片均不发达, 说明触角的节数和尾片的发达程度可作为麦长管蚜不同龄期形态鉴别的辅助特征。【结论】以腹管和后足胫节作为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的主要特征, 配合其他辅助特征, 如翅的大小、 触角的节数以及尾片的发达程度等, 可达到快速鉴别不同翅型不同龄期蚜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二疣犀甲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室内生物学特性及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方法】 在室内一定条件下(温度26±1℃, RH 75%~95%, 光周期10L∶14D)以牛粪和锯末混合物(4∶1, m/m)饲养二疣犀甲各虫态, 每6 h观察记录各虫态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发育情况, 并测量各虫态的重要发育指标, 如体长、 体宽、 体重等。【结果】 二疣犀甲属于全变态昆虫, 一生经历4个虫态, 分别为卵、 幼虫、 蛹和成虫。二疣犀甲卵的发育历期平均为8.88 d, 整个幼虫期平均需156.82 d, 预蛹和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45 d和33.75 d, 二疣犀甲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26~455 d。1龄幼虫体长为4.16 mm, 体重0.64 g, 之后随龄期迅速增加, 至3龄时, 体长为65.66 mm, 体重增加到12.14 g。蛹期平均体长为51.62 mm, 体重为9.72 g。早期羽化的成虫个体较晚期羽化的大, 表现为体长、 体宽、 角长及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疣犀甲成虫具有雌雄二型现象, 子代性比(雌∶雄)为1.23∶1。【结论】 二疣犀甲O. rhinoceros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 基础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是防控技术研究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由Bt棉花和玉米构成的华北农田景观, 探讨不同寄主作物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越冬抗寒的影响。【方法】2013年在河北廊坊科研中试基地的作物田中将棉铃虫幼虫接到Bt棉和玉米上, 比较取食不同作物后棉铃虫的化蛹率、存活率和越冬蛹羽化率;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分别用棉蕾和鲜玉米粒饲喂棉铃虫幼虫。 测定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鲜重、干重、以及脂肪、糖原和低分子物质含量等指标, 比较取食不同作物后棉铃虫的抗寒能力。【结果】取食玉米的棉铃虫滞育蛹干重(117.5 mg)、脂肪含量(457.2 μg/mg DW)以及海藻糖浓度(86.45 μg/g)均显著高于取食Bt棉的棉铃虫滞育蛹干重(56.6 mg)、脂肪含量(239.6 μg/mg DW)以及海藻糖浓度(13.87 μg/g);取食玉米的棉铃虫冰点(-10.2℃)显著低于取食Bt棉的棉铃虫冰点(-6.5℃)。【结论】结果表明取食玉米更加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据历史数据,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这将提高棉铃虫成功越冬比率, 对棉铃虫种群扩张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注重玉米上棉铃虫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陈伟  徐卫华 《昆虫学报》2015,58(1):15-21
【目的】Wnt1蛋白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员。本研究旨在克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Wnt1基因,制备多克隆抗体,进而从蛋白水平初步研究该蛋白在滞育和非滞育蛹脑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ACE的方法克隆棉铃虫Wnt1基因。根据获取的序列构建Wnt1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调查其亚细胞定位,同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纯化后免疫兔子,制备多克隆抗体。最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Wnt1蛋白在两种发育状态蛹脑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棉铃虫Wnt1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KJ206240)。Wnt1定位在细胞质,通过镍柱纯化获得了较纯的重组蛋白。制备的Wnt1抗体效价高达1∶625 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滞育蛹脑中Wnt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滞育蛹脑。【结论】获得了高效价的棉铃虫Wnt1多克隆抗体。我们的结果表明滞育蛹脑中Wnt/β-catenin通路很有可能受到抑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棉铃虫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棉铃虫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