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马占相思与湿地松人工林枯落物的蓄积量、年凋落量及凋落动态、枯落物层对大气降水的截留、以及枯落物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阻滞径流的效应.结果表明①15龄的马占相思林枯落物蓄积量32.3t/hm2,年凋落量11.14t/hm2,最大持水率253.7%,最大持水量28.26t/hm2;15龄的湿地松林枯落物蓄积量18.7t/hm2,年凋落量7.30t/hm2,最大持水率216.7%,最大持水量15.82hm2;②2种林分对大气降水的截留率分别为15.9%和11.7%,截留率随1次降水降水量(>10mm)的增加而减少;③2~4cm枯落物覆盖下不同含水量的土壤水分蒸发比无覆盖的土壤减少18.2%~78.3%,枯落物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效应随枯落物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④2种枯落物对径流流出时间的阻滞效应随径流深(<3mm)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枯落物层厚度的增加呈直线增加.通过与部分其它森林类型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比较,认为马占相思与湿地松林枯落物层具有较为优越的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松嫩草原三种主要植物群落枯落物层生态水文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爽  郭继勋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722-1726
分析了松嫩草原主要植物群落羊草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茅群落枯落物层的蓄积量及持水能力、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以及枯落物层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应.结果表明,羊草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4.7t·hm-2,最大持水量为9.6t·hm-2,最大持水率为208.4%;虎尾草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分别为3.0t·hm-2、7.4t·hm-2和262.8%;碱茅群落分别为2.6t·hm-2、5.0t·hm-2和202.2%;3种群落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量分别为6.57、5.79和5.26t·hm-2,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截留量增加,截留率减小;0.5~2mm枯落物覆盖下不同含水量的土壤水分蒸发比无覆盖的土壤减少7.95%~56.79%,枯落物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效应随枯落物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4种人工林凋落物动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了南亚热带4种常见人工林凋落物特征,材料取自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人工林栽植于1984年,从2002年至2003年进行了每月凋落物测定,同时测定了地表凋落物量。人工林凋落物总量大小依次为马占相思(10.433 t/(hm2.a))>大叶相思(7.538 t/(hm2.a))>湿地松(6.445 t/(hm2.a))>荷木(5.541t/(hm2.a)),凋落物量年度间无显著变化,凋落叶量占总凋落物量的83.2%(马占相思)至93.7%(湿地松)。上半年凋落物量通常较平稳,下半年7~9月份多有一个峰值凋落期,主要原因是台风雨及叶子进入成熟期。除台风等因素引起激烈变化的月份外,二年度对应月份凋落物量极为相似。除大叶相思外,其它林型从14a林龄开始凋落物量有所下降。4种林型中,只有马占相思与湿地松的凋落物量与气温或降雨有显著的相关,特别是马占相思的总凋落物量与这些气候因素相关性最高。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大小为湿地松(13.81 t/hm2)>马占相思(13.53 t/hm2)>大叶相思(6.46 t/hm2)>荷木(5.02 t/hm2),马占相思的高蓄积量源于大凋落物量及较慢的分解速率,湿地松的高蓄积量源于针叶的难分解性。与世界其它类型的比较显示,低气温高纬度地区,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大大高于凋落物量,高温高湿的低纬度地区,地表凋落物蓄积量通常低于年凋落物量,但松林在不同纬度区,地表凋落物量均高于年凋落物量。  相似文献   

4.
华南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华南地区的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林、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 林、湿地松 (Pinuselliottii) 林、马占相思 (Acaciamangium) 林和尾叶桉 (Eucalyptusurophylla) 林的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林的凋落物的干重 (6.5× 10 3 kg·hm-2 ) 最大, 其次是马尾松林和马占相思林 (5.5× 10 3 kg·hm-2 ), 而湿地松林 (4.1× 10 3 kg·hm-2 ) 和尾叶桉林较小 (4.0× 10 3 kg·hm-2 ) 。凋落物持水量呈现杉木林 >马占相思林 >尾叶桉林 >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各林分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杉木林 17.9× 10 3 kg·hm-2, 马占相思林 14.8× 10 3 kg·hm-2, 尾叶桉林 14.0× 10 3 kg·hm-2, 马尾松林 10.6× 10 3 kg·hm-2, 湿地松林 9.8× 10 3 kg·hm-2 。尾叶桉林、杉木林、马占相思林、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 35 1%、2 74 %、2 6 9%、2 35 %和 191%。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增加。 5种林分中尾叶桉林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在各浸泡时间后居首位, 杉木林和马占相思林中等, 湿地松林较小, 而马尾松林最小, 各林分的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长按方程Y =a +b·t-1下降。  相似文献   

5.
辽东低山区5种典型水源涵养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辽东低山区5种水源涵养林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该区水源涵养林的营造、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6月在辽宁省抚顺县国有温道林场选取纯林(落叶松林(Larix olgensis)、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和杂木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各林分枯落物厚度、蓄积量等,并用浸泡法测定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建立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种林分枯落物厚度3.6~7.8 cm,平均厚度6.2 cm;蓄积量15.40~50.38 t·hm-2,平均值30.42 t·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13.61~27.21 t·hm-2,大小排序为杂木林落叶松林刺槐林红松林油松林;最大持水率变化稍有不同,依次为刺槐林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油松林。(3)枯落物有效拦蓄量19.60~142.67 t·hm-2,大小排序为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刺槐林油松林。(4)回归分析表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符合关系式Q=alnt+b,相关系数R2均大于0.80;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符合关系式V=ctn,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综上,落叶松林、红松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能力和有效拦蓄能力均较强,刺槐林、杂木林次之,油松林较差。  相似文献   

6.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远东  刘世荣  马姜明 《生态学报》2006,26(9):2775-2782
线以上和干旱阳坡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段,生态水文效应尤为重要.以往对于该区域灌丛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生物量等方面,生态水文效应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对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高山和亚高山3种主要灌丛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其有利于加深对长江上游高山和亚高山区灌丛水文效应的认识.研究表明:(1)3种类型中,杜鹃灌丛持水性能最强,其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46.73、139.98 t/hm^2和2216.92t/hm^2;高山栎灌丛各海拔梯度平均为1.64、72.08 t/hm^2和2114.88 t/hm^2;橿子栎灌丛没有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84.55 t/hm^2和2062.83 t/hm^2.(2)杜鹃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山栎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3400m处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杜鹃灌丛苔藓最大持水率远高于高山栎灌丛.杜鹃灌丛和高山栎灌丛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橿子栎灌丛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3种灌丛在不同海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显著下降.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只有杜鹃灌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其他两种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不同海拔梯度山地雨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水文功能.结果表明: 土壤容重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局部有所波动;雨季前期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和有效调蓄水空间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有效调蓄水空间在不同海拔区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渗透性能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非毛管孔隙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海拔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均占总厚度的一半以上,枯落物厚度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枯落物总蓄积量和半分解层蓄积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比例均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低海拔枯落物分解速度较慢,高海拔枯落物分解速度较快.不同海拔枯落物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均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各海拔未分解层均高于半分解层,而有效拦蓄量深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局部有所波动.综合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变化规律可知,高海拔拦蓄能力较强,低海拔较弱.不同海拔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加;枯落物吸水速率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而降低,12 h后枯落物吸水速率逐渐趋于饱和.不同海拔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可用对数方程表示;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可用冥函数方程表示.综合分析各项因子,低海拔热带山地雨林水源涵养能力普遍低于高海拔.  相似文献   

8.
杨麦间作系统枯落物持水能力对地表径流氮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流域杨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 对系统内不同枯落物蓄积量持水能力及对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效应进行定位观测, 结果表明: 随着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 蓄积量为0.4 t·hm–2最大持水量、最大拦截量和有效拦截能力>0.2 t·hm–2>0.1 t·hm–2, 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35-12.93 t·hm–2, 最大拦截量变化范围2.17-10.95 t·hm–2, 有效拦蓄能力在1.80-9.10 t·hm–2之间; 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R2>0.90), 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9)。枯落物蓄积量越大, 对地表径流量及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果越显著。而2种间作密度下, A1处理对地表径流中TN、NO3–-N和NH4+-N的削减效果>A2; 径流中以NO3–-N流失为主, TN、NO3–-N和NH4+-N流失量随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蓄积量越大, 差异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甘肃小陇山不同针叶林凋落物量、养分储量及持水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雅军  陈琦  曹靖  鲁海燕  王威 《生态学报》2011,31(9):2392-2400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地区6种主要针叶林凋落物层的蓄积量、持水特性及养分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云杉林凋落物层的蓄积量最大,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小。同一林分林下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比分解层强;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和有效拦蓄率的大小顺序为:落叶松林>松林>云杉林,而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云杉林>松林>落叶松林。同一林分类型中,分解层凋落物中养分储量最多,未分解层最少;不同林分类型中各个营养元素的储量均表现出:云杉林>松林>落叶松林。凋落物蓄积量与营养元素储量密切相关,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储量和凋落物层各元素储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枯落物凋落动态及其持水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枯落物具有重要的径流拦蓄功能,研究枯落物的凋落动态和其持水性对认识枯落物初级生产力及其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丘陵区6种典型植物样地SymbolA@为期一年的凋落物动态监测及其持水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6种植物全年凋落物量为70.65—455.57 g/m~2,落叶占凋落物总量的48.17%—91.09%;逐月凋落物量为1.86—160.21 g/m~2,包含了单峰型、双峰型及不规则型的年动态变化。(2)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P0.01),浸水5 min、24 h和48 h时的持水量分别是其最大持水量的48.41%、93.96%和97.70%;逐月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19—3.95 g/g。(3)6种植物全年凋落物拦蓄量为1.33—13.33 t/hm~2,落叶占凋落物拦蓄总量的57.19%—86.12%。综合可知:落叶是凋落物最主要成分并提供最多的径流拦蓄;密度对凋落物持水性有显著影响(P0.01),比表面积和结构特征的差异导致凋落物持水性不同;植物是通过影响枯落物的凋落继而对该植物样地枯落物的水土保持功能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旨在为评价该地区不同植物恢复模式的枯落物水土保持功能和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毛竹扩张对次生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水文功能的影响,在江西大岗山收集毛竹林和邻近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采用模拟降雨法和浸泡法,测定了凋落物阻滞径流时间、截留降雨量和持水量(率)等水文功能指标。结果表明:当降雨强度为0.5、1.0、1.5mm·min-1,坡度为10°、25°、40°时,2种森林凋落物阻滞径流的时间均随雨强和坡度增加而提前,但在同等条件下毛竹林产流的时间比常绿阔叶林要迟;2种森林凋落物截留量与降雨历时的关系都可用一级动力学模型Nt=N0(1-e-kt)进行较好的拟合,最大截留量N0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随坡度增大而减小,但同一条件下毛竹林凋落物最大截留量N0较常绿阔叶林大;毛竹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67.51%和7.41 t·hm-2,常绿阔叶林对应的值为244.33%和5.27 t·hm-2,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9.49%和40.60%。研究表明,毛竹扩张导致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毛竹林后,凋落物的水文生态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栽针保阔”及透光抚育在恢复东北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过程中对凋落物层水文效应的影响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室内浸泡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山杨-红松林、白桦-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冠下栽植红松25~35年)在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轻、中、强度透光抚育)下的凋落物量、凋落物持水过程、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结果表明: 透光抚育对3种林型凋落物蓄积量(7.32~15.58 t·hm-2)影响不同,使蒙古栎-红松林(各强度)、山杨-红松林(轻、中度)及白桦-红松林(强度)分别显著提高24.3%~34.6%、15.3%~19.3%和27.1%。凋落物未分解、半分解层的持水量(W)、吸水速率(V)随浸泡时间(t)变化符合W=alnt+b(R2>0.908)、V=ktn(R2≥0.999)函数关系。各透光抚育(除强度透光抚育山杨-红松林外)使3种林型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17.86~45.12 t·hm-2)、最大拦蓄量(16.10~34.19 t·hm-2)和有效拦蓄量(13.42~27.42 t·hm-2)分别显著提高30.1%~74.8%、27.4%~83.6%和26.7%~86.0%,且改变了各林型间凋落物层有效拦蓄量的差异。透光抚育显著增强了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凋落物层的水文生态功能,蒙古栎-红松林、山杨-红松林和白桦-红松林依次采取轻、中和强度透光抚育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王轶浩  王彦辉  李振华  王耀建 《生态学报》2021,41(16):6542-6551
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中最重要的森林类型,然而以往对结构更为复杂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还很不足,限制着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库区森林发挥的涵养水源服务功能。以重庆铁山坪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监测结合室内测定的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林冠层、林下草本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1年马尾林穿透雨量、干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1972.39 mm)的84.66%、0.26%和15.07%,且均与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干流在次降雨量达到5 mm时产生;林冠截留量随次降雨量增大而逐渐达到饱和(6 mm左右)。(2)林下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达1.32 t/hm2,其持水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增加(P<0.01),最大持水量为0.61 mm。(3)枯落物贮存量达10.74 t/hm2,未分解、半分解、未分解与半分解混合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183.76%、206.31%和197.62%,未分解与半分解层枯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达1.44 mm。(4)0-80 cm土层的饱和贮水量达334.75 mm,其中滞留贮水量达49.08 mm,占饱和贮水量14.66%。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各作用层的降雨截持及贮水作用明显,其中尤以土壤层贮水能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森林涵养水源服务功能模拟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枯落物层的降雨截留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叶吉  郝占庆  姜萍 《生态学报》2004,24(12):2859-2862
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地面苔藓枯落物层 (苔藓植物和枯落叶交织而成的层状结构 )持水能力、截留降雨过程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很强 ,最大持水量相当于 4 .8mm的降雨量 ,这个结果大于将苔藓与枯落物分开来测定的结果之和 ,说明成层结构能够提高持水能力。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对降雨截留过程的观测发现 :持水量刚开始随降雨增加而增加 ,到一定量时 ,降雨再增加 ,持水量反而缓慢下降。对持水动态变化一个月的观测 ,表明苔藓枯落物层水分蒸发较快 ,当长时间无雨时 ,持水量显著下降 ,当降雨再次发生时 ,持水量迅速回升 ,这种动态过程伴随着降雨的发生而不断往复。此外 ,在夜间苔藓枯落物层有吸收空气中水气的特点 ,吸收量受空气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川西亚高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截留水文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截留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水文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方面,林冠和枯落物截留实现对大气降水的二次分配过程.为深入认识生态系统截留的水文效应,采用野外观测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08年和2009年5-10月贡嘎山亚高山峨眉冷杉中龄林、峨眉冷杉成熟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冠层枯落物截留能力.结果表明,峨眉冷杉中龄林2008年林冠截留率为20.9%,针阔混交林2008年和2009年林冠截留率分别为23.0%和23.6%,林冠截留率的年际间变化不大,林冠截留主要受到降雨特征影响.3种林型枯落物饱和持水能力分别为5.1、5.1和5.7 mm,显著高于林冠的饱和持水能力,但由于冠层的截留蒸发速率较高,林冠截留蒸发仍是生态系统截留蒸发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针叶林枯落物层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喀斯特地区黄壤针叶林和石灰土针叶林为研究对象,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 对其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进行定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枯落物总蓄积量表现为黄壤针叶林(52.14 t·hm-2)>石灰土针叶林(32.98 t·hm-2); (2)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 R2>0.94, 吸水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R2>0.91。半分解层枯落物在浸泡4 h 时已经达到饱和, 而未分解层需浸泡9 h。枯落物在浸水20 min 内吸水速率大幅下降, 在20 min-4.5 h 下降幅度减缓, 到9 h 时吸水速率基本稳定;(3)黄壤针叶林半分解层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 为86.59 t·hm-2, 石灰土针叶林未分解层最小, 为8.39 t·hm-2。最大持水率的均值表现为黄壤针叶林(194.11%)>石灰土针叶林(152.68%); (4)枯落物最大拦蓄量表现为7.14-64.37 t·hm-2, 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5.81-51.06 t·hm-2, 黄壤针叶林各层枯落物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大于石灰土针叶林。综合对比分析发现, 黄壤针叶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比石灰土针叶林好, 能更好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7.
目前西南山区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点尺度上,其结果难以用于评估整个西南山区枯落物储量及持水能力。本研究整理了2004—2021年西南山区站点尺度的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西南山区3种典型森林(共16个研究点,70个数据)枯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结果表明: 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过程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可分为3个阶段:迅速吸水→逐渐减慢→趋于稳定。但不同森林类型各阶段吸水速率和持续时间不同,阔叶林吸水速率最快,针叶林吸水速率最慢且达到稳定时所需时间最长。不同林型枯落物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林型枯落物总储量介于8.26~8.82 t·hm-2,半分解层枯落物储量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造成了枯落物总储量显著的空间差异性。3种森林枯落物总最大持水量介于17.85~19.87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介于200.6%~228.0%。不同森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枯落物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3种森林枯落物总有效拦蓄量介于11.66~12.29 t·hm-2,枯落物总有效拦蓄率介于128.1%~145.2%。西南山区3种林型2种分解程度枯落物储量及持水能力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华南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其转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华南 5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及绿叶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各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 :马占相思 (11.1t·hm-2 ) >湿地松 (7.3t·hm-2 ) >荷木 (6 .5t·hm-2 ) >大叶相思 (4.8t·hm-2 ) >柠檬桉(2 .6t·hm-2 ) .马占相思通过落叶回归土壤的养分量高于其它类型 .5种人工林均通过养分转移机制 ,大量从枯老叶中转移N、P、K养分 ,其中马占相思转移的养分量最大 ,营养转移的季节性差别较大 .各种人工林对其它元素的转移现象不确定 .  相似文献   

19.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在经历大规模采伐利用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桦木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前人对原始暗针叶林水文学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内容涉及冠层截留、地被物持水特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根土作用层等诸多方面;而对于采伐后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结论也以人工林为主。通过对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在不同林龄和海拔梯度间的林地水文效应,这对于丰富亚高山森林水文学的研究、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桦木林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大而显著增加;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及海拔间均差异显著,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林龄相同的条件下,在中海拔(3200m、3400m)较高,在较高(3600m)、较低(3000m)海拔偏低。苔藓最大持水率平均为945%,在林龄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平均573%,在林龄和海拔间均差异显著。各林龄和海拔梯度上的桦木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下降显著。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林龄10~25a的林分,随海拔升高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增大。在大规模采伐后,苔藓层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作为次生林地水文效应向原始暗针叶林恢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汛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以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于2018年6-9月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低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进行分析,探究其丰水期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分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为56.13~77.68 mm,且随林分密度增加林冠截留量增大,林内穿透雨量则趋势相反;(2)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总生物量为12.76~19.56 t·hm^-2,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枯落物总生物量增大,且半分解层枯落物生物量均大于未分解层枯落物生物量;高密度枯落物总厚度最大,中密度次之,低密度最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1.32~28.24 mm,有效持水量为16.82~22.51mm,且均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分别呈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式;(3)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O~ 3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1.45~ 1.54g·cm^-3,总孔隙度均值为42.18%~45.71%,土壤有效持水量为2.94~4.81 mm,且土壤容重大小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土壤总孔隙度排序则与之相反,土壤有效持水量表现为中密度>低密度>高密度;(4)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综合水源涵养能力为204~237.55 mm,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综上,丹江口库区中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最优,建议在今后库区森林抚育过程中,合理控制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