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刺激大鼠离断背根外周端对相邻背根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Y  Deng YP  Guan XM 《生理学报》1999,51(4):371-376
在切断大鼠左侧12、13背根后,观察电刺激(刺激参数为0.8-1.2mA,100Hz,0.5ms,总时程2s)L2背根外同对L3背根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多次刺激L2背根可使L3背根平均放电频率(MDF)逐步增加,增加量与刺激次数中于明显直线正相关,各次刺激后的时程分析表明,这种增频作用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的后效应,并与刺激前13背根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刺激前放电活动较强者其增频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Jia J  Zhao Y  Shi WC  Wang HS  Guo Y 《生理学报》2002,54(2):125-128
实验采用分离神经细束的方法,观察逆行电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后,在相距较远的神经细束上记录到的Aδ和C类机械感受单位电活动的变化。刺激T9脊神经背侧皮支,在T12神经细束上记录到59.3%(16/27)的Aδ和71.2%(37/52)的C类单位在刺激后90~120s放电显著增加。刺激T8脊神经背侧皮支,在T12神经细束上记录到47.8%(11/23)的Aδ单位和36.6%(15/41)的C类单位在刺激后120~150s放电显著增加。大多数单位(18/23)的机械感受阈值在电刺激远距离脊神经背侧皮支后降低。结果表明,逆行电刺激外周感觉神经,可以使相距较远的Aδ和C类机械感受单位致敏,其传入放电增加。  相似文献   

3.
神经肌接头上产生持续性去极化时小终板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在大鼠膈肌标本上观察梭曼处理后,终板区持续性去极化(sustaineddepolarization,SD)产生时小终板电位(MEPP)的变化,以分析产生SD的机理。静息时,加入5.5μmol/L梭曼后,MEPP的频率、幅度和下降时间常数分别是加药前的1.8,1.3和3.0倍(P<0.01)。间接强直刺激时,记录到SD,SD过程中不仅终板电位消失,MEPP也完全消失。SD之后一定时间MEPP恢复出现,然后其频率逐渐增高。从SD开始到MEPP明显恢复的时间与强直刺激参数有关,50Hz×1s和50Hz×0.1s强直刺激时,分别为29.7±0.7s和11.7±3.0s。结果表明,在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后,静息时突触前自发ACh释放增加;刺激神经时,突触后对ACh反应性降低甚至失去反应性,是产生SD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4.
大鼠离体脑片癫痫放电特征及EC—海马环路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和方法:采用400~500μm大鼠水平脑切片强直电刺激海马Schaefer侧枝(60Hz、2s)全细胞、细胞外同步记录CA1神经元胞体电活动和相应树突区场电位,探讨其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结果:①53片脑片上记录到细胞内、外同步发生的原发性后放,持续20s以上,放电形式和持续时间常在第6个刺激串后趋于稳定。CA1神经元的原发性后放常跟在强直电刺激引起的阵发性去极化或超极化偏移之后(PDS、PHS)。它可以从紧张性放电向爆发性放电转化,振幅逐渐递增并与细胞外癫痫样放电同步,产生癫痫放电极性偏移;②其中8/40脑片细胞外可记录到继发性后放之后出现的自发性发作样癫痫放电,长达数分钟,与全细胞记录的EPSP同步。切断EC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可以易化海马癫痫电活动(3/5)。结论:EC输入到海马的神经通路可能在封闭的EC海马环路中起着重要的门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刺激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可以引起小脑间位核(interposednucleus,IN)神经元抑制,兴奋和双相(抑制-兴奋和兴奋-抑制)3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其中以抑制反应为主(76.0%),多数细胞的反应潜伏期〈30ms。IN细胞的自发放电频率为5-120Hz,自发放电频率高的神经元群体对DR刺激的反应率却比自发放电频率低的群体低。静脉注射5-HT2/1c受体阻断剂  相似文献   

6.
实验是在45只箭毒化浅麻醉的成年猫进行的。用强的方波串刺激施于动物的右后肢隐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以钨丝微电极记录左侧海马单细胞放电。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后一定时间内海马单细胞放电的变化。观察了177个神经元,其中痛敏神经元93个(53%),痛无关神经元71个(40%),另有13个(7%)为痛抑制性神经元。电针“穴位”诱导2分钟后,在所记录的177个神经元中有35%出现抑制效应。但在93个痛敏神经元中,被针刺抑制者占57% 。还见到一部分痛反应神经元,当针刺诱导2分钟后其自发放电出现明显抑制,有的甚至停止放电,在此基础上其痛放电也受显著抑制,这种抑制现象约持续2分钟;以后逐渐恢复到针前水平(或略超过)。对其可能参与针刺镇痛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生大鼠脊髓薄片中的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萌芽 《生理学报》1994,46(2):148-153
在新生大鼠脊髓薄片细胞内记录了25个经送行刺激鉴定的运动神经元(MN),发现腹外侧索刺激可在80%的MN诱发去极化反应(EPSP)。在静息电位水平EPSP的潜伏期、达峰时间、幅度、半衰时间和时程分别为1.2±0.2ms,2.6±0.4ms,13±3mV,5.3±1.6ms和31±8ms。EPSP呈等级性和膜电位依赖性,平均翻转电位为-8mV,潜伏期在0.—5Hz频率的刺激时相对恒定,但刺激频率>20Hz时EPSP变小或被取消。EPSP在低钙高镁溶液中被阻抑叵在无镁溶液中增强。犬尿烯酸(0.5—1mmol/L)可逆地阻断EPSP,但氯胺酮(50—100μmol/L)仅部分抑制之。结果表明腹外侧索中的下行纤维可能释放兴奋性氨基酸而激活M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群体编码机制.方法:本文利用多电极阵列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网络进行多位点刺激及同步记录,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分析网络中各点对刺激的响应规律,以及聚类算法分辨网络对不同位置刺激的响应.结果:各记录位点在刺激后100ms内的响应放电频率与距刺激点的空间距离线性无关、与记录/刺激位点的自发活动相关系数呈弱线性相关,与刺激前100ms内的自发放电频率呈线性关系.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刺激不同位点时自发放电频率与响应放电频率线性关系的斜率和截距不同.不同位点刺激时的自发-响应数据能够通过聚类进行区分,并且自发-响应放电频率的线性相关系数越大分类的正确率越高.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线性相关系数在APV阻断NMDA受体后减小,而在CNQX阻断AMPA受体后相关系数增大.结论: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中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响应放电频率与其自发放电频率线性相关,该群体响应特征可以用来实现对刺激位置的编码,并且NMDA受体的存在是维系该群体响应特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Wang GM  Song G  Zhang H 《生理学报》2005,57(4):511-516
本文旨在研究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诱导的黑-伯(Hering-Breuer,HB)反射中的学习和记忆现象。选择性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中枢端(频率10~100Hz,强度20~60μA,波宽0.3ms,持续60s),观察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以不同频率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可模拟HB反射的两种成分,即类似肺容积增大所致抑制吸气的肺扩张反射和类似肺容积缩小所致加强吸气的肺萎陷反射。(1)长时高频(≥40Hz,60s)电刺激迷走神经可模拟呼吸频率减慢,呼气时程延长的肺扩张反射。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膈神经放电抑制的程度逐渐衰减,表现为呼吸频率的减慢(主要由呼气时程延长所致)在刺激过程中逐渐减弱或消失,显示为适应性或“习惯化”的现象;刺激结束时呼吸运动呈现反跳性增强,表现为一过性的呼气时程缩短,呼吸频率加快,然后才逐渐恢复正常。长时低频(〈40Hz,60s)电刺激迷走神经可模拟呼吸频率加快、呼气时程缩短的肺萎陷反射。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膈神经放电增强的程度逐渐衰减,同样表现出“习惯化”现象;刺激结束后,膈神经放电不是突然降低,而是继续衰减,表现为呼气时程逐渐延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直至恢复到前对照水平,表现了刺激后的短时增强效应。(2)HB反射的适应性或“习惯化”程度反向依赖于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表现为随着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膈神经放电越远离正常基线水平,即爿惯化程度减弱。结果表明,家兔HB反射具有“习惯化”这一非联合型学习现象,反映与其有关的呼吸神经元网络具有突触功能的可翅性,呼吸的中枢调控反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微弱电刺激对失眠者睡眠状况及睡眠脑电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睡眠是由脑内亿万神经元同步振荡所刻划的观点[1],及各种电刺激对动物睡眠影响的实验[2,3],设计了用特定θ频率的正弦波微弱电流,刺激失眠病人颈部安眠2穴,以观察其对受试者脑电频率的客观影响。其结果是刺激后失眠病人由醒到2期的脑电记录中,θ波逐渐增加,增加了病人的总睡眠时间。这启示我们这种脑部的特殊频率微弱电流刺激,可能有引起脑部神经元群的共振现象,改变了受试者脑电中频率成分的分布特征,从而有助于失眠的治疗。这一现象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细胞壁缺陷细菌生物氧化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和  陈峥宏 《微生物学报》1998,38(5):396-399
The L-forms were induced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 and Bacdtos cereus by β-lactam anhbiohcs and then observahons on the proPenies of oxygen requlrement sugar fermentahon and sensihve tO cyanide of the Lforms were done. The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the Lforms derived from the obligate aerobe or the faCultative anaerobe did not ferment sugars and were highly oxygendePendent and more sensihve tD cyedde than their Parent bacteria The metabolic achvihes which were same as the Parent bacteria of …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