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在中国已应用了2500多年,并且越来越广泛的被全世界的医患人员所接受,针刺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运动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尤其是神经机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来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影响神经机理的实验数据,并从中枢神经系统及中枢核团,外周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这三大方面综述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影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异常等神经症状。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无定论。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偏头痛的发作与头颅血管周围组织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特别是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大鼠电针镇痛过程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更新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针麻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中枢儿茶酚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单位就此问题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针刺对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多数报告指出针刺使脑内 NE 含量减少,但也有认为不变或升高的。鉴于组织中某一种神经介质的含量实际上是生物合成和释放利用两方面动态平衡的一个结果,本文不仅观察电针对大鼠中枢 NE 含量的  相似文献   

4.
下行易化系统及其参与神经病理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FY  Xing GG  Qu XX  Zhang Z  Wan Y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2):101-104
神经病理痛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研究除了集中于痛觉的上行传导及中枢机制,以及痛觉的下行抑制之外,也证明下行易化系统激活参与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希望为治疗神经病理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为研究神经发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研究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将为阐明神经发育机制提供有力的证据。同时,神经干细胞还为治疗中枢退行性疾病带来了希望。无论是作为脑组织移植的供体,还是作为在体诱导的靶细胞,神经干细胞都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中枢抑制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本文主要综述有关突触前抑制问题,为研究中枢抑制和针刺镇痛原理提供一些资料。一、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现在一般认为,中枢抑制过程进行的部位主要在突触,中枢抑制实际上就是突触抑制。自从 Eccles 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来,一般将突触抑制分为两种,即突触前抑制和突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14.4%。功能连接测量两个神经信号之间的统计学相互依赖性,不同的功能连接反映了大脑区域协同工作的不同模式。因此,研究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对于理解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基于脑电图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视觉和疼痛刺激。本文尝试研究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对体感刺激的皮质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神经功能障碍,为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 招募23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0例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8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详细的基本资料和病史采集,完善量表评估,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进行脑电图记录。计算68个脑区的相干性作为功能连接,并评估功能连接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功能连接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异常的脑电功能连接主要位于感觉辨别、疼痛调节、情绪认知和视觉处理等区域。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大脑皮层对体感刺激可能具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偏头痛患者的功能连接异常与临床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部分反映偏头痛的严重程度。结论 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慢性疼痛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活动,明确KOA疼痛的机制及不同疗法的镇痛效应是目前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神经影像技术在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在KOA慢性疼痛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学者们发现KOA的慢性疼痛不仅包含伤害感受性疼痛,也含有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参与KOA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复杂,可能是外周或中枢敏化引起的,但在临床诊疗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KOA的治疗方法也尚未形成共识。因此,本综述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m, MEG)、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等神经影像技术研究成果,回顾KOA疼痛引起的大脑病理生理学相关区域变化,梳理疼痛评估和预测方面的最新成果,明确KOA不同疗法的脑中枢镇痛机制,希望为KOA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以利于制定KOA的早、中期合理治疗方案,促进临床镇痛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鸣禽因其独特的习得性鸣唱行为,成为了研究运动学习的理想模型。现已证实,鸣禽的鸣唱行为受前脑内的鸣唱控制系统直接调控。有证据显示,鸣唱控制系统内有胆碱能递质及其受体分布,其中发声运动核团接受来自基底前脑中枢胆碱能系统的胆碱能神经支配,其可通过胆碱能递质影响发声运动核团的神经活动,进而影响鸣唱行为。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证实,中枢胆碱能系统参与了对运动行为和运动学习神经过程的调控。了解中枢胆碱能系统对鸣禽鸣唱行为的调控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鸣禽鸣唱运动控制和鸣唱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并可从比较生理学的角度,为研究其它动物感觉运动和学习记忆的神经过程,乃至人类语言产生的神经过程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迄今国内外在胆碱能递质对鸣禽发声运动核团作用受体的选择性及其对神经元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揭示中枢胆碱能系统调控鸣禽鸣唱行为的神经机理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hang Y  Han JS  Wang Y 《生理科学进展》2004,35(3):224-228
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 ,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经化学机制 ,骨质破坏、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及神经侵蚀都参与了癌症痛的产生。本文综述了癌症痛动物模型、癌症痛的产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1月17~18日,美国国家卫生院(NIH)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首次组织召开了“针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小型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大部分为受NCCAM资助的从事针刺研究的美国学,不少人在目前美国针灸研究队伍中担任重要角色。另外还有少数来自中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英国的学共约70人。两天的会议报告和讨论了“针刺的生理学研究”和“针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两部分,而以后为主。  相似文献   

12.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可逆性后部白质损害为主要神经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如治疗及时准确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故早期诊断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就目前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视觉信息加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研究视觉信息的接收、传递、提取、识别以及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对阐明大脑工作原理和智能计算机的研制都有重要意义。国外在这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并取得很大进展。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视网膜及视中枢的神经回路,初级视觉过程,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计算理论,视觉的心理物理学,视觉计算神经网络等方面。为促进我国研究工作的发展和培养人才,1988年11月,中国科学院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在生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头痛的常见类型之一,为发作性的颅内和颅外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头痛为特征,属祖国医学中“偏头痛”、“少阳头痛”、“头风”范畴。迄今,尚无特效疗法和药物。我们以五行针吸附翳风穴治疗偏头痛3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一般资料病例选择:选择的30例偏头痛患者均符合《吉林省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中偏头痛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67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1年。且12例有偏头痛家族史。治疗方法:均以五行针吸…  相似文献   

15.
中枢疲劳既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又可以作为症状出现于多种慢性疾病,其定义和机制国内外说法不尽相同。中枢疲劳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或其他不良变化,从而导致躯体、神经、包括心理一系列的疲劳样反应。其机制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传导系统等多个维度、多个节点的变化,充分把握中枢疲劳的概念本质及潜在生物学机制对其临床防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动物模型作为基础研究的前提和必要工具是中枢疲劳研究过程中又一重要问题。本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先从定义的角度出发由疲劳引申到中枢疲劳,将现阶段对中枢疲劳的不同概念阐述做一分析,并从机制和动物模型两个方面展开对国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调控胞宫的经穴效应特异性"对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即刻镇痛效应及其机制、相关特点分别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分别针刺三阴交穴和相同脊髓节段支配的血海穴、悬钟穴、非经非穴,均有即刻镇痛效应.三阴交穴的效应优于血海穴(相同经脉的非特定穴)、悬钟穴(与病位非相关经脉经穴)、非经非穴.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是通过激活外周与中枢的相关镇痛通路而实现的.在外周通过调节靶器官痛相关物质的代谢,进而抑制子宫过度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增强靶器官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在中枢通过激活各级水平的内源性痛调制系统,促进了相关镇痛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最终调节靶器官的失衡状态,缓解疼痛.三阴交穴的即刻镇痛效应会受到患者证型和针刺介入时机的影响.针刺三阴交穴不仅对原发性痛经具有治疗效应,其穴区的电阻失衡还具有反应该疾病变化的特点.研究结论有助于较为全面地揭示单穴的经穴效应特点,进而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理论内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疲劳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Pub Med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文献4652篇,系统地围绕疲劳的定义、中医药学对疲劳的认识、疲劳的临床诊疗、疲劳的生物学机制和动物模型的研制及疲劳研究的展望方面展开述评,以对几十年来疲劳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目前,有关疲劳的机制研究更多的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近10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依靠脑功能成像技术等新技术的临床研究数量增多.然而疲劳的发病机制不仅是中枢内分泌系统失调的单纯作用结果,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协调,并且其形成是从初始感受器经过脊髓、中枢神经、特定功能脑区、呼吸以及循环系统,最终到达终端线粒体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链式反应,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影响到疲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临床也可针对不同的反应位点和机制开展干预研究.总而言之,疲劳的研究已经从整体、笼统、单纯的躯体功能等方面,发展到了局部、具体、涉及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实验和临床探索,基因学和细胞器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共2个月,并随访2个月。记录基线期、治疗期及随访期头痛发作频率的变化。结果:肌电反馈组的头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   

19.
封迎帅  林亚平  易受乡 《生物磁学》2011,(Z1):4753-4757
本文阐述了关于针灸治疗胃炎的研究概况,从治疗方法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针灸治疗胃炎的方法比较多,如毫针刺法、艾灸、温针法、穴位注射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胃炎是通过调节神经通路,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和胃分泌功能,调节运动功能和保护胃黏膜等方面来实现的。目前针灸治疗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日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及临床医生的关注.已有许多关于人恶性肿瘤干细胞相关文献的报道.垂体是人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中枢.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调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垂体腺瘤是人良性肿瘤,其内是否也像恶性肿瘤一样存在有肿瘤干细胞?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望为研究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肿瘤标志物、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人良性垂体腺瘤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