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氮、磷营养对雨生血球藻绿色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BBM培养基,以雨生血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 CG-11)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细胞生长速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生物量和虾青素含量,探讨氮、磷营养对雨生血球藻营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H.pluvialis CG-11生长的适宜氮源形式是NaNO3和NH4NO3;适宜H.pluvialis CG-11生长的氮浓度为41.2mg·L-1,磷浓度为5.3~53.3mg·L-1.  相似文献   

2.
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囊藻属于定鞭藻纲、定鞭藻目,广泛分布在不同海洋生态环境中。有报道指出,棕囊藻时常在北太平洋温带港湾、挪威海、北海、英吉利海峡及南极海域等地方引发的大规模有害赤潮。近年来,我国东海海域和南海粤东海域均发生较大面积的棕囊藻赤潮,给当地的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棕囊藻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可以产生二甲基硫化物(DMS),对整个海域的气候状况,酸雨酸雾的形成以及全球硫循环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球形棕囊藻为研究材料,设置3组较高的磷浓度处理(5mg·L-1、10mg·L-1和20mg·L-1),利用细胞记数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藻在不同富磷浓度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不同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变化均呈现"S"型曲线,表明藻细胞的生长经历缓慢期,快速期和平缓期3个阶段;同时,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对球形棕囊藻的叶绿素荧光值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5mg·L-1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最低,在第7天只有802μg·L-1,而在10mg·L-1和20mg·L-1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较高,在第7天分别达到836μg·L-1和850μg·L-1,表明磷营养可以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增殖,但在较高磷浓度下,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结果还显示,较低浓度的磷(5mg·L-1)减缓与限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在5mg·L-1磷浓度下的藻最大特定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分别只有0.704d-1和190cells·mL-1。相对而言,20mg·L-1磷浓度下的藻最大特定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最高,分别达到了0.771d-1和250cells·mL-1。研究结果揭示,水体中的磷营养浓度的变化是导致藻细胞大量增殖的一个主要的外在因素,而利用叶绿素荧光来测定藻细胞生长是一种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在今后有害水华监测过程中应该多加利用,以更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有害水华的发生,降低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川西理县毕棚沟不同海拔梯度(3600 m、3300 m和3000 m)森林群落土壤活性氮库及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研究区森林土壤活性氮库(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及净氮矿化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不同形态土壤活性氮库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差异.4个采样时期(非生长季与生长季初期、中期及末期)各海拔土壤硝态氮浓度(8.38~89.60 mg·kg-1)均显著高于铵态氮浓度(0.44~8.43 mg·kg-1).生长季初期各海拔梯度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均表现为负值(-0.77~-0.56 mg·kg-1·d-1),而非生长季、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均为正值.除硝态氮外,不同海拔的土壤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浓度的差异极显著,海拔对它们的影响与季节变化有关.该区土壤净氮矿化以硝化为主,且氮矿化过程不受海拔梯度的影响.冬季土壤净氮矿化明显(0.42~099 mg·kg-1·d-1),早春高的土壤无机氮可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基础养分,也可能通过淋溶方式从系统中丢失.  相似文献   

4.
眼点拟微绿球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无菌藻株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晓娟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6,25(6):493-495
研究了5种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对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tal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50μg·mL-1时,氯霉素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高达85.30%,2d和4d的Ic50分别为293.64μg·mL-1和67.69μg·mL-1。其次为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4d的抑制率分别为8.95%、7.62%和3.84%,其中硫酸庆大霉素2d的Ic50为316.40μg·mL-1。链霉素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轻,抑制率仅为3%。按照抗生素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加入50μg·mL-1青霉素,50μg·mL-1硫酸庆大霉素,100μg·mL-1硫酸卡那霉素和50μg·mL-1链霉素,获得了无菌藻株。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各时期(幼苗期、花蕾前期、成熟期)的化感作用,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刺苍耳各时期水提液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莴苣(Lactuca sativa L.)、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金狗尾草(Setaria glauca L.)4 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刺苍耳成熟期全株水提取液对小白菜根长、苗高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 当水提液浓度为10 mg·mL-1 时, 对小白菜、莴苣、黑麦草、金狗尾草的根长和苗高生长抑制率分别在39.25%-69.43%和13.17%-58.02%之间。(2) 刺苍耳花蕾前期全株水提液在同样浓度10 mg·mL-1 时, 对白菜、莴苣、黑麦草、金狗尾草的根长和苗高生长表现出完全的抑制作用, 并且在浓度5 mg·mL-1 时对4 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分别在36.48%-72.71%之间, 远高于刺苍耳成熟期在同浓度下的抑制作用。(3) 刺苍耳幼苗期全株水提液在浓度为5 mg·mL-1、10 mg·mL-1 时对4 种植物表现出了完全的抑制作用。在浓度2.5 mg·mL-1 时, 对4 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分别在52.96%-65.67%之间, 抑制率也远高于同浓度下的刺苍耳成熟期和花蕾前期。刺苍耳各时期的化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在同样浓度下, 刺苍耳幼苗期水提液对植物的抑制作用强于另两个时期, 可能是由于种子萌发时产生了较多的化感物质, 以便尽早排挤其它伴生植物, 占据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6.
小型水库是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为了解小型水库的富营养化状况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之间的关系,于2006年4月、8月、12月采样测定了木头冲水库的环境因子(温度、pH、透明度、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水体中总氮浓度的变化范围在0.34~0.7mg·L-1之间,总磷浓度的变化范围在0.011~0.019mg·L-1之间,透明度的变化范围在0.6~1.5m之间,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范围在9.18~21.1mg·m-3之间,依据上述4个指标计算得出的TSIM指数在30~50之间变化,说明木头冲水库属中营养水体。浮游植物以适宜在中营养水体中生长的种类为主,3次采样共检出浮游植物52种(属),主要由在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在4.17~5.38mg·L-1之间,春夏两季的生物量高于冬季。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和绿藻门的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是水体中春季的优势种类,夏季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绿藻门的鼓藻(Cosmarium spp.)和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随着氮浓度的下降,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kiborskii)成为水库冬季的优势种类。营养盐是木头冲水库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周静韵  张磊  安民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12,31(4):396-400
以我国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0 mg·L-1、0.001mg·L-1、0.01 mg·L-1、0.1 mg·L-1、1 mg·L-1和10 mg·L-1)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研究了草甘膦异丙胺盐暴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异丙胺盐对赤潮异弯藻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10 mg·L-1浓度处理下,赤潮异弯藻细胞大量死亡,藻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草甘膦异丙胺盐浓度在0.001~1 mg·L-1范围内,在培养的第3 d草甘膦异丙胺盐能够显著促进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密度增加,叶绿素a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现出毒物刺激效应;在暴露实验的中后期(第7 d、第9 d和第11 d),赤潮异弯藻的各生长指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农药的降解、生物体对农药的适应、进入细胞的农药减少等原因,藻细胞生理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横岗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5年5月和11月调查了横岗水库的营养盐、叶绿素a(Chl.a)和浮游植物,对水库富营养化特征进行了分析。5月的总氮(TN)平均浓度为3.810mg·L-1,总磷(TP)平均浓度为0.172mg·L-1,Chl.a平均浓度为17.888mg·m-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M)为73.3,该水库已达重度富营养化;11月份TSIM下降到55.6,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下降到1.302mg·L-1和0.096mg·L-1,Chl.a平均浓度却上升到26.935mg·m-3,Chl.a浓度的上升与氨氮(NH3-N)和正磷(PO4-P)浓度上升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改变有关。从5月到11月,水库由蓝藻型富营养化水体变为绿藻型富营养化水体。5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高达2.75×108cells·L-1,优势种为美丽平裂藻和银灰平裂藻,其中平裂藻细胞数约占总细胞数的90%。11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降低到1.27×107cells·L-1,平裂藻的优势度下降,只占总细胞数的14.89%,绿藻成为主优势类群,其中栅藻是优势种之一,占总细胞数的11.52%。  相似文献   

9.
以莱布新月藻Closterium leibleinii为试材,利用单因子分析研究不同氮、磷浓度培养的莱布新月藻生长及脂溶性物质含量变化,为其作为生物柴油开发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莱布新月藻生长的最适氮浓度为5.30 mg·L–1,其最大生长速率为3.675×106个·L–1·d–1;最适磷浓度为0.02 mg·L–1,最大生长速率为4.05×105个·L–1·d–1。在最适氮磷浓度BG11培养下粗脂约占藻体干重的88.04%。莱布新月藻在适宜的氮磷浓度培养基中生长速率较快,脂溶性物质含量高,可作为一种较有潜力的植物开发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河涌和湖泊水样中COD、TP、TN和阴阳离子的植物处理效果,以及含氮污染物的植物转化规律,以前期研究中选育的再力花处理了广州市某河涌和暨南大学明湖水样.结果证明,再力花能有效地促进河涌和湖泊水样中TN、CODCr和TP的去除.处理144h后,河涌水样初始浓度为11.15mg·L-1、45mg·L-1和1.17mg·L-1的TN、CODCr和TP分别降至3.21mg·L-1、15.8mg·L-1和0.53mg·L-1;湖水初始浓度为4.50mg·L-1、36mg·L-1和0.25mg·L-1的TN、CODCr和TP分别降至2.31mg·L-1、11.7mg·L-1和0.03mg·L-1.水样中的微生物和再力花均能去除NH4+,并引起水中还原态氮发生亚硝化和硝化,但是不会明显改变Cl-、SO42-、Na+、K+、Mg2+和Ca2+等离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集约化养殖模式后期硝酸盐氮和磷酸盐浓度较高的问题, 实验设置生物絮团养殖尾水(BFW)和BG11培养液(BGW)两种水体环境, 并以池塘常见优势微藻--绿色颤藻OC1(Oscillatoria chlorina)作为对比, 研究分析了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其生长状况。结果发现, 在BFW组中两种微藻均对硝酸盐氮(NO3--N)、总无机氮(TIN)和磷酸盐(PO43--P)去除效果明显(P<0.05), 其中, 螺旋藻对NO3--N、TIN和PO43--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60%、46.06%和98.55%, 相应的浓度值分别从130.04 mg·L-1、130.85 mg·L-1和10.23 mg·L-1降至26.53 mg·L-1、70.58 mg·L-1和0.15 mg·L-1,其数量降低的绝对值分别为103.51 mg·L-1、60.27 mg·L-1、10.08 mg·L-1; 在BGW组中两种藻对氮磷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但总体仍低于BFW组。实验过程中两种微藻的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可见, 钝顶螺旋藻SP1和绿色颤藻OC1均可在BFW和BGW两种水体营养环境下存活, 且对水中的氮磷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虽然颤藻亦是集约化养殖水环境中的常见微藻优势种, 但它能分泌蓝藻毒素, 因此, 从产业应用的可行性考虑可将螺旋藻作为集约化养殖尾水净化的备选藻株。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31日-6月20日在广东省大沙河水库利用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的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氮、磷及浮游植物的影响,探讨两种蚌在控制南亚热带水库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上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处理组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而铵氮的浓度显著下降;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加,实验过程中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两种蚌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在不同的作用强度下,时间上的响应不同。综合实验结果,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难以有效地运用于我国华南地区水库的水质改善与富营养化控制。  相似文献   

13.
In shake flask and fermentor studies, various media components and culture inocula were tested to improve P. fumosoroseus spore production rates, yield and stability. To evaluate inoculum potential and inoculum scale-up for fermentor studies, conidia and liquid culture-produced spores of various strains of P. fumosoroseus were compared as inoculum. Inoculation of liquid cultures with blastospores at concentrations of at least 1×106 spores mL-1 resulted in the rapid pro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lastospores (∼1×109 spores mL-1, 48 h fermentation time) for all strains tested. The rapid germination rate of blastospores (90% after 6 h incubation) compared to conidia (>90% after 16 h incubation) and the use of higher inoculum rates reduced the fermentation time from 96 to 48 h for maximal spore yields. A comparison of various complex nitrogen sources showed that liquid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acid hydrolyzed casein or yeast extract supported the produc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lastospore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desiccation-tolerant (79-82% survival after drying) when compared to blastospores produced in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other nitrogen sources (12-50% survival after drying). For rapid spore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for trace metals and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were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hydrolyzed casein used in the medium. Fermentor studies with two strains of P. fumosoroseus showed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1.3-1.8×109 spores mL-1) of desiccation-tolerant blastospores could be produced in 48-h fermentations. Thes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fective spores of various strains of the fungal bioinsecticide 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can be rapidly produced using deep-tank, liquid culture ferment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油松-根系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及其对油松林分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陕西省黄龙县天然和人工油松林,采集油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测定非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分离纯化根际土壤解磷(有机磷和无机磷)细菌,通过DNA基因测序鉴定解磷细菌,并测定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结果表明: 天然油松林非根际土壤中全碳(TC)、全氮(TN)含量以及C/N、N/P极显著高于人工油松林。2种油松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20属65种解磷细菌,其中以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群;天然油松林根际解磷细菌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人工油松林,而优势度指数低于人工油松林。链霉菌属与非根际土壤TC、TN和C/N、N/P呈正相关,而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与非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呈正相关。2种油松林根际土壤不同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天然和人工油松林根际共有的解磷细菌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34-5,其对磷酸钙的解磷能力最高,为11.40 μg·mL-1;天然油松林根际独有的解磷细菌蕈状芽胞杆菌BF1-5对卵磷脂的解磷能力最高,为4.58 μg·mL-1。该林区2种油松林根际解磷细菌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人工油松林相比,天然油松林根际土壤解磷细菌群落多样性更丰富且分布更均匀,解磷能力普遍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蔚  江天久 《生态科学》2005,24(1):38-41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的HK株藻液24h对卤虫LC50约为2.9×105cell·mL-1。对数期的ST株对卤虫的毒性难以达到半致死浓度,衰亡期的ST株24h对卤虫LC50约为9.89×106cell·mL-1。在上述浓度下两者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0.91h和26.62h,而对数生长期的HK株和衰亡期的ST株的培养物过滤液24h对卤虫LC50则分别为7.1×105cell·mL-1和1.457×107cell·mL-1,且在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6.56h和28.02h。实验表明,HK株藻液和滤液的毒性均大于ST株,且藻液的毒性均大于滤液。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对黄土丘陵区白羊草在不同CO2浓度(400和800 μmol·mol-1)和施氮水平(0、2.5、5.0 g N·m-2·a-1)条件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有机氮(DON)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对白羊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OC、水溶性总氮(DTN)、DON、水溶性铵态氮(NH4+-N)、水溶性硝态氮(NO3--N)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TN、NO3--N含量和根际土壤DON含量,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DOC/DON.在各处理条件下,根际土壤DTN、NO3--N和DON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DOC/DON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短期CO2浓度升高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而氮沉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中水溶性氮素缺乏的状况,但并不足以满足植被对水溶性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调整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格局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途径, 研究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叶性状对氮磷浓度的响应对认识车桑子在氮磷浓度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砂培法, 测定不同氮浓度(3、5、15、30 mmol·L-1)与不同磷浓度(0.25、0.5、1、2 mmol·L-1)下车桑子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叶性状的响应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高浓度氮(30 mmol·L-1)促进了车桑子幼苗生长、叶片氮含量和生物量积累, 其余氮添加条件(3、5、15 mmol·L-1)下车桑子幼苗各性状无显著差异, 但相比高氮水平, 其生物量积累和叶片氮含量显著降低, 根冠比和氮利用效率显著增加。随着磷添加浓度的增加, 车桑子幼苗生物量显著增加, 低磷条件(0.25、0.5 mmol·L-1)限制了车桑子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其根冠比和磷利用效率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但比叶面积和叶/茎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 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氮处理下, 叶片氮含量与根冠比显著负相关; 磷处理下, 叶片氮含量与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同时, 氮处理下, 车桑子幼苗株高、基径、总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均与根冠比显著负相关, 与叶片氮含量显著正相关, 表明根冠比和叶片氮含量的调整在车桑子适应氮限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磷处理下, 株高、基径、总生物量与比叶面积显著负相关, 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 表明叶片结构性状的调整在车桑子适应低磷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表明, 车桑子幼苗生物量分配和叶性状及性状间的权衡策略对氮、磷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关注氮和磷对植物性状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2):1247
调整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格局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途径, 研究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幼苗生物量分配与叶性状对氮磷浓度的响应对认识车桑子在氮磷浓度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砂培法, 测定不同氮浓度(3、5、15、30 mmol·L-1)与不同磷浓度(0.25、0.5、1、2 mmol·L-1)下车桑子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叶性状的响应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高浓度氮(30 mmol·L-1)促进了车桑子幼苗生长、叶片氮含量和生物量积累, 其余氮添加条件(3、5、15 mmol·L-1)下车桑子幼苗各性状无显著差异, 但相比高氮水平, 其生物量积累和叶片氮含量显著降低, 根冠比和氮利用效率显著增加。随着磷添加浓度的增加, 车桑子幼苗生物量显著增加, 低磷条件(0.25、0.5 mmol·L-1)限制了车桑子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其根冠比和磷利用效率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但比叶面积和叶/茎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 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氮处理下, 叶片氮含量与根冠比显著负相关; 磷处理下, 叶片氮含量与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同时, 氮处理下, 车桑子幼苗株高、基径、总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均与根冠比显著负相关, 与叶片氮含量显著正相关, 表明根冠比和叶片氮含量的调整在车桑子适应氮限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磷处理下, 株高、基径、总生物量与比叶面积显著负相关, 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 表明叶片结构性状的调整在车桑子适应低磷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表明, 车桑子幼苗生物量分配和叶性状及性状间的权衡策略对氮、磷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关注氮和磷对植物性状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对黄土丘陵区白羊草在不同CO2浓度(400和800 μmol·mol-1)和施氮水平(0、2.5、5.0 g N·m-2·a-1)条件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有机氮(DON)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对白羊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OC、水溶性总氮(DTN)、DON、水溶性铵态氮(NH4+-N)、水溶性硝态氮(NO3--N)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TN、NO3--N含量和根际土壤DON含量,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DOC/DON.在各处理条件下,根际土壤DTN、NO3--N和DON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DOC/DON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短期CO2浓度升高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而氮沉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中水溶性氮素缺乏的状况,但并不足以满足植被对水溶性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红树林湿地面临重金属污染和营养元素过量输入的环境问题。其中,镉(Cd)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铵态氮(NH4+-N)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本论文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镉(Cd)胁迫下铵态氮(NH4+-N)对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包括生物量、叶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E)、叶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1)在单Cd胁迫下,秋茄生物量和蒸腾速率(E)显著降低,但根系活力在较高的单Cd胁迫下显著增加;(2)Cd胁迫下,低浓度NH4+-N显著增加秋茄根生物量,但对地上生物量(Cd3处理的叶和Cd1处理的茎除外)和光合作用(PnGsE)的促进作用不显著;高浓度NH4+-N显著抑制了生物量和光合作用(PnGsE);(3)在Cd1处理下,根系活力随NH4+-N胁迫的增强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Cd2和Cd3处理下,NH4+-N显著降低了根系活力;(4)Cd胁迫下,低浓度NH4+-N对叶MDA(表征氧化损伤)和叶可溶性糖含量(表征渗透调节)的抑制不显著,高浓度NH4+-N显著降低了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因此,较低浓度的NH4+-N能够缓解Cd对秋茄地下根的毒害,对地上部分的缓解作用有限;高浓度NH4+-N会与Cd产生协同的复合胁迫,加重对秋茄的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