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淮河流域(流域面积为2.7×105km2)水体污染严重并导致水质的恶化。为了分析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3年5月对淮河流域217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并测定水体的环境指标。结果显示,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甲藻(占总生物量的26.1%)、硅藻(23.4%)和隐藻(19.5%)组成。聚类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群落可以分为四组:组1主要以腰鞭毛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为优势种,组2主要以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主。组1和组2的采样点大多位于林地区域。组3主要以隐藻类(Cryptomonas erosa)为主,采样点位于人为干扰较大的区域,如农业污染、采砂和农业养殖区。组4主要以金藻门的色金藻(Chromulina sp.)为主。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海拔和河流的级别)和人类活动(如总悬浮固体物和总氮)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以作为大型流域生物评价中的指示类群,同时在水质监测中也应该考虑自然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安徽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7月(夏季),对沱湖流域上游至下游11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生物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沱湖共有浮游植物96种(含变种),隶属8门48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类最多,绿藻门有23属39种,占总种数的40.63%,硅藻门有7属20种,占总种数的20.83%;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17.71%,蓝藻门(Cyanophyta) 8属14种,占14.58%;甲藻门(Pyrrophyta) 2属2种,隐藻门(Cryptophyta) 1属2种,各占总种数的2.08%,黄藻门(Xanthophyta)与金藻门(Chrysophyta)均有1属1种,均占总种数的1.04%。绿藻和硅藻类物种在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表现为绿藻-硅藻型。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生物量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细胞丰度与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4.022×106cells/L与3.046 mg/L,蓝藻门和绿藻门类群为沱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主体,硅藻门和裸藻门类群为沱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体;上游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略高于下游采样点,沱湖水质呈β中污型-无污染型,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电导率、透明度、水深及pH值等环境因子与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寒旱区冰封期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该研究以乌梁素海为对象,于2019年1月在湖区设立12个采样点采集水样及浮游植物,通过对浮游植物定性定量检测和水体理化性质测定分析,以明确冰封期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特征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分布规律;结合RD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浮游植物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估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冰封期乌梁素海12个样点的水质指标特征差异明显,各水质指标从北到南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2)冰封期乌梁素海共检出浮游植物61种,其中隐藻门的丰度最高(4.76×10^(6)个·L^(-1)),甲藻门的生物量最高(18.09 mg·L^(-1)),但湖区不同位置的优势浮游植物类群有所差异,北湖区蓝隐藻和伪鱼腥藻丰度明显高于南湖区。(3)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P3样点的多样性最低,P8样点的多样性最高,并发现中、下湖区物种类型多且组成较为均匀。(4)浮游植物的丰度与T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与TP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冰封期乌梁素海水体处于中等营养水平,水体中总磷(TP)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物种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寒旱区冰封期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为北湖区隐藻门、蓝藻门和甲藻门占优势;南湖区中绿藻门丰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鹤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鹤地水库位于雷州半岛北部(21°42'~22°22'N,109°54'~110°25'E),是一座中营养化的大型水库.为了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特点,在水库设置5个采样点,并于2003年2、7、9、12月对其采样.鹤地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为O.156~2.548 mg L~(-1),主要由蓝藻和硅藻组成.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相同,即丰水期的生物量高于枯水期,主要是由于丰水期水温较高以及入库河水带入的营养盐.5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从主要入库河流至大坝区呈下降趋势,与磷浓度的降低直接相关.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以热带代表性种类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枯水期主要为硅藻的根管藻(Rhizosolen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以及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gua)等.丰水期为蓝藻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等,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变化主要受磷浓度的影响.浮游植物前8个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850%~92%,显著低于温带地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的湖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浙南地区山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水质状况,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对位于温州大罗山天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天河水库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60属89种,全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2×105 cells·L-1,年均生物量为0.26 mg·L-1。硅藻门在全年均占优势,绿藻门在春、秋季占优势,而蓝藻门仅在夏季占优势,裸藻门和甲藻门在全年均有出现,隐藻门在秋、冬季均有出现,但不占优势。全年主要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尖针杆藻、隐头舟形藻、美丽星杆藻、假鱼腥藻、小新月藻、二角盘星藻、二角多甲藻、圆筒锥囊藻、卵形隐藻。冗余分析(RDA)显示,水库的水温、总氮、化学需氧量(CODMn)和 pH值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运用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并结合浮游植物的丰度、优势种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了水体污染情况和富营养程度, 结果显示,天河水库水体介于寡污染到清洁水体带之间,为贫-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6.
1998年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军  刘东艳  王威  陈凯彪  秦玉涛 《生态学报》2004,24(8):1643-1655
研究了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类38属84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H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Ceratium horridum)、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 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并影响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文作用的结果。与198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角毛藻属衰退,浮游甲藻、圆筛藻属和浮动弯角藻兴起。但与199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群落优势种组成相近。同1982年和1992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平面分布大致相等。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近20a是相对保守的,影响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物理水文作用。  相似文献   

7.
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明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于2004-2006年对上海市最大天然淡水湖泊淀山湖的浮游植物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共采集到淀山湖浮游植物84属205种,主要由绿藻(种类数占50%)、硅藻(20%)、蓝藻(13%)、裸藻(13%)等组成.相邻两月之间种类相似性系数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趋势:优势种为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具缘微囊藻(M.marginata)、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mnetica)、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 )、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te)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等.浮游植物群落细胞数量主要由蓝藻(42.73%)、绿藻(37.75%)、硅藻(12.67%)和隐藻(6.06%)组成;生物量主要由硅藻(36.75%)、蓝藻(16.78%)、绿藻(16.36%)和隐藻03.53%)等组成.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模式不同于PEG(Plankton Ecology Group)模型,其中蓝藻从春末开始大量出现,夏季大量繁殖,一直延续到秋初.综合文献资料看出,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已从1959年的硅藻一金藻型、1987-1988年的隐藻-硅藻型演变为2004-2006年的蓝藻-绿藻型;数量由1959年的103 ind./L上升至2004-2006年的1.11×107 cells/L.演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贫中营养型的金藻、甲藻比例下降,富营养型的蓝藻、隐藻和微型绿藻增加.浮游植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演变指示了淀山湖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刘蕾  肖利娟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8,27(4):217-221
库容大小是影响水体水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变量,它能在很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别是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了解小型贫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特点,于2006年4、8、12月对位珠海市的贫营养小型水库-吉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采样和计数分析.3次采样共检出浮游植物32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在69~342 cells·mL-1,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在1.34~3.69 mg·L-1,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冬季.甲藻是最主要的优势种类,且相对优势度较为稳定.夏季,隐藻门的隐藻(Cryptomonas sp.)和绿藻门的鼓藻(Cosmarium spp.)大量出现,甲藻的相对优势度有所降低.冬季,隐藻数量急剧下降,但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大量出现,与甲藻共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由降雨引起的营养盐浓度增加是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透明度全年维持较高的水平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形成了有利条件,此外,较为稳定的水体和甲藻利用营养盐的能力使得甲藻成为浮游植物中的最主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也是调控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无机磷缺乏的水域,能够有效利用有机磷的藻类有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了研究有机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分别从3个水库采集表层水样,西陂水库(硅藻70.3%,甲藻19.1%,绿藻9.3%)、山美水库(硅藻31.3%,甲藻59.2%,绿藻3.5%)、三十六脚湖(硅藻43.1%,甲藻50.5%,绿藻5.0%),选用有机磷单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作为磷源进行实验室模拟实验,并与无机磷(NaH_2PO_4·2H_2O)作为磷源实验组做同步对比,探讨有机磷源条件下浮游植物竞争及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果显示:AMP培养20 d后,西陂水库、山美水库和三十六脚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别增加了6.5倍,2.1倍和1.9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都演替为以甲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藻,所占比例分别为81.8%和16.7%、55.2%和33.5%、73.2%和24.3%,其中西陂水库甲藻门拟多甲藻对有机磷AMP的利用能力强,其所占比例达到81.8%。表明有机磷AMP能有效地促进甲藻门拟多甲藻属的增殖,进而改变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0.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对烟台四十里湾15个站进行了11个航次的浮游植物群落调查, 并同步监测其它环境因子(表层水温、盐度、透明度、无机氮等)。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9属82种, 其中硅藻13科30属68种, 是构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 甲藻7科8属13种, 金藻1科1属1种。浮游植物丰度与种类多样性年度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模型, 种类数最高峰出现在9月(48种), 次高峰为4月(40种), 5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少(12种); 丰度最高值出现在10月(9264.9×104 cells·m-3), 次高峰3 月(1039.0×104 cells·m-3), 最低值同样出现在5月(31.5×104 cells·m-3)。调查期间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在60%水平聚类分为四个类群: 类群I为5月浮游植物群落, 类群Ⅱ以11月至次年1月为代表的冬季浮游植物群落, 类群Ⅲ为7—10月的夏秋浮游植物群落, 类群Ⅳ为3、4、6月的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表层水温、盐度、磷酸盐和无机氮等环境因素影响, 其它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1999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孙军  刘东艳  徐俊  陈凯彪 《生态学报》2004,24(9):2003-2016
研究了 1999年春季覆盖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 ,共发现浮游植物 4门 33属 6 5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 iridis)、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布氏双尾藻 (Ditylumbrightwellii)、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派格棍形藻 (Bacillaria paxillifera)、加拉星平藻 (Asteroplanus karianus)、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 nitzschia pungens)。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部靠近渤海海峡处。浮游甲藻在渤海海峡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较大 ,原因主要是春季以小细胞为主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物种演替较快 ,另外春季的大风过程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增长趋势 ,温度和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调查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E5站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表明 :春  相似文献   

12.
西溪湿地封闭水塘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域,于2009年9月对该区域费家塘生态保育区内31个池塘水体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124种,隶属7门(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61属;物种数上,绿藻门最多,蓝藻门和隐藻门的物种数虽少,但数量上却占优势;基于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利用双向指示物种分析(TWINSPAN)将31个样点分为4组,各组样点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第一轴上得到较好的分化,说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硝态氮、磷酸盐、透明度、色度、高锰酸盐等是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上海滴水湖两种枝角类对浮游植物群落牧食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9月通过浮游动物添加实验,研究了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隆腺溞(Daphnia carinata)对上海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氨氮和可溶性活性磷浓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加,大型溞组浮游植物密度较空白组降低了70.3%,隆腺溞组浮游植物密度较空白组降低了80.0%,叶绿素a浓度分别下降了80.4%和75.2%,叶绿素a与氨氮、可溶性活性磷呈显著相关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较空白组也发生较大变化,硅藻、蓝藻和绿藻密度比例明显降低,隐藻、裸藻和甲藻在实验结束时没有检出,说明大型溞和隆线溞能有效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并能够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同时,附着藻类密度较空白组也有明显减少,说明大型溞和隆线溞对附着藻类也有一定的牧食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韧  雷腊梅  韩博平 《生态学报》2008,28(10):4652-4664
新丰江水库是我国第四大的水库,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水库和重要的水源地。于2004~2005年2月一次调查了新丰江水库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分布,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特征。新丰江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比较低,在0.037—1.497mg·L^-1之间变化。浮游植物种类较多,11次采样共检到158种。在丰度上,水库浮游植物主要以小环藻、蓝纤维藻、小球藻和纤维藻等优势种为主,而在生物量上则以微小多甲藻为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季以硅藻、甲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夏季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秋季蓝、绿藻减少而硅藻和甲藻增加。2004年的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更为明显,有从硅藻-绿藻优势(2月和4月份),到蓝藻-绿藻优势(6月和8月份),到混合优势(10月份)和金藻优势(12月份)这样一个变化过程。2005年硅藻的相对丰度比2004年高出很多。两年浮游植物组成的差异与两年的降水量有关。水动力学对丰水期(6~8月份)浮游植物组成结构有较大影响,导致硅藻和绿藻相对丰度的增加。与温带贫营养型水库相比,新丰江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春季和秋季种类多、夏季的蓝藻种类丰富的特点。从细胞大小分布上看,小于20μm浮游植物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次是大于45μm的浮游植物。在粒径小于20μm的浮游植物中,微小多甲藻是最主要的贡献者。浮游植物群落的大小分布受水动力学条件和营养盐浓度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湿地同江地区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年6月对三江平原湿地同江地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设置了13个采样点,生境类型包括大型开阔水体、小型封闭水体、湿地型水体以及河流型水体。结果在该水域发现浮游植物共计312个分类单位,包括276种33变种3变型,隶属于8门10纲21目36科92属。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2.68×104–2.53×106 cells·L–1。大型开阔水体种类丰富,细胞密度最大,以绿藻为优势种群;小型封闭水体中藻类的适应性强,群落结构最为复杂;湿地型水体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发现了一些耐有机污染的种类;在河流型水体中,有一些适低温的隐藻出现并成为优势种,如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等。此外,在三江平原湿地同江地区还发现了大量β-中污染指示种类。经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将不同采样点各生境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分为4组。综合多样性指数表明,同江地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丰富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健康状况, 于2016年7、8、9、10、11、12月及2017年10、11、12月对城东湖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鉴定浮游植物8门, 56属, 106种(含变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 为25属50种, 占总种类数的47.17%; 硅藻门次之, 13属23种, 占21.70%, 绿藻和硅藻类物种在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 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 angustissima, 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 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2016年及2017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月平均值为6.743、5.840×104 cells·L-1, 相对应的生物量为0.884与0.526 mg·L-1; 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分别为0.627-3.830, 0.741-4.118, 0.247-0.975, 平均值分别是2.029, 2.193, 0.714。RDA分析显示, 影响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总碱度、溶氧等。水质评价显示, 城东湖水质处于α中污染, 营养水平为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王肖颖  张芳  李娟英  林凌  高源  何剑锋 《生态学报》2014,34(8):2076-2084
对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两个断面的光合色素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级分析,通过藻类色素化学分类分析软件(CHEMTAX)获得了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叶绿素a的贡献,进而得到该海域表层和次表层(30 m)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表层总叶绿素a的浓度为23.59 ng/L,低于次表层的30.38 ng/L,其中浮游植物根据粒径划分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由高到低依次是微型浮游植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微型浮游植物。该海域同时存在葱绿叶绿素(Prasino)、墨角藻黄素(Fuco)、别藻黄素(Allo)、多甲藻素(Perid)、玉米黄素(Zea)、19-丁墨甲藻黄素(19’BF)和19-六已墨甲藻黄素(19’HF)等色素,其浓度和分布与温盐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粒径浮游植物色素组成显示,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以S型定鞭藻(28%)、N型定鞭藻(21%)、硅藻(18%)和青绿藻(12%)占优;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为S型定鞭藻(53%)、N型定鞭藻(20%)和硅藻(12%);而小型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为硅藻(63%)和甲藻(17%)。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掌握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1998–1999年对其进行了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经显微镜检,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0种(包括23个变种和5个变型)。在此基础上, 作者通过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 研究了这一区域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动和群落结构等特征。结果显示,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富, 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 物种组成的时空差异显著。其优势种的暖水性、高盐性或广盐性特征明显。冷季以广温种小舟形藻(Navicula subminuscula)占优势, 随气温回升, 暖水性种类优势地位突出。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差异小, 以硅藻门丰度占优势, 但与冷季相比, 暖季中甲藻门和蓝藻门丰度明显上升。4月和9月的高丰度中心位于西部海域北部湾湾口附近, 1月和12月则出现在中东部水域。聚类结果显示各浮游植物群落组分无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表现为4月和9月高于1月和12月; 群落稳定性以12月份为最差; 中南部水域群落稳定性较差。总之,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具独特的热带开阔海域生物区系特征。冷暖季群落特征有明显差异。海域水文条件对群落特征的影响复杂。  相似文献   

19.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其彪  孙军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2015,35(7):2366-2379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黄柏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磷矿开采导致的颗粒磷排放、地表径流汇聚沉积等会对流域内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产生较大影响。为研究黄柏河流域磷矿开采后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0年的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9月)分别对黄柏河流域10个监测断面水质和浮游植物采样。根据地区划分法和NMDS分析法将研究区分为磷矿开采影响区(A组)和非影响区(B组),采用主坐标分析(PCoA)和聚类分析得到A组和B组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A组优势属为隐藻(Cryptomonas)、舟形藻(Navicula)和小环藻(Cyclotella);B组优势属为隐藻(Cryptomonas)和针杆藻(Synedra),且B组中物种数多于A组。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法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溶解氧、水温、氨氮、氟化物、总磷对黄柏河流域的浮游植物影响较大,且A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总磷、溶解氧和水温呈负相关,与氟化物呈正相关;B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溶解氧、总磷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