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特异变应性疾病(下称特应性)是Coca氏1925年提倡的一组疾病,用Prausnitz-Kustner反应证明它具有皮肤致敏抗体(反应素),有遗传倾向的特征。特应性是来源于希腊语的“古怪病”,这些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之后将过敏性皮炎也包括在内。标题所提及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仅限于特应性疾病中具有代表性的速发型(Ⅰ型)疾病。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按照规程要求制备了犬种菌素。它在致敏豚鼠和人体中证明了:它虽为粗糙型菌种,但仍具有变态反应原性;用死菌液10亿/0.1ml给致敏动物作皮试,亦出现良好的变态反应。24小时反应强度为15.8—18.4mm;48小时为6.8—10.8mm。犬种菌液热处理后,其上清液经硫酸铵透析,取其粗提蛋白作为变态反应原,用50μg/0.1ml给致敏动物作皮试,经犬种菌免疫的动物出现弱变态反应(24小时均在10mm以下),经活菌苗致敏的动物出现较强的变态反应(24小时为13—14mm,48小时为10.5—11mm)。犬种  相似文献   

3.
真菌的孢子和(或)菌丝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呼吸道和皮肤是真菌致敏的主要反应器官。该文就常见的致敏真菌、真菌的致敏机制、真菌所致呼吸道和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IL—13和变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13是一种具有高度多向性的Th2细胞因子,它与IL-4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IL-13通过对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而参与变态反应,最近许多研究表明,IL-13在变态反应过程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对IL-13的分子生物学和在变态反应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随着研究的深入,IL-13可能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真菌的孢子和(或)菌丝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呼吸道和皮肤是真菌致敏的主要反应器官。该文就常见的致敏真菌、真菌的致敏机制、真菌所致呼吸道和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稳定、完善的系统性光变态反应检测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对氨基苯磺酰胺(SN)作为光敏剂,经腹腔注射与灌胃两种途径对小鼠和豚鼠进行给药,通过UVA加UVB光照诱导以及只用UVA光照激发后,于4h、24h、48h和72h分别测量小鼠耳厚度及观察豚鼠皮肤红斑反应。结果24h、48h和72h时,小鼠出现耳肿胀反应,豚鼠出现皮肤红斑反应。结论口服、腹腔注射SN,均可产生光变态反应,成功建立系统性光变态反应检测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8.
周昕  冯佩英 《菌物学报》2019,38(8):1245-1252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部分是人体表面常驻的微生物之一。新近研究显示皮肤常驻真菌可通过影响皮肤屏障、调节皮肤免疫平衡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在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真菌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癣菌疹、荨麻疹等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介绍了国内外临床常见真菌变应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一)何谓变态反应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超敏反应。它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变态反应常可导致形形色色疾病发生,严重的影响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如有人注射青霉素后会迅速发生过敏性休克;有人吸入某种花粉会突然发生荨麻疹或过敏性哮喘;有人吃进某种食物后会很快发生过敏性胃肠炎;有人接触油漆、染料后会发生接触性皮炎……。因此,也可以说变态反应是一种异常的、有害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通常惯称为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3例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依照目前通用的ABPA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等。结果 ABPA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且都好发支气管扩张及哮喘患者。13例ABPA患者均有咳嗽,咳痰,8例气喘,4例发热,9例肺部可闻及哮鸣音。13例ABPA患者中有12例CT检查发现囊状或静脉曲张样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粘液栓形成及树芽征为主要特点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总IgE升高12例,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6例,烟曲菌特异性IgE升高10例。12例接受激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均达到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ABPA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为提高对ABPA的认识,对可疑患者早期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总IgE、烟曲霉菌特异性IgE、肺部CT等检查以确诊,糖皮质激素及伊曲康唑治疗ABPA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荨麻疹40例,湿疹50例,过敏性紫癜30例)血清中14种食物变应原IgG浓度,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按疾病分组观察并比较血清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14种食物变应原血清不耐受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结果表明,病例中以鸡蛋、虾、螃蟹的致敏性较高(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小麦、牛奶、西红柿和蘑菇的致敏性次之(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牛肉、鸡肉、鳕鱼、玉米、猪肉、大米、大豆致敏性较低(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对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痛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检测血清食物变应原不耐受抗体IgG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致敏食物确定疾病病因,及时将致敏食物从患者食谱中排除,降低患者食物过敏的患病率,缓解临床症状,从而降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缓解-复发型EAE大鼠的基本病理改变。方法对缓解-复发型EAE大鼠进行HE染色、Weil髓鞘染色和改良的Bielschowsky染色,以免疫组化方法标记GFAP和MMP-2、MMP-9。结果组织内可见多个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呈袖套样分布,伴有大片状脱髓鞘,部分脱失的髓鞘内有炎细胞浸润,轴索呈空泡样缺失,GFAP染色证明在旧病灶的周围部分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增生,MMP-2、MMP-9在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炎细胞及脑(脊)膜内呈阳性表达。结论①缓解-复发型EAE大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一致,有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病灶并存的现象。②MMP-2、MMP-9在活动性病灶内表达,参与疾病的发生。③缓解-复发型EAE病理改变与MS相似,是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EHF)疫苗变态反应病理学研究王玉琳等(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从制品的安全性角度出发,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疫苗进行了变态反应试验,现将其病理学及神经病理学观察结果报告如下:试验采用兰州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 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 =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牙周炎局部迟发性变态反应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临床诊断为牙周炎的龈组织切片进行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肥大细胞(MC)位于结缔组织,在慢性炎症区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肥大细胞位于其间,靠近肥大细胞有胶原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外形不规则,核较小,胞质(PM)内布满含有单位膜的嗜饿颗粒紧密相接,颗粒呈不同形状,有的靠近质膜,有的位于膜外。电子致密度亦不同,根据肥大细胞形态的改变及与周围细胞的关系,可以认为当肥大细胞与微生物及炎症产物接触后释放出可溶性介质,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及迟发性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复发缓解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进行病理学研究,为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不同品系动物(昆明种、BALB/c和C57BL/6小鼠,SD大鼠),采用各自品系来源的脊髓和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一次性注入动物双足垫,1周后半剂量注射进行一次加强,诱导EAE;观察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监牢兰染色观察脱髓鞘情况。结果:昆明种、BALB/c和C57BL/6小鼠均无明显症状,HE染色小脑的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SD大鼠对照组正常,模型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90%以上,HE染色可见小脑白质及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监牢兰染色可见大片髓鞘脱落。结论:EAE模型在昆明种、BALB/c及C57BL/6小鼠中用脊髓匀浆不易于诱导,而用SD大鼠脊髓髓鞘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可高效率诱导出同种SD大鼠的复发缓解型EAE。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变态反应原的研究I.蛋白变应原的提取和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粗糙型布鲁氏菌B115菌种制成浓菌液,丙酮脱水,高浓盐溶液处理,离心去渣,上清用酒精沉淀,制成粗提液;再过Sephadex G100柱,用致敏豚鼠证明第2峰液(P2)为特异性变应原。聚丙烯酰胺电泳测定为单一成份;用致敏豚鼠作皮肤试验,45小时P2组平均值为:14.7—23.2mm;布鲁氏菌素组为:7.5一12.2mm.用致敏家兔作皮肤试验,P,组为19.2—22.4mm,菌素组为0--16.8mm.初步证明P2具有较好的变态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