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年春夏期间浙江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6年春夏期间(4~6月)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共观察到68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53种,甲藻13种,金藻和蓝藻各1种。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原甲藻赤潮的形成和持续是最显著的特征,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下旬先后引发赤潮。原甲藻赤潮的形成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其生消引起海水中营养盐结构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调查结果,对南麂海域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南麂海域仅出现在春季(4—6月);藻细胞密度在春季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表层水体中藻细胞密度的最高值(12250 cells·L-1)出现在5月8日;塔玛亚历山大藻集中出现在水温18.5 ℃~19.5℃、盐度29.5‰~31.0‰的水体中;较高的藻细胞密度与较低的磷酸盐浓度相对应,氮盐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与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朝晖  陈菊芳  徐宁  齐雨藻 《生态学报》2001,21(11):1825-1832
研究了大亚湾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裸甲藻种群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裸甲藻在大亚湾主要出现在4-5月份,并在4月至5月份出现了4个密度高峰,最高密度可达每毫升996个细胞,6月至9月份偶有出现,10月至2月份则未出现。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25-30℃和24‰-32‰。裸甲藻在大亚湾的出现及4、5月份的密度高峰与水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3月份水温存在一个急升期,水温由3月初的15.5℃以下上升至3月底的23.5℃左右,为裸甲藻种群密度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条件。大亚湾盐度的季节波动较小,与裸甲藻种群的种群的季节变化无关。大亚湾氮、磷、硅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不存在营养元素缺乏,但高密度的裸甲藻种群仅在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别为50-100μg/L,5-20μg/L和5-30范围内出现,氮、磷、硅3种营养盐的含量及它们之间的比值特别是氮磷比是影响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氮磷比率对3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实验室内一次性培养的方法,在贫磷和富磷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不同氮磷比率对3种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种藻的最适氮磷比率分别为30:1、30:1和10:1。当N:P比率介于0—100:1之间时,3种赤潮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浓度的关联度大于氮磷比率。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在贫磷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富磷条件;尖刺拟菱形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明显较低,在贫磷条件下可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6.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东海原甲藻间的营养竞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善东  俞志明  宋秀贤  宋飞  王悠 《生态学报》2005,25(10):2676-2680
生物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赤潮防治方法,因为其作用的专一性及较少的负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了龙须菜(G racilaria lem aneif orm is)与东海原甲藻(P rorocentrum d ongha iense)之间营养盐NO3-、PO43-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共培养时,龙须菜对营养盐的快速吸收利用,使得共培养体系中营养盐迅速降低,最终导致东海原甲藻消亡,而东海原甲藻对于龙须菜的生长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在营养盐充分的条件下,1g鲜重的龙须菜对NO3-的吸收能力相当于6.0×107个东海原甲藻细胞,对PO43-的吸收相当于2.4×107个东海原甲藻细胞。相对于东海原甲藻,龙须菜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更具有优势。龙须菜可作为有效吸收营养盐的大型海藻,用以降低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有害赤潮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探讨了诱发和控制海域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02和2003年春季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09±1.63和4.21±5.33 mg·m-3,调查海区平均为0.70±0.48和2.60±2.99 mg·m-3,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基本上位于122.5°~123°E间冲淡水形成的锋面区域,此区域营养盐可以得到充分补充,光照条件适宜,也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高值带.2002和2003年东海原甲藻赤潮跟踪期间,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高达18.45±11.04和12.47±8.15 mg·m-3.赤潮发生海域盐度在26~30,赤潮藻生长易受磷的限制.光照条件适宜、营养盐(特别是磷酸盐)能得到较快的补充及锋面辐聚带的形成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了在N、P限制及正常营养盐条件下(又称富营养)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两种藻共培养时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半连续培养时,营养盐限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N限制下,5 d后东海原甲藻藻密度显著低于未加滤液的对照组,藻密度为1.02×107 cells L-1,对照组为1.7×107 cells L-1;P限制下,东海原甲藻藻密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 d后藻密度为1.44×107 cells L-1;富营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藻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共培养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N、P限制下,4 d后东海原甲藻全部死亡,且聚集成团形成沉淀;富营养条件下,仍有少量东海原甲藻存活(藻密度3.3×104 cells L-1)。这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一定的化感作用。营养盐限制可促进塔玛亚历山大藻化感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化感作用是塔玛亚历山大藻抑制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艳  赵卫红  苗辉 《生态学报》2015,35(8):2659-2666
在东海赤潮爆发区域运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条件下围隔生态系内多胺浓度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选用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处海水,东海原甲藻是各围隔生态系内主要优势种,没有种群演替现象发生。两种营养盐添加方式下各围隔内精胺浓度维持较高水平,都呈现先波折下降后波折上升的趋势,与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变化正好相反;各围隔内腐胺浓度水平较高,变化起伏较大,其中有两个实验组腐胺整体变化趋势与东海原甲藻生长趋势类似;所有围隔内亚精胺浓度最低,波动较小。2011年取用中肋骨条藻赤潮爆发处海水,所有围隔生态系内优势种都发生了从中肋骨条藻到东海原甲藻的演替。各围隔生态系内腐胺浓度最高,在中肋骨条藻生长初期腐胺浓度下降,随着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所上升,实验后期随着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又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实验组精胺浓度较低,在中肋骨条藻消亡东海原甲藻出现的种群演替期间,都呈现出较大波动;各围隔内亚精胺浓度较低,在整个种群演替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围隔生态系中补充营养盐,通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间接影响围隔生态系内的多胺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海赤潮原甲藻应属哪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齐雨藻  王艳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7):1188-1190
阐述并讨论了中国东海长江口外经常发生的原甲藻赤潮原因种的种类认知问题.论述了自从Stein提出具齿原甲藻(Prorocendrum dentatum Stein)新种后迄今中外专家报告该种的描述及分布,并对比了具齿原甲藻与长江口的原甲藻的异同.研究证实我国东海的原甲藻与具齿原甲藻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体积大小、藻体末端形态以及藻体前端突起的大小和形态等方面.本文汇集了国内外对具齿原甲藻与我国原甲藻的研究成果,对比认为。我国长江口外经常发生赤潮的原甲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drum donghaiense Lu).文中还讨论了由陆斗定发表的东海原甲藻需要补充修正的观点.在过去的数年中,我国东海长江口海域频繁爆发大面积的原甲藻赤潮,但对于赤潮原因种原甲藻(Prorocentrum)的定种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种是具齿原甲藻,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东海原甲藻.为了阐明此种原甲藻的命名问题,于2002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题为“我国东海赤潮原因种原甲藻分类学国际研讨会”.认为是P.dentatum的依据是长期以来国际上通常把类似我国东海的原甲藻定为P.dentatum,其根据是它的前端有突起等.而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我国东海的这种原甲藻在细胞长度上与Stein描述的原P.dentatum差异很大,并且除少数样品末端尖伸外,大多数细胞末端是钝圆的.专家们还认为在日本、韩国等亚洲海域分布的被报告为P.dentatum的原甲藻与我国东海的此种原甲藻为同一种.综观各种观点,作者认为东海本种原甲藻应为东海原甲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