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海南岛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史海涛 《四川动物》2002,21(3):174-176
1 研究简史关于海南岛两栖动物的专题研究较少。 1 870年Swinhoe首次发表了海南岛两栖动物的 3个记录 ,揭开了海南岛两栖动物的研究历史。之后Boettger(1 888)、Boulenger (1 899)、Barbour (1 90 8)和Vogt(1 91 3 )的研究工作使海南岛的两栖动物记录达到 1 8种 (Pope,1 93 1 )。Smith (1 92 3 )在海南岛采集两栖动物 1 9种 ,包括 2个新种和 3个海南岛的新记录 ,使海南岛两栖动物记录增至 2 5种。Pope (1 93 1 )对海南岛两栖动物的研究报道进行简要回顾 ,对较为明确的 2 5个种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
岛屿是开展生物区系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大陆性岛屿,地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马来西亚亚区交界地带,物种来源与迁移历史十分复杂。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岛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然后利用核基因ITS1/2和叶绿体基因trn L-F序列建立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物种迁移历史与特有类群的形成时间。海南岛苦苣苔科野生类群虽然仅有14属24种,但包括了扁蒴苣苔属(Cathayanthe)和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2个特有属、8个特有种(含1变种)。面积归一化处理后,海南岛该科的特有种比例仅次于广西,远高于云南和邻国越南。物种组成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与广东省的共有物种最多,这可能是第三纪末期(~3 Ma)几度海进海退过程中,海南岛通过雷州半岛与广东多次连接的结果。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在海拔400–1,000 m和1,400 m以上形成2个集中分布区,特有种则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区域,表明海南岛中南部连绵的高山是苦苣苔科特有种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岛有着亚洲苦苣苔科的多个基部类群,且都与东南亚共享;海南岛–中国大陆分布的类群则处于系统树的较新分支,表明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早期是从东南亚迁入。海南岛两个特有属的形成时间约在12 Ma,特有种也都在15–5 Ma才分化出来,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撞击亚欧板块导致的东亚季风气候(约28 Ma)和此时海南岛远距大陆约100 km造成的隔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王伯荪  张炜银 《广西植物》2002,22(2):107-115
对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回顾。讨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分类单位与等级 ,提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的植被分类系统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可分为 2个植被型组 ,7个植被型 ,4个植被亚型 ,35个群系 ,2 1个亚群系 ,1 0 9个群丛组或群丛 ;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认识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海南岛今后开发及大农业建设方向等问题的关键。笔者1981年随海南岛大农业建设及生态平衡综合科学考察组实地考察和室内资料分析以后,对海南岛生态环境有如下初步见解。一、自然地理特征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热带岛屿,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它原是大陆的一部分,第四纪早期琼州海峡断陷作用,才与大陆分离,形成四面环海的海岛。中生代后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构成的花岗岩穹窿构造到喜马拉雅运动的末期又不断地抬升,穹窿构造的周围地区继续  相似文献   

5.
1963—1964年曾三次到海南岛进行爬行动物资源及区系调查。目前已知海南岛及其沿海产爬行动物168种及亚种,隶61属18科3目。我国产爬行纲动物仅蜥蜴目的蛇蜥科及鳄蜥科和鳄目在海南岛尚无发现。区系分析认为海南岛爬行动物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体,其中华南区成分最多,占1/2;国内分布仅见于海南岛者亦占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动物地理区划将其列为华南区海南亚区。现将3个新种、 1个修订种及3种国内新纪录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岛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与大陆种群的关系, 本研究应用10个微卫星DNA标记对海南岛11个地点627个蜂群的627头工蜂样本和大陆2个地点102个蜂群的102头工蜂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海南岛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较高, 单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5~17个; 各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7.0个, 平均杂合度为0.59~0.65。海南岛中华蜜蜂在10个位点上表现出相似遗传结构, 文昌和屯昌种群在AT10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较特殊。岛内 岛外中华蜜蜂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范围为0.06~0.13; 文昌、 屯昌种群分别同海南岛内其他9个种群的FST(0.06~0.12)大于这9个种群间的FST(0~0.05)。海南岛中华蜜蜂同邻近大陆种群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除文昌、 屯昌种群发生中等程度的分化外, 海南岛内其他种群之间遗传分化较小。本研究结果对海南岛中华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探宝     
李超荣  李浩  许勇 《化石》2013,(4):67-75
美丽富饶的海南岛 海南原在行政管辖上隶属广东省,1988年4月13日,海南撤区建省。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的南海海域。该省包括海南岛和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及周围广阔的领海。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为邻,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青梅种群生物学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梅Vatica hainanensis (V.astroricha)广泛分布在我国海南岛各主要林区700米以下的山地和岛东南沿海滩涂,是海南岛热带雨林主要优势种和珍贵木材。本项研究以海南岛霸王岭混合雨林的青梅为重点,应用种群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和数学矩阵技术,着重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古地理事件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已有的海南岛蚯蚓资料显示, 该岛的蚯蚓区系十分特殊, 且与大陆地区蚯蚓存在扩散与迁移。然而, 当海南岛与周围大陆断开形成独立岛屿后, 海南岛蚯蚓如何为适应海南岛的环境而逐渐形成现在岛内的分布与区系, 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 本研究在海南岛全面调查和采集蚯蚓标本, 整理海南岛地区的蚯蚓物种组成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并联合5个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ND112S rRNA和16S rRNA构建海南岛蚯蚓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推测其分化时间和祖先分布区域, 探讨海南岛蚯蚓在岛内的分化与扩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1)海南岛共有蚯蚓6科9属122种, 巨蚓科蚯蚓为优势科, 且全部为环毛类蚯蚓, 其中103种为海南岛特有种。蚯蚓物种数沿海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在800‒1,000 m最大; (2)海南岛环毛类蚯蚓不同水平的遗传距离与我国巨蚓科蚯蚓的遗传距离区间基本一致。物种水平上, 美丽远盲蚓(Amynthas scitulus*)与纬向远盲蚓(A. zonarius)的基因遗传距离最小。在亚种水平, 保宁腔蚓指名亚种(Metaphire magna magna)和保宁腔蚓小型亚种(M. magna minuscula)的遗传距离均接近整体的物种水平。在种群水平, 等毛远盲蚓(A. homosetus)不同种群间遗传距离均接近整体的亚种水平; (3)海南岛环毛类蚯蚓可划分为7个类群, 其祖先于68.26 Ma开始分化, 可能起源于吊罗山。在新生代, 7个类群均得到较大发展。通过对海南岛蚯蚓组成及系统发育的梳理, 不仅为我国蚯蚓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也为岛屿蚯蚓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南蕨类植物自然分布及区系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南岛现有蕨类植物种数约400种,分布基本上呈现西南部丰富,东北部贫乏的趋势,临高-琼中-万宁一线是其物种多寡的分界线,土壤、地形、地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这条分界线。海南岛蕨类区系组成复杂,且外来植物成分占据多数,马来西亚、印度、中南半岛和东亚植物区系成分在海南岛蕨类区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海南岛是现代蕨类发育的一个中心,多样的环境条件促成了蕨类植物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张本华 《昆虫学报》1954,(2):171-186
1.本文叙述1953年4月至5月作者参加海南岛与雷州半岛蚊类采集调查情况,共获蚊类31种,将其地理分布与捕集场所详加描述。 2.本文将以往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的蚊类调查研究的文献作总的温习并扼要列举之。 3.本文内将海南岛及雷州半岛的地理环境与蚊种的分布情况。加以讨论。 4.最后将海南岛已知蚊种编为检索表以便研究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属热带季风岛屿.近些年,随着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海南岛的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地理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从描述生物地理学和解释生物地理学两方面,对海南岛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并展望了一些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的农业结构优化模型。以海南岛作一实例对农业结构系统分析中的模拟方法进行了具体研究。这个模型应用来为海南岛的农业计划和管理提供具体信息。用FELIXC-512计算机求出了20个海南岛农业结构的优化方案,并对其生态经济效果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岛,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甚大。解放以来,海南岛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对热带资源利用不恰当,农业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从而引起生态环境变劣,影响了自然生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广东省科协和省生态学会于1981年3月组织了一批专家到海南岛进行了一次生态科学考察,同年12月又有一批专家参加了国家农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联合组织的“海南岛大农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生态破坏分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占我国5×10~4km~2热带面积的7.0%左右,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等资源。解放三十多年来,海南岛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开发过程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误,生态平衡出现某种程度的破坏。随着海南岛的建省,办大特区,大  相似文献   

16.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相似文献   

17.
海南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基于2000—2019年MODIS—NDVI海南岛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变化情况以及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大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向好....  相似文献   

18.
陆蛭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7月,我们在海南岛昌江县坝王岭林场的原始森林里采到的陆蛭中,发现山蛭科一新种。现记述如下。黑腹山蛭Haemadipsa nigriventricula.新种 正模及副模2(幼蛭1):广东省海南岛昌江县坝王岭,800—1000米,1981年7月2日。其他副模2(幼):海南岛琼中县黎母山(1978.4)及乐东县尖峰岭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关于海南岛的蚊类,迭经前人采集调查,但大部偏重于按蚊,关于巨蚊和库蚊的资料则甚少。姚永政氏(1946)综合日本人在侵占海南岛期间所做的调查,列有巨蚊和库蚊16种(其中有3种未定名),在这个名录中並包括有Culex pipiens的记录,根据近年来冯兰洲、刘维德二氏(1954)的研究及作者的采集结果,Culex pipiens在海南岛的发现,显然是由于当时分类鉴定上存在困难而产生的错误,应当从海南岛的蚊虫名录中  相似文献   

20.
由国家科委、原国家农委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海南岛大农业建设与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5月27日至6日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16个学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为建设和开发海南岛出谋献策。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30多篇。经过6天的认真讨论,与会者对海南岛大农业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