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放之路     
2010年2月14日,正是我们中国人的春节。这一天.世界著名鳄类保护专家John Thorbjarnarson博士不幸感染疟疾而英年早逝。Thorbjamarson十多年来致力于扬子鳄保护。正是在他的建议和参与下.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宣州红星水库、郎溪县高井庙林场、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尝试野放人工繁育的扬子鳄。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是一种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的濒危野生动物。1992年获CITES成员大会批准,允许子二代鳄的商业性开发利用。作者分析了我国扬鳄保护、养殖现状和扬子鳄群体的跗特征,认为一方面扬子鳄野生资源仍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随着饲养各群数量的增加,养殖费用不断增长,扬子鳄在潜在经济价值也示能实现。鉴于此,提出加强动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扬鳄保护遗传学和开发利用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爬行动物,现阶段野生扬子鳄的分布区域进一步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点状,残存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野生鳄数量估计为120~150条,老年化程度高。扬子鳄的保护管理依据现实状况及时加以调整,加大了野外保护力度,逐步改善野生鳄的栖息生境,实施野外放归工程,初步遏制了野生鳄数量迅速下滑的局面。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已逾10 000条,当前人工饲养繁殖的重点是管理好有限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扬子鳄的研究主要涉及形态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态学、生理生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等方面。营养生理和保护遗传学的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爬行动物,现阶段野生扬子鳄的分布区域进一步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点状,残存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野生鳄数量估计为120 ~150条,老年化程度高.扬子鳄的保护管理依据现实状况及时加以调整,加大了野外保护力度,逐步改善野生鳄的栖息生境,实施野外放归工程,初步遏制了野生鳄数量迅速下滑的局面.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已逾10 000条,当前人工饲养繁殖的重点是管理好有限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扬子鳄的研究主要涉及形态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态学、生理生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等方面.营养生理和保护遗传学的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野生扬子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1999年7~8月及2000年8~9月,利用GPS、激光测距仪等,采用夜间灯光照射计数方法,对 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存在的安徽省宣州、泾县、广德、郎溪、南陵等5 县市的26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包括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个指定保护点。结果发现: 目前野生扬子鳄主要生存在第一类栖息地(1999年50.7%、2000年40.0%),面积为17.38 hm2;其他两类栖息地的野生扬子鳄分布比率较小(各为1999年24.0%、2000年30.9%、1999 年25.3% 、2000年29.1%),面积分别为22.04hm2、19.03hm2。两年的平均生态密度分别为1.28条/hm2和1.79条/hm2,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为145条。其种群已明显分为至少18个数 量不等且相互隔离的地方种群。建议恢复足够大的栖息地,并放饲养鳄于其中以重新 建立有效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遗传学是主要研究与灭绝风险相关的遗传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遗传学管理方法降低物种灭绝风险的科学,是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交叉学科.近几十年来,遗传学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AFLP、mtDNA D-loop、RAPD、微卫星DNA、MHC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扬子鳄的样品采集、生物多样性、个体鉴定、繁殖管理、野外放归等保护遗传学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对扬子鳄保护的工作提出了建议:重建扬子鳄的谱系;加大对扬子鳄的放归力度;加强饲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借鉴密河鳄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7.
扬子鳄的人工孵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鳄(Aligatorsinensis)是我国特产的动物,是中生代恐龙类的近亲,被誉为“活化石”。近年来由于其栖居环境遭到破坏,加之乱捕滥猎,种群数量正逐年减少,目前野生鳄仅存500条左右。1972年,我国政府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73...  相似文献   

8.
野生扬子鳄生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分别于 2002和 2003年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或曾经有野生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分布的 22个样地,选择了与野生扬子鳄生存有关的 8类生态因子,即水域中岛屿情况、水域水面的稳定度、水体pH值、螺类丰富度、岸线植被盖度、岸线土壤质地、苦竹密度和植被类型,运用资源选择函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野生扬子鳄对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岸线植被盖度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境选择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体pH值,再次是螺类丰富度、苦竹密度、水域水面的稳定度和土壤质地;而水域中岛屿情况与植被类型对野生扬子鳄生境选择的影响则较弱。  相似文献   

9.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磊  王义权 《遗传学报》2004,31(2):143-150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我国于80年代初在安徽宣州先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现饲养种群存鳄数量已达10000余头。为了揭示扬子鳄种群的遗传结构,共采集了39个个体的样品,其中包括6件剥制标本,按代系不同,分为野生群、F1代饲养群及F1代饲养群,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扬子鳄种群在微卫星水平表现出很低的遗传多样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2.3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60,平均观察杂合度He=0.37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3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G=0.327,3个群体间A、Ne、Ho、He、PIC及各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但F1代饲养群在Ami-μ-6和Ami-μ-222两个位点表现出极显著的遗传不平衡。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造成,现阶段应将全部现存的扬子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复壮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实施养殖扬子鳄放归自然是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人工养殖扬子鳄进行野外放归的试验研究,以探明其在野外环境下活动情况和适应能力.2007年6~11月,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望远镜观察和夜间辅助灯光望远镜观察等方法,对健康的4条5.5年龄和3条2.5年龄的人工养殖扬子鳄在自然环境下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在2008和2009年的5月,将这些鳄重捕后测量它们的大小并察看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扬子鳄的释放初期经历了过渡期和争夺领域期2个阶段,20天后处于不同的区域内,具领域特征和营建洞穴行为,能够安全越冬;逐渐恢复野生习性,自我保护的警惕性提高,逃避威胁的能力加强;小龄鳄生长明显,大龄鳄没有明显生长,这与它们所处环境的食物种类有关;鳄性成熟后,能够成功繁殖.总之,人工养殖扬子鳄能够适应相应的自然环境,能够正常生活、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种群MHC 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吴孝兵  晏鹏  蒋志刚 《遗传学报》2007,34(10):918-929
分析了取自安徽宣城野生种群、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和浙江长兴养殖种群的14条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的多态性。在这些扬子鳄样本中共检测到34个单倍型,每个亚种群内检测到的单倍型数量分别为15,9和10个,与其他一些动物如哺乳动物和鲤科鱼类相比,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较高。另外,非同义替换率显著小于同义替换率,这可能表明扬子鳄种群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的多态性不是由平衡选择保持的。Tajima的中性检测拒绝了扬子鳄MHCⅡ类B基因第3外元多态性是由遗传漂变引起的零假设。D=-0.401也暗示了扬子鳄种群中存在较多的稀有变异。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核苷酸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扬子鳄的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泾县野生扬子鳄卵孵化与环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4~1989年作者在安徽省泾县通过连续6年野生扬子鳄卵孵化状况的研究发现,鳄卵正常孵化期约80天,影响野生鳄卵孵化率的最直接因素是温度和温度。平均巢温如在3~31.5℃,巢内湿度在90%~95%间,而且保持稳定,将有利于鳄卵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4.
守护龙脉     
扬子鳄在分类上属于鳄目鼍属。鳄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与恐龙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它们在漫长的2亿多年的演化道路上.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高度适应环境和尽力抚养后代的本领.顺利通过生存竞争中一个个要塞险关存活至今.故扬子鳄又有“活化石”的美称。作为古代爬行动物的孓遗类群.对鳄类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机制,以及通过它们了解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等.均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变化及致危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2003年,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居民、夜间灯光照射计数等方法,对可能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分布的安徽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的45个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野生扬子鳄呈点状分布在至少23个地点,个体总数约120条,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连续调查和对比分析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扬子鳄数量急剧下降(从5000—6000条下降为120条),但1998年至今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120条),种群的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地破坏、人为捕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繁殖力低等。在不同时期导致数量下降的因素不同:1950—1990年问,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人为捕杀等;目前的主要致危因素是缺乏适宜的自然栖息地,环境污染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潜在的致危因素。旱灾对野生扬子鳄生存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鼍”之考     
我国历史上曾栖息有多种野生鳄类,“鳄”之称谓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而更早使用且较稳定地称呼扬子鳄的字则是“鼍”。这个字在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与拓片及拓片释文中就已出现,而且在某些释文中更明确是“鼍”。尽管对金文中是否有”鼍”字还认识不一.但笔者认为金文延续使用较稳定的”鼍“字并持续至今。不仅所见的两件称为“吊龟鼎”上的金文与甲骨文上的“鼍”相似,而且用饵诱钓也是古人捕获扬子鳄有效方式之一.这些皆可佐证。商代早期青铜觥船(舟形器)侧面的动物形象具有短吻鳄的明显特征,这显然是迄今所见的人工制作的最早扬子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扬子鳄野生种群衰落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应健 《四川动物》1997,16(3):137-137,139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属爬行纲、鳄目、鼍科、鼍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据张孟闻等考证,周秦时期扬子鳄数量相当可观,甚至到了“易而贱之”的地步。宗仁亲时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扬子鳄“今江湖极多”。明嘉庆年间成书的《国宪家酞》记载:明初南京长江江岸生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首席科学家,著名的野生生物学家,乔治@夏勒(GeorgeB.Schailer)博士在全球20多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致力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从非洲的大猩猩、狮子到中亚地区的马可波罗盘羊、雪豹、藏羚羊.蒙古黄羊、大熊猫.东北虎等,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工作,并努力促进边境地区野生动物的跨界保护。2008年11月,本刊记者就雪豹的保护问题在北京采访了夏勒博士。以下是夏勒博士的谈话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于2002~2003年在安徽省南部对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采集了21个样地的水样,测定了重金属元素(Cu、Zn、Cd、Pb)含量及pH值.结果表明,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水环境中的pH值为7.84±0.62,2组样地(有鳄分布、无鳄分布)pH值差异不显著(F=3.26,P>0.05),而3种类型栖息地的pH值差异显著(F=7.32,P<0.01).2组样地水环境中Cu、Zn、Cd元素差异不显著,野生扬子鳄栖息地重金属Pb含量为0.0233±0.016 mg·L-1,Pb元素差异显著(F=5.77,P<0.05).最后分析了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内重金属Pb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20.
影响扬子鳄产蛋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2006年对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的扬子鳄亲本、F1代和F2代繁殖鳄群体在冬眠环境条件、采食量、年龄等方面进行观察,对各代繁殖鳄的年产蛋数量进行统计。用SPSS11.0软件中的one-way ANOVA方法分析比较人工饲养鳄各代群体之间及人工饲养鳄与野生鳄群体之间年产蛋数量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区域内扬子鳄所建造的洞穴数量和其所建造洞穴的质量决定着圈养鳄的冬眠质量,鳄的冬眠质量影响到鳄体内的性腺系统正常发育,最终影响扬子鳄次年能否参加产蛋;年采食量影响鳄的产蛋数量。通过第1、2、5年间产蛋量F值检验(F值=4.866,P=0.009<0.05),得出圈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产蛋数量是随着产龄的增加而呈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