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鞍列岛海域小黄鱼的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西部水域,历史上曾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墨鱼(Sepiella maindronide)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并称为"四大渔业",是我国海洋渔业史上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上的重要地位,国内已有较多小黄鱼摄食习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金校名  李博 《生态学报》2021,41(14):5857-5867
以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将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划分三个适应性循环圈,一个贫穷陷阱及构成适应性循环圈所需的若干个适应性循环,揭示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问题。结果表明:(1)1949年以来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依次经历了第一个适应性循环的前环中环阶段(1949-1965年)、贫穷陷阱(1966-1976年)、第二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1977-1985年)以及第三个适应性循环的前环阶段(1986年至今);(2)海洋渔业产业、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海洋渔业社会环境是触发整个系统由开发到保护到释放再到更新转变的关键要素;(3)市场需求、政策制度响应和资源限制分别是推动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的外部扰沌力和内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阐述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特性与生态修复原理,以及近年来水生植物在渔业生态养殖中作为水产动物绿色饲料与病害生态防治环境友好药物的来源、有害有毒藻类控制的化感解毒生物资源、污水生物净化与渔业水域生态修复的开发应用。同时就水生植物在水产生态养殖与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虾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景耀 《生命科学》1998,10(4):191-194,197
当今世界上以近30种大型虾类为对象的对虾渔业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海洋渔业,受渔业利润和市场需求的驱动,过度捕捞导致多种种类面临着资源严重衰退的危险,本文概述了对虾属中各主要种群的渔业现状,繁殖,生长,死亡,补充,数量变动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和捕捞的相互关系,并简要介绍了当前世界上研究对虾种群资源评估的多种数理模式,提出了资源持续利用,管理的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海洋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时空问题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GIS描述海洋渔业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建立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是当前渔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回顾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MFGIS)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实例及不足,重点探讨了MFGIS所面临的时空数据获取与标准、时空数据表达、时空动态尺度和时空统计与分析模型四方面的技术内涵。并讨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博  金校名  杨俊  韩增林  苏飞 《生态学报》2019,39(12):4273-4283
海洋强国战略以及蓝色农业计划的实施亟需加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以脆弱性为切入点,采用三轴图法剖析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从敏感性、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01—2015年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2015年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单一且长期处于初级阶段;②时间维度上,以2008年为节点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呈现由小幅波动向大幅提升转变的阶段性特征;③空间维度上,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集群化特点,依据系统脆弱性等级演变轨迹将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划分为"U"型、"线性上升"型、"波浪"型、"平稳"型脆弱性演化结构;④增强海洋渔业近海海域环境整改力度、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海洋灾害预警、引进先进科技设备和优秀专业人才是降低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30-939
以三峡库区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示范区为例, 在水域牧场内、外设置采样点, 调查水质、浮游生物及土著鱼类组成现状, 同时监测水域牧场内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起捕规格及生长情况, 旨在评估三峡水库典型库湾生态渔业的综合效益。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水域面积为0.08 km2,按零投喂的放养模式经营, 放养的鲢、鳙起捕规格分别为(2436486)和(2769496) g, 年龄均为34 龄。生态效益方面, 水域牧场内、外调查到的土著鱼类数量均为10 种, 优势种均为贝氏 Hemiculter bleekeri 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在6 月、9 月和12 月, 水域牧场内总氮(TN)、总磷(TP)比水域牧场外低或相近, 水域牧场内溶氧(DO)比水域牧场外高或相近;在3 月、9 月和12 月, 水域牧场内、外水质总体无差异;而在鱼类生长旺季的6 月份, 水域牧场内的水质优于水域牧场外, 说明生态渔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经济效益方面, 甘井河水域牧场年均效益202.6 万元;社会效益方面, 共转产渔民111 人, 提供就业岗位45 个, 人均年收入36610 元。    相似文献   

8.
宁平 《植物杂志》2011,(3):28-31
说起渔业,可以追溯到古代,就在我国的石器时代,渔业生产曾是一片繁荣景象。渔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渔业尤其是海洋渔业依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1989年起至今,我国渔业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是解决对江河海洋自然水产对人类需求供应不足的有效方法。因此,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水域污染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水域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影响。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以及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空间信息技术与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忠  樊伟 《生命科学》2012,(9):980-985
深远海渔业资源作为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来源,其开发受到各渔业国家的重视。以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已经在海洋渔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渔场环境监测及渔情分析预报、鱼类洄游路径的监测、渔船作业位置的分布与监测等。针对深远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开发,重点综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围绕海洋工程项目建设中渔业资源损害补偿这一关键要素至今尚缺乏一致认可的统一标准这一核心问题,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舟山近岸海域(29°20′—31°00′N、121°40′—123°00′E)开展80个站位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和渔民访谈交流等,分别以是否为生产渔场、是否为鱼卵仔稚鱼聚集区以及渔业资源量数量分布状况,赋予不同海域的权重系数,将直接经济损害补偿与渔业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结合起来,提出渔业生态损害补偿标准核算思路,建立了围填海工程项目渔业生态损害的补偿补偿模型,并计算得出不同县(区)、乡镇的渔业生态损害补偿金标准。可在舟山近岸不同海域的渔业生态损害补偿金收缴实践中推广应用,也为建立我国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虾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同功酶遗传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PenaeidshrimpPenaeusjaponicus ,commonlynamedasFloweryShrimporBandedShrimp ,isoneofthemostcommer ciallyimportantspeciesofmarinecrustaceanfisheryinChina .Beingofthewarm waterspeciesconductingshortdistancemigra tion,theanimalismainlydistributedinthecoastalwa…  相似文献   

13.
海洋溢油污染不仅关系到天然渔业资源、海鸟等生物、海域环境、海岸线生态的破坏,而且对渔业、捕捞业、旅游业都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短期来看,一方面石油、燃料油等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会危害附近海区的海洋环境,侵害海洋生物以及海鸟赖以生存和栖息的环境。长期来看,持续的海洋污染会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海洋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溢油事故中的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作为追究污染事故责任,尽快恢复海域资源与环境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改进创新。为了定量确定海洋溢油事故发生后渔业资源的损失程度,将传统的评估模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海洋动力学、流体力学、海洋生物学、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将流场风场模型、溢油模型、海域调查监测、卫星遥感技术、毒性效应和渔业资源的损失评估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渔业资源损失评估的数值模拟评估模式,以完善溢油事故中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体系。在溢油事故现场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计算理论选择相对应的溢油模型,结合具体溢油事故案例的潮流数据和风场数据,模拟海上溢油污染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根据不同油品在海水中不同的亮度表现,处理得到溢油油膜信息,与模拟得到的油膜信息进行比对验证,并对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模拟得出污染海域油浓度分布与溢油污染范围信息,结合溢油污染对不同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得到渔业资源的损失程度,为溢油事故的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提供一种思路,为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损失评估和事故处理起到一定的参考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亮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0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福建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北部, 是中国大陆距台湾岛最近之处, 其海域内的底栖贝类区系对了解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和底栖生物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2015-2018年间中山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系在平潭岛海域采集的3,346号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 结合已发表文献整理出了平潭岛海域底栖贝类名录, 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结果显示, 本研究所采标本分属58科122属161种, 其中47种为平潭岛海域新记录。结合历史文献记录, 平潭岛海域共有底栖贝类98科244属395种。其中93.7%的种类在南海亦有分布, 82.0%的种类在东海有分布, 31.1%的种类在黄渤海有分布, 42.3%的种类在台湾岛东部海域有分布。南海-东海分布型种类占区系总种数的49.9%; 其次为南海-黄渤海分布型(27.6%)和南海-台湾海峡分布型(16.2%)。分布限于台湾海峡及其以北的种类仅占总种数的6.3%。研究结果表明, 平潭岛海域底栖贝类区系具典型的亚热带性质, 暖水性种类和广温性种类占主要优势, 与南海北部和东海大陆沿岸地区的关系密切, 与台湾岛周边海域的联系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The marine environment can be extremely dangerous, and the harm caused by marine organisms when they contact the human body can be especially harmful, even deadly. Contact includes stings, bites, wounds, and consumption as food. In this artic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 marine biological injuries are summarized, the major marine organisms causing damage in China’s marine waters are described, and injur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The rock lobster (Jasus edwardsii) fishery of South Australia is the State’s most valuable fisheries resource with an export value exceeding ~AU$100 million. The fishery operates primarily inshore (<60 m), and overlaps with a serie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currently proposed for State territorial waters. As a result, the ne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proposed MPAs on commercial landings of rock lobster within territorial water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PA assessment process. Removing fishing effort displaced by MPAs prevents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exploitation outside protected zones. We describe a binomial likelihood method that utilises historical commercial catch data to estimate catch totals of rock lobster inside South Australian State waters. Lobster catches per km2 showed a high level of spatial variation with estimated historical lobster catch in State waters spanning approximately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method identified key areas where high lobster catch (up to 500 kg/km2) overlapped with State waters. Binomial likelihood outputs have particular application to the estimation of net catch loss in situations where fishery buy-back or financial compensation are a considered option as part of the MPA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黄海海域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海洋独特的环境造就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对海洋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研究陆地土壤和海洋沉积物间细菌群落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认识海洋细菌多样性,深入了解沉积物细菌在海洋环境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从中国黄海海域及大连市大黑山脚下分别采集样品,以陆地土壤为对照,采用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海洋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海洋沉积物样品中芽孢杆菌纲(Bacilli)、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丰度高于陆地土壤样品;海洋沉积物中亚硝化单胞菌(unculturedbacterium f. Nitrosomonadaceae)和厌氧绳菌(uncultured bacterium f. Anaerolineaceae)丰度虽低于陆地土壤,但丰度值也均高于1%;样品分类学统计显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海洋沉积物和陆地土壤样品中的序列丰度比例都较大,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在海洋沉积物样品中的序列丰度大于陆地土壤样品。【结论】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可作为海洋环境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研究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岱衢洋渔业动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4—11月对岱衢洋进行的4个航次的底拖网、定置刺网与蟹笼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资源动态。结果表明:(1)3种作业方式共发现渔业动物98种,其中,鱼类57种、虾蟹类32种、头足类3种、其他类6种,隶属于4门7纲20目53科。(2)底拖网调查共发现渔业动物68种,分别为鱼类38种、虾蟹类23种、头足类2种、其他类5种,隶属于4门7纲18目42科;4月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8月份、11月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生物量与总尾数密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8月份,且与5月份、11月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龙头鱼在4个调查月份中均为优势种,其中8月份的平均体重与其他3个月份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据底拖网调查结果,岱衢洋渔业动物群落以暖温性鱼类与广温广盐性甲壳类(虾蟹类与其他类中的口虾蛄)为主,种类数较少,多样性(H′)较低(P<0.01)。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10年中国研究人员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进展, 并使用VOSviewer软件对近10年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近年来, 中国研究人员借助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比如分子生物学和流式细胞术等, 可以在物种多样性水平进行更准确和快速的分类鉴定, 借此在中国近海发现了较多新的物种;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更多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 也为今后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和步伐, 在深海、海山和极端环境生物类群等新兴领域有了长足发展, 新物种的发现不断更新了原有认识, 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部分入侵物种的整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高, 监测数据全, 通过整合空间数据资料和时间序列变化, 进行更广更深的宏观生态模式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的多重胁迫因子及其交互作用, 可为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Indicator organisms for estuarine and marine water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bstract The use of indicator organisms for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has been reviewed. The natural flora of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considered in selecting an indicator organism, but, more importantly, recent work which shows a viable but non-recoverable stage of pathogens entering the marine environmen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nventional detection of indicator microorganisms is misleading, if not inaccurat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ewly developed epifluorescent/immunofluorescent direct detection of pathogens in the environment may be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ublic health hazards in marine and estuarine 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