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2002年4月至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研究了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和利用。结果表明,影响小熊猫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竹子基径、灌木密度;次关键因子是坡位、树桩密度、倒木密度;次要因子是坡向、乔木密度;而郁闭度、坡度、植被类型、乔木高度、灌木高度、树桩高度、树洞密度、人为干扰的影响不明显。小熊猫喜欢在水源较近(<250m)、竹子长势良好(基径大于4 0mm)、灌木和乔木密度大(大于1 5株 20m2)、树桩和倒木数量多(>1根 400m2)、中上坡位、南坡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活动。小熊猫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 527-3 180×水源距离 2 702×竹子基径 2 582×灌木密度 2 134×树桩密度 2 104×坡位 1 622×倒木密度-1 066×坡向 0 934×乔木密度……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 (1 elogit(P))  相似文献   

2.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春季生境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至5月,在广西龙江河畔对赤腹松鼠(C.erythralus)的春季生境特征进行了分析.野外共测量了57个10m×10m样方中的13个生态因子,并运用频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赤腹松鼠的春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春季生境的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良好,水源距离<30m,坡度20~40°,避风性良好,坡向以东坡和南坡为主,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食物因子良好,人为干扰距离<10m,海拔50~100m,乔木密度<50株,乔木距离低于4m,灌木密度低于200株,灌木距离<2m.影响赤腹松鼠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郁闭度、避风性、坡度、坡位和灌木距离;次要因子为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食物丰富度、坡向.  相似文献   

3.
2006年4~5月,在陕西凤县共设置41个20 m×20 m的样方和14个生态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林麝春季喜欢选择在海拔1700~2100 m、灌木盖度、竹子密度、倒木密度、树桩密度、动物干扰程度均较低、坡度≥ 40°、半阴半阳坡、远离人类生产活动、有土质覆盖的生境.其他生态因子郁闭度、隐蔽级、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均以适中为准.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前7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6.63%,基本上反映了林麝春季栖息地的特征.在前7个公共因子中,占有较高信息载荷系数的变量依次为灌木盖度、树桩密度、乔木密度、活动基底、隐蔽级、人为干扰、竹子密度.  相似文献   

4.
2012和2013年7—8月采用样线和样带调查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驯鹿的夏季偏好生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并对样地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表明: 与对照样地相比,夏季驯鹿利用样地的海拔(926.9±0.8 m)、乔木郁闭度(17.9%±2.4%)、乔木胸径(35.5±2.1 cm)、乔木高度(8.2±0.5 m)、乔木密度(6.9±0.5 株·400 m-2)及树桩数(1.3±0.2 个·400 m-2)较大,但灌木均高(54.2±2.0 cm)较小(P<0.01).驯鹿夏季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中坡生境,因其夏季喜栖生境的水源较多、隐蔽度和避风性较差,距人为干扰距离和牧民点距离均较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干扰强度(由距人为干扰距离及距牧民点距离变量组成)、乔木特征(由乔木的高度、密度、胸径和郁闭度变量组成)、地理特征(由坡位、坡向和土壤湿润度变量组成)、食物多度(地表植被盖度和灌木盖度变量构成)、开阔度(由隐蔽度和避风状况变量构成)和坡度是影驯鹿夏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7%的累积贡献率,主要反映了驯鹿夏季在喜栖生境选择中的食物资源、抗干扰性和反捕需求.从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来看,驯鹿并没有被完全驯化.在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应使驯鹿种群及其核心栖息地免受高强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伏牛山北坡猪獾(Arctonyx collaris)夏季巢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和8月在伏牛山北坡调查猪獾巢穴共43个,对巢穴的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巢穴隐蔽程度、水源距离、干扰距离、郁闭度、洞口隐蔽程度、洞口数量、巢穴类型、乔木距离、灌木距离、灌木密度、倒木等16个指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伏牛山北坡猪獾夏季巢穴的选择特征是:(1)隐蔽因子,选择在巢穴和洞口的隐蔽程度、郁闭度均较高的阔叶林中;灌木密度高,乔木距离为75~150 cm.(2)地理因子,选择在海拔为900 ~1200 m的阳坡或半阳坡上,以1个洞口的石洞为主.(3)干扰因子,没有倒木,距离人类活动村落地点较近.(4)水源因子,水源距离在100 m以内.  相似文献   

6.
2014年2月、2014年12月—2015年1月和2015年6—7月,在陕西省周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斑羚冬季和夏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夏季对14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而在冬季斑羚对16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夏冬季斑羚对植被类型、坡位、海拔、坡度、郁闭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距离、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距隐蔽物距离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坡位、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大小、隐蔽级、距隐蔽物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是斑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坡向、坡位、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距离、草本种类、隐蔽级、距水源距离是斑羚冬季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高寒森林地表的小型兽类洞穴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景观特征,对于认识小型兽类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小型兽类洞穴为对象,于2015年夏季(7—9月)研究了其地表分布与生境特征.结果表明: 小型兽类洞穴平均洞口密度为182.8个·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显著影响洞穴密度,表现为针叶林(328.6个·hm-2)>针阔混交林(160.0个·hm-2)>灌木林(125.0个·hm-2)>阔叶林(81.5个·hm-2)>竹林(66.7个·hm-2). Mann-Whitney U Test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小型兽类栖息样地的乔木郁闭度、乔木均高、乔木胸径、乔木密度、地表植被盖度、倒木密度、倒木覆盖度、灌木均高都显著大于非栖息样地;乔木因子是决定小型兽类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贡献率最大(44.8%),其次是倒木因子(23.2%)和灌草丛因子(13.9%).说明高寒森林地表有明显的小型兽类洞穴分布,其分布格局主要受植被和倒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河南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选择的研究,以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巢穴隐蔽程度、水源距离、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灌木密度12个指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的选择特征是:(1)地理分布因子:海拔900-1200m地带,以阔叶林为主,杂有少量针阔混交林。(2)干扰因子:距离人类活动较近的地方。(3)隐蔽因子:郁闭度高、灌木密度高、隐蔽程度好的巢穴。(4)地形因子:巢穴位于斜坡或陡坡的上坡位或中坡位的阳坡或半阳坡。(5)食物丰富度因子:巢穴选择在乔木个体发育较好的阔叶林中,有丰富的食物来源。(6)水源因子:水源距离在100m以内。  相似文献   

9.
四川扭角羚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四川扭角羚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大小、乔木距离,乔木密度、食物丰富度,海拔,坡位、郁闭度,影响冬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密度,动物干扰度,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位,郁闭度,水源,四川扭角羚春冬季栖息地利用的分离主要表现为食物丰富度,乔木大小,乔木密度,乔木距离,植被型,水源,坡位等生存因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濒危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春季生境选择特征,于2012和2013年的3—4月间,采用样线样方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内蒙根河驯鹿的春季偏好生境和对照生境进行了取样,并对样方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利用样方(n=132)相比,驯鹿春季偏好生境(n=79)的海拔((957.27±1.68)m)、乔木郁闭度((32.84±2.72)%)、乔木密度(21.72±1.52)、地表植被盖度((85.06±1.03)%)、树桩数(6.81±0.45)和倒木数(5.73±0.54)均显著较大(Mann-Whitney U test,P0.05),而灌木盖度((57.95±2.79)%)、枯草盖度((33.11±2.79)%)、乔木高度((9.58±0.27)m)和灌木均高((59.85±2.69)cm)显著较小(Mann-Whitney U test,P0.05),而且驯鹿春季趋向于选择西坡和南坡(77.21%)的坡度较缓(93.67%)、位于坡中下位(67.09%)的生境,并偏好选择针叶林(68.35%)中的隐蔽度好(82.28%)、避风状况良好(64.56%)、湿润(60.76%)、距水源较近(≤1000 m,94.94%)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87.34%)的生境(Chi-Square test,P0.05)。此外,驯鹿偏好生境的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坡位、乔木特征(乔木胸径和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灌木盖度、倒木数及树桩数)、雪被特征(雪深、雪盖度和郁闭度)、干扰强度(距人为干扰距离)、植被类型(坡向和植被类型)是影响驯鹿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综合体现了驯鹿在春季对保温、食物和安全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109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测定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隐蔽级、郁闭度、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树胸径、人为干扰距离、林型、裸岩、雪深、倒木和针叶树15类栖息地因子。Baileys法和Mann-WhiteyU检验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喜欢在坡度平缓、平均海拔602m,位于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和隐蔽级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中活动,对倒木因子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避开选择阴坡、裸岩和针叶林生境。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中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6%,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0.8%,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林型、海拔和隐蔽级的影响,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5%,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食物丰富度和灌丛盖度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广才岭藏獾洞穴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路云  杨会涛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15,35(14):4836-4842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新风林场,用不定宽样线法对藏獾洞穴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了55组藏獾洞穴,藏獾洞口平均直径为(27.40±7.15)cm,洞深平均为(84.18±22.04)cm,倾角平均为(26.36±9.10)°,洞口总数=3.02个常用洞数+0.80个不常用洞数+0.56个废弃洞数。相对于对照样方而言,藏獾洞穴更偏爱选择位于郁闭度和植被盖度小,灌木密度大、距离近,乔木距离远,距水源和农田近、人为干扰距离远,坡度较缓的向阳中坡位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模型为:logit(p)=246.980-1.059×植被盖度-0.703×距水源距离-1.403×坡度-45.005×坡向,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3.9%。  相似文献   

13.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鬣羚春冬季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1998年3月~1999年2月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春冬季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鬣羚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乔木密度、坡度、岩石距离、乔大小和坡位;影响其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坡位、郁闭度、水源、乔木距离、乔木密度、乔木大小、岩石距离、坡向、动物干扰度;鬣羚春冬  相似文献   

14.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15.
The f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blue sheep (Pseudois nayaur)was studied by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in the Helan Mountains,China during winter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and spring (from April to June)from 2003 to 2004.We established 25 line transect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feeding habitats used by blue sheep.Blue sheep in the study area preferred mountain savanna forests,a habitat dominated by Ulmus glaucescens,with medium tree density (<4 individuals/400 m2),moderate tree height (4-6 m),higher shrub density (>5 individuals/100 m2),higher shrub (>1.3 m),higher food abundance (>50 g),moderate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 (<500 m),and mild distance to bare rock (<2 m).Such habitats characterized by 12 ecological factors were preferred as feeding areas by blue sheep during winter.Similar to habitat selection by the species during winter,blue sheep also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mountain savanna with tree dominated by Ulmus glaucescens and medium tree density (<4 individuals/400 m2)during spring.Nevertheless,blue sheep preferred medium tree height (<6 m),moderate tree density (5-10 individuals/100 m2),medium shrub height (1.3-1.7 m),higher food abundance (>100 g),moderate altitude (<2 000 m),moderate 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 (<500 m),and medium hiding cover (50%-75%)during spring.Selection of the feeding habitats by shee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getation type,landform feature,dominant tree,tree height,shrub density,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hrub,food abundance,slope direction,slope degree,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and hiding cover between winter and spring.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ccounted for 24.493%of the total variance among feeding habitat variance during winter,with higher loadings for vegetation type,dominant tree,tree height,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ee,shrub density,shrub height,altitude,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and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In spring,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s explained 28.777%of the variance,with higher loadings for vegetation type,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ee,shrub height,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hrub,food abundance,altitude,and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6.
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2005 年11 月5 日至2006 年1 月21 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 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了它们的生境选择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们也表现出生境选择的一些差异,小麂选择乔木密度适中、灌丛密度大和郁闭度适中的生境,而野猪选择乔木密度小的生境,随机地使用各类灌丛密度和郁闭度的生境。小麂还选择北坡、离水源距离较远的生境,野猪只是随机地使用不同的坡向和离水源距离的生境。分析两者共存的机制,我们发现小麂采取隐藏策略而野猪采取逃跑策略来避敌和利用资源,即它们之间存在与反捕食策略相关的生境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