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蕴藏着大量的渔业生物学及生态学信息。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变化与胴长、体质量、净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鸢乌贼的角质颚色素沉积变化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速度快于雄性;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质量和净重均呈正相关,并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雄性个体角质颚下颚除翼长外,其余各部色素沉积的速度均快于上颚各部;雌性个体上颚各部色素沉积速度均快于下颚。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和对该资源的有效开发及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角质颚是头足类主要的摄食器官,蕴含着大量渔业生态学信息。根据2019年3至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 009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分析了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3至5月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以2级为主,占总样本的33.87%,色素沉积等级总体上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鸢乌贼角质颚的色素沉积与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 < 0.05),总体而言雌性个体的沉积速度快于雄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均呈正相关,并且都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开展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研究,确立了鸢乌贼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并拟合了相关生长方程,为进一步研究鸢乌贼的渔业生态学及合理开发该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9年冬春季(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分析了其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在不同性别、不同胴长组和不同性腺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胴长组201~250 mm以及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Ⅱ期和雄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Ⅲ期的各特征参数增幅达到峰值。除上翼长与上脊突长比值(UWL/UCL)和下头盖长与下脊突长比值(LHL/LCL)存在性别间显著差异外,其余特征参数与脊突长的比值均无性别间显著差异,各特征参数与脊突长的比值在不同性腺成熟度、不同胴长组间也无显著差异,比值保持稳定,表明角质颚各区域生长保持一致。研究表明,201~250 mm可能是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在胴长上的生长拐点,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Ⅱ期和雄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Ⅲ期可能对应角质颚外部形态在性腺成熟度上的生长拐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 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 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 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  相似文献   

5.
冬春季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及资源评估等。根据2019年冬春季(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009条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特征开展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角质颚外形变化特征指标。协方差分析表明,除UCL外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胴长(ML)的关系以及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重(BW)的关系在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方程拟合和赤池信息准则(AIC),雌雄个体的LCL、UCL与胴长的关系均最适合用线性函数拟合;雌性个体的UHL、LW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拟合,而ULWL和LLWL与胴长的关系则最适合用线性函数拟合;雄性个体的ULW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UHL、LLWL和LWL与胴长的关系则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雌性个体所有特征参数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合用幂函数拟合;雄性个体除ULWL与体重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拟合外,其余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拟合。特征参数及其与胴长和体重生长方程的确定,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态学及资源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太平洋两个柔鱼群体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舟  陈新军  陆化杰  李建华  刘必林 《生态学报》2014,34(19):5405-5415
根据2011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150°E—176°W)采集的渔获物样本,对柔鱼两个群体各项角质颚外部形态和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角质颚参数值雌性均大于雄性,冬春生群体雌雄参数值间差异要大于秋生群体;角质颚各项参数值中,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UHL)、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LCL)、下翼长(Lower Wing length,LWL)与胴长、体重分别呈线性和指数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认为,秋生群体雌、雄个体角质颚第一主成分因子均为UCL/ML,第二主成分因子均为UWL/ML,冬春生群体雌、雄个体角质颚第一主成分因子分别ULWL/ML和LLWL/ML,第二主成分分别与URW/ML和LRL/ML,这些这成分因子代表了角质颚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生长特征。两个群体的雌性个体角质颚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雄性个体间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ANOVA)表明,2个群体不同胴长组间的角质颚形态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LSD法分析认为,除了秋生群体雌性个体上头盖长、上喙长、下头盖长、下喙宽在胴长组250 mm和250—300 mm间不存在差异外,其他组之间均有着显著差异(P0.01)。同一群体不同性腺成熟度等级间的柔鱼角质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性成熟度为Ⅰ期和Ⅱ期时2个群体角质颚各项形态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性成熟度Ⅲ期时则不存在差异(P0.05)。研究认为,不同群体的柔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均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黄海南部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与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黄海南部帆张网太平样褶柔鱼渔业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胴长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以及胴长与体重关系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季节变化,阐述了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该水域常年均有分布,其中秋、冬季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春、夏季以幼体为主;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总性比为0.60,当胴长(LM)在190~280mm范围内时,性比(rsex)与胴长之间的关系符合:rsex=3×10-5LM1.8017;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个体的性腺体指数月变化显著,以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表明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性腺体指数与性腺成熟度(除Ⅴ期外)和胴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较大,为201.9mm;雄性较小,为174.3mm。不同性腺成熟度阶段,太平洋褶柔鱼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不同,在其个体生长发育后期,体重增加主要受性腺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的摄食器官,蕴含丰富的生态信息。根据2018年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303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ister shevtsovi)样本,对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显示,上头盖长、上喙长和上喙宽可解释舍氏贝乌贼上颚形态特征80.71%的信息,选为上颚的外形表征参数,下头盖长、下脊突长和下喙长可解释形态特征81.57%的信息,选为下颚的外形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舍氏贝乌贼角质颚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和体重的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方程拟合和赤池信息准则结果表明,上头盖长与胴长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而上喙长、上喙宽、下头盖长、下脊突长和下喙长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均最适用对数方程表示。上头盖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而上喙长、上喙宽、下头盖长、下脊突长、下喙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均最适用对数方程表示。表征参数及其与胴长(或体重)关系式的确定,为后续利用角质颚外形进行种群鉴定和资源评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7年和2018年在我国南海海域采集到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中型群雄性样本,利用生物统计分析和线性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其有效繁殖力特性及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胴长分布范围为114 ~ 153 mm,体重分布范围为55.2 ~ 174.7 g。个体精荚囊的长度为22 ~ 124 mm,精荚囊重量为0.03 ~ 3.07 g,两者呈幂函数关系,且均随着性腺发育而逐步增大。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和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均在性腺成熟度Ⅵ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4.33 ± 21.64)mm和(1.57 ± 1.07)g。有效繁殖力为1 ~ 144条,胴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0.02 ~ 1.62 条/mm。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有效繁殖力在Ⅵ期达到最大值,相对有效繁殖力则在Ⅵ ~ Ⅶ期时趋于稳定。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相对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精荚长度为4.79 ~ 36.60 mm,精荚重量为0.000 2 ~ 0.020 0 g,两者符合幂函数关系,且均在Ⅵ期达到最大值。同时,精荚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个体的精荚囊、精荚和有效繁殖力均随着性腺发育而不断增大,且三者均与个体胴长、体重呈显著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中南部鸢乌贼中型群群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和2013年在南海中南部采集到的3177尾鸢乌贼中型群样品,对其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长(FL)和鳍宽(FW)等形态参数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个体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海域的鸢乌贼中型群可分为Ⅰ和Ⅱ 2个群体,分别占总数的69%和31%.2个群体的雌性比例均随胴长的增大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直至达到100%;群体Ⅰ雌性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64和112 mm,群体Ⅱ雌性和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57和108 mm.群体Ⅰ在西沙海域和南沙海域均有独立分布区域,而群体Ⅱ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南沙海域.非参数检验表明:2个群体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全部形态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雌性鸢乌贼中,群体Ⅰ和群体Ⅱ的ML、AL1、AL2、AL4、TL和FW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雄性鸢乌贼中,群体Ⅰ和群体Ⅱ的ML、AL1、AL2、AL3、AL4和F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计算差异系数表明,2个群体的形态差异处于种内水平.  相似文献   

11.
角质颚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的重要材料.基于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268尾北方拟黵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 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长(UR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和下喙长(LRL)可作为研究其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因子.协方差分析表明: 各特征因子与胴长和体重的生长关系在性别间均不存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分析显示: UHL、LH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最适于用幂函数表示,UCL、URL、LC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最适于用对数函数表示,而LR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则最适于用线性函数表示;各特征参数与体重生长的关系,除LHL最适于用幂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于用对数函数表示.外形特征因子生长模型的确定,为北方拟黵乌贼的资源评估等研究打下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内壳可完整记录头足类的生活信息,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的良好载体。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ter shevtsovi)样本,研究了其内壳长、叶轴长与个体生长的关系,尾锥宽、翼部最大宽度与性腺成熟度的关系以及叶轴、翼部和尾锥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舍氏贝乌贼内壳长和叶轴长均与胴长具有线性关系(R^(2)>0.76),与体重具有幂函数关系(R^(2)>0.77);尾锥宽和翼部最大宽度均在性腺成熟度达到Ⅲ期后增长明显。舍氏贝乌贼内壳叶轴和翼部生长速率基本相同,且远大于尾锥的生长速率。研究表明,舍氏贝乌贼内壳可用于分析个体生长,尤其在其胴体遭到损伤时更为重要,内壳宽度生长主要在个体性成熟之后。  相似文献   

13.
阿根廷滑柔鱼年间生长及体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长发育及体征变化, 可表征其能量积累和生殖投入方面的生活史策略, 并随之影响繁殖成效和资源补充量。为此, 研究根据2012—2014年在西南大西洋索饵育肥场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 采用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个体的体质量-胴长关系和体征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显示, 阿根廷滑柔鱼样本的总体雌雄比例为1.25﹕1; 雌性和雄性个体体型均以2014年的为最大, 分别为(271.7±28.3)和(244.7±17.3) mm; 2012年和2013年样本的胴长差异性不显著, 前者雌性和雄性胴长分别为(207.9±31.0)和(201.1±28.9) mm, 后者雌性和雄性胴长分别为(213.6±18.0)和(203.5±19.0) mm。每个年份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体质量与胴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且每个年份幂函数关系式的b值与匀速生长b=3存在差异。雌性和雄性个体体征的年间差异明显, 同年度不同月份之间的体征亦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雌性除外)。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体征与胴长密切相关, 胴长×月份作用对不同月份个体体征的影响效应具有一致性, 即个体越大体征较差。以上结果表明, 阿根廷滑柔鱼的生长为异速生长, 体征存在年间和月份差异性, 体征与胴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乌贼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东部及非洲沿岸海域,是拖网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大西洋乌贼科最重要的商业种。本研究根据2015年7—8月西非沿岸采集的乌贼样本,测量了283 尾乌贼内壳外部形态参数,结合内壳日龄信息,对不同性别乌贼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乌贼胴长和体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读取内壳日龄,发现雌雄性优势日龄组均为80~100 d。内壳外部形态与日龄的拟合函数中,Logistic函数的拟合效果最佳。雌性个体内壳外部形态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均大于雄性。雄性和雌性乌贼内壳长和内壳宽的绝对和瞬时相对生长率分别在110~120 d 和100~110 d 达到峰值。雄性和雌性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分别为111 d和104 d。不同性别乌贼的生长差异可能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15年春季在南海开展灯光罩网渔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采样, 样品胴长为10.22—199.01 mm, 体质量为1.3—328.8 g。研究根据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对其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南海存在2个鸢乌贼群体, 中型群体(有发光器, 占59.38%)和微型群体(无发光器, 占40.62%), 无胴长大于500 mm的大型群体; 样品日龄范围为38—126d, 优势日龄组为51—80d, 占其总数的81.33%。分别计算不同海域和群体间5种生长模型的AIC权重值, 发现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沙附近海域都以指数生长模型最适合描述鸢乌贼的生长关系, 中型群体以指数模型最为适合, 微型群体则以幂函数生长模型最适合; 南海北部海域的鸢乌贼个体生长速率略低于南沙附近海域鸢乌贼个体; 微型群体呈现急剧生长到逐渐缓慢生长的趋势, 中型群体的生长趋势与微型群体正好相反。同类相食现象表明微型群体的生长受到中型群体的影响而被抑制。  相似文献   

16.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太平洋褶柔鱼总样本数量为388尾,其中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31 mm和230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各年度样本的雄雌性比均接近1︰1,总性比为0.89。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Logistic曲线拟合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雌性为216.04 mm,雄性为216.71 mm。样本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成熟率(Ⅲ、Ⅳ和Ⅴ期)高达78.35%。摄食强度主要分布在Ⅰ、Ⅱ、Ⅲ等级,从胃含物组成的出现频率来看,以鱼类最高且主要是沙丁鱼类和灯笼鱼类,频率达70%以上;头足类次之,甲壳类较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各年度的群落结构稍有差异,推测其生长发育与海洋环境因子有关,如温度、海流、盐度、饵料丰度等不同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17.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雄性个体的有效繁殖力特性, 以及有效繁殖力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胴长、体重的生物学最小型分别为207.79 mm和162.55 g; 个体有效繁殖力为(374±280.33)条精荚, 胴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179.18±117.66)条/mm; 精荚的平均长度为(21.57±4.17) mm, 是胴长的(10.22±1.82)%。随着性腺发育, 个体有效繁殖力和精荚长度均增长显著(P<0.05), 前者在功能性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为(811±181.34)条精荚; 后者在繁殖产卵期达到最大值, 为(23.89±3.87) mm。同时, 个体有效繁殖力和精荚长度均与胴长、体重呈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P<0.05)。回归拟合数据集比较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个体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但是体重对个体有效繁殖力的影响更为显著(P<0.001); 精荚长度与胴长、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并且胴长、体重两者对精荚长度具有一致的影响效应(P<0.001)。以上结果表明, 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随着性腺发育持续产生并存储精荚, 精荚长度也随之显著增加, 并且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生态学研究中。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ister shevtsovi)样本,对其耳石外部形态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翼区长(WL)、吻侧区长(RL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舍氏贝乌贼耳石外形变化的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舍氏贝乌贼耳石的表征参数与胴长及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分析表明:TSL和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生长方程表示,RL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生长方程表示,MW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则最适合用对数生长方程表示;TSL和MW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生长方程表示,WL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生长方程表示,而RLL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则最适合用对数生长方程表示。舍氏贝乌贼耳石绝对尺寸随着胴长增加而逐渐增大,但耳石各外部形态参数的相对尺寸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水槽条件下研究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繁殖过程中社群等级的形成对其行为表型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测定了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腕部肌肉和性腺组织中己糖激酶(Hexokinase, 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etase, CS)活性以及乳酸(Lactic acid, LD)含量。结果显示:(1)金乌贼繁殖期不同优势等级雌雄个体之间行为表型具有显著差异,优势雄性个体游动悬浮、争斗时间显著高于劣势个体,而优势雌性个体静止伏底时间高于劣势个体,游动悬浮时间低于劣势雌性;(2)优势雄性个体在争斗过程中主要通过无氧代谢提供能量,而处于游动悬浮状态时通过有氧代谢提供能量。主要表现在优势雄性个体肌肉中无氧代谢酶(PK、HK、LDH)活性显著高于劣势个体(P0.05),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也显著高于劣势个体,雌性个体之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3)繁殖期雌性个体通过减少运动量来储存能量用于产卵繁殖,主要表现在优势雌性个体肌肉中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低于劣势个体,而在性腺中恰恰相反;(4)运动表型与能量代谢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现在游动悬浮时间与有氧代谢酶(MDH、C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01),争斗时间与无氧代谢酶(PK、HK、LDH)及乳酸(L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社群等级高的雄性个体运动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生存适应性。而社群等级高的雌性个体多处于静止状态,以便更好地储存能量用于繁殖。研究结果为金乌贼健康苗种培育以及规模化繁殖技术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根据2019年6—12月我国鱿钓生产船在东太平洋公海采集的62尾茎柔鱼样本,对其胃含物残留的4131个耳石和75个角质颚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茎柔鱼主要摄食鱼类10种、头足类4种。从摄食饵料的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来看,主要摄食的鱼类饵料为荧串光鱼、朗明灯鱼和墨西哥尾灯鱼,荧串光鱼在不同胴长组的茎柔鱼胃内均有出现,是茎柔鱼最重要的饵料;摄食的头足类主要有茎柔鱼、鸢乌贼和爪乌贼。随着胴长的增大,茎柔鱼摄食的饵料种类不断增加,头足类和灯笼鱼饵料比例增加,且摄食的饵料尺寸增大,摄食营养结构发生改变,摄食营养水平随之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评估不同饵料生物在茎柔鱼食性转变过程中的食物贡献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