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金线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金线蛙的早期胚胎发育。自受精卵期至鳃盖完成期共分为 2 6个时期 ,其发育历程及各时期胚胎外形特征与黑斑蛙基本相似 ,但孵化期比黑斑蛙推迟三个胚期而早于泽蛙 ,在水温 ( 2 0± 0 5)℃及常温 ( 2 1 5~ 2 4℃ )条件下 ,其胚胎发育的全时程分别为 2 1 2 94小时和 1 70 95小时。  相似文献   

2.
泽蛙(Rana Iimnocharis)在我国分布很广。根据我们的观察泽蛙每年能产几次卵,胚胎发育速度快,是胚胎研究和教学实验的良好材料。为此,我们进行了泽蛙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Xiong RC  Jiang JP  Fei L  Wang B  Ye CY 《动物学研究》2010,31(5):490-498
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的早期胚胎及胚后幼体的发育过程,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特征变化规律进行分期。把凹耳臭蛙的发育过程分成两个阶段:1)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即从蛙卵受精到鳃盖完成期,在18~23℃水温下,凹耳臭蛙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历时324h;2)蝌蚪发育阶段,即从鳃盖完成期结束到尾部被完全吸收,本阶段在20~24℃水温条件下历时1207h。凹耳臭蛙蝌蚪未发现腹吸盘特征,从形态特征上支持了分子系统分类学将之从湍蛙属划出的观点。实验中发现,多数胚胎在8细胞期为纬裂,16细胞期为经裂,同时有小部分胚胎(1.5%)在8细胞期为经裂,16细胞期为纬裂。该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卵裂率、孵化率、发育速度,以及生态适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上海郊区农田泽蛙种群动态和肥满度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4~10月,采用样线法,对上海郊区农田泽蛙(Rana limnocharis)非蛰眠期的种群数量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逐月共捕获泽蛙371只,对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组泽蛙的体长、体重和肥满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泽蛙的肥满度随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呈现显著性差异。种群在繁殖前的5月份肥满度最高,8月份肥满度最小。肥满度Kwl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加而增大,K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大而减小。2龄泽蛙的肥满度增幅最大。上海郊区泽蛙的年度种群数量波动呈双峰型,峰值在7月和9月。Kwl值比K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在自然条件下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根据胚胎外部形态变化、主要生理特征及行为的出现,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5个时期。在水温11.0~18.0℃下,从受精卵形成至蝌蚪两侧鳃盖完全闭合、出水管形成为止,共历时470.18 h。卵裂开始时集中在动物极顶端,直到囊胚早期植物极才出现分割线;胚体的出膜时间集中在右侧鳃盖闭合期,出膜后即具备主动取食的能力,属于晚出膜类型;隐蔽的产卵环境、特殊的卵群附着方式以及大卵径、高卵黄量,是太行隆肛蛙对低温条件下早期胚胎发育时程长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6.
棘腹蛙(Rana boulengeri Günther)早期胚胎发育与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湘西地区棘腹蛙(R.boulengeriG.)的早期胚胎发育与分期.用人工诱导排卵、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控制水温为(23±0.5)℃下发育,棘腹蛙的胚胎发育从人工授精开始到蝌蚪的鳃盖完全闭合需要261h;以胚胎形态变化和主要生理特征的出现为基础,该蛙早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5个时期.棘腹蛙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其它无尾两栖类相似,但在某些方面也呈现出与适应山地溪流环境有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付蔷  李凤莲  周伟 《四川动物》2007,26(2):316-318,322,I0006
对采自云南个旧、绿春、江城3地的泽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泽蛙核型均为2n=26(5L+0M+8S),NF=52,染色体次缢痕均出现在6p上。个旧大屯泽蛙的No.3为SM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M染色体;绿春大黑山的泽蛙No.2、6、7为SM染色体,其余均为M染色体;江城康平的泽蛙No.2、9均为SM染色体,其余为M染色体,显示出不同地区泽蛙核型的差异性。比较了滇南3地和国内外不同地区泽蛙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模式及其大型染色体组比较稳定,但次缢痕位置不稳定,小型染色体组变异较大。根据泽蛙次缢痕的地理演化趋势,推测次缢痕位于7p上是一种原始类型,位于6p上是一种较为进化的类型,位于9p上是一种特化的类型。泽蛙的分布及核型分化与第三纪欧亚大陆边缘断裂形成日本海有关,也与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泽蛙南迁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几种农药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的毒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报道了常用的几种农药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发育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农药对黑斑蛙胚胎、蝌蚪期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使它隆>多效唑>多菌灵>异丙隆>甲胺磷。胚胎期死亡时表现为胚体腐烂;蝌蚪期死亡时则表现为头部膨大,虱部缩小,弯曲。畸形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腹部膨大呈透明状和尾部弯曲。  相似文献   

9.
几种农药对黑斑蛙黑斑蛙胚胎及蝌蚪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常用的几种农药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发育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 :农药对黑斑蛙胚胎、蝌蚪期的毒性大小依次为使它隆 >多效唑 >多菌灵 >异丙隆 >甲胺磷。胚胎期死亡时表现为胚体腐烂 ;蝌蚪期死亡时则表现为头部膨大 ,尾部缩小 ,弯曲。畸形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腹部膨大呈透明状和尾部弯曲  相似文献   

10.
草鱼孵化腺超微结构及孵化酶形成与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鱼胚胎孵化腺为单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主要分布在胚胎头部及头部与卵黄囊连接处,尤以眼睛腹下方最多且典型。其形成、释放酶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划分为5个时期:形成前期、迁移期、分泌期、衰退期和消失期。畸形胚胎头部表皮细胞中很少有HGC的分化或HGC分化不完全,其形态结构也呈现畸形。    相似文献   

11.
上海农田泽蛙蛰眠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2005年冬季对上海农田泽蛙的蛰眠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农田中的路径、田埂和沟渠岸边地下洞穴是泽蛙的主要越冬场所。蛰眠洞穴共用率高达34.0%,超过62.2%的泽蛙与其它个体共用洞穴蛰眠,各共用洞穴内的泽蛙只数为2~6只不等。泽蛙主要利用已有的地下洞穴蛰眠。86.6%蛰眠期的泽蛙为1龄个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河南新乡地区黑班蛙(Rananigromaculat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后0-324h)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DH1自始至终存在,且活性一直占绝对优势;LDH5比于心跳期出现,该期以后其活性仅次于LDH1;LDH2于襄胚早期开始出现,其活性一直较弱;LDH3和LDH4均于开口期少量出现,以后前者活性一直极弱,后者则呈现一定的活性。与哺乳类及鱼类资料比较,提示两栖类黑斑蛙LDH同工酶有其独特的表达谱式。  相似文献   

13.
以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为模型动物, 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碧山镇涂厂村农田生境, 通过近1个月时间的野外活动数量调查, 检测出蛰期时间尺度和气温变化对白天泽陆蛙野外活动数量及活动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1)月周期调查中泽陆蛙个体大小在不同采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 气温与个体大小相关亦不显著, 气温与白天活动个体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持续4天的泽陆蛙的活动数量的调查显示, 上下午间差异显著, 上午的活动数量显著少于下午, 个体大小在上下午间差异不显著, 气温与个体大小相关不显著, 与白天活动个体的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3)3月份时间推移的温度和数量的数据和4月初上午和下午数据的单因子协方差分析显示, 两者回归关系具有平行性, 但截距差异显著。据此我们推断气温是影响野外出蛰期泽陆蛙活动数量的重要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对大白鼠组织作DNA拓扑弄构酶Ⅰ(拓扑酶Ⅰ)活力测定,见酶活力出现在胚胎早期,在胚胎发育过程及出生后不同年龄期,酶活力基本稳定;几种成年大鼠组织的酶活力彼此无显著差异;肝细胞再生及癌变,酶活力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饰纹姬蛙的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报道了饰纹姬蛙的早期胚胎发育。自受精卵期到出水孔完善期共分25个时期,其发育进程及各时期胚胎的外形特征与四川狭口蛙基本相似,但其胚胎孵化的迟早差距较大。在水温21±0.5℃和24±0.5℃条件下,其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历时分别为76h56min和61h52min。  相似文献   

16.
温州不同区域泽蛙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钱晓薇 《四川动物》1999,18(3):111-114
本文报道温州四个不同区域泽蛙( Ranalimnocharis Boie) 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四处泽蛙均为2n=26 (5 +8) , NF=52 。温州市区、乐清、洞头泽蛙在6p 上有一对次缢痕, 文成泽蛙在7p 上有一对次缢痕。洞头、文成泽蛙nos-4、9、11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 温州泽蛙nos-3、4、8 为SM, 其余均为M 染色体;乐清泽蛙nos-4、9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通过温州不同区域以及国内外其它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结果差异明显, 显示泽蛙核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RAPD技术检测了分属无尾目3个科(雨蛙科、蟾蜍科、蛙科)的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泽陆蛙(Rana limnocharis)、沼水蛙(R.guentheri)的系统发生关系。经19个随机引物对4个物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选择其中扩增谱带清晰的16个引物进行分析,计算不同科间及同一科内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16个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泽陆蛙与沼水蛙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黑眶蟾蜍与中国雨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黑眶蟾蜍与蛙科的泽陆蛙、沼水蛙之间以及中国雨蛙与泽陆蛙、沼水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近,从基因组DNA水平上也说明雨蛙科与蟾蜍科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蛙科的亲缘关系更远,这与形态学、染色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的分析结果一致,从而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为无属目这3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产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昌祥  姜书庭 《遗传》1983,5(3):27-28
关于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外 已有不少报道〔5.87,但国内仅报道了金线蛙、中 华大蟾赊、我国北方狭口蛙、北京产中国林 蛙[i,al滇蛙、牛蛙、昭觉林蛙及华西雨蛙[37等少 数几种。Kuromoto[6,曾分析了日本产泽蛙4个 不同亚种的染色体组型,而中国产泽蛙的染色 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分析了中国产 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相似文献   

19.
两栖类胚胎的表皮,只是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具有传播兴奋的能力。有尾类胚胎表皮显示可兴奋性的期间,从分期26(早尾芽期)开始,直到分期37末(第一对外鳃出现分枝),某些部位甚至更晚些。无尾类的爪蟾和黑斑蛙胚胎,虽然其体形以及以此为准的分期与蝾螈的有所不同,表皮传播兴奋的期间,自分期24到分期40,和后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用从野外采集受精卵室内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威宁趾沟蛙的早期胚胎(8~25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水温为15±1℃的条件下从囊胚早期到鳃盖褶完成期需要519.23±1.57h,早期胚胎发育的特点是:大多数胚胎的孵化是在肌肉效应期;鳃盖褶完成中、后期胚体能到水面上活动;胚体纵轴伸长出现在神经褶后期;出水孔始于鳃盖褶完成期的胚体左侧靠前处;左侧鳃盖褶先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