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蚊虫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其夜间活动规律的研究,对蚊虫生态习性可以作进一步了解。同时,研究蚊虫夜间活动,对蚊虫的防制,以及对蚊虫传播疾病的预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蚊虫夜间活动规律,早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以往及近年来国内对中华按蚊(Anopheles hyrcanus sinensis Wiedemann,1828)、微小按蚊(A.minimusTheobald,1901)及其他按蚊夜间活动的规律,作过较多的研究(Hu,1935,1939;Chow,1949;Omori,1942;王振相、张军,1957;王世闻等,1957;陆宝麟等,1958;盛伯梁等,  相似文献   

2.
白纹伊蚊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麟  李文盛  袁金富 《遗传》1985,7(4):40-41
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之一, 对此蚊种进行细胞遗传学观察研究以及组型分 析是很有必要的。国内朱沈侃等[h]以实验室饲 养的蚊虫为研究材料,曾对该蚊种的染色体形 态作了描述分析。本文对采自广州地区的白纹 伊蚊的体细胞染色体作一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大劣按蚊(广义)是东南亚和我国南方的高效传疟媒介,其复合体不同成员种的传疟作用尚未清楚阐明,探索近缘种的正确鉴别为蚊虫生物分类的重要基础。本文报道对我国大劣按蚊复合体(Anophelesdiruscomplex)生物分类的研究结果,应用染色体核型、卵的扫描结构、核糖体DNA间隔2区序列及PCR鉴别检测等方法,确认该复合体A种分布于海南省,D种分布于云南省。文内并对蚊虫生物分类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疟疾防治的重要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蚊虫是使人类感染多种疾病的昆虫媒介者,消灭蚊虫对预防多种传染病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主要使用化学药物灭蚊,由于蚊虫对多种化学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导致药效降低,而且污染环境,贻害人畜。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寻找灭蚊的新方法,新途径。其中之一是使用蚊虫病原菌进行生物防治,灭蚊效果好,并且对人畜无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灭蚊方法。  相似文献   

5.
蚊虫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效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辉  傅廷荣 《昆虫知识》1993,30(4):247-250
<正>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人类虫媒病毒性疾病。虽然在本世纪初人们已知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但直至1960年才从自然界捕获的蚊虫分离到病毒。近年对该病蚊虫媒介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为探讨对该病传播与防制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有关该病蚊虫媒介及自然传播等近10  相似文献   

6.
蚊子是最近党中央提出的“除四害”中的一害。为了配合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并就参考文献所得把蚊虫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方法寫成此篇,希望对蚊虫工作者尤其对初学者在蚊虫的研究上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蚊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洁  张应阔 《昆虫知识》1997,34(2):109-112
蚊虫为“四害”之一,分布范围极广,可以传染多种疾病。开展蚊虫控制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1,2]。本世纪内,国内外蚊虫控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可以看到,蚊虫控制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朝向以医学昆虫学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发展。l历史回顾蚊虫控制研究,早在1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如果把1个世纪划分为4个阶段的话,那么,在对世纪第一个阶段,蚊虫控制主要基于减少孪生源以及使用矿物油(煤油)和某些鱼类[3]。这种方法经不断改进持续了三、四十年。1918年,Freeom和Atsawt…  相似文献   

8.
余静  李春晓  赵彤言 《昆虫知识》2008,45(2):194-198
自育是指成蚊不经吸血就能产卵的现象,它是蚊虫适应环境的结果。阐明自育机理和激发机理对蚊媒病的控制有积极意义。文章从自育概念、影响蚊虫自育的遗传因子、营养因子、激素因子、环境因子等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蚊虫自育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蚊虫是比较小的昆虫,好些构造须用显微镜才看得清楚,因此不论在学习上或检定工作上对成虫、幼虫、蛹和卵都须制片。此外对内部构选的解剖与制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本文根据文献及工作中的经验介绍几种永久性的玻片标本的制作法,供从事蚊虫工作者参考。 外部形态 蚊虫的体表和其他昆虫一样,被有一层几丁质和几丁质所成的附件。为了使外部形态在显微镜下看得  相似文献   

10.
关于染色体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就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已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尽管目前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染色体骨架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染色体中存在一个由非组蛋白或核糖核蛋白(RNP)组成的骨架结构,进一步研究染色体骨架的组成、结构特点对于认识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蔡树涛等在甲藻染色体中观察到骨架结构并证明其主要成分是酸性蛋白,他们认为这些成分在甲藻染色体高级结构的组建和维持上可能起支架作用。本文用RNP优先染色和银染的方法对甲藻染色体中的RNP和银染蛋白进行初步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甲藻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蚊虫地理生态位瘃其重叠群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作为地理生态位提出,并对我国蚊虫的地理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蚊虫地理生态位宽度,地理生态位重叠指数的测定和9种蚊虫重叠群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一些资料表明,蚊虫唾腺存在着多线染色体,它是细胞遗传研究的很好材料之一。我们在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幼虫染色体研究的同时进行唾腺形态的观察。本观察所用的幼虫是从野外采回实验室,经传统法饲养,繁殖到第五代的成熟、活泼、健壮的四龄幼虫。参照Kanda的方法进行解剖。将唾腺新鲜标本放在低倍显微镜下,用测微器进行测量。观察结果,白纹伊蚊四龄幼虫的唾腺为一对无色透明的腺体(如图所示),每一个唾腺似长柄葫芦,明显区分为棒状和球状部。两腺体基部各有一条分泌小管,两小管汇合为一分泌管,再与口腔相通。在腺体上有排列不规则的腺…  相似文献   

13.
10例易位携带者的遗传效应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晶  李秀玲  李莉  张新生 《遗传》1987,9(1):24-26
染色体易位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国 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包括新核型的发现、分 类、发生机理、遗传效应等都做了不少研究。但 应怎样评价染色体畸变,看法很不一致。本文 试图通过10例遗传性染色体畸变病例的讨论, 阐述染色体易位携带者对子代染色体畸变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4.
米象、玉米象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志远  黄培 《昆虫学报》1989,32(4):406-409
本研究观察表明,米象sitophilus oryzac 与玉米象Sitephilus zcamsis 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2条(2n=22).它们的第1—10对同源染色体及第①条非同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点类型基本相同.第②条非同源染色体,米象为中部着丝点类型,玉米象为端部着丝点类型.米象与玉米象杂交可育型后代的染色体出现杂交Ⅰ杂种及杂交Ⅱ杂种两类染色体.杂交Ⅰ杂种染色体倾向于米象,杂交Ⅱ杂种染色体的第10对同源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类型,与米象及玉米象的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蝙蝠科七种蝙蝠的核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报道了贵州7 种蝙蝠科蝙蝠的核型。伏翼和印度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 = 26 , 常染色体都由10 对双臂染色体和2 对微小点状染色体组成, N.F = 44 , 性染色体是大小悬殊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两者核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No.3 是中着丝粒染色体, 后者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大鼠耳辐(四川亚种) 、水鼠耳蝠和西南鼠耳蝠的染色体数都是2n = 44 , 常染色体都由4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50 , 其中大鼠耳蝠(四川亚种) 和水鼠耳蝠核型非常相似, 西南鼠耳蝠与前二者有一定区别; 山蝠(福建亚种) 是2n = 36 , 常染色体包括7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 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 N.F = 50 ; 南蝠2n = 50 , 常染色体由24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48 , X染色体是最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蚊虫地理生态位及其重叠群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作为地理生态位(geographicalniche)提出,并对我国蚊虫的地理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蚊虫地理生态位宽度、地理生态位重叠指数的测定和9种蚊虫重叠群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估测蚊虫的摄血量对某些蚊媒病的流行病学和有关蚊虫生理学研究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前人曾应用称重法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来测定蚊虫摄血量(Clements,1963)。我们曾采用酸化血色素稀释比色法(简称比色法)对3种较常见的实验室蚊虫——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斯氏按蚊的摄血量进行了初步测定,并与称重法进行了比较,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对染色体的鉴别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但对那些染色体的数目多,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不少困难。自从染色体分带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不仅克服了上述困难,而且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前景。 国外自从1972年以来,吉姆沙分带技术被应用到研究植物染色体,几年来在核型分析、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我们以黑麦为材料进行了吉姆沙分带的研究,现将我们所用的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染色体三维结构重构问题是近年生物领域中基因组学的热点研究问题,是以二维交互频率数据为基础来预测其三维空间结构。最新相关实验表明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对于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Hi-c数据能利用染色质交互信息形成二维接触矩阵重构出染色体三维结构。本综述以染色体三维结构重建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染色体三维结构重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综述了目前基于Hi-c数据在染色体三维结构重建中的经典方法,系统介绍了染色体三维结构重建技术的发展脉络,以促进染色体三维结构重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草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鱼的染色体组型,对于鱼的分类、进化、遗传、杂交育种等都有重要意义。它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鱼类的染色体一般较小且数目较多,进行组型分析有一定难度。近些年来,随着染色体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鱼类染色体研究的报道也在迅速增加。从1960年以后,特別是进入70年代以来进展较快(Ojima等,1976;等,1973;Denton,1973等)。我们于1976年对草鱼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197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