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利用大肠杆菌K12MG1655株全基因组ORFs和痢疾志贺氏菌A1型Sd51197株特异性ORFs探针制备的芯片,研究了痢疾志贺氏菌13个血清型代表株的基因组组成.结果显示,该血清群成员的基因组中包含有2654个保守的源于大肠杆菌ORFs;共同缺失了219个涉及前噬菌体基因、分子伴侣、特异性O抗原合成等大肠杆菌原有的基因;并通过水平转移获得了一些特异性基因,如Ⅱ型分泌系统相关组分、铁转运相关因子等.根据基因组组成所作的进化树,发现A1,A2,A8和A10这四型菌与其他痢疾志贺氏菌亲源关系较远.研究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痢疾志贺氏菌的生理过程、致病性和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法(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对志贺氏菌属鲍氏(S. boydii)亚群共18个血清型代表菌株的基因组结构组成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 该亚群基因组的“共有骨架”包含2552个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K12同源的ORFs. 比对K12基因组, 该亚群所有菌株基因组共同缺失ORFs为199个, 主要涉及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和O-抗原合成相关基因, 而属于亚群特异性的ORFs主要以噬菌体基因和未知功能ORFs为主, 一些参与铁离子代 谢、运输和Ⅱ型分泌系统基因在大多数的鲍氏菌株中存在. 以比较基因组杂交法得到的进化分析显示: 鲍氏亚群18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可分为4组, 其中13型与其他菌株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分组结果与某些代谢相关的基因分布情况存在对应关系. 通过对该亚群“共有骨架”、缺失基因和株特异基因, 以及进化分类等方面的分析, 以期探索该亚群基因组的进化规律, 并为志贺氏菌属鲍氏亚群的致病机理、疫苗研制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正>痢疾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杆菌性痢疾由志贺氏菌属和肠侵袭性大肠菌(EIEC)所引起。志贺氏菌属包括四群: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和宋内氏志贺氏菌,又根据细胞外壁LPS特异性O抗原多糖链的抗原性将每个群进一步分为多个血清型,其中痢疾志贺氏菌包括12个,福氏菌13个,鲍氏菌18个,宋内氏菌1个。  相似文献   

4.
1964-1995年共检测到志贺氏菌四个群353株;其中:福氏志贺氏菌312株,痢疾志贺氏菌29株,宋内氏志贺氏图9株,鲍氏志贺氏菌3株,分别占总数的88.38%,8.22%,2.55%和0.85%。各年度分离菌群中,福氏志贺氏菌比例最大,为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群。在153株福氏志贺氏菌中,福氏Ⅱ型占60.13%;福氏I型占19.61%和福氏Ⅳ型占13.72%。根据菌群监测结果,对细菌性痢疾防治,选用针对B群福氏志贺氏菌的菌苗进行研制开发,广泛开展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同时加强疫情、病源监测防止疫情暴发,并结合实际开展改水、卫生宣传教育和食品卫生监督等,可对痢疾起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6.
利用杂交法选育痢疾杆菌弱毒株,国外已有报道,如Dupont等用大肠杆菌高频重组株W 1895与福氏志贺氏菌Ⅱ型及痢疾志贺氏菌Ⅰ型杂交,得到一些无毒的杂交株。据观察,有的免疫力虽好,但反应较强(如H株),有的反应虽小,但免疫力不够理想(如MH株),因此均未被用于预防细菌性痢疾。为了探索获得既无  相似文献   

7.
七株侵袭性大肠杆菌O143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从痢疾样病人分离的7株O抗原与鲍氏志贺氏菌8型相同的侵袭性大肠杆菌O143的鉴定结果,并对无动力、不产气和赖氨酸阴性的大肠杆菌与志贺氏嚣的生化鉴别试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从志贺氏菌属各成员获得的有用的基因资料使我们得以绘出了这张志贺氏菌属各成员的暂定染色体图,这张图包括着四十多个标记基因。这些研究的大多数涉及志贺氏菌,部分涉及痢疾志贺氏菌I型,少数涉及宋内氏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9.
<正> 5 志贺氏菌病志贺氏菌属根据生化学反应分为4个亚 属;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及宋内氏志贺氏菌。头三个亚群可以  相似文献   

10.
<正>细菌性痢疾遍布世界各地。估计每年世界上菌痢的发病率在1亿人次以上且有近60万人死亡。由痢疾志贺氏菌I型和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特别严重且常引起慢性感染。痢疾菌的感染剂量很小。在成年志愿者研究中发现,福氏志贺氏2a型菌的ID_(10)约为10个细菌,ID_(50)<1000个细菌。  相似文献   

11.
从痢疾志贺氏l型菌W 30 864株中提取染色体DNA,用EcoRI完全酶解,电泳回收3—7 kb的片段,与载体pUC1 9质粒连接重组,用大肠阡菌痢疾样毒素(SLT)基因探针进行筛选,得到了阳性重组子。实验表明志贺氏毒素基因是位于约4.5kb的EcoR1片段上,包含毒素的A亚单位基因和B亚单位基因。在对克隆株的毒性测定中,乘用Hela—S3细胞试验,证明所产生的痢疾毒素县有杀死细胞的能力。此毒素可引起肠积水和充血,可使小鼠肢体麻痹并致死,克隆重组株的痢疾毒素产量是亲本野生株W30 864的16涪。此外,实验中还对克隆株和产生SLT的菌株的毒素产量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一种运用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定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的方法, 为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的方法。分别选取编码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沙门氏菌肠毒素(stn)基因和致泻性大肠杆菌O157志贺样毒素(slt)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 进行三重PCR扩增, 产物与含特异性探针的芯片杂交。对7种细菌共26株菌进行芯片检测, 仅3种菌得到阳性扩增结果, 证明此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3种致病菌基因组DNA和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约为8 pg。对模拟食品样品进行直接检测, 结果与常规细菌学培养结果一致, 检测限为50 CFU/mL。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特异性好, 灵敏度高, 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理想手段,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 337只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进行调查 ,其感染率为 1 1 %。对所分离到的 2 7株志贺氏菌进行生化、血清学鉴定 ,分属三个群 ,八种血清型 ,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宋内氏志贺氏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1 0 8%、86 5%、2 7% ,以福氏志贺氏 2a型居多 ,占 59 5%。对八种志贺氏菌血清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血清型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均有差异。提示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均可自然感染食蟹猴 ,在治疗时 ,对感染不同血清型志贺氏菌的食蟹猴区别用药 ,以提高治愈率 ,避免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南斯拉夫Mel氏应用志贺氏菌链霉素依赖菌株(Streptomycin-dependent Shigella strains,以下简称S~d)制备口服痢疾活菌苗进行预防菌痢的现场效果考核,取得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已引进南斯拉夫福氏志贺氏菌2a(Shigella flexneri 2a)S~d菌苗株,并选育出国内常见流行型福氏志贺氏菌1b、3a、4a及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的S~d菌株,进行口服预防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15.
痢疾志贺氏菌1型(简称志贺氏1型)通常不发酵乳糖,1983年和1984年云南省不少地区相继发生以志贺氏1型为主的痢疾流行,经抽取不同地区的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60株细菌进行鉴定,全部菌株均迟缓发酵乳糖。国内  相似文献   

16.
1988年3月和4月,在沙县和福州市由腹泻患儿和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分离到肠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新血清型O121:H-两株。该菌型尚未见报道。其O抗原与痢疾志贺氏菌7型相关,Sezeny试验阳性,并含有140Md侵袭性质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常规食品中感染性痢疾志贺氏菌的方法。【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获取志贺氏菌的特异性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3对LAMP反应引物,建立、优化该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并评价其特异性、灵敏度,同时与PCR检测方法和传统检测方法对比,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5株志贺氏菌标准菌株样品均检测为阳性,11株非志贺氏菌标准菌株样品均检测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最低检验限为1.6×101 CFU/反应(或1.6×101 CFU/m L),且经比较,LAMP检测灵敏度比PCR检测高出1个数量级。通过对161份实际样品和人工污染样品进行检测,LAMP检测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LAMP具有检测过程快速简便、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对常规食品中感染性痢疾志贺氏菌的高效、快速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8.
对E.Coli K12 Hfrc株与福氏志贺氏菌la-1、1b-03株杂交所得的Hfla-l、HFlb-03。弱毒株,进行了豚鼠角膜和猴的交叉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亚型之间是有交叉保护作用的。从而为研制痢疾菌苗选用生产用菌株的范围,以及了解痢疾杆菌福氏志贺氏菌群之间的抗原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5型及志贺氏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1型两株与刚果红结合突变菌株的大质粒pSF5及pSD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pSF5全长136694 bp, 包含165个ORFs, 其中133个功能明确, 32个功能未知. pSD1全长182726 bp, 共有224个ORFs, 其中181个功能明确, 43个功能未知. pSF5中IS序列为53787 bp, pSD1中为49616 bp, 分别占整个基因组的39.3%, 27.2%. 二者中共有22种不同类型的IS出现, 其中ISEc8, ISSbo6在志贺菌大质粒中为首次报道. 与pCP301相比, pSF5和pSD1都发生了大范围基因缺失, 并在多处发生基因片段倒置等现象. pSF5中除与侵袭相关ipa-mxi-spa基因岛完全缺失外, 与O-抗原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shf-rfbU-msbB基因也部分缺失, 而在pSD1中上述基因则完整存在, 但pSD1中与侵袭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virF基因缺失. 结果表明, 在pSF5和pSD1中与侵袭相关的调控因子及侵袭基因的缺失是导致刚果红结合突变的原因之一, 但是否是唯一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猕猴感染志贺氏菌的状况,寻找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采用不同选择培养基对13份病猴粪便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对分离的疑似菌株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经小白鼠致病性实验后,再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13份猕猴粪便样品中共检出12株志贺氏菌,检出率为92.31%,其中痢疾志贺菌(A群)1株、福氏志贺菌(B群)10株、宋内氏志贺菌(D群)1株;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2株菌均能在72h内致死小白鼠,并能回收到注射的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分离到的志贺氏菌对头孢噻肟(86.49%)最敏感,对头孢三嗪(75.00%)、头孢他啶(66.67%)次之,对多粘菌素B、羧苄西林、苄唑西林素等抗生素耐药性强。结论初步确定猕猴感染志贺氏菌普遍存在,进而引起腹泻、痢疾的可能性较大,头孢噻肟等为最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