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许多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成正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高的水稻叶片能延缓衰老。理论上推算,水稻叶片如果推迟1天衰老,可使水稻增产2%左右,而实际实验结果表明可增产1%左右。叶片早衰往往也是造成有些水稻品种结实率偏低、空秕率较高及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叶片衰老是水稻发育过程中的生命现象,它是水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叶片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叶色褪绿变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三化螟虫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害虫。我国水稻各主要栽培区域都在设法研究,以期早日找出经济有效的办法,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根据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水稻生长期与螟虫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时期适於螟虫生存,有的时期不适於螟虫生存。依照水稻生长与各化螟虫生存的关系来分,全部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3.
自从保加利亚波波夫院士及苏联勒伯丰斯卡娅院士用溴化钾,对苯二酸,单宁或小苏打溶液浸种获得作物增产以後,我国各地相继效法,希望应用此项药剂浸种的措施使农业上能得到增产,我们在1953年起至1957年亦先後进行了数次水稻小麦等种子药剂浸种对生长与发育的观察试验,药剂主要有波波夫及勒伯辛斯卡娅试验中所用的溴化钾及小苏打外并有维生素丙及谷胱甘肽等。所得结果并不一致,对水稻而言,有的情况下可以增产,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效果又不明显;对小麦,油菜的春化并无显著促进作用。 (一)1953年试验:此项试验系与江苏省松江专区农场合作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老来青;试验用药剂有溴化钾0.3%,对苯二酚0.3%加溴化钾0.05%及小苏打1%水溶液等;浸种时间  相似文献   

4.
茎尖培养己成为产生无病毒植株的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建立以生产健康种薯为目标的种薯生产体系是解决马铃薯退化的有效途径。自1974年以来,我国这一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据1979年统计,约有49个品种(其中包括少数品系)产生了无病毒植株,至1982年,已有15个品种应用于生产,推广面积超过十万亩。显然,研究和阐明茎尖培养去除病毒以后的复壮程度,引起植株生长发育上的变化及其增产潜力,对于  相似文献   

5.
国际稻作研究所对水稻害虫抗虫性研究,是由昆虫学家、育种学家、遗传学家、农艺学家和化学家共同合作进行的。遗传的评价与利用(Genetic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是该所的第一重点课题,全所有70%的人员参加该项研究。抗虫性是选育优良高产水稻品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性状。近年来由该所育成的能抗多种病虫害和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已经在亚洲一些国家中进行推广,获得了大面积增产,并且  相似文献   

6.
开发节水的稻作农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本文报导了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6个旱稻品种的引种试验结果.田间引种试验表明,灌溉用水减少60%的情况下,西旱95—13和西旱95—13—6分别比对照增产10.2%和5.5%;其它4个旱稻品种产量减少6.7%~18.6%.从经济效益考虑,除吉品121外,其它5个旱稻品种的经济收入比对照都有增加,增收最大的两个品种西旱95—13和西旱95—13—6达到24.0%和19.3%.种植旱稻的水分生产力达到0.566kg·m^-3以上,比种植水稻提高了59.89%~116.38%.盆栽试验表明,含水量12.1%~16.3%土壤环境有利于旱稻生长,7月18日以前分蘖为有效分蘖.可以认为,在科尔沁沙地东部推广旱稻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逐步替代传统的水稻栽植模式,节省大量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抗螟虫杂交稻“籼优63”培育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稻在我国粮食增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利用优良恢复系“明恢63”配制的杂交稻“籼优63”在杂交稻品种中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推广面积最大,年度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以上。但它和其它水稻品种一样受螟虫危害,产量损失巨大。据中国国家植保总站(1992)等单位对杂交稻生产大省湖南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二化螟和三化螟严重发生的田块,水稻产量损失分别达到98%和50%。然而,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尚未找到对螟虫具有天然抗性的水稻品种。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范云六院士领导的实验室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  相似文献   

8.
用分离纯化复壮、淘汰法复壮及虫体复壮三种复壮方法对一株多杀菌素生产能力已经衰退的刺糖多孢菌进行复壮研究。结果显示:淘汰法复壮可显著提高菌株的杀虫毒力及多杀菌素的产量。通过红霉素抗性复壮筛选得到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100%,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1058.83%;通过NaCl抗性复壮筛选得到一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95%,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825.80%,因此淘汰法可作为有效的复壮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分离纯化复壮、淘汰法复壮及虫体复壮三种复壮方法对一株多杀菌素生产能力已经衰退的刺糖多孢菌进行复壮研究.结果显示:淘汰法复壮可显著提高菌株的杀虫毒力及多杀菌素的产量.通过红霉素抗性复壮筛选得到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100%,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1058.83%;通过NaCl抗性复壮筛选得到一菌株杀虫死亡率达到95%,多杀菌素相对效价达825.80%,因此淘汰法可作为有效的复壮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建三  赵世绪 《植物学报》1999,16(3):284-287
粳稻品种84-15是非洲长花药野生稻(O.longistaminata)和栽培稻80-6195杂交,在杂种第三代出现的不分离粳稻品系。它们的杂种F10代农艺性状保持整齐—致(赵世绪,1990;陈建三,1995)。它比水稻品种郑粳107增产 22.2%。用粳稻84-15与水稻喜峰杂交,在杂种第二代选育出中新一号比秋光增产11%,已种植F10代农艺性状保持—致。为了证实粳稻84-15固定杂种优势的原因,我们进行了细胞胚胎学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粳稻84-15珠心胚生殖现象(陈建三,1988;1990;1991)。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水稻84-15细胞胚胎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粳稻品种84_15是非洲长花药野生稻(O.longistaminata)和栽培稻80_6195杂交,在杂种第三代出现的不分离粳稻品系。它们的杂种F10代农艺性状保持整齐一致(赵世绪,1990;陈建三,1995)。它比水稻品种郑粳107增产22.2%。用粳稻84_15与水稻喜峰杂交,在杂种第二代选育出中新一号比秋光增产11%,已种植F10代农艺性状保持一致。为了证实粳稻84_15固定杂种优势的原因,我们进行了细胞胚胎学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粳稻84_15珠心胚生殖现象(陈建三,1988;1990;1991)。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稻生育生理生态综合模型ORYZA1,模拟分析了未来15种可能气候变化对浙江省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增加将使水稻增产,温度增加将导致水稻减产虽然CO2增加和相应增温对各季水稻产量在各地区的影响表现不同,但在不考虑温室效应将同时导致旱涝和病虫害变化条件下.GFDL、GISS和UKMO模型预测的气候变化将使浙江省全年水稻产量分别平均增产9.53%、8.92%和0.04%.  相似文献   

13.
水稻净光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高光效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为探索水稻高光效育种具体途径的一部分工作。1975~1977年间共测定了329个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率(Pn)。弄清了下述一些问题。1.水稻各品种间净光合率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相比约有一倍的差异或更多些。广东推广种珍珠矮11号的净光合率基本上接近于各品种的平均值。2.对51个品种的测定结果分析,在同一测定条件下品种内各单株净光合率的变异系数主要集中在6~12%这个范围,而品种间的则为15.82%。3.据两年三造的测定材料对品种间的净光合率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证明水稻各品种间净光合率的差异是极显著的。4.据两年四造的测定材料对品种间净光合率差异的相对稳定性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水稻备品种净光合率的相对高低次序绝大多数品种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选择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主栽水稻生育期内所需积温选取3个代表性品种,重点分析增温和大气CO_2肥效作用对不同熟性品种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开顶式气室(OTC)(3个CO_2浓度:390、450和550μmol·mol~(-1))试验资料对品种的遗传参数进行调试;然后采用经验证的CERES-Rice作物模型分别模拟了3个CO_2浓度水平下,伴随温度升高1、2、3和4℃时早、中、晚熟品种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随CO_2浓度升高,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均上升;随温度升高,早熟品种产量持续下降,中、晚熟品种产量先上升再下降.若不考虑CO_2肥效作用,除了中熟和晚熟品种在增温1℃时会有3.1%和0.27%的小幅增产外,其余均表现为减产,其中早熟品种减产幅度最大,增温4℃时减产高达57.7%,而中熟和晚熟品种减产10%左右.若考虑CO_2肥效作用,450μmol·mol~(-1)CO_2浓度下,中熟和晚熟品种在增温2℃时仍增产0.75%和3.2%;550μmol·mol~(-1)CO_2浓度下,中熟品种在增温3℃时仍增产4.5%,晚熟品种在增温4℃时仍增产0.39%.而无论是否考虑CO_2肥效作用,早熟品种在增温作用下均表现大幅度减产.与不考虑CO_2肥效相比,大气CO_2肥效作用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但CO_2肥效对增产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明显,且贡献率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5.
谈水稻的瘪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瘪粒对产量、品质影响都很大。几年来,我们在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等各处了解,水稻瘪粒已直接威协着水稻的增产;根据渤海区蘆台、清河、漢沽、军粮城等几个国营机械农场的调查资料;水稻在瘪粒上的损失一般平均达5.8%,有较严重的竟达30%以上。而且1954年较1953年发展比较增加,而1955年比1954年瘪粒情况更是严重。针对今天为使农业增产加强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相适应地迎接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各个方面的增产措施,来配合以求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娜  姚凤梅  张佳华 《生态学杂志》2016,27(4):1152-1162
选择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主栽水稻生育期内所需积温选取3个代表性品种,重点分析增温和大气CO2肥效作用对不同熟性品种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开顶式气室(OTC)(3个CO2浓度:390、450和550 μmol·mol-1)试验资料对品种的遗传参数进行调试;然后采用经验证的CERES-Rice作物模型分别模拟了3个CO2浓度水平下,伴随温度升高1、2、3和4 ℃时早、中、晚熟品种水稻产量.结果表明: 随CO2浓度升高,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均上升;随温度升高,早熟品种产量持续下降,中、晚熟品种产量先上升再下降.若不考虑CO2肥效作用,除了中熟和晚熟品种在增温1 ℃时会有3.1%和0.27%的小幅增产外,其余均表现为减产,其中早熟品种减产幅度最大,增温4 ℃时减产高达57.7%,而中熟和晚熟品种减产10%左右.若考虑CO2肥效作用,450 μmol·mol-1 CO2浓度下,中熟和晚熟品种在增温2 ℃时仍增产0.75%和3.2%;550 μmol·mol-1 CO2浓度下,中熟品种在增温3 ℃时仍增产4.5%,晚熟品种在增温4 ℃时仍增产0.39%.而无论是否考虑CO2肥效作用,早熟品种在增温作用下均表现大幅度减产.与不考虑CO2肥效相比,大气CO2肥效作用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但CO2肥效对增产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明显,且贡献率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7.
鱼腥藻提取液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田间小区试验和大区产量直接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鱼腥藻提取认对水稻幼苗生长和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并探讨了方便有效且适宜于大田使用的方法。用藻液处理后水稻幼苗增高,根数、根长增加,分蘖能力增强,秧龄提前,叶面积明显加大。水稻成熟后除株高比对照略有下降外,各项产量构成要素如粒数、粒重、有效分蘖数、植株干重、千粒重、穗长等都优于对照组,但增产幅度随水稻品种和处理方式不同而异。大田使用时以1%鱼腥藻提  相似文献   

18.
光合细菌N9281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省同江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光合细菌N9281菌株,经系统细菌学鉴定定名为球形红假单孢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该菌菌体呈卵球形或球形,革兰氏梁包呈阴性,无芽孢,能较好利用H2S,对碳、氮源利用广泛,在厌氧光照条件下培养72h,菌数达到30亿个活菌/mL.在农业生产中,以2L/亩剂量接种,田问试验结果表明:可使波菜增产20.8%;果实类蔬菜增产12.5—13.6%:水稻增产10.4%;人参增产22.03%;出红参率增加6.5%,并减轻人参锈病发病率,防治效果达到61.3%。  相似文献   

19.
水稻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水稻高产、稳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然而,水稻生产上的各种病虫害是其稳产与增产的严重威胁。培育与种植水稻病害高抗品种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安全健康与环境友好的水稻病害育种策略,而对水稻抗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培育水稻病害高抗品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在过去20年间,科学家们在水稻抗病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综述了水稻免疫防御系统识别病原菌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进展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并讨论与展望了水稻抗病分子机制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以来我省各地在广泛进行三十烷醇新技术多点试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省已推广应用三十烷醇18万亩,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增产幅度小麦9.7%左右,棉花17%左右(籽棉)水稻3—10%,茶叶11—15%,大豆9—20%,桑树11—14%,(桑叶),山芋、花生、油菜、蔬菜,瓜类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